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长思考:制度管理的三个意外

 新用户9913Bpb0 2025-05-17 发布于浙江

校长思考:制度管理的三个意外

前些天,在重庆我们一群人在探讨管理的问题。听完众人的发言,颇有有一些心得体会。

从教二十五载,当过老师、班主任、中层干部和校长,经历过村小和片区龙头学校,不管怎样在管理上定有一些体验和思考。而这次的对话,更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用文字梳理一下心中所思,自是对过往工作的一种回顾,又是对今后工作的一种启发。

这也是为什么喜欢与人交流的原因。

管理常见的有这么几种方式:一种人治管理,一种是制度管理,还有一种是文化管理。这三种管理,更多的人会以为是文化管理是最佳的管理方式,或者说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管理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不一样的具体环境和人,在管理是有一些变化的。

现在,有很多人都迷恋各种制度和流程的管理。的确,通过制度和流程,会提高管理效率。有一段时间,经常听到的管理概念是精细化管理。大概就是把需要管理的事情,通过制度和流程的设计,让大小事情都有法可依。正如李末兄所言,尤其是大学校更需要常规制度和流程的保障,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职称评定,大学校就可以设立专家委员会、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有了这样的制度设计,校长的管理就变得清晰、轻松和有序。反之,如果没有制度,校长得事事躬亲,必然忙不过来。

然而,在小规模学校,教职工只有十几人或者二十几人,如果也设计了一大套制度,非得把大家搅乱。明明是一件小事情,也非得要有专家组和监督组,结果自然是让所有人都变得更忙碌,而无意义。当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流程还是要有,因为要确保公平、公正和公开。否则,就容易变成人治,一个人说了算。

因此,在小规模学校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要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必定是增加做事情的成本。因为很多制度的执行,都需要一个系统的。而一个系统都需要人去操作。而小学校里本来人就不多,更应该把人用在教育教学上。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制度管理也应该因“校”而异。

另外,制度往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问题。最糟糕的是,在制度管理中,往往“人”这个最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

先来看一个案例:学校出台了损坏公物的赔偿制度,一天一个学生触犯了这个制度,去采摘了学校果园里的果子,根据制度老师要求学生予以赔偿。结果,家长不干了,不就是摘了个果子,有必要这么较劲吗?

按照制度执行,老师有错吗?可结果还带来家校矛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就是迷恋制度管理的结果。真正的管理除了制度,还要有人的管理。这里所说的人的管理了,就是人情味的管理。在制度中,要人的味道。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各种制度和数据中,忘记了人的存在。

前面这个问题,我们不是一开始就要惩罚的。我经常说,所谓的家法总是挂在墙上,到了不得已的时候才拿下来用的。制度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识之前,一定要在不断地解释中,才能让人一起遵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该要通过一次次的试错和解释中,形成某种规范。当然,对于成人而言,某些制度的执行,就应该是彻底的,公正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制度管理,还得因人而异。

最后,我们还发现同样一个制度,在不同的时间段还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比如一所学校老师经常性迟到,上课、开会都会经常性迟到。那么,对“迟到”这个行为上的管理,就应该专门制定奖惩制度,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中。甚至,前面的几个星期,还要经常性地公布考勤情况。

而通过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得到了基本治理后,就不应该再强化这个制度。否则,每一次都公布迟到情况,会让老师产生逆反心理。有的不良习惯,需要通过制度去强化改进是有必要的。但是把人搞得紧张兮兮,又是不可取的。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发现制度管理,还得因“时”而异。

说到底,管理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堆砌,而是一门"做人" 的艺术。光有制度不行,还得懂人心、看时机,把制度的刚性、人情的温度和时机的火候揉到一块儿,管理才能真正活起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