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顾炎武:影响清代的藏书理念的人(上)

 真友书屋 2016-03-06

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都太过博大,他对清学的方方方面面都有影响,以他的这种对后世的巨大影响,把他纳进藏书家的队伍确实比拉郎配还要过分,我自己都觉得这是真正的拉大旗做虎皮。以他在学术史上方方面面的影响,藏书这件事如果对他算是件事的话,那也纯属末枝,说藏书是顾炎武的末枝,其实都有拔高之嫌,读书与藏书对他来说,是一日不可或缺的事情,有如每天吃饭、上厕所,你夸某人吃饭、上厕所是他的特长之一,他能乐意听吗?!但是,我的确没办法,我必须要把他拉进来,因为他对清代的考据学影响巨大,而考据学又需要太多的古籍版本来相互印证自己的观点,由此而引起了清代藏书风气的大为盛行,而这些藏书观念也反作用于考据学更加精密,这一切都跟顾炎武的思想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想,我是说明白了,顾炎武对藏书的贡献不是他藏了多少善本,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种藏书风气。



亭林先生像


虽然历史上少有人提到亭林先生的藏书事迹,但对他一些行为的记录就能知道他藏书量很庞大,比如说,有一段历史记载谈到了亭林到处寻访考察,这段文字的开头是这样说的:“每出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轮蹄所经,必咨询其山川风俗、古今沿革治乱之迹。所至厄塞,即老兵退卒,询其究竟,发书勘验同异,披寻搜讨,有一疑义,反覆参考,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畅其说而后止。”


你看这段话第一句就说他出门在外都要拉着四车书,以便自己随时使用,至少说明他们家的藏书要远远多于这四车,为什么这么推论呢?因为出门都有目的,他是想用自己的实际目验来核实古书上记载的准确性,因为他认为某段古书有疑问了,才值得这样做,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他要系统地收集某一类或几类的资料,这样推论下来,他出门所带的书就是他要考证的,他认为有必要考证的一些古书,而不可能是他藏书的全部。您先别指正我推论的不谨严,但有一点肯定不错,那就是他家的藏书虽然没有目录留下来,但数量至少在四车以上。


我一直惊叹于亭林先生超人的精力和记忆力。那个时代没有电脑,他肯定也不可能去Google和Baidu,他怎么可能在那么多方面都达到了在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是用什么办法来达到这个成就的?我没翻到令我信服的答案,以我的理解,只能认为他是个旷古未有的天才。等等,我觉得自己有点跑题,那还是先说说藏书跟他沾边儿的事儿。


从资料上知道亭林先生也算藏书世家,他的高祖叫顾济,是明代正德年间的进士,这位顾济家里就藏了不少书,亭林先生自己说:“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



顾炎武撰《音学五书》康熙刻本


在正德年间,藏有六、七千卷的书,这也是个不小的收藏量,亭林先生专门记载这件事,说明他也对藏书较为关注,并非把藏书认为不是件事儿,这么大的学问家对藏书看重,当然会让天下所有爱书人觉得欣慰。如此推论下去,亭林家中藏有很多书也自然是渊源有自。


我们再回头聊顾亭林是如何的伟大,但以我的这点儿学识,没资格评价亭林是如何的伟大,梁启超当然有资格,他提到顾亭林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时说:“亭林清学界之特别位置,一曰开学风……二曰开治学方法……三曰开学术门类。”、“清代许多学术门类,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梁启超所说的三开,几乎概括了学术的方方面面,这简直是三个伟大,只差一个就能赶上伟大领袖了。而之后的那个评价,我觉得更厉害,许多的学术门类都是亭林开创者,后来的人只是沿着他指引的道路前进。他的思想我们后面再说,先说说学术方面。清代的学术是以经学为主,因为经学研究而产生了许多的分支,比如说,展延出来了小学、音韵学、舆地学、典制学,以及金石学、校勘学和辑佚学等等等等,分支之多已近罄竹难书,但这些分支学科基本上都是由顾亭林发端者,真不明白他的脑海里怎么有着这么多的超人想法。


