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9 吴茱萸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07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吴茱萸9g  人参9g  生姜18g
大枣工2枚
    上4味,以水1400m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40ml,每
日3次。
    (功效)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主治)
    主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舌苔白
滑,脉沉弦。
    副证:手足厥冷,烦躁,或下利。
    (临证加减]
    1.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凡症见阳明食谷欲呕;少阴吐利,
厥逆,烦躁;厥阴干呕,吐涎,头痛;舌不红,无热象者,无论
何证均可用本方治疗。根据上述证治要点,对急性肠胃炎、慢性
胃溃疡、心脏病、高血压、肝炎、妊娠恶阻和胃癌等疾病过程
中,出现上述证候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
增,脾土渐健,而使运化调和。据云,虽不能根除其病,但在缓
解症状上疗效颇为显著。[哈尔滨中医,1962,c1,:65,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0):243
    2.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目赤:症见目赤肿痛,泪多,不畏阳
光,脉弦细.基本方为吴茱萸18g,生姜30g,党参30g,大枣4
枚。恶寒者加炮附子;手足麻痹或四肢懈怠加桂枝;心悸不寐或
血虚加当归、茯苓;呕多加半夏;腹胀满加砂仁、厚朴;腹痛口
苦加白芍。[广东中医,1985,6]
  3。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多例均获良效。并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
往能提高本方疗效。同时指出本方治疗神经性呕吐具有以下特点

者效果较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病引起呕吐,且无热
象,呕吐前无恶心,没有不适和痛苦,吐出一口一口少量胃内容
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新中医,1978,(1):31]
    4.吴茱萸白术散治疗婴儿腹泻:取吴茱萸、白术各等份,
研成粉末贮瓶备用。用时取1"---2g,以填平脐部为度,外加敷料
胶布固定,2日1换,一般治疗1—2次,菌痢禁用本法。[陕西中
医,1990,(8):364"]
    5.加味吴茱萸汤治疗化疗之消化道毒性反应:均为肿瘤患
者。以自身对照方法观察,顺铂500mg/d静滴,第工周期,常。
规止吐药物用胃复安30mg,维生素B6 300mg静滴,氯丙嗪
12.5mg肌注,用3日。第2周期用药同上,并用吴茱萸、干姜
各6g,党参15g,茯苓、白术各12g,半夏10g,大枣5枚.每
日工剂水煎服。[山西中医,1994,c1,:20]
    6.吴茱萸临床新用:从内用和外用两个方面介绍了吴茱萸
的临床应用。
    (1)内用
    ①神经性嗳气;吴茱萸可温中降逆,疗“干呕,吐涎沫”,
故治疗神经性嗳气。用吴茱萸和三七相伍焙干研末每次6g,每
日3次,用淡盐水煎汤,慢慢服之,5天一个疗程。以取吴茱萸
温中焦而散寒,达到降逆而止呕。
    ②治疗头痛、胁痛、腹痛;吴茱萸可温肝胃而止痛,其头痛
的部位多在巅顶或痛连两胁,而没有表证者.用吴茱萸,主要利
用其温肝开郁,暖胃化滞,善解肝经之寒郁,故有行气止痛之
功。用于治疗胁痛、疝气痛而偏寒者,或以干呕、吐涎沫为主的
神经性头痛有效。
    ③治疗排尿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系发作于排尿过程中或排尿
末时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为主的一种疾病,属于中医厥证。
“厥者,逆也.”《本草衍义》称吴茱萸下气最速。故用吴茱萸6g

单味煎服,调理气机,使阴阳顺接,厥证自愈。
    ④治疗重症失眠症:吴茱萸用于以夜不能眠,伴有头痛、干
呕、头顶有凉风感,手足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或细涩为
最佳。
    ⑤治疗脑动脉硬化伴高血压病:现代研究,吴茱萸能扩张脑
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故对于脑动脉硬化及
高血压病人以表现肝胃虚寒或肝脾阴寒者疗效最佳。
    ⑥治疗泄泻:用吴茱萸20g单味煎剂治疗泄泻,效果俱佳。
因吴茱萸有温胃散寒,疏肝燥脾,暖肾止痛之功,“吴茱萸能暖
膀胱,水道既清,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清浊。”故非虚寒
性泄泻不可用之。
    ⑦治疗崩中、不孕;妇女因冲任虚寒,致崩漏而表现月经过
多,胞宫清冷,难以受孕。用吴茱萸为主的温经汤能温经摄血,
治疗虚寒性血崩,又有暖胞宫使之受孕,在每次经期初见时开始
服用,每日1剂,服至经期结束.每月的经期服药为一疗程,连
用3—4个疗程,易收效。
    (2)外用
    ①治疗癫痫:本品生用,研细加冰片少许,取生面粉适量,
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涂于穴位上覆盖纱布块,隔日工次,穴位选
用神阙穴、涌泉穴。
    ②治疗高血压病:用吴茱萸60g研末,用米醋、鸡蛋调糊,
每晚睡前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晨取下,每晚复行.或用吴茱萸粉
贴敷神阙穴,均能达到降压作用。取其引气下行,盖气降火亦
降,火降气降,与肾相交,阴阳得以平和,血压自降。
  ③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吴茱萸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
功,采用吴茱萸60g研末,用酒、醋各半调或糊状,外敷于中
