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郭居业撰。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刊行后,得到广泛流传,成了元明清以来儿童的启蒙教材、一本广受欢迎的宣扬中华文化精神核心的经典,成为国民“孝”行教育的教材。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守正编录,一说是其兄郭居敬,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书皆亡佚,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中国古代有关孝悌的书籍非常丰富。以孝子为名的书传,早期有东汉刘向《孝子传》、刘宋王韶之《孝子传》、隋萧广济《孝子传》、师觉授《孝子传》等。这些书籍大多散佚,零星见于《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流传到日本的阳明本与船桥本《孝子传》,它们各收录中国古代孝子故事45个,其原本成书年代可能在唐代。 一、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是瞽瞍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如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 ),把自己的二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二、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烂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诗赞】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闱。 【译文】 周朝时有个老人叫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非常孝顺。他伺候二老双亲,总是极尽所能地做可口的甘美的食物。他的年龄马上就七十了(古稀之年,在当时是极其少见的),从来不在父母面前说老。他经常身穿色彩鲜艳的婴儿装,像婴儿一样在双亲身边戏耍。有一次曾经在为老人端洗脚水时,故意假装跌倒,趴在地上,学小婴儿的哇哇哭声,逗老人开心。 三、鹿乳奉亲 周剡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具以情告,乃免。 【诗赞】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译文】 周朝时有个人叫剡子,天性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俩人的眼睛都患上了眼病,想吃野鹿的乳汁。剡子于是穿上鹿皮做的衣服,进到深山密林里,混到鹿群当中,挤母鹿的乳汁拿回家供养双亲。一次,猎人发现了他,以为是只失群的小鹿,便用弓箭瞄准准备射他,吓的他赶紧大喊说自己是为得到鹿乳而装扮成鹿的人,才逃过了一场大难。 四、为亲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诗赞】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译文】 周朝的仲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他家里很穷,经常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做的饭,他把自己的俸米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家给双亲吃。后来,双亲死了,子路当了大官,他到南方的楚地游学时,护卫车队达到一百辆,家里积攒的粮食上万钟(钟,一种容器,铁铸,容积约30斤),坐的时候座位上铺着几层厚厚的坐垫,吃饭时面前摆着各种食器和餐具。面对此景,子路放下筷子叹息:“虽然如此,我宁愿还吃嫩藜叶和野藿叶等野菜做的饭,继续为双亲从百里外背米回家,可惜再也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致思》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说:“如果背负着很重的东西,但要走很远的路,就不会只选择好的地方才休息;如果家中贫穷,父母年老需要赡养,就不会只选择高的俸禄才做官。过去仲由侍奉父母的时候,常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父母去世以后,南下楚国做官,随从的车辆有百乘之多,积蓄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的垫子有好几层,排开大鼎吃饭,但是我想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背米,已经没有机会了。