顾亭林也不只是说对待学问仅仅点题而已,他也做细致的研究,比如他的名著之一《音学五书》,在这里面,他考证了古音的分部问题。自此之后,众多的学者都沿着他指引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进,比如江永在这方面的著作名叫《古韵标准》,这部书把古韵分为十三部。到了段玉裁,段氏在《六书音韵表》中就比江永增加了四部,变为十七部。而孔广森又增加了一部。王念孙则分为了二十一部。到黄侃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二十八部。这些人都是一流的大学者,他们做的学问也都是同时代的高峰。但是他们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按照亭林先生想到的题目,把其变得更加严密和精准。乔布斯的伟大之处正在这里,即使其他的人做出的手机比苹果更好、更强大,那也不过是向乔布斯行注目礼。



顾炎武撰《求古录》清抄本


我再举个金石学的例子,金石学对于顾亭林来说,应该算其体系中的一个小门类,他在这方面写出了三本专著,对于这方面的成就,全祖望评价说:“(亭林)性喜金石之文,到处即搜讨,谓其在汉唐以前者,足与古经相参考,唐以后者,亦足与诸史相证明,盖自欧、赵、洪、王,未有先生之精者。”这句话里的那个简称,分别指的是欧阳修、赵明诚、洪适和王俅。这些人都是宋代金石学的奠基大家,但全祖望认为,他们都不如亭林先生专精。在亭林之后,有很多学者包括王昶、钱大昕、阮元等,都开始做金石学的辑录和研究,这些人都是我所崇拜的大学问家,而他们也是将亭林在这方面的研究再做细致的加密。


我只举了两个小方面就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举下去了,因为至少还能再举出十几个这方面的例子来,这就写成了亭林的学术简史,比如他在考据学方面有《日知录》,在舆地学方面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这每一部书都是当今许多专家一生研究的题目,而亭林的一生则写出了一百多部书,你说这样的人我怎么评价得了。但这样的一位如此不凡的人,却有着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谦虚,他有过这样的一段名言:“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 ;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任臣;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



顾炎武撰《日知录》


这里提到的十个人,都是那个时代在各个方面顶尖的专家,比如这里面提到的王寅旭乃是王锡阐,他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历算专家,著有《晓庵新法》、《大通西历启蒙》等等,总之,这里面提到的十位都是某方面的大专家,但顾亭林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都不如这些人,这跟今人的毫不知耻的自大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今天,很多人的名片上印着的众多头衔,正面写不下,再印到背面,背面写不下,再印成折页,即使这样,还恐别人不明白头衔上的威力,如果是某个组的组长,后面也要加括弧,郑重注明“相当于副科级”。若亭林先生生于今日,不知他怎样看待今日的这种风气。


我在此需要郑重地自夸一下,亭林的学问虽然一丝没有具备,但他的谦虚与君子之风我却得其真传。以前郑板桥和齐白石都崇敬徐渭,都刻过一方印,印文是:“青藤门下走狗”,我真想效仿这方章,刻制一个:亭林门下走狗,可惜,我还知廉耻,再修炼一百年,我不知那时候敢不敢斗胆称是他门下的走狗。


其实,这十个“吾不如”也并非亭林所发明者,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在这里用了三个“吾不如”,但刘邦的这段话,或者叫这种句式也不能把发明权安在他的头上,因为比他更早时候的孔子也曾说过两个“吾不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顾炎武故居正门


比孔子是否还有更早的人说过这句式,我没有查到,估且把这种句式的发明权授予给孔子。这样推论下来,孔子说了两个,刘邦说了三个,到顾亭林这里则增加到了十个。想到这一层,我突然意识到,这不也同样是学问的前疏后密的现象吗?!刘邦学孔子,亭林学刘邦,清代的学问大家学亭林,那我是不是应当去崇拜那些清代的学问大家呢?想到这一层,颇令自己泄气,因为自己连基本的学问功底都没有,我拿什么去向那些前贤们致敬呢?


今天的专家研究亭林,更多的是研究他经世致用的思想价值观,以此来阐述他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当然,这些思想性都称得上博大精深,也就不仅仅是高大上了,我的这么一篇小文,难以展开细聊如此大的话题,我还是去寻访他的遗迹,以此来表示我对他的敬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