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证

 Dwb医者仁心 2021-01-29
一、条文字眼

伤寒表不解、水气、干呕、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组成

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方解

1、麻黄、桂枝:太阳表邪,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甚至包括广义太阳病,有时无流鼻涕、无汗等证,但是只要有广义太阳表证一个症状都可以运用)。

2、芍药、炙甘草:酸甘除水饮,同时缓急迫。

3、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咳喘的核心成分,化太阴水饮。(其他方剂如射干麻黄与厚朴麻黄汤都含有这几味药物),夏、姜、细,三味药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4、从药证上理解本方

  1)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太阳表郁证,恶寒发热,咳嗽,流清鼻涕等;

  2)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太阳寒湿水饮证:咳嗽咳痰,白清稀,流清稀鼻涕,中耳流清稀脓液,迎风流泪,

   3)芍药甘草:咳嗽,咳喘,急迫,持续性,剧烈性

   4)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温通。

   5)麻黄甘草汤:宣表邪利水消肿。

   6)甘草干姜汤:温散化水饮的基础方子

总之本方既有太阳表实(或叫表郁)的症状恶寒,不出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太阴痰湿水饮分泌过多:咳嗽,喘息,泡沫痰,痰延清稀,中耳脓液清稀,关节腔积液等。

四、辨证要点

1、表郁不解(有点型的和不典型的,比如只有背心冷,四肢沉重)加上太阴寒湿水饮分泌过多表现(痰液清稀,脓液清稀,唾液清稀)

2、六经辨证:太阳太阴痰饮引起的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等病证。

3、刘渡舟望诊经验:水色(黑)、水斑(黑色)、泡沫样痰、舌苔水滑、脉弦或流水样鼻涕。

4、脉浮紧数或是浮弱

5、腹诊: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心下有水气,尿量减少;

五、病机辨证                                                               太阳伏邪,太阴水饮证。

六、临床运用

1、狭义太阳表实合并太阴痰饮证(有麻桂提示有太阳表实证或是伏邪),表现为咳嗽,咳喘,流鼻涕,打喷嚏等或是伏邪表现为只有背心冷,关节肿大,四肢沉重。

2、急慢性鼻炎,上犯鼻窍(顽固性鼻炎多由太阳或是太少伏邪,太阴少阴水饮或是痰饮引起,包括真武汤,苓桂术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也可以治疗)。

3、水饮上冲到鼻窍,同样可以上冲到眼窍,所以可以治疗迎风流泪等眼病,同理可以治疗中耳炎流清稀脓。

4、慢性咽喉炎:水饮上犯咽喉,咽痒不舒服,咳痰,长期咳白色痰,小青龙也可以,不要固定思维咽喉异物只有半夏厚朴汤。

5、胸痹(痰饮困胸)。

6、溢饮:水饮流于四肢沉重,水肿。

7、不停的吐痰涎,有化水饮的姜细味。

8、背寒冷:小青龙汤证是太阳伏邪加水饮,水饮上犯背则背冷,尤其背冷伴咳喘者。(治疗背冷的方子很多,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等需要仔细区分。)

9、关节炎,关节积液。

10、肾炎,水肿,浮肿。

11、噎(下咽困难)

七、加减或合方运用(常见情况):

1、小青龙汤加石膏,太阳太阴阳明的剧烈咳喘,烦躁,口渴。

2、小青龙汤加附子,即小青龙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咳喘。

3、小青龙汤加真武汤,或是五苓散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咳喘伴水肿。

4、小青龙汤加苓桂术甘汤,治咳喘伴水肿。

5、小青龙汤加射干麻黄汤治咳嗽咳喘。

6、小青龙加黄芩、龙胆草,治疗厥阴证咳喘(裘沛然经验)。

7、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杏仁,即加茯苓杏仁甘草汤,叶天士经验,其实就变成小青龙汤证的出汗多者。

8、小青龙是治标之剂,善后一般用外台茯苓饮,附子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方剂善后。

9、有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但是多汗表虚者,我们在运用小青龙汤时去掉麻黄,变成了桂枝汤太阳表虚加太阴水饮证,这样的病人的确有。

10、早服金匮肾气丸,中午,晚上服小青龙治疗咳喘。

11、小青龙汤加石膏治疗膝关节腔积液(大塚敬节)。

12、小青龙汤加大柴龙汤或是加桃核承气汤(胡老经验)

13、小青龙汤加冬花,白果(去壳)紫菀,小青龙虚化汤(李可手法)

八、类方鉴别

1、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无麻桂就无太阳表实证,痰饮为主。

2、射干麻黄汤:以喉中哮鸣音为主,有时可以与小青龙汤连用。

3、厚朴麻黄汤:为太阳阳明太阴证,有石膏则提示有阳明证烦热。

4、大青龙汤是表郁重症阳明内热烦躁证;小青龙是太阳表郁太阴水饮证。

九、方歌                                                                  小青龙夏味半升先,麻桂芍草姜细三。

