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说伤寒5》

 真心人8 2016-05-21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今天晚上继续伤寒哈!前面我们说到了桂枝汤的禁忌,也就是中焦有湿热的情况。缺少津液的同时湿气还很重,这种情况需要怎么处理?

    按照李东垣的思路,那就补脾胃,对不对?

    脾胃好起来了,湿气就没了。

    按照吴又可的思路呢?

    用达原饮。

    那么按照仲景的思路呢?

    用和法。

    和法用什么药?用温药。所以出现中焦有问题,仲景一贯用温法,用和法。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津液丧失太过,怎么办?

    比如,用风药太过,发汗太过,汗出不止,这是什么情况?人本来就虚,还用风药,会怎么样?会引贼入室。所以就有了风在里面,骨节难以屈伸,还汗出不止。如此只能怎样了?到了里面,只能借助里面的药把它赶出来。

   什么药能从少阴把邪赶出来?

   附子应该算是最常用的了。所以,就会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附子。

   为什么会有这个误治呢?肯定是表有寒水之气对吧?

   如果是桂枝汤的恶风,大概不会有人用风药,那么,既然发表,肯定是表有寒水之气,同时里寒必盛,所以才会一发汗就出现这个症状。那么,下面一条是什么?

   还是太阳病,然后用了下法,结果出现了脉促胸满。

   为什么要下?

   肯定有阳明证,但又不是阳明证,对吧?

    那么,为什么需要去芍药?前面在讲的时候说过,桂枝与芍药的根本在于相互之间有制约关系。桂枝降冲逆,芍药有点柔肝止风的效果。现在气都聚上焦了,就必须把他降下去,如果还有恶寒就必须加附子。

   那么为什么这条放在上一条下面呢?

   因为他们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有里寒。所以,下一条也要用附子。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上面讲的是里有寒,或者表有寒湿,下面这条就更有意思了。其实这三条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表寒湿。得了太阳病,八九日,已经很久了,还没好。

   因为是风寒束表一边是有风,主疏泄,往外发,一边是寒湿束表,往里收,两者相互不让,所以就出现了发热恶寒交替出现,像虐一样。有的时候还出现身痒,稍微怕冷。清便欲自可,什么意思呢?大便想上,又不是特别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风寒束表,肺气不宣,大肠出现了问题。大肠之口叫做魄门,魄门是干什么的?

    糟粕出入的地方,也就是说大便受大肠约束。因为有风疏泄,又经过了八九日,面部就出现了热色。因为虚,所以脉缓无力。仲景给出了桂枝麻黄各半汤。

   下面的条文就更有意思了,桂枝汤证出现了误治,有很多情况。前面因为有寒湿,所以桂枝汤不能单独使用,还有烦的情况。

   下面那条呢?喝了桂枝汤还是出现了烦,怎么办?刺风池,风府,再给吃点桂枝汤就好了。烦是什么意思呢?跟上条面有热色是不是一个意思?其实是一个意思的两种表达。烦,从火,从页,页是面的意思,也就是说面部有火,跟面部有热很接近。

   如果服用桂枝汤了,还是大汗出,烦,怎么办?再服用桂枝汤就好了。如果还没好,变成了一天发几次,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是不是有寒湿在表?

    如果风寒湿三气都有,只除风,湿没去,那就好不了。那么怎么办?稍微加点麻黄汤除寒湿,就好了。

    那么为什么会脉洪大呢?脉洪大是哪部脉洪大呢?结合《金贵要略》会发现其实是尺部脉洪大。但是尺脉洪大,正常是不会有渴的,因为这是要痊愈的情况,是桂枝汤把上焦的气降到了下焦。但是如果出现了渴呢?如果中焦本来就有湿热,还用桂枝汤,这个时候就会有问题了。热会加重,出现心烦,中焦有湿,就会出现口渴。