极、会阴二穴,用胶布固定,每日工次,另配吴茱萸单味煎剂咽
服,效果满意。临床体会,吴茱萸具有改善循环、抗缺氧、解
聚、纤溶作用,是治疗前列腺炎的良药。

    ④治疗阳痿、早泄:用吴茱萸研末外敷神阙穴,治疗阳痿、
早泄,取得疗效。治阳痿,用吴茱萸、白胡椒等份为末,取适
量,用唾液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取之。7—10天
为一疗程。治早泄,用吴茱萸、五倍子等份为末,取适量用醋调
成糊状,睡前敷于神阙穴,晨起去掉,每日1次,7一l。天为一
疗程。
    ⑤治疗口疮、阴囊湿疹:治疗小儿口疮,用吴茱萸lOg配以
清半夏,研末用蛋清调成糊状外敷于足心,男左女右,用纱布包
好,睡前外敷,晨起取下。治疗阴囊湿疹,用吴茱萸30g,配以
乌贼骨20g,雄黄6g共为细末备用,渗出液多者撒干粉,无渗
出液者用蓖麻油调之每日3次,上药后用纱布包好。治疗期间禁
食鱼腥、辛辣食物。
  ⑥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用吴茱萸lOg研末,淡盐水调成糊
状,敷于脐部,12小时更换工次,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⑦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用吴茱萸能上病下治引火下行,能使
邪热去,气血降。故用吴茱萸粉2g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
穴,晚贴晨取。可治小儿咽炎、多发性麦粒肿;贴敷于脐部可治
疗小儿泄泻。[河北中医,1996,《2,:32]
    7.本方去大枣,加前胡、枳实、鳖甲、桔梗、焦槟榔,治
寒饮咳,慢性支气管炎等;若将方中前胡换为柴胡,则又治“肝
寒犯胃”之胃脘痛,呕吐酸冷水,溃疡病及慢性胃炎等,名延年
半夏汤。[千金方]
    8。本方加附子,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沉迟,名吴
茱萸加附子汤。[医方集解]
    9.治心痛。即本方,名人参汤。陆济总录]
    烧裈散
  (方组]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
愈矣。妇人病,取男子挥烧服。
    (功效}导热下行,邪毒从阴而出。
    (主治)阴阳易为病,其人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
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
    (临证加减)
    1.独参汤调烧挥散治伤寒病未平静复犯房室,命在须臾。
    2。阴阳易
    例1:张路玉治冯茂之,夏月阴阳易,而腰痛少腹急,烦躁
谵妄,舌色青紫而中有黄苔肿裂,虽渴欲饮水,而舌却不甚干,
心下按之硬痛,暖而矢气,此挟宿食也。所以虑者,六脉虚大,
而两尺则弦,按之皆无根耳。遂以逍遥汤加大黄1剂,下黑秽甚
多。下后诸症悉除,但少腹微冷作痛,又于烧裈散工剂,煎五苓
散送下而安。[古今医案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例2:己巳邻人王友生以贩京货为业,续一婢,患伤寒,热
八九日,予为治之,得汗而愈。未数日生自病,身热头重不欲
举,眼生花,召予视之。予曰是必伤寒初愈妇人交接得之,即令
阴头上必肿,少腹绞痛,然是阴阳易也。生曰,前患者婢子,竟
谓已安,遂与之交,翌日得此疾,良苦。予曰,失所治,必吐舌
数寸而死。予作豭鼠粪,烧挥散等,以利其毒气,旬日安。[伤寒
九十论.上海:大东书局,19s7~
    例3:侯国华病伤寒四五日,身微斑,渴欲饮,诊之,沉弦
欲绝,厥阴脉也,服温药数日不已,又以姜附等药,觉阴微回,
脉生。因渴私饮水一杯,脉复退,又见头不举,目不开,问之则
犯阳易,若只与烧挥散,则察而不济矣,遂更用烧挥散工大剂,
调烧裈散连进2剂,出大汗,两昼夜而愈。[续名医类氟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57-]
    3。阴阳易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阴阳易在临床上是否可以
见到,用烧挥散有无疗效,曾为此请教过一些名老中医。山西省

中医研究所已故李翰卿先生作了肯定的答复。他说,从后汉至
今,尽管历代医家对此证此方都有所争议,但均没有全盘否定,
而是一直在研究探讨。根据自己有限的临床所见,也确有其病,
用烧裈散也确有疗效。李老先生以六七个典型病例说明阴阳易为
病,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头抬不起来,即“头重不欲举”,
这是很突出的一个表现;二是“少腹拘急”抽搐且牵引阴中拘
挛;三是全身乏力,倦怠少气。治用烧杆散而每每取效。李老的
经验之谈,很值得重视。后世有人把阴阳易分为寒热两类。有上
述证候者为热型,用竹茹、花粉、白薇送服烧挥散;有阳衰、肢
凉,精神不振者为寒型,用四逆送服烧挥散。这些具体用法,亦
资临床参:考。[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烧裈散治疗新感劳复病人3例:本组病例,年龄在28----34
岁之间,2男1女。病起于新感初愈,强行房事后。其症见面色苍
白,汗出多,肢体酸楚,少腹拘急,头昏项软,眼内生花等。专
用烧裈散一方治疗,病情缓解。[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cl,:36]
    牡蛎泽泻散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牡蛎  泽泻  蜀漆  葶苈子  商陆
根  海藻瓜蒌根各等份
  共为细末,日1一3次,每次5~--10g,白开水冲服。
  (功效)排水消肿,软坚散结。
  (主治]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按之凹陷,二便不利,
脉沉有力。
    (临证加减)
    1.坠水少腹
    某男,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水少腹,
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
泽泻散:牡蛎、泽泻、花粉、川桂枝、茯苓、紫厚朴,午服而

愈。[临证指南医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下肢水肿