【临床验案】

1、小儿咳嗽、泄泻

陈某,男,2岁半。2013年7月24日初诊。

主诉:咳嗽10余天,加重伴腹泻1周(其母代诉)。病史:患儿平时体虚,易患感冒。10天前患感冒,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曾服用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及头孢克肟干混悬剂等药物治疗,并在某医院门诊输液5天,效果不明显,咳嗽有所加重,夜间咳嗽次数增多,还出现了腹泻,每天3-4次。听人介绍来我找我诊治。

刻诊:咳嗽阵发,咳时喉中有痰鸣声,打喷嚏,流涕,发热,腹泻,腹泻,腹泻前常有一阵哭闹。纳差,无汗。指纹双侧浮露色红过风关。舌苔薄白水滑。腹诊:腹坦软,无压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呼吸困难,无三凹征。体温37.8度。

六经脉证解析:咳嗽,打喷嚏,流涕,发热,无汗,指纹浮露色红过风关,舌苔薄白。为太阳伤寒证。咳嗽,喉中痰鸣声,流涕,腹泻,纳差,舌苔水滑为太阴里虚,水饮趋于下焦,上犯于上焦。指纹浮露色红过风关,为外感风寒表证,腹泻前哭闹的原因,是阵发性腹痛不适。刻诊是腹部肌张力正常,无胀满感,按压时小儿没有哭闹拒绝,说明腹内没有实邪。

六经辨证:太阳太阴合病

病机:风寒外束,内有寒饮

治疗:小青龙加味。

方药:生麻黄6克,桂枝6克,干姜6克,旱半夏6克,炙甘草6克,白芍6克,五味子6克,细辛6克,茯苓10克,生白术10克。3剂。每天1剂。水煎取汁120ml。因小儿服药困难,嘱其母亲给患儿多次少量频服,可每隔2小时服1次,分6-8次服完。

上方服完1剂就明显见效,患儿的母亲感激地说,真是谢谢你开恁好的中药,吃1剂要就退烧了,咳嗽也减轻了,夜间睡觉也平稳了,比输液有效多了,共服3剂而愈。

                              本医案选自《思考经方》毛进军

2、用小青龙汤治疗麻杏石甘汤误治外感案

   胡某,男,28岁,四川绵阳人,2018年12月13来就诊

   患者因为外感之后找我治疗,恰逢我去达洲讲学未归,他于是找另外一个学医的好友开方治疗没效果,听闻我回来后,赶快来治疗。现状如下:高瘦个子,面白,体质中等,如果不了解的人可以判断为桂枝白面书生体质;但是他是我好兄弟,我特别了解,他是一个典型的寒湿痰饮水饮阳虚夹气滞体质,经常我给他开大建中汤,理中汤,真武汤,橘子姜汤,半夏厚朴汤等方剂。恶寒不出汗,非常怕冷,身体困重,疼痛,鼻孔干燥,有血丝,偶尔咳嗽,舌体胖大,舌质白,舌苔白微干,脉浮紧数。我看到那个医生开的麻杏石甘汤加味,重用石膏50,炙麻黄10克,还加一些清热解毒药物,明白了辨证方向错误和方证选择错误。恶寒重不出汗这是表证,必须用生麻黄解表甚至麻黄桂枝解表,炙麻黄解不了表;还有用那么重的石膏,清里热大于了解表,妨碍解表,就算现在有鼻孔干燥,鼻孔血丝,看起来是热燥,其实是寒邪郁闭,寒邪化,自然就恢复正常;退一步来说就算有热,也是短暂的标邪。麻黄大于石膏是解表(大青龙),石膏大于麻黄是辛凉清里热为主(麻杏石甘汤),六经辨证为:太阳表实证(为主)加阳明郁热证(为标),《千金》麻黄汤加加减半夏厚朴汤治疗:生麻黄20克(先煎3分钟,倒掉水用药渣),桂枝30克,杏仁20克,炙甘草10克,炒黄芩15克,石膏10克,炒苍耳子20克,厚朴30克,茯苓30克,橘皮30克,生姜20克,紫苏叶20克(后5分钟下)。一剂,浸泡三十分钟,煎煮四十分钟,分三次喝完。

   12月14号二诊,喝完药物后怕冷,身体沉重减轻,鼻孔干燥,出血丝消失,还是怕冷恶寒,流清鼻涕,痰清稀,咳嗽,咳痰,舌质白,舌苔白,口不干,口不苦,二便正常。恶寒怕冷太阳表证还有,咳嗽,咳痰,痰清稀,太阴痰湿水饮出来了,鼻子血丝消失,标热走了,去石膏,黄芩清热药物,辨证为太阳表实太阴痰湿水饮,小青龙汤加半夏厚朴汤加茯苓杏仁甘草汤:生麻黄25克(先煮3分钟),桂枝30克,杏仁20克,茯苓40克,法半夏30克,生姜20克,白细辛20克,北五味子15克,生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厚朴30克。一剂。

  12月15号,随访,怕冷,咳嗽消失,鼻涕由多变成正常,痊愈。

                                           邓文斌医案

3、小青龙汤证(佐景医案)

张志明先生,住五洲大药房,初诊10月18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二诊10月20日,咳已痊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

(《经方实验录》)

                                                      本文选自邓文斌《经方方证探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