枯鱼干串在绳子上,离生蠹虫还会远吗?父母的寿命,恍若白驹过隙。”孔子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父母在世的时候竭尽了全力,去世以后倾尽了哀思。” 五、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诗赞】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六、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以衣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诗赞】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译文】 春秋时期鲁国的闵损,字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孝著称),幼年时母亲就死了。父亲续娶了后妻,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冬天)继母给两个亲儿子穿着用棉花填絮做的冬衣,因为厌弃闵损,给他穿用芦花填絮的“绵衣”。一天,父亲出门让闵损驾御马车,闵损因身体寒冷发抖,将缰绳坠落 地上(因此被父亲鞭打,打破棉衣发现芦花)。父亲得知闵损受到虐待后,要休掉后妻。闵损求父亲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孩子受冷;赶走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继母听说,立即悔恨知错,从此改过。 七、亲尝汤药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 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诗赞】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译文】 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 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八、拾葚供亲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 【诗赞】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译文】 西汉末年汝南(今属河南)人蔡顺,很小就丧父成了孤儿,对待母亲非常孝敬。当时正遭遇王莽篡汉之乱,年景也是荒年,粮食不够吃,只得拾桑葚果(充饥),并用不同的器皿盛着。(一天)赤眉军(汉末义军,统治者污为贼)撞见他后就问道他(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器皿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熟透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红色未熟的桑葚留给自己吃。”赤眉军同情他的孝心,送给他白米两斗、牛腿一只让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九、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 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诗赞】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译文】 汉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郭巨,家境非常贫困。他有一个三岁的男孩,母亲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孙子吃。郭巨对妻子说:“家里窘困不能很好地供养母亲,孩子又分享母亲的食物。不如埋掉儿子吧?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如果没有了是不能复有的。”妻子不敢违拒他,郭巨于是挖坑,当挖到地下三尺多时,忽然看见一小坛黄金,坛子上写着字:“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当官的不得巧取,老百姓不许侵夺。” 十、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陰会所,遂辞永而去。 【诗赞】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译文】 传说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的董永,家中非常穷。他父亲死后,董永卖身富家为奴换钱安葬父亲。等到去做佣人,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请求嫁给董永为妻子。