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中兴中学吴佳仪老师的《驿路梨花》,很是欣慰!特别是老师课堂上饱满的热情,让人赞赏,这是我们语文课堂带着学生学习的前提。 《驿路梨花》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这一单元学习要求告诉我们: 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引领我们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学习本单元,要通过略读,观其大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体悟并践行其中蕴含的中华美德。略读时,要注意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加以精读,其他部分则快速阅读;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课文的预习也明确要求我们要略读,观其大略,然后再细读,领悟“梨花”的象征或者说精神—— ◎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之后再细读课文,想一想“梨花”象征了什么。
吴佳仪老师的这节课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学习目标,选择课文应该略读和细读的段落,来让学生复述故事,朗读感悟,体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驿路梨花”开在学生的心里。 吴老师是由课题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她问学生从这个课题中我们能读出什么信息,学生也很聪明,三位同学告诉我们,小说写的是驿站的故事,写的是与“梨花”相关的故事,写的是路边驿站的故事。接着就进入第一个学习活动—— 略读,述“驿路”故事: 第一个学习活动学生创造性的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言语活动,场面的转换和人称的变化,想要前后统一,还真不容易。 第二个学习活动是细读,品“梨花”内涵。细读很重要,它是课文预习时给我们明确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老师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五处“梨花”的描写,边读边赏,学生在老师朗读激情的感染下,读出了课文应有的情感,该有的意蕴。这一学习活动的“读”可谓酣畅淋漓,学生学得很尽兴。 课堂的第三个学习活动是研读,探“主人”之美。老师给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是: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做法,来揣摩他们的心理。 这一学习活动以中华民族美德的“共情力、同理心”作结,并引用先贤名言让学生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然而然。 在议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课堂导入是否可以从陆游的诗入手,既可勾连课题,又能检查学生的预习。 二是第二个学习活动和第三个学习活动能否对调一下,更符合学理。 三是课文“思考.探究.积累”二的问题是否可以再深入地研读以下,让学生感受小说情节的曲折之美。下面是课文的“思考.探究.积累”——
如能这样的话,《驿路梨花》中梨花三重意蕴:自然之景、课文人物和精神内涵,小说的叙事之妙:悬念迭起,误会生波以及课文的精神之核:凡人微光,薪火相传的美德,学生就可以领会得更好,“驿路梨花”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开得更美! 当然,提出的建议,都是我的臆测,也是和佳仪老师商榷,可不可行,有待实践检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