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都喜欢经方,认为六经钤百病,认为所有病都可以通过辨六经、辨八纲进行治疗;认为用张仲景的三百来张经方就能治愈天底下所有内伤外感病,这是共同的愿望和梦想,但这绝不可能。每一个医生都会有几个漂亮的病例,但是报道的往往是有效的病例,没效的、误治的几乎不报道。曾接诊一发热、口苦患儿,病发于暑湿季节,某国医大师遍用麻黄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升降散、桂枝汤、香薷饮、三仁汤等经典名方无效,整个诊疗过程都没有撩起孩子衣服看看,孩子全身红斑,实际上是一个噬血细胞综合征,犀角地黄汤一剂退热,继而用清营汤进退治疗月余,痊愈出院。这绝不是一个辨六经就能完全治愈的,这并不是经方不管用,而是我们很多人学的经方有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探讨一下经方运用过程中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我觉得这是经方运用的误区 ![]()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挚挚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既然治疗表虚,为什么“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今以“汗出”论桂枝汤表虚,但《伤寒论》中尚有葛根芩连汤的“喘而汗出”、麻杏石甘汤的“汗出而喘”、五苓散的“汗出而渴”、大陷胸汤的“头微汗出”、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但头汗出”、十枣汤的“漐漐汗出”、附子泻心汤的“恶寒汗出”、甘草附子汤的“汗出短气”、白虎汤的“自汗出”、大承气汤的“手足漐漐汗出”、茵陈蒿汤的“但头汗出”、少阴病的“呕而汗出”,这些都有汗出,都是表虚么?能有汗就桂枝汤,无汗就麻黄汤么?能说“汗出”就是表虚么?请问那个表虚的病人本来就出汗,还去通过发汗治疗表虚? 首先,如果表虚,一定会出汗,这是对的;但是表虚的人感冒之后就用桂枝汤这是不对的。所谓表虚,其人腠理疏松,比如肥胖之人容易出汗。要明白汗出的道理,要熟读《灵枢·营卫生会篇》:“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津液“不循卫气之道而出”则为自汗,津液不循卫气之道是因为外伤于风,腠理开而阳浮,其气彪悍滑疾,见着打开的毛窍则奔走而出,同时把营气也带了出来;营气在血脉中为营气,“汗出溱溱是谓津”,在肌肤腠理为津液,出于肌肤腠理则为汗液;这就是桂枝汤的病理生理,桂枝汤的汗出是因为外伤于风,若是表虚那便是内伤杂病,用玉屏风散;《伤寒论》讲的是外感病,开篇第一方的桂枝汤就是内伤病,张仲景疯了?所以桂枝表虚显然是不对的。若桂枝汤真是治表虚,方后注能是“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么?一剂就能治表虚?发汗能治表虚?桂枝在于发汗而散风邪,风邪散则腠理实,没有风阳的扰动则卫阳不浮,卫阳不浮则营阴不外泄,营阴不外泄则不会“阴弱”,没有“阳浮而阴弱”则汗出自止;并非桂枝把表虚治好了,而是风阳之邪走了,门关上了。所以桂枝汤是透邪方而不是补虚方。麻黄汤和桂枝汤均发汗透邪,但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桂枝汤但用桂枝,所以麻黄汤发汗之力更强。自汗出有可能是水饮、内热等,表虚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所以自汗不是表虚的辩证要点,至少不是唯一的辩证要点。所以临床运用桂枝汤和麻黄汤要注意鉴别风与寒,鉴别腠理开与腠理闭。桂枝汤见“啬啬恶寒”,《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症见“鼻鸣”,因于卫气“见开而出”,除了毛窍之外,鼻咽亦为孔窍,风阳携卫气穿行而过则鸣,如风过空窍而鸣响,状若拉风箱。又见“干呕”,卫气出于中焦胃中,风阳牵引卫气有上逆之势,但病未达太阴阳明,故而今年干呕而未吐。学《伤寒论》不是背方证,而是训练中医思维,学习张仲景在麻黄、桂枝、石膏、附子之间权衡。 ![]() ![]() 所有麻黄汤的条文,除了第55条外,没有一条说麻黄汤是治伤寒的。