于是二人一起到了主人家,主人命他们织成三百匹锦缎方能偿贷回家。(他媳妇)一个月就干完了为董永抵债赎身。在返家途中,来到了他们初会的槐荫地界,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孝子董永还债)辞别董永凌空而去(槐荫因此改名为孝感)。 十一、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诗赞】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译文】 东汉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他没有机会奉养行孝,因而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对待雕像如同活人一样(凡事均与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自己才用,出告归省从不懈怠)。她的妻子因为日久生烦,对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用针偷偷地刺木像的手指玩,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后来木像见到丁兰后,眼中垂泪。丁兰查问妻子得知实情,就遂将妻子休弃。 十二、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 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 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诗赞】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译文】 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敬。后娶妻庞氏,她对婆婆照顾的更加周到。姜诗的母亲天生喜欢喝长江 水,其家距长江 六七里路,庞氏亲自去江 边水奉养。老太太还特别爱吃鱼肉,夫妻就经常做鱼给她吃。老人还不愿意自己独自吃,要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天气恶劣,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便将她逐出家门。庞氏求住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换钱买好吃食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子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 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中跃出,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十三、怀桔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 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 【诗赞】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译文】 三国时期吴国的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和历法,曾作《浑天图》,注《易经》、《太玄经》),六岁那年,(随父亲陆康)到九江 谒见太守袁术。袁术摆出橘子招待他,陆绩偷偷给怀里藏了两个橘子。等到告辞回家,拜别时橘子滚落到地上。袁术逗他道:“小陆郎来到人家作贵客,还要给怀里私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下回答说:“我母亲天生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十分地惊奇。 十四、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诗赞】冬月温 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译文】 东汉江 夏的黄香(博通经典,文采飞扬,曾任魏郡太守。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九岁时母亲去世,终日思念感怀,极其感切,乡党 们都夸他孝顺。他见父亲劳作辛苦,伺候父亲非常尽心。夏天酷热,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他用身体为父亲温 暖被褥。太守刘护大为惊喜,特意表彰了他。 