分享

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大单元教学构想说课稿:以必修下三单元为例

 郑州一中侯巍 2024-03-20 发布于河南

实用性文本

阅读与交流

大单元教学

构想说课稿




本PPT与文稿,已获市一等奖。




探索发现 学以致用



探索发现 学以致用

新郑高级中学 王琳琳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仁:

大家好!我是新郑高级中学的王琳琳,参与双新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已经一学年,现在,我将双新教学实践的情况做以汇报。请各位批评指正。我的题目是:《探索发现,学以致用》。

“双新”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新”,即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育教学工作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讲授中心向实践中心转变。这些转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课程设计、课堂形式、课程内容的转变。接下来我将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谈一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实用文本的冷暖变化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认为,诗歌、小说、散文等才是语文学习含量高的学习课程,而像《中国建筑的特征》《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等这一类的知识性读物的课文,是“非语文”或“弱语文”的,教了也不考,就干脆不教,甚至根本不知道怎样教;教的时候,也大多用文学类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它们的生活实用性。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致。久而久之,它们就沦为教学的“加塞”或者“点缀”,被放逐在边缘状态。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便是学科融合,全学科阅读、全学科写作愈受重视。如前几天的化学考试题中有一段《华阳国志》的文言记载。语文学科如果继续唯“文学”是瞻,看轻实用性文本,不能给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会让语文学科陷入更尴尬的境地。

实用性文本,能最能体现语文课程定位中“实践性”的一面。新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大情境,以实用性文本为小情境,单独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计了三个专门学习单元:必修上第2单元“劳动光荣”、必修下第3单元“探索与发现”、必修下第5单元“使命与抱负”。并把其定位为必修课程三个专有学习任务群之一,与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足鼎立,可以看出双新改革对实用性文本的重视。

二、教学观念的从小到大

既有的教学,采用单篇课文的方式,把内容浅显地关联,教的也是碎片化的知识,不能深度迁移和运用。

双新改革,提倡“大单元学习设计”理念。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是一个主题下的几篇课文,这几篇课文由一个完整的大任务驱动,组织成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学习单位。大单元学习设计是以语文学科大观念为统领的、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单元整体教学。

大观念,就是威金斯所说的:“大概念相当于一个车辖。车辖是一种配件,能够会使车轮固定在车轴上。车辖是理解的必要条件。”围绕大观念系统规划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结构、实施教学评价,能把离散的事实和技能聚合起来,并有很强的迁移价值,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大观念就是这单位的中枢。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第三单元为例:教材“单元提示”中指出: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这里“探索与发现”是单元的人文主题,四篇课文围绕这一人文主题聚合学习材料,创建学习话题与学习情境。教材在“单元提示”及课文的“学习提示”中都反复提到“关键概念、术语、逻辑思维”,这揭示了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揭示出了本单元所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关键的概念性关系和理解。这是本单元的学科大观念。

基于大单元学习设计与学科大观念,分以下五步组织单元教学:

文学类文本多用形象、意象、故事传达意蕴,而知识性读物,语言逻辑严谨,靠概念、判断、推理去传达原理和知识。不能理解把握学术概念和专业术语,不能理解科学思维,就谈不上读懂内容、获得知识。如此,在课文研读中,采用“概念为本的理解性阅读”。首先,关于概念的把握和理解:《说木叶》中,我是通过韦恩图来揭示文中核心概念与辅助概念之间的关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国建筑 美轮美奂》,通过列举宣讲活动的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和辅助概念。关于逻辑的梳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整体阅读,以图表的形式梳理科学研究、早期探索过程,并概括出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的节点。《说木叶》《中国建筑的特征》,则是把逻辑思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在此,我们并不是要深入研究这些概念和术语,而是借助学术语境和学科背景,让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和解释概念,读懂专业术语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思维,读懂文本,获得知识与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三、文本研读的贯通融合

阅读与理解实用性文本,按照朱于国先生的建议要打通融合,以扩大其学习的覆盖面。不仅《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整体阅读,还有《中国建筑的特征》和《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

《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如果我们只是照本宣科讲解“九大特征”,或只单纯的讲解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而不能从概念辨析中感受到“文法、词汇”是建筑的重要特质、以及中国建筑独有的美;不能从思维的梳理中读出他的理性精神、探索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这是买椟还珠。把二者放一起比较阅读,加入对家乡文化的观照和实地探究,融入对《红楼梦》的阅读鉴赏,既有理性美的科学梳理,又有形象美的感性认知,同时还有对传统的再次审视,有当代文化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语文学习单元。我们设置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先比较熟悉的西亚斯大学建筑和新郑市惠济门等四幅图景,从直观的感受进入课堂,再用实用的方式来学实用文本,创设具体的情境。

在实用情境下,除了要求学生为宣讲活动确定关键词,并把宣讲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之外,还打通融合,进入第二个学习任务:深入研读,体会形象美。让其通过品读文章和欣赏身边河南本地为主的建筑,体会中国建筑特征在文学和生活中呈现的美,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渗透思想教育,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第三个学习任务: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美。思维不高明,语言是散沙;语言不丰富,思维无凭借。引导学生品味鉴赏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知识性读物的简明、严密、准确、通俗易懂,赋的铺排夸饰、雄伟瑰丽、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比较品味中获得审美体验,增强学科素养,为写作打下基础。

四、探索发现的回归实用

李卫东先生认为,知识性读物的研习,不是在概念和术语的定义里兜圈子,而是要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我设计了第四个学习任务,学以致用,探究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让学生运用所学,实地探访,深入实际生活,走进传统文化,为文艺宣讲活动写宣讲稿,为班级“建筑文化集”写小论文,提高其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其素养。

这样,教学中的四个任务,以“探索与发现”为人文主题,以“概念、术语和逻辑思维”为学科大观念,分别对应了学科素养的四个角度,完成了“人文主题”和“学科素养”的单元教学目标。

学以致用环节,学生各方查阅资料,实地探访,更有同学把家里的书抱来,把新郑融媒的“主播带你游故里”视频搬到教室,热火朝天地讨论,写成一篇篇宣讲稿,走上讲台宣讲。有的侧重建筑特色,有的侧重文化内涵,有的侧重整体布局……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文学的感性,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采。在评价环节,学生也对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发现了有待提升的地方。

总之,实用性文本的教学,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以审辨性、研究性阅读为深化,以鉴赏性阅读为辅助,以实用性表达为落脚。以实用而非文学的方式,把实用性文本放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课程框架内,放在知识学习和读写思维的关系中,放在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及社会生活的关联中去考量。惟其如此,才能充分实现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功能价值。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