朱某,女,53岁.患脾虚下泄缠绵月余,未经好转,后经
服用健脾利水固摄之剂,20余剂下利始愈。愈后不到两周,下
肢逐渐发生水肿,下肢两踝部按之有很深指凹痕,之后腹部亦
肿,脘满气短,小便不畅。脉象沉伏有力,舌苔滑腻,据脉按证
系脾不运化水邪停留.前医曾用健脾利水之剂无效,因而与牡蛎
泽泻散,用补气健脾消腹胀之剂送服。处方:生黄芪15g,炒白
术19g,厚朴6g,大腹皮lOg,茯苓15g,生山药15g,木香6g,
生薏苡仁15g,送服牡蛎泽泻散10g。连服3日小便逐渐增多,
下肢水肿似见松皱,腹满减轻,食欲好转。后黄芪加至30g,连
服20剂肿消病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第七节  辨转属阳明与脾约证(243--247)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243—246)
  [原文]
  食糓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雨.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臀下之
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鞭,不更衣十
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244)
    猪苓去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雨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
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於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245)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246)
    [词解]
    (1)脉阳微:指脉浮取有微弱和缓之象。
    (2)阳脉实:指脉浮而充实有力。
    (3)阳绝于里:绝,极也、最也。此指阳气盛极于里。
    (4)脉浮而芤:脉搏轻取可得,浮大中空,形似葱管。
    [提要]  转属阳明的寒热辨证。
    [释义]  本节四条原文论述了病转阳明,根据病邪性质和正气的强弱,以及有无误
治等情况.可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当随证治之。243条症见“食谷欲呕”病在中焦,
故属阳明,然其性质有寒有热,本条治用吴茱萸汤,此方有温胃散寒,益气降逆止呕的
功用,故本证当属虚寒。由于胃中虚冷,所进饮食不能熟腐蒸化,反生寒浊,以致胃气
上逆,发为呕吐。本证之呕吐物多为痰涎清稀,其气不馊不腐,胃脘隐痛,喜温喜按,
舌淡苔白,脉象缓弱,原文云:“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此种证情有二,一是病变部
位较高,近于胃上口,即贲门,或食管,由于邪结气阻,而致进食,甚至进流汁即呕

吐,此类似于噎膈证;二是上焦及胃有热,而致胃失和降,气逆呕吐。惟其因热而呕,
故吐出物多有酸腐之气,并兼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如误投吴茱萸汤,是以热治
热,则使呕吐增剧。
    244条论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过程中可出现的三种寒热不同的变证。本条所述病证
初起为太阳中风证,症见发热恶寒汗出,脉见寸缓关浮尺弱,此即浮缓脉之意,盖寸缓
即言寸关尺三部皆缓,尺弱是相对浮紧脉而言,即尺脉不显紧而有力。治疗本应解表,
如误下,则致病邪内陷入里,而成心下痞,此是痞证的主症,由于表尚未解,故治当参
见164条之例,先解表,后治痞,此变证之一。如表证未经攻下,而见不恶寒而渴,表
示病邪化热入里,此乃自然传变入阳明。传入阳明症见小便数,大便硬,不大便10日
无所苦,从小便数可知里热不盛,虽有大便硬或闭,但无腹胀满痛等症,说明热结肠胃
不重,而以津液不足,肠胃干燥为主,可用润肠通便法治疗。邪热不重,而津液不足还
可表现为口渴,治疗可用养阴生津清热,同时可给于少量饮水,此变证之二。如太阳中
风证表证已罢或未罢,但部分病邪入里,影响三焦气化,尤其是膀胱气化失司,导致水
气内停,症见小便不利,如水气内停气化失司,致津不上承,可见口渴,治当通阳化气
利水,用五苓散,此乃变证之三。本条所论内容重在辨证:一辨表证误下成痞与自然传
经入阳明的区别;二辨小便数,大便硬,无腹胀满痛的津亏肠胃的干燥证与邪热结聚肠
胃的区别;三辨津伤口渴与停饮津不上承口渴的区别。
    245条论述表证因汗出多少,而有不同转归。盖表证之使用汗法,总以遍身浆浆微
汗者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发汗如此,自能邪随汗解,脉亦逐渐趋于调匀
和缓,故曰:“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若发汗太多,即令病解,亦为太过,恐
正气有伤也。又有脉浮紧之类(阳脉实),固当发汗,若汗出甚多,仍为太过,不唯其
病不除,而且损津液,助长邪热,使病邪入里,内热极盛,如此热盛津伤,病归阳明,
则大便因硬也。
    246条承接245条,脉浮为阳气盛,芤为阴血虚,此乃阴液伤,而胃气生热。且津
愈伤,则热更炽,热愈炽,则津更伤,故曰“其阳则绝”。本证亦可因肠胃干燥而见大
便硬。
    [选注]
    <医宗金鉴)注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者,以胃主受纳也。今胃中寒,不能纳
谷,故欲呕也。以吴茱萸汤温中降逆,而止其呕可也。若得汤反剧者,此非中焦阳明之
里寒,乃上焦太阳之表热也。吴茱萸气味俱热,药病不合,故反剧也。法当从太阳阳明
合病,不下利但呕之例治之,宜葛根加半夏汤。((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尤在泾:食谷欲呕,有中焦与上焦之别,盖中焦多虚寒,而上焦多火逆也。阳明中
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若得汤反剧,则仍是上焦火
逆之病,宜清降而不宜温养者矣。仲景于疑似之间,细心推测如此。((伤寒贯珠集.阳
明篇上))
    <医宗金鉴)注244条:太阳病,脉浮缓而弱,中风脉也;发热汗出恶寒,中风证