十五、行佣供母 后汉江 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 【诗赞】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译文】 东汉齐人江 革(章帝时任五官中郎将),少年丧父,独自与母亲住在一起(侍奉母亲极为孝顺)。不幸遭遇战乱,江 革背着母亲逃难。多次遇到匪盗,有的贼人想劫持他入伙,江 革就哭着哀告说有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就不忍杀他。后来,他辗转迁居江 苏下邳,穷困地连鞋子都没有了,便做雇工挣钱供养母亲。母亲所需衣服等,没有一样缺乏的。 十六、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 ,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惧。” 【诗赞】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译文】 三国末魏国营陵(今山东昌乐)人王裒,侍侯母亲极其孝敬。其母在世时,生性怕雷。后来死了,安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空中传来雷声,王裒就立即跑到母亲墓园,跪拜在坟哭着告慰说:“裒儿在这里陪您,母亲不要害怕啊。” 十七、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诗赞】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译文】 晋代江 夏人孟宗(官至司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冬天里想喝鲜竹笋汤。孟宗找不到笋,无计可施,就跑到竹林里,抱住竹子大哭。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一会儿,忽然地裂开了,只见地上长出几根嫩笋。孟宗赶紧采回去做汤给母亲喝。母亲喝完后,病居然痊愈了。 十八、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诗赞】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译文】 晋代琅琊人王祥(官至大司农、司空、太尉),表字休征。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多次在父亲面前说坏话污蔑他,因此使他也失去了父爱。继母有次想吃新鲜活鲤鱼,当时适值天寒地冻,冰封河面。王祥却解开衣服趴在冰上寻找鲤鱼。冰面忽然自行融化了,两条鲤鱼跳了出来,王祥就逮了鱼回家供奉继母。 十九、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才得免于害。 【诗赞】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离谗口中。 【译文】 晋朝人杨香,十四岁时随父亲杨丰到田间收稻谷。父亲被忽然跑来的一只猛虎扑倒叼走。当时杨香手无寸铁,没有任何武器,只想救父亲而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猛扑到老虎跟前,扼住猛虎的脖子不放。猛虎竟颓然地放下杨父跑掉了,父亲终于捡回了性命,没有受到伤害。 二十、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诗赞】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译文】 晋朝濮陽人吴猛,刚八岁,非常孝敬父母。家里贫穷,床 上没有蚊帐,每到夏天的晚上,蚊虫多在人皮肤上攒咬。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 前,任蚊虫叮咬吸食血液,再多也不驱赶,他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孝敬的心能如此算是到极致了啊! 二十一、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诗赞】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译文】 南齐人庾黔娄,任孱陵县令。到孱陵县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胆战,浑身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到家得知父亲病重已两天了。医生说:“要想知道病情好转还是恶化,只要尝一点病人粪便,味道苦说明是好事。”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到夜里,跪拜北斗星,叩头乞求以自身代父去死。 二十二、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诗赞】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译文】 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崔山南(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他的曾祖母长孙老夫人年事已高,牙齿完全脱落。