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里治的是太阳病,伤寒当恶寒,本条为“恶风”;有人以“无汗”因于寒性收引,那所有的无汗都是寒么?如果无汗就是伤寒,第28条“发热,无汗”为什么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第236条“阳明病……身无汗,剂颈而还”用茵陈蒿汤,能说是寒么?所以“无汗”不一定就是寒。本条的头、身、腰、骨节等的疼痛,实际上是在叙述太阳膀胱经脉的循行部位的症状,《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麻黄汤是狭义伤寒么?如果是,为什么第35条是“太阳病”开头?为什么第52条是“脉浮而数”?所以,以怕冷辨伤寒、以无汗辨伤寒、以汗出辨中风不靠谱。 麻黄汤为何“恶风”?读《伤寒论》要前后读,左右读,上下读,后三条,第36条为太阳阳明合病,第37条为少阳半在内之胸满胁痛,第38条为表寒里热大青龙,冠太阳中风,明言恶风不可服。可想过,白虎汤真是热么?白虎处西方,西方属燥;青龙居东方,属风;如果白虎为热,朱雀为何?大青龙汤治“太阳中风,脉浮紧”,风阳郁闭于内,故而烦躁;麻黄汤的“恶风”,风在外,大青龙汤的“恶风”,风阳入里;如果没有36条的与阳明合病就不会胸满,如果没有37条的半在内就没有胁痛,所以从胸满到胁痛,从阳明到少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虽然已经蕴含了“恶寒”的含义,但第35条不日中风、不曰伤寒,混括虚实阴阳,病位在表,伤寒全文无一字强调麻黄汤仅治伤寒,如后文第51条、52条、55条,脉浮者、病在表,脉浮而数者(欲化热),脉浮紧致衄(伤营)俱可用麻黄汤即昭其义。即在表、化热、伤营均可用麻黄汤;只要病位在表,腠理致密,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脉浮紧凑理致密,须发汗,不发汗则邪气会入营血,导致衄血;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数是从风阳的郁遏而来,风如果不郁遏就不会出现喘,腠理郁闭,邪气出不去就会郁而化热,麻黄汤化热可以用;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只要病在表,且凑里不疏松,没有自汗就可以发汗。外感风邪不一定都会打开腠理,伤了皮毛也会生病,卫阳也会奋起抗邪,此时发汗透邪即可;张仲景从来没有说麻黄汤只治伤寒。麻黄汤的头痛发热恶风无汗,与桂枝汤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强调的是腠理之开闭(第13条与35条)。外闭无汗,肺气冲逆,不仅向上、亦可向外,后文郁而胸满,化热烦躁,暗示寒邪闭遏气机、化热之机转。关键在于理解《素问·风论》中:“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的论述。太阳中风桂枝证之所以啬啬恶寒,是因为“腠理开则洒然寒”;太阳病麻黄证之所以恶风是因为“腠理闭则热而闷”,风伤卫,寒遏制卫而不能抵挡风,所以恶风。简而言之,伤于风邪,若腠理开则用桂枝汤,若腠理未开则麻黄汤。 所以麻黄汤可以是风邪侵袭腠理致密之壮人,阳浮阴不弱;亦可是寒邪侵袭常人,内热闷但病在表故不恶热,外寒侵但热闷故不恶寒而恶风。也有寒邪侵袭开腠理之方证,如大青龙汤;风邪开腠理,继而寒邪闭之,风阳遏郁在里,好比患者先伤于风,腠理开,但是这个过程中有受了寒,寒邪郁闭腠理,风阳因此郁遏在里。 ![]() ![]() 怕风就一定是表邪么?怕风的机理是什么?若说卫虚则怕风,麻黄汤怕风但卫不虚;若说表证怕风,白虎加人参汤不是表证。 “恶风”,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与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风性开泄;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是腠理疏松;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与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是卫虚;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与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是卫遏;“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为风伤卫,水、湿遏卫。 