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人祝寿最信八仙

 苏迷 2015-02-01
苏州人祝寿最信八仙
拜寿
  沈建东

  生日:禁忌与祝福并行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降诞》中说:“南朝梁元帝少时,每以诞载之辰,辄设斋讲经。”明代学者顾炎武考察认为:“生日之礼,古人所无”,至“齐、梁之间”,乃行此礼。说明在南北朝时代过生日风气开始演绎成俗。
  苏州地区生日和祝寿习俗历来十分讲究,有较高层次的吴文化特色。民间俗信小孩大多做周岁、十岁、二十岁的生日,遍请亲朋,开筵祝贺,其它生日称之小生日,随家庭情况随意而行,成年人则讲究做三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有“三十不做,四十不发”的民间俗信,迷信“做九不做十”、“三十要做,四十要错”,五十岁以上做生日称之“做寿”,苏州民间俗信三十三岁是一个关,俗云:三十三,乱刀斩。要自己母亲或妻子在三十三岁生日那天买块肉,放在门槛上剁碎,扔掉,希望通过这一具有巫术意义的行为,能消灾避难过此关口,到了六十六岁则女儿须烧六十六块肉给母亲大人,祝福母亲健康长寿,没有女儿的人家则侄女、外甥女也可,总之是女儿辈的孝敬与祝愿,至今如此。
  中国人每个人都在十二生肖中占有自己的属相,于是又产生了本命年的说法和本命年的一些俗信习俗,为了使自己本命年诸事顺利,出入平安,民间用一根红丝带或红绸带拴在腰间,俗信可以消灾避难,今演变成本命年穿红短裤消灾的习俗,商家为了迎合此风俗,每年新年前后生肖短裤、袜子买卖十分红火。

  祝寿:暖寿与供养

  对生命长生的希望和祝福,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开始重视长寿了。在金文中有多种“寿”字的写法,在《诗经》中有许多“寿比南山”、“万寿无疆”等祝颂之歌谣。《尚书·洪范》将“寿”排在五福之首,称“福”有五种: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民间把“五福”释为福、禄、寿、喜、财,所谓人臻五福,花满三春,可见寿在人们心目中至关重要。
  做寿的习俗大约始于两宋。那个时候皇宫内已盛行贺寿,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还专门记载了“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情景,场面宏大华丽,紫宸殿上寿,三十三拜,三舞蹈,教坊演曲子歌舞,还效百禽鸣,进御酒共九盏,“女童进致语,勾杂戏入场,下酒排炊羊、胡饼、炙金肠……”宋朝还有皇帝生辰为节日的规制,如宋太祖二月十六日生为长春节,宋真宗十二月二日生为承天节,皇家祝寿仪式,百姓还可以去看,而且“观者如堵”。古时在寿诞前夕,就开始宴请至亲好友,称为“暖寿”,中午为面席,取其“长寿”口采,晚则为大宴。次日,尚有宴席,以谢执事,席间歌舞助兴是少不了的。明清时候皇家贺寿除了莺歌燕舞外,多请著名的京昆班子进宫演戏。相传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为彰显自己以孝治理天下,河清海晏,在乾清宫大摆千叟宴,全国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乾隆七十四岁寿诞的时候,又喜得五世玄孙,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他颁诏请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六千余人,来紫禁城赴宴,庆祝自己的生日。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奢华的一次生日宴会,还留下了《万寿盛典》的画卷,让今天的人们仍然可以一睹当年千叟宴的盛况。由于最高统治阶级的提倡,民间重视祝寿也演成风尚。
  若是女性寿星,则多供祀“麻姑献寿图”,因而,民间有麻姑为寿星的传说。《神仙传》中说麻姑与另一仙人王方平,互不相见,已有五百余年了,可见她的寿命之长。但麻姑并不是天上的星宿,而是自己修炼成仙的女仙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任江西抚州刺史时,曾写过有名的《麻姑仙坛记》碑。麻姑之所以出名,源于传说她曾给王母娘娘献过寿酒,所以从古到今有许多以“麻姑献寿”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传世,也成为民间祝寿喜闻乐见的象征装饰,流传至今。