他祖母唐夫人每天早上盥洗后,都上堂来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婆婆长孙老夫人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数年身体依然健康。后来一天忽然病倒了,将全家大小全召集在一起,发愿说:“我没有什么能报答媳妇的恩义了,但愿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就好了。” 二十三、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诗赞】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译文】 北宋分宁(今江 西修水)黄庭坚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家。哲宗元符年间位居太史,天性极其孝顺。他虽然身居显官,富贵异常,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马桶),从没有一天不尽儿子的职责。 二十四、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诗赞】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译文】 宋代天长人朱寿昌,七岁的时候,生身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于是不改嫁他人。母子不能相见已经五十年了。神宗时,朱寿昌(得到线索后)辞官不做,赶赴陕西(寻找生母),与家人告别时发誓不见到母亲绝不返回。后来,寻访到在陕西同州,终于找到了生母,母子欢聚。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附录:敦煌孝子传 〔孝子傳〕 1A孝友舜子姓姚,字仲(重)華,父名瞽叟,更取後妻,生一子,名蒙(象)。舜有孝行,後母嫉之,語瞽叟曰:「為我煞舜。」叟用妻言,遺舜●(泥)知母意,手持雙笠上舍。叟從後放火燒之,舜乃与雨(以兩)腋挾笠投身飛下,不損毫毛。後右(又)使舜濤(淘)井。舜既父与灌(罐)承(承)泥,又感天降銀錢致於井中。舜見銀錢,上語父曰:「泥中有銀錢,可以收取。」父母見銀錢,淨(爭)頭競覓,如此往返,銀錢已盡。舜見井中傍有一龕,可以容身。上告父曰:「井泥已盡,可以索出我。」父母遂生惡心,与大石鎮之,將土填塞,驅牛而踐。夫妻相謂曰:「舜之(子)已亡。」於是舜傍搯一穴,內得以東家井連,從井中出,便投歷山,躬耕力作。時飢歉,舜獨豐熟。父坐填井,兩目失明,母亦頑禺(愚),弟復史(失)音,如此辛苦,經十年不自存立。後母負薪向市易米,值舜●(●)米,於是舜見識之,遂便與〔米〕,佯不取錢,如是非一。叟怪之,語妻曰:「氏(是)我重華也。」妻曰:「百尺井底,大石鎮之,豈有治(活)理。」叟曰:「卿但牽我至市,觀是何人。」其妻於是將叟至,叟曰:「據子語音,正似我兒重華。」舜曰:「是也。」於是前抱父大哭,哀動天地。以手拭其父淚。兩目重開,母亦聽(聰)惠,弟復能言。市人見者,無不悲歎稱舜至孝。堯帝聞知,娉与二女,大者俄(娥)皇,小者女英,堯王於是禪位與舜子。女英生子,號曰商均,成人不肖,不肖似像也,不堪嗣位。舜仍禪帝位而歸於禹。出太史公本記。 1B舜子者,冀邑人也。早喪慈母,獨養老父瞽叟。父取後妻,妻譖其夫,頻欲殺舜。令舜濤井,与石壓之,孝感於天,澈東家井出。舜奔耕歷山。後聞米貴,將來冀都而糶。及見後母,就舜買米。舜識是母,密與其錢及米置囊中,如此數度,〔後母〕到家,具說上事。〔瞽〕腴〔叟〕擬是舜,令妻引手,遂往市都。高聲喚云:「子之語聲,以(似)吾舜子。」舜知是父,遂撥人向父親抱頭而哭,與(以)舌舔其父眼,其眼得再明。市人見之,?不驚怪。詩曰: 瞽叟填井自目盲,舜子從來歷山耕, 將來冀都逢父母,以舌舔眼再還明。 又詩曰: 孝順父母感于天,舜子濤井得銀錢, 父母拋石壓舜子,感得穿井東家連。 2姜詩字士遊,廣漢人也。母好食江水,其妻取水不及時還。詩怒遂(逐)其妻。亦孝婦,□猶寄鄰家,不歸父母之弟(第)。詩母好食生魚,□□□□還家,於是舍傍忽生湧泉,味如江水,水中並□□□□魚,母得食之。此蓋孝子至誠,天所酬也。出列女□(傳)。 3蔡順字君長,汝南平?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王奔(莽)末,天下飢荒。緣桑擿揕(椹),赤黑易器盛之。赤眉賊見,向前問之。答曰:黑者奉老母,赤者自供。賊等見,知是孝子,遂不煞順。給米三升,牛蹄一雙,將奉賢母。順母曾至婚家,飲酒過度,嘔吐顛到(倒),順恐母中青(毒),自嘗其口吐。母後命終,停喪堂上,東家火起,與順屋相連,獨身不能移動。乃伏棺號泣,火遂飛過,越燒西家,一時蕩盡。順母生時怕雷,每至大震雷電,順便走繞墳大哭曰:「順在此,願孃莫驚。」太守聞之,若遇天雷,給順車馬,令往墓所。太守韓置用順為南閣祭酒。出後漢書。 4 老萊子,楚人也,至孝。年七十,不言稱老,恐傷其母。衣五彩之服,示為童子,以悅母請(情)。