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麓书院,湘江西岸的千年学府

 寻梦游仙 2024-04-01 发布于上海

带着对岳麓书院的向往,我来到了长沙,来到了这座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千年学府。依山而建的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它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合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也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中唯一弦歌不绝,学脉延绵的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建立起了岳麓书院。此后,岳麓书院历经了宋、元、明、清各代,可谓是才人辈出。清朝末年,岳麓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湖南高等学堂”,成为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

进入书院前门,看到一座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样式建筑,这是“赫曦台”。赫曦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是早晨的阳光。南宋乾道三年,朱熹与张栻于岳麓山顶观日,曾筑赫曦台,后倒塌。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大门前重筑赫曦台,意在追念朱张二人。

赫曦台面对书院大门,大门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现在的大门是清同治七年重建的。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听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便召见周式,封其为国子监主薄,请他留在京城做官。周式不愿留京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真宗赐他经书,并书“岳麓书院”匾额,从此岳麓书院名闻天下。

门旁挂有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出自《左传》,下联出自《论语》。清嘉庆年间,书院整修后,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唯楚有才,请学生应对下联。众人苦思不得,贡生张中阶吐口而出:“于斯为盛”。上下联皆出自典故,联意关切,意为楚国多人才,此处尤为兴盛。

大门之后是二门,原门建于明嘉靖元年,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1984年重建。门额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名山指的是衡山,因岳麓山是衡山余脉,即南岳最未一峰。“坛席”出自《后汉书》指的是筑坛设座席,表示礼遇隆重。两旁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指书院被一片青翠掩映,藏于岳麓山中。

二门左右各辟有过道通往南北斋舍,走过二门回望,可见门背面有悬有“潇湘槐市”匾,“潇湘”指的是湖南,“槐市”指的是汉代长安太学,因其多槐而称槐市。“潇湘槐市”指的是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地方,有如汉代长安的太学槐市,文教兴盛。

 “讲堂”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它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也是书院最核心的部分。自北宋开宝九年岳麓书院创建以来,就有“讲堂五间”的说法。来到讲堂,我似乎能够感受到千百年来师者在此传道授业解惑,学子席地聆听谆谆教诲的场景。

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实事求是源于《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山办学,校长宾步程题写此匾悬挂檐前。此后,这块匾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他题写了实事求是,并将其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

讲堂内悬有两块鎏金匾。一块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匾,指的是人性,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最高境界。

另一块是乾隆皇帝为表彰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御赐的道南正脉匾,此匾为原物。匾中的指的是理学,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教授的理学是南派理学的正统。这两块匾是清朝皇帝对岳麓书院理学传播的最高评价,代表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史上的地位。

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台,这是以前先生授课的地方。讲台上摆放着两把椅子,这是为了纪念朱熹、张试两位理学大师而设的。讲台屏壁上书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书院主教张栻所作,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办学大纲。

南宋乾道三年,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潭州,他在长沙驻留的两个月里,与同为理学家的张栻,在这座讲台上进行切磋论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会讲”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当时沉闷压抑的思想天空,树立了自由争辩、共同探讨、求同存异的学术典范。

朱张会讲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朱张会讲27年后,朱熹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他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

讲堂四周墙上嵌有许多极具价值的碑刻,碑刻多为训诫、警示、劝学和励志等内容。讲堂两边的轩廊内分立着“整、齐、严、肃”四块大字石碑,这四个字是由清代乾隆年间书院山长欧阳正焕所书,清代道光年间书院山长欧阳厚均所立,这四块碑刻皆为中国古代书法碑刻史所罕见。

讲堂左右两侧墙壁上嵌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石碑,这四块石碑为清代道光七年山长欧阳厚均刊立的。据传,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这里讲学时,亲笔写下了这四字教规,这四个字是朱子理学的精髓,它表明了朱熹为人处世的清廉观。

讲堂左右两侧墙壁上还挂有一幅名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这是清代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旷敏本手书。

讲堂右侧墙上嵌有岳麓书院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讲堂两旁的南北斋房,是书院的教学斋和半学斋,这里曾经是师生的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北宋开宝九年起,就建有斋舍52间,现存的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改建的。“教学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名源于《尚书·说命下》。

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是岳麓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历代书院山长爱溪泉之妙,便筑轩而居,享尽自然的天籁之音。相传,南宋乾道三年,朱熹到访岳麓书院,与张栻在百泉轩中论学三昼夜而不息。