  寿诞:做寿与拜寿

  苏州旧时做寿很讲究礼仪和排场,子女亲戚都要送寿礼如寿桃、寿糕、寿面。糕面上要饰有松鹤延年、老寿星、梅竹松菊等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寿糕的数量与做寿人的年龄相等,且需成双成对。观前街著名糕团店黄天源定制的寿糕最受人青睐。寿面代表绵长,象征着人寿命的长短。寿桃用于祝寿据传始于汉武帝时候,传说七月七日,西王母下降人间,送给汉武帝四颗仙桃,武帝吃罢收起桃核,西王母问帝何故,武帝云欲种之,王母说此桃三千年一结果,中夏地薄,种之不生,武帝听后无奈只好作罢。后来演化成为寿桃为贺寿之礼的习俗,苏州民间祝寿送寿桃、寿糕的习俗,至今相沿如故。寿星的女儿、媳妇则要做羹汤敬献。
  供桌上放成双蜡扦,红烛高烧,燃寿字香,并供有寿星、王母娘娘纸马,福禄寿三星立像,两杯酒、两杯茶,两双红纸裹好的筷子,寿面、寿桃、寿糕俱用红纸覆面上,另还有十素供如荔枝、桂圆、枣子、松子、莲心……和寿星同辈之人只须拱手祝寿,小辈则须在拜毯上按照长幼辈分跪拜,称之拜寿,礼仪完毕则是寿宴,寿星高坐主位,宴席上一定要上寿面、寿糕,以示贺寿。讲究的人家还要请堂名和宣卷先生到家中演唱《祝寿歌》、《八仙上寿》等以助兴。
  现在苏州的农村许多地方,给家里的老人祝寿,一般中午吃素菜,晚上为正餐聚合亲朋饮酒祝寿,请宣卷唱祝寿。有的乡村老年妇女庆寿,请一群附近乡村的老太到家念经,以为添寿结善缘。

  贺寿:神仙仰寿来祝福

  家中正厅布置成寿堂,正中张挂八仙祝寿画轴或苏绣寿字轴、寿星画轴、寿联,上联是“福如东海千年秀”,下联是“寿比南山不老松”,两边挂有亲朋好友送来的寿幛,大户人家还请社会上的名流写“寿序”,颂其功德,祝其长寿。
  古代贺寿不拘时,春秋时代,有随时随地上寿记载,魏晋以来开始庆生。宋时已经有了寿幛、寿屏、寿匾、寿烛、寿桃、寿面等专门贺寿物品,寿幛寿联都用以书写祝福的话,寿联起于北宋末年,据宋人孙奕《示儿篇》载:黄耕庾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寿联之风始此。
  苏州民间祝寿最信八仙,这大概与《东游记》中八仙为西王母祝寿的神话广为流传有关。苏州刺绣也发达,苏绣文明天下,所以祝寿多绣八仙以为吉祥。且八仙有明暗之分,明八仙即八位仙人画像或绣制或缂丝,有八仙仰寿、八仙祝寿等吉祥寓意的图案。暗八仙则只绘或绣制八仙手中所拿法器,无八仙人物形像,如汉钟离所执的扇能起死回生;张果老所持的渔鼓能星相卦卜,灵验生命;蓝采和所提的花篮,神果异花,广通神明;铁拐李所携的葫芦能炼丹药,普济众生;曹国舅所使的阴阳板,仙板神鸣,万籁无声;吕洞宾所握的宝剑,天盾剑法,威镇群魔;何仙姑所拿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修身养性;韩湘子所用的铜箫,妙音能令万物生灵。八种器物各有仙气神法,能化凶为吉,有暗中保佑之意。
  据考证,八仙中最早的仙人在唐时已见于史籍,但凑成八仙则是元代以后的事。因八仙的出身、举止都符合民间长生不老,惩恶扬善的民俗审美心理和欣赏趣味,因而希望可以藉此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八仙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所在。
  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头异常隆起,常衬托以鹿、鹤、仙桃、蝙蝠等,象征福禄寿。寿堂上也常常高挂寿星图。其实,寿星的原型是星宿,一说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中的角、亢二宿,郭璞《尔雅·释天》说:寿星“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说的是角亢为众星之长,所以主长寿。还有一种说法,寿星为南极老人星,最初他是掌国运兴衰的神灵,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南极老人星,祈祷长治久安,后来引申为主人长寿之神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