至於母前為兒童之戲。或眠伏,或眠與母益養腳,跌化(仆)地作嬰兒之啼。楚王聞名,與金帛徵之,用為令尹,辭而不就。六國時人。出孝子傳。 5 王循,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至孝。母以社日亡,白秋鄰里會,循憶念其母,哀墓(慕)號絕,鄰里為之罷社。仕至青州別駕,漢末魏初人。出孝子傳。 6 吳猛字世雲,豫章人也。年七歲,有孝行。每至夏日,則伏於父母床下。〔二〕親問其故。答曰:「兒恐蚊虻來集父母,兒願代之。」晉時人,官至卿相。出孝子傳。又云:猛扇枕令冷,以進父母,冬則溫席,以奉二親。街得果者,實中不自食,抱持皈家,以獻老親。及長大甚有才俊也。 7孟宗甚有至孝之心,母歿,冬節時至,筍上未生。宗入林,欲筍為之樹列驚風,怨結吾丘之氣。 8 丘吳子大哭於道,為母孝,孔子來詢之也。 9相投●(抒)以傷懷。曾參為人孝,有人以(與)曾參同名。忽有人告云:「曾參煞人。」其母自知子孝,必無此事。三度來告,母始投杼踰猛(牆)而走觀之。出史記。 10思負?(米)而流涕。子路常孝,為親百里外負米。後於父母前,乞遊行楚國尊官,願欲負米為親,不可得也。 11閔子騫,名捐(損),魯人也。父取後妻,生二子,騫供養父母,孝敬無怠。後母嫉之,所生親子,衣加綿絮,子騫與蘆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車,騫不堪甚,騫手凍,數失韁靷,父乃責之,騫終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騫有寒色,父以手撫之,見衣甚薄,毀而觀之,始知非絮。後妻二子,純衣以綿。父乃悲歎,遂遣其妻。子騫兩淚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願大人思之。」父慚而止。後母悔過,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聞於天下。魯哀公召騫為費邑宰,名列孔子之從,周敬王時,出春秋也。 12 董永,千乘人也。少失其母,獨養於父,家貧傭力,篤於孝養。至於農月,永以鹿車推父至於畔上,供養如故。後數載,父●,葬送不辦。遂〔与〕聖人〔貸〕錢一万,即千貫也,將殯其父。葬殯已畢,遂來償儥(債)。道逢一女,願欲與永為妻。永曰:「僕貧寒如是,父終無已殯送,取主人錢一万,今充身償債為奴,烏敦(敢)屈娘子。」婦人曰:「心所相樂,誠不恥也。」永〔不〕得已,遂與婦人同詣主人。主人曰:「汝本言一身,今二人同至,何也?」永曰:「買一得二,何怪也。」「有何所解也?」答曰:「會織絹。」主人〔云〕:「但與〔織〕絹三百疋,放汝夫妻皈還。」涓(織)經一旬,得涓(絹)三百疋。主人驚怪,遂放二人歸迴。行至本期之處,妻辭曰:「我是天之織女,見君至孝,天帝故遣我助君償債。今既免子之難,不合久在人間。」言訖,昇天。永掩淚不已。天子徵永,拜為御史大夫,出孝子傳。 13董●,字孝理,會越州勾章人也。少失其父,獨養老母恭甚敬,每得甘果美味,馳走獻母,每(母)常肥悅。此(比)鄰有王寄者,其家劇富。寄為人不孝,每於外行惡,母常憂懷,形容羸瘦。寄母謂●母曰:「夫人家貧年高,有何供養,恆常肥悅如是?」母曰:「我子孝順,是故●(爾)也。」●母後語寄母曰:「夫人家富,美膳豐饒,何以羸瘦?」寄母答曰:「故瘦●。」寄後聞之,乃煞三牲,致於母前,拔刀脅●(抑)令喫之。●伺(專伺)候董●出外,直入●家,〔令〕他母下母床,苦辱而去。●尋知之,即欲報怨,恐母憂愁,嘿然含愛。及母壽終,葬送已訖,乃斬其頭●(持)祭於母。日(自)縛詣官,會赦得免。後漢人,出會稽錄。 14?(薛)苞,不得字孟常,汝南人也。後母增(憎)之,今(令)苞在外。至於夏日,踰垣●(竊)入門內,洒掃而去。父母怒,復更趁之。苞不得已,結草奄(菴)於里巷之首,經營美味,輒請人送上父母。父母悔過,呼苞還家。漢時書也。 15A 郭巨字文舉,河內人也。家〔貧〕,養〔母〕至孝,妻生一子,年三歲。巨謂妻曰:「家貧如此,時歲飢虛布德老飲食,供養孝母,猶不充飽,更被嬰●(孩)分母飲食。子可再有,母不可得。共卿埋子以全母命不?」妻不敢違,從夫之意。巨自執?,妻乃抱兒來入後園。後令妻殺子,巨即掘地,纔深一丈尺,掘著一鐵器,巨低腰顧視,乃見一釜,釜中滿盈黃金。巨連(速)招妻。妻曰:「抱兒則至。」兒且猶活,妻不忍下手。夫謂妻曰:「卿見此釜之金,其上有一鐵券云:「天帝賜孝子黃金,官不得奪,移(私)不許侵」。」巨既得〔金〕,驚怪不以(已),乃陳於懸(縣),懸(縣)已(以)申州,州与表奏天子。天子不(下)詔曰:「金還郭巨供養其母。」乃表門以彰孝德。〔孝〕子傳。 15B郭巨者,河內人也,養母至孝。時遇飢荒,夫人與人傭作,每至喫食,盛飲將歸,留餧老母。巨有一兒,常奪阿婆飯食,遂不得飽。巨告妻曰:「兒死再有,母重難得,你可煞兒存母。若不如是,母餓死。」遂令妻抱兒,巨自將鍬穿地三尺,擬欲埋之。天愍其孝,乃賜黃金一釜,并有一文,詞曰:「金賜孝子,官不得侵,私不許取。」詩曰: 郭巨專行孝養心,時年飢儉苦來侵, 每被孩兒奪母食,生埋天感似(賜)黃金。 16江革字次翁,齊國臨淄人也。老母年邁,次載母不使牛馬,乃自居轅中,挽車令不動搖,恐母不安。後漢人也。出漢書。 17鮑出字交才,京兆人也,家貧時亂,出於田拊得蓬子數升,令弟走送皈家以(与)母食。母在家中,被嚴賊數十人,以繩貫母掌,驅劫而去。弟見惶懼,走來報兄,具陳上事。