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口气看完“儒家异端”荀子的一生,才明白为什么梁启超会说:荀子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形态

 where5 2024-05-17 发布于四川

说到荀子你会想到什么?

……

还记得上学时学过的荀子《劝学》一文吗?,开头就是我们熟知的“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篇近2000字的文章,却句句箴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句句都引人深思。

图片

还有荀子《修身》中“路虽远,行则将至…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荀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三圣之一。即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及后圣就是荀子,但培养出的两个弟子却都是法家宗师,一个是秦国丞相李斯,另一个更是让秦始皇疯狂崇拜的人物——韩非。

图片

荀子的很多哲学都继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但和孔子和孟子的儒学又有所不同,荀子提出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是对立的,而荀子的礼制论和王制论,主要突出对“体制”的论证和对政策的辩护,与孔子的仁政也是对立的,其出发点和基石都是人性本恶论。

因为“性恶论”荀子被视为儒家异端,甚至有人将其开除儒家学派,归入法家之列……。

“性本恶”也导致荀子学说在很长时间内被忽略和轻视。但是,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自秦汉以后,影响中国2000多年政治形态的实际上是荀子,他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影响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儒学思想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的一生。

图片

荀子出生于鲁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小孔子200来岁),名况,字卿,晋国大夫荀息的后代,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开始逐渐由长期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开始相互吸收的阶段。

他的学说及诸子百家之大成,又极力推崇孔子的儒家礼制,因而在纷乱的战国末期,非常受出秦国以外的官学推崇。

荀子的一生也几乎游历在各国之间,因为推崇思想又比较硬核,与孟子有得一拼,因此荀子的仕途也不坦荡。

荀子早年游学至齐国,并在当时学术文化的中心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的学说很受齐王尊崇,授予他列大夫头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别,并赐宅地,薪水丰厚。

起初荀子认为齐国最有可能成为天下霸主,便死心踏地的留在齐广深耕学术,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既是学宫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学宫里资历最高的学者。

后来历经齐襄王、齐王建的庸碌统治,齐国开始走下坡路,再加上他多次担任祭酒,遭到同行嫉妒,不段有人向齐王说他的坏话,荀子感到心灰意冷,毅然放弃了齐国的高职,去了当时最强大的秦国。

图片

秦昭襄王热情接见了荀子,并与之谈论治国之道。当时的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政治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办事效率极高,荀子因此感叹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不是靠运气,而是人定胜天的结果。

荀子认为应当礼法并举才可王霸统一,礼高于法,礼才是法之大本。但这种儒家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秦昭襄王的认可,襄王认为法应该大于礼才对(这一点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秦昭襄王的,就像道德凌驾于法律之上一样并不可取)。

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荀子又转而投奔了楚国。楚国的春申君久闻荀子大名,本想重用他,但却遭到国内一些人的反对,便退而求其次,让荀子到兰陵县做了县令。

虽然官不大,但是也算有了一块可以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且春申君还允许荀子可以在他的辖地继续授徒教学。

于是荀子便开设学堂,广收天下学子,专门传授帝王之术。各国学子听说荀子到了楚国,纷纷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像韩非这样的韩国贵族,也有专程为了学习帝王术而辞官就学的楚国人李斯。

图片秦国宰相李斯

何为“帝王之术”?关于李斯有一个“物禁大盛”的故事:

战国末期,李斯认为六国皆弱,想要到秦国建功立业。

于是,他拜别自己的老师荀子。

荀子没有阻拦,只是送了他四个字:“物禁大盛”。意思是:凡事忌讳过于强盛,因为盛极必衰。

此后不久李斯做了秦国的丞相,荀子并没有感到高兴,反而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意思是:品德和地位不相称,能力和官职不相称,奖赏和功劳不相当,惩罚和罪过不相当,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

荀子甚至断言,李斯将来会有“不测之祸”。

李斯其实也明白荀子的意思,但是他舍不得已经拥有的一切。

有一次,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前去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

李斯长叹道:“我的老师说过,'物禁大盛’。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

最终,李斯被赵高陷害,“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当初荀子所断言的“不测之祸”,果然应验。

……

李斯的故事其实就是荀子所说的“帝王之术”,只是李斯明知不可而为之。像如今很多明星或者官员一样“德不配位,必遭殃灾”是一样的道理。

荀子的帝王之术,也是儒家思想的外王之道,荀子在主张儒家礼制的基础上,又批判和总结了诸子百家学说,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

这套理论基本上除了继承孔子的礼之外,几乎可以说跟儒家完全相反。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就是凡是没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为善的。

也正是因此,荀子虽然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但他在理论上却是实打实的法家代表。他的学生李斯学成之后去了秦国,很快就当上了秦国宰相,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图片

韩非

而韩非则在完全继承了荀子学说的前提下,又将法家的法术势集于一身,成了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就连嬴政看过他的文章之后都说:能见此人一面,死而无憾啊。

荀子在教学方面也颇有成效,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图片

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就如同雕刻一样,只要坚持不舍,金石也可以镂空。“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进学修德的有效途径。所以,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不取决于愚与敏,如果能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种思想放在现在也广受推崇。

……

公元前238年,一直支持荀子的春申君被人杀死,荀子也被免职,但他并没有离开兰陵,晚年蛰居在家,著书立说,收徒受宴。

同年荀子去世,弟子们将他的理论和言行整理编纂成《荀子》一书。

荀子总结了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荀子的思想与孔孟相比,更多强调了儒学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他的理论深深的影响了之后的儒家学派,被称为儒家后圣。

荀子也被称为“大儒”之人,荀子认为:只有成为能够推行立法的“贤能之士”,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大儒”。同时,荀子将人才分成了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既是普罗大众。俗儒意味着掌握了一定的儒家知识,但却将之作为获利手段;雅儒则是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但无法贯通古今;大儒能够以近世圣贤为榜样,善于汲取近世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把握历史规律,贯通古今。

秦汉大儒董仲舒就是吸收和继承了荀子的观点,提出了以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所以梁启超先生说:“二千年学者,皆荀子之学也。”

此外,荀子的文笔也非常了得,他还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可用问答题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

以上就是荀子的一生,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荀子,我想可以用《荀子·荣辱》里的一句话来概括: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为荀子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