也。不呕则里气和,缘何而有心下痞证?此必以医下之故也。如其不经医下,邪热自传
于里,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邪去太阳,已转属阳明也。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然使

不更衣十余日,而无或满或痛之苦,是仍属虚燥不实之硬,不可议下,俟之可也。如或
渴欲饮水,必是胃中干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为水
停不化,宜五苓散以导其所停之水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而不治阳明也。
    又注245条:脉阳微,谓脉浮无力而微也。阳脉实。为脉浮有力而盛也。凡中风,
伤寒脉,阳微则热微,微热蒸表作汗,若汗出少者,为自和欲解;汗出多者,为太过不
解也。阳脉实则热盛,因热盛而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汗出太过,则阳极于里,
亡津液,大便因硬,而成内实之证矣,势不得不用下法,故欲发其汗者,不可不早虑及
此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程郊倩:阳绝于里者,孤阳独治,无阴液以和之,大便因而成为实证,咎在过亡津
液也。(<伤寒论后条辨。阳明篇>)
    钱天来:浮为阳邪盛,芤为阴血虚。……阳邪盛则胃气生热,阴血虚则津液内竭,
故其阳则绝。绝者,非断绝、败绝之绝,言阳邪独治,阴气虚竭,阴阳不相为用,故阴
阳阻绝而不相流通也。即(生气通天论>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义也,注家
谓阳绝乃无阳之互词,恐失之矣。(<伤寒溯源集.阳明上篇>)
    陈修园:胃为阳土,贵得阴土以和之。若病人脉浮而芤,浮为亢阳。芤为孤阴,浮
芤相搏,则胃之阳气盛而生热,热则津液愈竭,无以维其阳,其阳亢则与阴相绝,所谓
阳绝于里者如此。((伤寒论浅注.阳明篇))
    [评述]  对243条“得汤反剧者,屑上焦也”的解释,诸家均认为是热证用热药,
药病不合所致。只是对上焦的解释,<医宗金鉴)认为指太阳表热,尤氏认为上焦多火
逆,诸注可资参考,其确切含义有待进一步探讨。对245条“阳绝于里”的论述,钱氏
所言绝乃指不相流通之义,陈注与之似,(医宗金鉴>释为阳极于里当是。
[原文]
    乾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吴茱萸一升,滑洗七遍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六两,切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  曰三服。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释义]  肝寒犯胃,胃气上逆,故见于呕。肝胃皆寒,饮邪不化,故见口吐涎沫。
厥阴寒邪循经上扰清窍,故见头痛,因肝经和督脉交于巅顶,其头痛多以巅顶痛为著,
又因其病在阴经,邪属阴寒,头痛也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此处用吴茱萸汤,旨在暖肝
胃,降浊阴。
    吴茱萸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中凡三见,一为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
茱萸汤主之”,乃胃阳虚衰,浊阴不化,受纳无权所致。二为少阴篇“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乃胃寒气逆,剧烈呕吐,并进而导致升降逆
乱、阴阳气不相顺接,并使病人痛苦殊甚,冠以少阴病,实非少阴真阳衰微,而是其证
类似少阴。三为本条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三条症状表现虽有不同,但其基本病机却相
近,故皆用吴茱萸汤暖中散寒,消阴降浊。
    [选注]    .
  方有执:厥阴之脉,挟胃属肝,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
系,上出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复从胃别,贯膈上注肺。故(灵枢)曰,是肝所生病
者,腹满呕逆;然则厥阴之邪循经而上逆,故其证见如此。(<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
证并治>)
    柯韵伯:呕而无物,  胃虚可知矣。吐涎沫,胃寒可知矣。头痛者,阳气不足,阴寒
得以乘之也。吴茱萸汤温中益气,升阳散寒,呕痛尽除矣。干呕,吐涎沫是二证,不是
并见。((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吴茱荑汤证))
  汪苓友: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循喉咙之后,干呕为厥阴寒气上逆,至吐涎沫,
则胃.申虚寒极矣。武陵陈氏云:涎沫者,请寒之象,:若胃热,则变而为浊痰矣。头痛
为肝脏虚,厥阴大寒之气上攻,故头额与巅顶作痛,以厥阴之脉连目系。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故也。与吴茱萸汤以温里散寒,补虚下逆气。  ((伤寒论辨证广注.、中寒脉
证})
    (医宗金鉴):太阳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

呕而吐蛔也。今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
阴之寒上千于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唯厥阴与
督脉会于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
也。以吴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厥阴病
脉证并治))
    章虚谷:涎出于脾,沫出于肺,厥阴中相火为寒邪所激,逆冲犯胃而干呕,涎沫不
归脾肺,随气呕吐。厥阴之脉上巅顶,故头顶痛也。吴茱味苦,下肝气最速,而辛温散
寒,人参姜枣,补脾肺以安中,肝气平则头痛愈,中宫和则呕吐止也。(<伤寒论本旨.