出聞已大怒,便持刀逐賊,奔三五里趁跌狂賊。於是數級賊相謂曰:「推母還他。」出既得母,欲卻迴。北鄰有一婦人亦落賊中,婦人遙●(叫)●(頭)向,出知其意,迴更斬賊。賊曰:「子何無智,還母已了,而更煞人。」出指鄰婦,此是我?,賊復推與。出既免母死難,將母避亂,欲往南陽。每歷山險,出次母,母年老不使搖動,乃與籠盛母,背負如(而)行,〔避於險難〕。出有力,不畏險阻,路人見者,無不稱嘆。前漢靈末。魏文帝初時人也,出漢書。 18 鮑永字君長,上黨人也。永為人至孝。妻以母前叱孔狗,永責非禮,便即遣之。漢光武時,官至可●(司隸)校尉,今之御史是也。魯郡太守。出後漢書。 19王祥字休徵,瑯玡〔臨沂〕人也。事後母〔孝〕。夜中伺祥臥,後母持刀欲往害祥,值祥少出,內逼少出是也。誤斫其被。祥心知之,口終不言,色養無殆。家庭有果樹一林,其子繁多,恐蟲鼠及他人所食,令祥守人。時風雨大至,祥抱樹經宿徹旦,雪濕寒凍,母見惻然。祥以孝著稱奇,〔官〕至太傅。魏時人。出魏書。 20A〔王褒〕字元偉,王修之孫也。晉高貴公司馬文王為大將軍秉政,褒父母渧淚所沾著之樹,樹色慘以(与)語(餘)樹不同。 20B王褒,字元緯,修之孫之。魏高貴卿(鄉)公時,司馬文王為將軍,改褒父儀為大將軍司口,為文王所害。褒葬?(其)父廬前有柏樹,褒涕泣,所著之樹,樹色慘悴,与餘樹不同。及晉室踐祚,褒痛不已。命終,未常西向坐,視不臣於晉。晉初人,出□陽春秋記。 20C王褒者,魏郡人也。養〔母〕至孝,母後命終,日〔夜〕培墳。墳側有松柏樹,褒若向墳啼哭,〔其樹〕為之變色,枯●(悴)不同常日。母生在之日,常怕雷聲。王褒每聞雷驚,即便奔赴墓所告曰:「褒今在此,願孃勿驚。」詩曰: 王褒慈母怕雷聲,每至春間不得寧, 及至百年亡沒後,語墳猶怕阿娘驚。 21(首缺)義將軍,司馬趙孝,字長平,沛國人也。宋死貞潔去首(守)。扶風馬融之女,字珠也。其為妻,一名顏也。●其夫已,守志不嫁。時有董貞秉國政,將璧兩雙,雜綵千疋,奴婢百人,求欲娶之。父母見利欲許。珠俄歎曰:「六安夫存立以五德,貞蘭執志,何忘烏(夫)家。」聞婦人之不更,與王平原對戰,當為君三捨。三捨者,兩軍對戰,与三度迴避,不放戰也。及至重耳歸晉,立為文公。楚將子王(玉)与(興)師伐宋。王生(告)急於晉。文公興兵救宋,以(与)楚軍對戰,文公為三捨退以報,往(楚)軍遂(逐)之三捨。文公縱兵大哭戰楚,王平、子玉被煞。 22楚成王季扎(札)吳之公子說也。使於鄰國,北過除(徐)君。除(徐)君見扎寶劍,不言欲之。扎之(知)其意,口不言許之。以往使未士●(達),不受劍於徐君之墓去。書日(曰):延陵之信也。出說夢。 23孟子名軻,齊人也。孟子嬰孩之時,聞東家殺豬聲,聞其顏舜。(原文至此缺) 戊子年四月十日學郎員義寫書故記。寫書不飲酒,恒日筆頭乾,且作隨疑過,即与後人看。 24伯夷叔齊者,親兄弟。是遼東孤竹君之子。其父薨,伯夷當立為君,迺讓位與弟叔齊。叔齊不受,復讓與異女兄伯(僚)。僚立為□(君),夷齊二人俱歸。□□阻武王伐紂,夷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而興兵眾,豈……諫曰:「此人俱未通……不忠於湯……(原文至此缺) 25(首缺)由不足,更被孩兒減奪,老母眼見消瘦。遂於將兒半路賣與王將軍。其〔妻〕見兒被他〔賣〕去,隨後連聲喚住,肝腸寸斷,割妳身亡。詩曰: 明達載母遂(逐)農糧,每被孩兒奪剝將, 阿□(耶)賣卻孩兒去,賢妻割妳遂身亡。 26 文讓者,河三人也。至行孝道,今古聞,供承老母,未常離側,母終之後,讓乃誓身不仕,毀形坯墳。墳土未成。日夜不止,哀泣墳側。慟〔動〕●(穹)蒼,遂感飛鳥走獸,銜土捧塊,助讓培墳。踰數朝,其墳乃成。天子聞之,遂與金帛,禮躬為相,讓終退辭不就。詩曰: 至哀行孝感天聞,事母惶惶出眾群, 乃至阿娘亡歿後,能令鳥獸助倍墳。 27向生者,河內人也。慈母年老,兩目俱盲,時遇賊寇相陵。向生遂被討征。新婦在家,向生厭賤,好食自餐,粗食將與向母。向母自嗟嘆云:「不種善因受艱苦。」新婦大怒,乃取豬糞和食與餐,又更罵辱。天貝(見)不孝,降雷霹靂至死。又書背上曰:「向生妻五逆,天雷霹靂打煞。」阿家再明。詩曰: 向生養母值艱苑(危),被射(征)邊●(疆)未得歸, 新婦家中行不孝,天雷霹靂背上亡。 28王武子者,河陽人也。以開元年中征涉湖州,十年不歸。新婦至孝,家貧,日夜織履為活。武母久患勞(癆)瘦,人謂母曰:「若得人肉食之,病得除差。」母答人曰:「何由可得人肉?」新婦聞言,遂自割眼(股)上肉作羹,奉送武母。母得食之,病即立差。河南尹奏封武母為國太夫人,新婦封郢郡夫人,仍編史冊。開元廿三年行下。詩曰: 武子為國遠從征,母病餐人肉始輕, 新婦聞之方割股,阿家喫了得疾平。 29(首缺。夏言按:依蕭衍《孝思賦》當作“顧”。)丁蘭列(刻)木作慈親,孝養之心感動神, 圖舍忽然偷斬卻,血流灑地真如人。 30●(閃)字者,嘉夷國人也,父母年老,並皆●(喪)亡。閃子晨夕侍養無闕,常著鹿皮之衣,與鹿為伴,擔瓶取水,在鹿群中,時遇〔國王出城遊獵,乃見間下有鹿郡(群)行遂(逐),王張弓射之。悟(誤)中閃子,失聲號叫云:「一箭煞三人。」王聞之有人叫聲,下馬而問。閃子答言:「父母年老,又俱喪明,侍養?人,必應餓死,」語了身亡。詩曰: 閃子行尊孝老親,不恨君王射此身, 父母年老失兩目,誰之一箭煞三人。 |
|
来自: 昵称503199 > 《蒙学资料+微信:采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