总结而言,恶风包括卫伤、卫虚、卫遏。卫伤,专指风伤卫,太阳中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第99条小柴胡汤皆伤卫;卫虚,或因于过汗,或因于伤寒后血弱气尽,或因于太阴脾虚,或因于少阴病,脉弱而卫阳不足,比如桂枝加附子汤、小柴胡汤、柴胡不中与、大青龙不可服;卫遏,卫为阳,营为阴,卫阳可被寒、湿、水、热困遏;内热郁结,壮火食气,也可以耗伤卫阳;因于寒有葛根汤、麻黄汤,因于风湿有甘草附子汤,因于风水有防己黄芪汤,因于热有白虎加人参汤。恶风,在《伤寒论》中有这14种情况,并非一个表证可概括;但总归与卫气相关。 ![]() ![]() 一般认为,邪正交争越充分,热势越高,越持续。今认为潮热为发热如潮,有涨有退,为何阳明热盛会是发热如潮?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桂枝汤的“翕翕发热”,翕翕指发热轻浅,象羽毛覆盖下的温暖一样。阳明病的“潮热”,潮,台湾《异体字字典》(第6版)说:“像潮水般汹涌起伏的形势。”《伤寒论》中所说的潮热指的是热势像潮水般汹涌;日哺潮热指的是午后壮热。第96条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往,《说文解字》谓“往,之也,出也”,是到的意思;来,《尔雅》谓“来,至也,天所来也”;所以第96条,寒也好,风也好,来到人体,那叫从外而来;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一入,又往里走了,这叫来;里热随着正气蒸腾往表走,这叫往;所以第97条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很多人就是被“休作有时”蒙蔽了,就认为一会儿发热,一会儿不热;实际上要理解“休作有时”,首先要理解《素问·风论》所说的:“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就是说,风气往里进不去,往外出不来,在皮肤肌腠之间游走,善行而数变,腠理一打开就洒然寒,开则汗出,卫气伤,不能温分肉则寒,腠理一关闭就热而闷,比如大青龙汤;“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就是说风气在肌肉之间,就会令人饮食欠佳;注意体会原文是“往来寒热”而不是“寒热往来”,寒热在表的时候就会恶寒发热,在里就会衰食饮;“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是指恶寒发热的时候里证不明显,里证明显的时候恶寒发热不明显;其寒热是在表里之间,“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在皮肤之间和胁下。风气寒气在皮肤的时候就会恶寒发热,结于胁下的时候就会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 所以,太阳病的热型是持续发热,热势不高;少阳病的热型是恶寒发热和里证交替;阳明病的热型是壮热如潮。而所谓的发热如疟是一会儿发热恶寒,一会儿没有发热恶寒。所以有没有半在内才是辨别小柴胡汤的关键,比如胆囊炎一会儿腹痛,一会儿发烧,寒热在表里之间往来。 ![]() ![]() 脉浮,或者脉浮数能确定是表证或者风热么? 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脉虽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今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属抵当汤。” 麻黄汤的脉浮数是病在表,郁而化热,桂枝配麻黄;桂枝汤的脉浮数是病在表,欲成虚,桂枝配芍药;厚朴七物汤是里热而有表邪,桂枝配大黄;五苓散是有里饮、误治,桂枝配茯苓;抵挡汤是浮为在里之热、数为在里之瘀血,用大黄配桃仁。所以麻黄的数是化热,桂枝汤的数是成虚,五苓散的数是里饮津伤,厚朴七物汤的数是里热,抵挡汤的数是瘀血。 所以不能以浮脉定病位在表;五苓散的脉浮不能说是表邪未尽,五苓散的浮是水饮;因此浮脉不完全主表。 注:本文根据庞博教授讲课内容整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