厥阴篇))
    [评述]  对本条病机,诸家认识大同小异,多不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章氏于肝
胃之外,又言及脾肺,亦有参考价值。本条主证当是头痛,以巅顶痛为多见,注家认识
一致。干呕与吐涎沫,柯氏认为是二证,甚是。但言吴茱萸汤有“升阳”之功,则不一
定妥当。
    [治法]  暖肝胃  降浊阴。
    [方药]  吴茱萸汤主之。
    [方义]  本方以吴茱萸为主药,辛苦而温,暖肝胃,散阴寒,下逆气,降浊阴。又
重用生姜之辛温,温胃化饮消水、和中降逆止呕。配以人参之甘温,大枣之甘平,补虚
和中。共成暖肝胃、祛阴寒、降浊阴之良方。
    [方论选]    ’
    许宏:此以三者之证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
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金镜内台方
议))
    汪苓友:按吴茱萸汤之义,其略已见于阳明病食谷欲呕,及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
二条之中矣。然二条之证系借用,不若此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为正治之方
也。吴茱萸色绿,得震坤之气,性辛烈而味苦厚,入足厥阴风木之脏,善治痰涎上攻头
痛,兼能温中,下逆冷气,止呕吐,故用之为君,以散泄阴寒之气。人参甘温,能补五
脏诸虚不足者也,故用之为臣,以补中气,敛涎沫。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故用之为
佐使。以大枣大能和茱萸之毒,合人参之甘,配生姜之辛,而能发散寒邪,补益中州,
奠安胃气。盖头痛虽由厥阴经阴寒之气上攻,实系胃中虚寒之极所致,得温得补,则寒
气散而呕吐止,头痛亦除矣。即吴茱萸汤一方,而用之得宜,神效如此。(<伤寒论辨证
广注.中寒脉证))
    王晋三:吴茱萸汤,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为两阴交尽,而一阳生气实寓于中,故仲
景治厥阴以护生气为重,生气一亏,则浊阴上千阳明,吐涎沫,食谷欲呕,烦躁欲死,
少阴之阳并露矣。故以吴茱萸直入厥阴,抬其垂绝之阳,与人参震坤合德,以保生气。
仍用姜枣调其营卫,则参萸用之以承宣中下二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摄,呕止烦宁。
(<绛雪园古方选注。温剂))
    [点评]  本方以吴茱萸为君,诸家无歧义。但许氏以生姜为臣、参枣为佐使,汪氏
以人参为臣,姜枣为佐使。所以认识不同,乃因许氏从祛邪着眼,故吴茱萸必伍生姜;
而汪氏从养正立论,故吴茱萸必配人参。王氏言本方为厥阴阳明药也,言简意赅,又言

治厥阴以护生气为重,深得仲景要旨。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见378条。
    2)治胃寒气逆,受纳无权而见食谷欲呕证。见243条。
    3)治胃寒气逆,剧烈呕吐而导致升降逆乱,阴阳气一时不能相顺接,而见吐利,
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等类似少阴之证。见309条。
    4)治胃家虚寒,寒饮凝滞而见呕而胸满证。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第8条。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备急肘后方):治人食毕噫醋及醋心。
    2)<圣济总录):人参汤(即本方)治心痛。
    3)<兰室秘藏):治厥阴头顶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脉浮缓。
    4)(医方集解):本方加附子,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尺脉
沉迟。
    (3)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壅积症、胃
癌伴泛吐清涎症、幽门梗阻、慢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胃肠病呕吐、胆
囊炎等。如金氏、牟氏、彭氏报道上消化道溃疡病99例,其中属虚寒型者81例,用吴
茱萸汤加减治疗,有效率在90%左右。郭氏对急性胃肠炎、胃溃疡、胃癌等疾
病过程中,凡出现食谷欲呕、或吐利、厥逆、烦躁,或干呕、吐涎沫、头痛等证,而舌
不红,无热象者,投以吴茱萸汤,往往呕吐即止,胃纳渐增,脾大健运,疗效颇著。
牛氏等用吴茱萸汤(吴茱萸、红参各lOg,生姜30g,大枣12枚)治疗上消化道癌并发
泛吐清涎证168例,治愈(泛吐清涎消除)116例,显效(每日泛吐清涎量减少2/3以
上)21例,有效(每日泛吐清涎量有减少,但不足2/3)17例,无效(泛吐清涎量无
减少)14例,总有效率91.7%,认为上消化道癌肿发展至中晚期,脾胃之阳受损,而
致中焦虚寒,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敷布,变生痰饮内停,随胃气上逆而成泛吐清涎
之证。用本方温中降逆,既可改善泛吐清涎的症状,又能提高其生存期。陈氏报道
用吴茱萸汤加味治愈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泄泻等,并举医案各1例。金氏治顽固性
泄泻,辨证属脾肾阳虚,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者,用吴茱萸汤适当加减,治疗2例而获
效。陈氏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属虚寒型者68例,治
愈42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治愈者中,停药1年后随访38例,2
例复发。黄氏报道,慢性胆囊炎患者,出现干呕,吐涎沫之肝寒犯胃者,用吴茱萸
汤加味收到良效。
    2)循环系统:吴茱萸汤可用于调节血压。如柴氏报道,本方温肝散寒,平冲降浊,
治高血压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者,获效满意。张氏用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
汤加味治疗临界性高血压44例,治愈34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5%,
