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圣张仲景的独特脉法

 思明居士 2024-04-17 发布于河北

小编导读

在阅读《伤寒杂病论》时,大家不难发现许多篇章的标题里出现了“脉证并治”这四个字。此外,书中对脉象及脉证并举的记载也随处可见,这就表明了平脉辩证乃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那么,医圣张仲景的辨脉法则有哪些呢?为大家总结了以下5点。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象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

可见,仲景脉法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

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尺主下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

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医圣张仲景的独特脉法

脉与四时相应

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有论述。

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四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

反之,若脉与四时不相应,有太过不及或相克脉象则为病脉,并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之轻重和预后之吉凶。如春见纯弦无胃气之脉,为太过,是肝之真气伤,故预后不良;夏脉来微弱,脉去反大,为正气不足,邪气反盛,其病在里。

凡此,皆说明五脏正常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因此,无论外感或内伤,理应考虑四时不同气候对脉象产生的影响。

因人辨脉

由于人的体质有肥瘦之殊,对脉象也有一定影响,故要因人辨脉。如《平脉法》曰:“体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可见,人的体质肥瘦与脉有一定关系。

肥盛之人,肌肉丰厚,其脉不易显露,故一般为沉脉;体质消瘦之人,肌肉浅薄,脉象易于显露,故一般多为浮脉,此乃正常现象。若肥盛之体,反见浮脉,消瘦之体,反见沉脉,皆属异常之象

但体质肥盛者,脉虽沉而气血充盛,其脉当沉而有力,如出现涩小或微涩之脉,亦为气血不足之象,每易感外邪而发历节痛。

医圣张仲景的独特脉法

脉与证治并举

《伤寒论》以“辨××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病脉证并治”为每篇题目,说明仲景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原文中包括有病因、症状、脉象和治法,说明仲景法的特点在于平脉辨证,以定治则。

如《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等,既论述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脉证和治法,又可见两者脉、证之异。一属表虚证,一属表实证,故一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从而说明脉象对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有时脉、证、治并非皆在一条原文论述,故需要前后互相参照。如《伤寒论》第35条重在论太阳伤寒之证治,而第3条则明确指出“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要略》的论述亦与此类同。因此可以说,《伤寒杂病论》之脉法是以脉、证、治并举为特点,其所论脉比《内经》重在理论上的论述有所发展,也与后世脉学论脉有所差异,平脉辨证是其特长。

诊脉部位多样

《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之脉法而又有所发展。在《内经》,有遍诊法(上、中、下,天、地、人)、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少阴诊脉法、独取寸口诊脉法等不同,而《伤寒杂病论》则对独取寸口诊脉法有很大发展,在诊脉中占有绝大部分,并发展了寸尺脉对比诊脉法、寸口趺阳对比诊脉法以及尺脉趺阳对比诊脉法等,也有单独诊趺阳脉或少阴脉的方法,这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伤寒名家研究心悟

医圣张仲景的独特脉法

《聂惠民<伤寒论>临证心法》

聂惠民教授师承秦伯未、陈慎吾、刘渡舟、宋向元等中医伤寒学名医大家,数十年来,全心致力于伤寒学术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全书共分为研经心法、用方心法、验案举要和薪火传承四部分,其中,“研经心法”主要介绍了仲景伤寒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特色;“用方心法”突出临床实用性,主要围绕伤寒中最常见的几组类方分篇展开;“验案举要”为聂惠民教授使用经方加减治疗腹胀、周围神经损伤等病症的经验撷英;“薪火传承”为其创研伤寒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经验的总结记录,见解独到,勇于创新。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