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前丢了这个东西,全家就会瞬间陷入绝境-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10-28

三十年前丢了这个东西,全家就会瞬间陷入绝境

三十年前丢了这个东西,全家就会瞬间陷入绝境

三十年前瞬间让全家陷入绝境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不知道粮本儿为何物?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的三十多年里,粮本儿是全家人的经济命脉。比身份证、银行卡重要多了。

那时候每个城市人吃的粮食都靠国家定量供应,这个量就写在粮本上,定量标准按照性别、年龄和工作划分,比如年轻男性工人最高,每月三十八斤,按照工种轻重和性别不同递减,女性大概是二十四斤。任你是高官还是平民都是这个定量标准,粮本面前人人平等。

那时候城里人被称为“吃商品粮的”,指的就是凭粮本卖粮吃。调动工作时光工作关系调过来还不行,还要把粮食关系调过来,有了粮本才算真正在一个城市落户。粮食是国家专供的,任何商家和个人都没有权利买卖粮食。就像现在的盐一样,归政府独家分配。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有粮本、有钱才能买到粮食。

粮本还有一个重大功能,换粮票。粮票干啥用呢?除粮本之外所有跟粮食相关的买卖都要用粮票。进饭馆吃饭,包子饺子面条要用粮票才能买到;进商店买江米条萨其马,也要用粮票。出差去别的城市,要先换好全国粮票带着,否则就会在异地他乡挨饿。

那时候在农村反而比城市宽松,除了分配的口粮,还可以通过邻里交换和自留地弄到额外的粮食。所以有农村亲戚的人家,时不常的总能吃上一些珍稀的红薯干、黄豆、花生等物,这些都是城里商店见不到的东西。

最主要是,那时候任何证件都没有密码,身份证银行卡丢了可以冻结、挂失,粮本丢了,任何捡到的人都可以拿上它去粮店买粮食。所以每家的粮本都是一家之主保管,放在家中稳妥的地方。如果粮本丢了,全家就立刻陷入绝境,起码短时间吃粮问题得不到解决,家家都是定量,就算到别人家借,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家粮本当然是奶奶保管,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着奶奶去粮站买粮,粮站里的大木箱子里装着各种粮食,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粮食的香味,透着一种富足、安逸的气息。

粮本和钱递上去,开票的售货员划掉该买的定量。称重的售货员就用大撮斗撮起面粉过称,称完后将撮斗送到不锈钢漏斗上,一抬撮斗,雪白的面粉顺漏斗轰然而下,流入撑开的面袋里,一切如行云流水般妥帖。

事故就发生在有一次买粮,我光顾着趁售货员不注意抓木箱子里的面粉玩,忘记奶奶嘱咐我将柜台上的粮本拿好。回家后,发现粮本弄丢了,全家都慌了,顾不上责罚我。一起沿路找到粮店,但粮店已关门下班。那一夜奶奶彻夜未眠,早晨起来嘴上起了一嘴的水泡。

第二天粮店开门,粮本在粮店柜台上被找到,全家如蒙大赦,奶奶更是喜极而泣。

那粮本里还夹着买粮剩的三块七毛钱,可以买三十多斤白面,是成年人一个月的粮食定量。

节选自手绘散文《光阴拼图》,当当,亚马逊,京东有售。

欲知更多有趣内容请关注作者实名新浪微博:荆方 或者微信公众号:荆方的书画小屋 (公众号不经常更新,微博更新更多哦)

三十年前丢了这个东西,全家就会瞬间陷入绝境

三十年前丢了这个东西,全家就会瞬间陷入绝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