治愈率79.54%。万氏治1例血压31.9/18.6kPa的病人,数年不愈,证见头晕甚而
巅顶时痛,怯寒甚,口淡出水,时或噫气吞酸,投吴茱萸汤加减,先后20余剂,血压

降至18.6/10。6kPa。日本矢数道明氏报道,低血压伴头痛、呕吐、眩晕的病人,亦
可用吴茱萸汤而使症状缓解。可见吴茱萸汤对血压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此外
亦有将其用于治疗克山病的报道,如赵氏治1例急性克山病发作病人,症见恶心呕吐,
心里难受,四肢厥逆,脉沉伏细弱欲绝,辨为寒邪直中三阴,用参附汤加味,效不显
著,改用吴茱萸汤进2剂,基本缓解。
    3)呼吸系统:罗氏报道,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胃寒咳嗽,吐白色泡沫痰者有
效。    
    4)神经精神系统:吴茱萸汤用于治疗神经性呕吐、血管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
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报道甚多,也有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性头痛、神经官能症、失
眠、癫痫小发作等病证的报道。如张氏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多例,均获良效,并
体会到,加半夏助吴茱萸降逆,加茯苓健脾,往往可提高疗效。指出凡神经性呕吐,检
查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呕吐,且无热象,呕吐前无恶心感,也没有不
适和痛苦,吐出一口口少量胃内容物,淡而无味,不酸不臭,患者喜温恶寒,舌淡苔
白,脉沉迟,用吴茱萸汤效果最佳。蒋氏也有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而获
良效的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头痛的报道很不少见。如陈
氏用之治疗肝寒头痛、阎氏用之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张氏治1例颅内高压症致
阵发性前额头痛,剧烈呕吐,头重如裹,至夜加重,呕吐清水,不能进食的患者,首以
吴茱萸汤3剂,继以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7剂而愈。万氏等用吴茱萸汤治愈1例
外伤而致剧烈头痛、呕吐涎沫、烦躁不安、腹满硬痛、呈昏迷状、西医诊为颅内血肿的
患者。用吴茱萸汤治眩晕屡有报道。如郑氏用本方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举1例反
复发作2年,证见头晕目眩、旋转不定、如立舟中、耳如蝉鸣、呕吐清涎、畏寒肢冷,
连服吴茱萸汤5剂,诸证悉除,观察12年未见复发。王氏、秦氏等皆用吴茱萸汤加
减治疗眩晕而获效。此外刘氏用吴茱萸汤治疗神经官能症32例,尽管症状各异,
如其中有干呕吐涎沫者22例;手足厥冷以下肢为剧者32例;胸部憋满者18例;烦躁
欲死者32例;头痛者29例,其中巅顶痛18例、偏头痛10例、枕部痛1例;失眠健忘
1瘤例;有强迫行为者9例,结果全部病例均于服药3剂后见效,最少服12剂,最多服
90剂,痊愈28例,进步4例。还有用本方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报道。黄氏用本
方加味治疗重症失眠,冉氏用之治疗癫痫小发作表现为失神型,皆获效。
    5)泌尿生殖系统:有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急慢性肾炎、尿毒症、阳痿、阴囊挛缩、
寒疝等。如夏氏认为<伤寒论)中吴茱萸汤适应证的临床表现,实际上包括了西医所说
的尿毒症,据此用吴茱萸汤治疗急性肾炎并发尿毒症3例,收到一定效果。刘氏以
吴茱萸汤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也收到良效。王氏治l例阳痿,阴囊挛缩,证属肝
经虚寒、肾精不足、肾阳虚衰者,用吴茱萸汤暖肝散寒,配补益精气、益肾壮阳之品而
愈。又治1例寒疝患者也获良效。李氏报道缩阳症1例,患者3月前睡卧寒湿地,
致腰痛、阳痿、继而阴茎及阴囊向上挛缩,喜热怕冷,时缓时急,伴小腹寒冷拘急,舌
淡红,苔白腻而滑,脉寸微尺弦,先予金匮肾气丸改汤剂不效,后用吴茱萸汤加减,服
9剂阳事能举,诸症霍然。
    6)妇科:吴茱萸汤可在辨证的前提下用于治疗痛经、妊娠恶阻、带下、产后自汗、
更年期顽固性呕吐等。如郭氏据吴茱萸汤证有干呕、食谷欲呕等主证和浊阴上逆的病

机,用于治疗妊娠恶阻,收效满意。陈氏认为吴茱萸汤集温肝散寒、益气降逆于一
方,而妇人“以肝为先天”,有善怀多郁之特点,故凡见肝胃虚寒之证,应用本方加减
皆可应手,并举吴茱萸汤加柴胡、白芍治疗肝郁脾虚所致之痛经、妊娠恶阻、带下病、
产后自汗等医案4则以验证。王氏等用吴茱萸汤治疗更年期顽固性呕吐16例,服药
3天,呕吐消失者5例;服药4天,呕吐消失者4例;服药7天,呕吐消失者4例,16
例全部治愈,服药时间最长者为1月。
    7)眼科:阎氏等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闪辉性暗点38例,痊愈34例,好转4例,
总有效率100%,所设对照组35例,口服地巴唑或烟酸,好转10例,无效25例,总
有效率28.5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姚氏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急性充血
性青光眼、闪辉性暗点、视疲劳症、角膜溃疡等多种眼科疾患,效果满意。张氏报
道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眼眶假瘤1例获效。
    8)传染科:郑氏报道用吴茱萸汤治疗细菌性痢疾、传染性无黄疸型肝炎,表现为
脾胃虚寒、寒湿内蕴者,疗效颇佳。
    9)其它:段氏报道,将吴茱萸汤等用于戒毒,治疗吸毒综合征。发作症状见头痛
如劈,手足厥冷,口中流涎,脉弦,舌质紫,苔水滑者,为寒凝肝脉,水湿不化,治疗
以吴茱萸汤为主方。症以烦躁心悸,呕吐涎沫,面色苍白,四肢厥冷,骨节疼痛,脉沉
细或细数,舌青紫,苔白水滑为主者,证为寒凝少阴,虚火上扰,中阳不振,治疗以吴
茱萸汤合理中汤加附子、茯苓。所治数例,主要症状在2—4周消失。