在百泉轩旁,有一口用四根八角石柱和雕花石栏围起来的泉井,井边碑文记载了“文泉”的来历。相传,朱熹访问书院时,张栻用泉水煮茶,边论学边喝茶三昼夜不息,以至后来喝一口茶,就会有灵感不期而至。清乾隆年间,湖南巡抚李湖整修书院,挖基时涌出一股清泉,清冽而甘,遂凿井围栏。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学院图书馆。据说,岳麓书院创建之初就在讲堂后面建有书楼,北宋时期,宋真宗赐经书、匾额给岳麓书院后,藏书楼更名“御书阁”,元明时期称“尊经阁”,后损毁。清代康熙年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此。

御书楼前的水池两侧有汲泉亭、拟兰亭,拟兰亭据说是仿绍兴兰亭建造而得名,汲泉亭因建于一口井上而得名,现古井已不存在。亭内嵌有明代著名学生顾璘的诗刻。两侧有长廊相连接,廊中墙上嵌有《朱熹诗碑》、《重修岳麓书院记》等重要碑刻。

御书楼旁有六间祠室,专门用来祭祀对教学做出贡献的人。濂溪祠,是专祀宋代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的祠室。在治学中,周敦颐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并作出新的论断,把儒学推进了一步。祠内悬有“超然会太极”匾,祠内壁上有“移建濂溪祠碑记”石刻。

四箴亭,是专祀北宋教育家、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祠室。程颢、程颐曾问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四箴亭建于明代天启四年,清嘉庆二十三年迁建于此。祠内存有清代的程氏“视、听、言、动”四箴碑,悬有“圣学渊源”匾,挂有二程画像。

崇道祠,也称“朱张祠”,是专祀朱熹、张栻的祠室。元延佑元年,书院在讲堂左侧建造诸贤祠,用于合祀朱张二人及书院的有功先儒。明代弘治七年,诸贤祠移建于讲堂后,后被毁。清乾隆四十一年,重建于现址,成为朱张二人的专祠。祠内悬有“斯文正脉”匾,塑有朱张二人座像。

船山祠,是专祀明末学者王夫之的祠室。王夫之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也被后人评为明末清初最有骨气的思想家。王夫之青年时参加过反清斗争,晚年隐居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人们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慎斋祠,又称罗山长祠,是专祀岳麓书院山长罗典的祠室。罗典于乾隆四十七年被聘为书院山长,主持岳麓书院27年,对书院的人才培养,基本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清咸丰年间,在屈子祠之侧建造慎斋祠,不久即废,现恢复于船山祠北侧。

六君子堂,堂内祭祀的是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他们分别是: 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六君子堂始建于明代嘉靖五年,又屡次被毁,经多次迁移后,于清代嘉庆十七年重建于此,祠内嵌有“改建六君子堂碑记”,挂有六君子木刻画像。

时务轩,是为纪念清末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建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书院园林内,与百泉轩隔池相望。轩内嵌有梁启超《时务学堂故址》碑,该碑字迹为民国二十四年梁启超重游时务学堂旧址所书,另有李肖聃《跋》、李况松《跋》、陈云章《记》、黄曾甫《时务轩记》等碑刻。

自卑亭,清康熙二十七年,长沙府同知赵宁在岳麓书院的入口处建造的一座亭子,供行人歇足之用。亭名取《礼记》“若登高必自卑”之意。亭名由书院山长车万育所题。乾隆二十四年,山长欧阳正焕重修。嘉庆十七年,书院山长袁名曜重建,亭内嵌有《自卑亭记》碑刻。

岳麓书院办学千年,遗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碑刻。位于御书楼西侧的碑廊内,嵌立有历代遗碑13方,还有岳麓书院文献史料碑刻27方。在这些碑刻中,朱熹手书的“道中庸碑”最为珍贵。其它碑刻的撰文者或为著名文学家,或为书院山长,或为地方官员,或为著名政治家。

屈子祠位于岳麓书院的最西侧,是专祀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祠堂。清嘉庆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长沙知府的支持下,在岳麓书院建立了长沙第一座祭祀屈原的祠堂。屈子祠为砖木结构,黑瓦白墙,卷棚悬山顶,在书院里面显得古朴优雅。

屈子祠的后方,沿山坡有廊道上岳麓山,廊道中间有一六角攒尖顶亭,飞檐翘角,称道中庸亭。廊道的末端,还有极高明亭。两亭名都出自《礼记·中庸》,而且都始建于宋朝,后毁于战火。古代,游客登岳麓山,从山下的自卑亭始,山腰有道中庸亭,山顶则有极高明亭。

立于廊道上,观岳麓书院,竹木掩映,小溪淙淙,环境雅致。心中不由地赞叹:真美,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回望书院的历史,千年学府,美名远扬,湖湘文化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发扬,岳麓书院是湖湘人引以为傲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