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董作宾先生就用纳西象形文字和甲骨文作比较,于是就开创了用这两种文字做对比研究的路子。再之后学者方国瑜等人也着手将纳西文字同汉字做过比较。不过,问题是,据刘又辛先生等指出,至今这项对比研究还不够成熟。 昨天我们比较了纳西族文字和甲骨文在象形方面的差异,今天我们再来说一下,研究纳西族文字的好处。 用纳西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比较,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么几点: 首先,纳西象形文字比甲骨文更为原始。这一点很清楚,因为纳西文字的表形字更接近于记事图画。 ![]() 其次,纳西文字和甲骨文都有形声字,但区别在于,纳西文字的形声字多数为注音类的形声字,而且继续发展为纯表音文字体系。 所以,研究纳西文字,既可以认识文字的发展阶段,也能够帮助推测夏朝汉字的情况以及汉字发展的趋势。正因此,有人就说,纳西文字是“文字起源的活化石”。这就是说,纳西文字的存在为研究文字如何从图画过渡到意音文字提供了完美的例证,填补了文字史学上的空白。 又因为纳西象形文不仅用于宗教经典,还在记事、通讯、标记物件等民间应用中广泛使用,因此,它在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旅游产品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很多人着手开发纳西文字和旅游、文创相结合的事。 参考书籍: 刘又辛《汉字发展史纲要·甲骨文与纳西象形文字比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