    此外,初氏通过对吴茱萸汤证古今医案246例的统计分析,对其证治规律得出如下
结论:①本证男女均可发生,以女性居多;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31—45岁者为多;
四季中以冬季发病为最多。②诊断指标为:呕吐,头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
沉、弦、迟、弱、缓。③基本病机是:肝胃虚寒、阴浊上逆。④临床应用,多原方不
变,以党参代人参,多以3剂见效。⑤多用于呕吐、头痛、眩晕、高血压、青光眼、胃
肠炎等多种伴有脾胃虚寒性反应的疾病,尤以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最为常用。
    (4)医案选录
    1)头痛:案一:吴××,女,36岁。病起于产后沐浴受风寒,初见左侧偏头痛,
每遇劳累或情绪变动则诱发,约月余发作1次,发作仅半小时,服止痛片可缓解。以后
日渐加剧,其痛由左侧上连巅顶,甚则遍及全脑。每周发作2—3次,入暮发作,翌晨
始瘥。服安乃近、颅痛定、麦角咖啡因均不能止。痛则大声呼号,呕吐大量痰涎后,略
微减轻。曾作头颅CT检查,无病理性改变。患者形体较丰,面色晦滞,舌淡苔白微
腻,脉细。病起产后,血室空虚,寒邪入中厥阴,肝失生发之机,厥阴寒浊上扰。拟温
肝降浊,化痰搜风。处方:吴茱萸6g,党参9g,生姜2片,大枣4枚,细辛3g,姜半
夏10g,茯苓12g,制南星9g,代赭石24g,全蝎粉2g(吞)。上方服7剂,痛势减。二
诊加牛膝、益母草,痛益瘥。后加用归、杞、术、草而收功。按:本病例头痛上及巅
顶,痛时呕吐大量痰涎,舌淡,苔腻,此不但厥阴寒气上犯,且因肝寒犯胃,痰浊内
生,已成肝邪夹痰浊上扰清空之证。故主用吴茱萸汤温肝降逆,加细辛散寒通阳。南
星、半夏、茯苓化浊祛痰,全蝎搜风通络,代赭石和胃镇逆。再诊痛势已减,故加牛
膝、益母草以镇肝养肝。三诊后则加归、杞养血而充肾精,术、草补脾胃而益中气。盖
精血充则肝能御邪,中气建则不被贼侮。(中医杂志,1990,12,35)

    案二:李X X,女,50岁。患者经常头痛,历时已2年多,痛时眩晕或呈空虚状,
甚至呕吐,必须卧床休息,经服中西药均未取效。就诊时自述头痛欲按,痛则以头顶为
甚,有时呕吐,食纳减少,精神不振,两便正常,略恶寒,脉象细弱,舌苔滑润。辨证
为肝寒上犯。拟用温肝散寒法。处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党参15g,法夏9g,
生黄芪15g,生姜3片,大枣3枚。先服药3剂。药后头痛大减,精神好转,食纳增
加,舌脉同前。原方再服4剂后头痛如失,改用六君子汤加黄芪、当归,以善后调理。
按:患者头痛、恶寒、呕吐等症象,是由于阳气不振,浊阴引动肝气上逆所致,与(伤
寒论>“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病机一致。又因其久痛多虚,治以
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化痰,药症相合,故获良效。痛止后继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
调理脾胃而愈。(江西中医药,1996,2,6)
    按:二案皆为顽固性头痛,且皆为厥阴寒邪上逆,故主用吴茱萸汤暖肝散寒降逆而
获效。但案一吐痰涎且形体较丰,痰浊尤盛,故增祛痰化浊镇逆之药;案二头痛欲按,
时呈空虚状,既有肝寒上犯,又应有清阳不升,故加生黄芪益气升阳,实即攻补兼用之
法。二案后期调理或补肝肾,或补中气,皆从扶正入手而使疗效得以巩固,从而提示此
类疾患之根本乃因肝、肾、脾、胃不足而诱发。
    2)高血压:高某,女,52岁。1990年10月26 日就诊。患者1973年患高血压病,
15年来血压波动17.3--24.0/12。0—17.3kPa,间断服用中药平肝潜阳、清热泻火之剂,
或西药复方降压片、稳压静等,使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血压的范围。近2年血压呈上
升趋势,血压24。0—30.7/17.3--20.OkPa,持续服用上药而收效欠佳。刻诊血压28.0/
17.3kPa,症见巅顶头痛,眩晕,头部重胀沉闷,行走需人搀扶,干呕时作,口中粘滞
多唾,食少无味,不欲饮水。全身轻度畏寒,面色晦滞,虚浮无华,舌质暗淡,有齿
痕,苔白滑,脉沉弦滑,重按无力。证属脾胃虚寒,浊阴上逆。方用吴茱萸汤:吴茱萸
9g,党参15g,鲜生姜24g,大枣6枚。连服4剂,头痛、眩晕显著减轻,血压24.0/
14.7kPa。后间断服用上方合半夏天麻白术汤10余剂,血压维持在21.3/13.3kPa,症
状基本消失。(四川中医,1997,2,55)
    3)神经性呕吐:钟某,女,28岁。一年前开始呕吐,最初症状较轻,  自己和家人
都认为饮食不当所致,未予治疗。但呕吐日益加重,方始求医。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呕
吐,但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见好转。于1989年4月来我院就医。证见:一般情况尚可,
每餐饭后即吐,特点为一口口吐少量食物和稀水,吐物淡而无味,吐前无恶心,也不痛
苦。饮食尚可,二便正常,但伴有周身无力,脉沉,舌淡,苔白。辨证:本证属肝胃虚
寒,寒气客于胃,久恋不去,升降失司,故胃气上逆而呕。治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方药:吴茱萸lOg,太子参15g,生姜lOg(后下),大枣5枚,姜半夏6g,茯苓15g。
上方服3剂证除,原方再服3剂以巩固疗效。2年后随访,一直未复发。  (四川中医,
1995,1,26)
    4)失眠:杨××,女,47岁。1984年7月20 El诊。患者素体虚弱,一个月前始
发失眠,有时彻夜难寐,每靠安定、利眠宁等维持1—3小时睡眠。近日加剧,即使服
3—5片安眠药亦无济于事,反增头沉无力,不能劳作。伴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头
顶有冷风感,手足寒,纳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证为中焦虚寒,厥阴肝经之阳
气不能上达,寒饮泛滥,扰于清阳之府所致。拟温中散寒、暖肝和胃降逆法。用吴茱萸

汤加味:吴茱萸、人参(先煎)各9g,桂枝、陈皮各lOg,生姜18g,大枣12枚,  日1
剂。忌生冷,停西药。服3剂后,能入睡3—4小时,信心倍增。守方再服6剂,睡眠
转正常,余症悉除。嘱其服补中益气丸缓补中阳。按:  (本方)共奏温中焦,助肝阳,
祛痰饮之效,使阳气上达清阳之府,寒饮得散,则安静而卧,不治眠而自眠也。(四川
中医,1989,8,28)
    [按语]  从吴茱萸汤现代临床应用看,虽涉消化、循环、呼吸、精神神经、泌尿生
殖、妇科、眼科、传染科等多种疾病,但从中医辨证角度看,其适应证的病位,几乎不
离肝与脾胃,病性不外肝胃虚寒、水饮不化,浊阴上逆,主症不外头痛、眩晕、呕吐或
吐涎沫、肢凉、舌淡、苔润、脉沉、迟、弱、缓、弦,其中尤以巅顶痛、呕吐或吐涎沫
为最多见。临床应用时,方中人参多以党参代之,疗效似无明显差异,药物剂量比例,
有人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吴茱萸与人参(或党参)应等量,而生姜当为吴茱萸的倍量,
此时效果更好。本方既可单独使用,亦可据证伍以助阳益气、祛寒消阴、行饮化痰、疏
风降逆之品。
    [现代研究]
    (1)吴茱萸汤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实验证明,吴茱萸汤有明显的镇吐、抗胃溃疡、
抑制胃运动、解除胃痉挛、减少实验动物的胃液分泌、明显降低胃液酸度和止泻等作
用。
    1)镇吐作用:据邓氏引述日本山上一香等实验表明,本方中的吴茱萸、生姜均有
镇吐作用,而二药同用时,镇吐效力更强。邱氏等报告,吴茱萸汤全方,对硫酸铜
所致的家鸽呕吐,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经正交实验探讨本方组成各药对全方镇吐作用的
影响发现,吴茱萸作用最强,配伍生姜效果增强,而4药皆用之全方则具有最强的镇吐
效果。
    2)抗胃溃疡作用:邱氏等报告,吴茱萸汤对冷水浸渍法造成的大鼠应激性胃粘膜
出血和溃疡有明显的减轻作用,并能防止幽门结扎法胃溃疡的形成。
    3)抑制胃运动作用:邱氏等实验表明,吴茱萸汤能显著提高小鼠胃残留率,抑制
胃排空。并能抑制离体大鼠胃条的自主活动,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引起的大鼠胃条的
痉挛性收缩,有显著的对抗作用。
    4)抑制胃液分泌作用:邱氏等实验表明,吴茱萸汤能明显减少大鼠的胃液分泌量,
并能明显降低胃液的酸度。
    5)止泻作用:唐氏等实验表明,吴茱萸汤对苦寒攻下药生大黄的冷浸液灌胃引起
的小鼠泄泻有明显的止泻效果;能抑制兔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性活动及乙酰胆碱、氯化
钡引起的肠段痉挛;显著降低小鼠小肠推进率,并能对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肠推进机能
亢进;促进肠内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这些结果提示,吴茱萸汤的温脾止泻作用,可能
和抑制肠运动、解除肠痉挛、促进肠吸收有关。
    (2)吴茱萸汤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证明,吴茱萸汤有强心、扩张血管和升血
压的作用。邓氏综述这方面的研究证明,附子所含之去甲乌药碱具有很强的强心作用,
进一步研究确证去甲乌药碱为一种交感神经兴奋剂,其药理活性与附子的温阳作用密切
有关,而且温里药中大多含有这一成分,其中吴茱萸含有47mg/kg。此外吴茱萸所含的
脱氧肾上腺素,也为交感能神经兴奋剂,而具有显著的强心、扩张血管等作用,所含去

氧麻黄碱等成分能扩张外周血管。吴茱萸汤中人参,所含主要成分人参皂甙,具有强心
作用,这可能和它对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关。而且人参皂甙也能扩张
外周血管、减低心脏后负荷,改善微循环。黄氏等实验证明,吴茱萸汤水煎醇沉法
制成的注射液,能显著加强离体蟾蜍心和在体兔心的心肌收缩力,增加蟾蜍心输出量,
升高麻醉狗和大鼠血压,对麻醉兔球结膜微动脉呈先短暂收缩,后持久扩张,迅速增快
微血流流速,改善流态,离散聚集的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网交点数;能显著提高晚期
失血性休克兔的生存率,升高血压,增加尿量,提示吴茱萸汤注射液对失血失液后的气
虚阳脱型厥脱证(包括休克)有一定的回阳固脱功效。吴茱萸汤注射液强心作用的特点
是,剂量小,作用时间长,无加快心率的作用,无增加心肌耗氧量之弊。对正常动物,
其升压作用迅速,下降徐缓,升压伴心率减慢,但在休克兔中,升压不影响心率”2)。
    (3)吴茱萸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唐氏报告,通过吴茱萸汤对脾虚证小鼠的实验性
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本方能改善脾虚症状,增加免疫器官脾腺的重量(P<0。05),提
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指数(P<0.01),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P<0.05)。
提示吴茱萸汤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体力恢复,可能是其药理作用机理之一。
    (4)其它作用:吴茱萸汤还有镇痛作用、使体温升高作用和调节机体多种机能等作
用。
    1)镇痛作用:邓氏引述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吴莱萸、生姜均有明显镇痛作用。对
于电击齿髓所致家兔的疼痛反应,吴茱萸有显著镇痛活性。将动物体温降至36℃时,
这一镇痛作用明显增强,表明吴茱萸在寒冷时镇痛作用尤其显著。
    2)升高体温作用:邓氏引述实验表明,吴茱萸提取物静注时,可引起体温升高,
并可增加p.四氢萘胺的升高体温作用。其镇痛和升体温作用,主要来自其所含的吴茱萸
碱和吴茱萸次碱等生物碱。
    3)可能存在的调节机体多种机能活动的作用:邓氏引述国外的研究表明,吴茱萸
含有丰富的环磷酸鸟苷(cGMP)样物质,而吴茱萸汤中的大枣,既含有丰富的CAMP
样物质,又含有大量的cGMP样物质。环磷酸腺苷在调节机体多种机能活动上具有重
要的意义。而吴茱萸汤含有丰富的外源性环磷酸腺苷样物质,在服用后能否迅速大量吸
收,可能产生的生理药理活性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都是很有意义而值得进一步探
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