   但中焦有湿热为什么还会用桂枝汤呢?因为本来就虚,外加中焦有湿热,出汗,就会有一种恶风的假象,一用桂枝汤,人就不干了。虚象减轻,但热象加重,这个时候就需要知母之类的去湿,石膏除热。

   外加人参干嘛?人参本来就是甘温的,中焦有问题,需要温一下,脾胃好了湿气就没了,所以就用人参白虎汤了。

   那么人参白虎汤是干嘛的?除湿热,补虚。所以温病用人参白虎汤的机会很多。

   夏天湿热盛,中暑了,人参白虎汤可以用。那么这个脉洪大是什么情况?是整个脉都洪大。

   这条以前是讲的是桂枝汤还有寒湿的情况,这条开始就是桂枝汤证伴有湿热的情况。而且,寒湿与湿热之间,有时候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所以下面那条是讲什么情况的?

   有风,还有湿热。热多寒少,脉微弱。那么这条应该跟下一条一起解读。

   这一条是寒湿?还是湿热?不好分辨,但是湿是肯定有的。所以用越婢汤。

   那么越婢汤是干嘛的?治疗风湿病的,治风湿在表的风湿病。为什么叫做越婢呢?因为这种风湿是心源性风湿,也就是古代越地所谓的脚气病。一发就没救了,很厉害,所以古代的人去越地就叫丫头带上越婢汤,就好比现在心脏病人随身带硝酸甘油。那么这条为什么用越婢呢?因为有外感风邪,内有风湿

   心脏还不好,就用越婢了。为什么说他对脾气好呢?越婢汤除湿,脾自然就好了。心脏不太好,自然脉就无力了,对不对?脉微,无阳也。

   如果是湿热病,又有风邪,服用桂枝汤后,风邪走了一些。但湿热还在,风邪还在。在哪呢?在中焦。怎么办?中焦不降,用桂枝降气也没用,此路不通。所以怎么样?去桂枝,加茯苓、白术,中焦一开,都不需要桂枝降逆了,对不对?那么怎么判断这个情况呢?看小便利不利,如果小便不利,就换桂枝为茯苓白术。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30.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则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期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如果小便利呢?也就是小便太多,该怎么样?还有心烦,怕冷。   

   那问题就来了,这是什么情况?脚挛急,津液不足,还有烦。而这个津液不足,除了有风邪作怪,令人汗出,还有什么?微恶寒。那这是什么情况?风邪太盛了怎么办?这就不能用桂枝汤了,就得直接上芍药芍药甘草汤。如果服用桂枝汤会怎样?出现中焦热,咽喉干燥,烦。

    这是为什么?因为桂枝本身有利小便的作用,本来桂枝汤是把气降下来,存在下焦。但是现在下焦也漏,桂枝汤降下来,还是存不住。那么怎么办?就放中焦吧。所以,你们看后面四方,君药是什么?都是甘草,对不对?好,这条是说风邪太过,上漏下漏,桂枝汤也没办法只能固定在中焦了~~所以仲景解释这条怎么说?寸口脉浮而大,浮则风,大则虚,虚到怎么样?虚到下面也漏,所以桂枝汤不顶事。

   最后一条不好解,为什么要加附子?汗出不恶风,为什么?恶寒,就是有里寒,加附子!但是这种是不是里寒?不是,是里虚。

  为什么?因为有烦。这个后面的都是以甘草为主的方,很有意思。

   芍药甘草汤是干嘛的?治疗风的,专门针对风。

   调胃承气汤呢?针对热的,虚热变成湿热。

  如果是甘草干姜汤呢?也是针对热的,不过是虚热。

  四逆汤呢?在甘草干姜汤基础上加点附子,是什么,大虚热的。其实就是里寒过盛。

   所以通过这条,可以明白有一句话:虚人伤寒建其中。

   这条就是虚人伤寒。可不可以用附子?不可以。

   风很盛,所以怎么样?加芍药。

   太虚了,怎么办,加饴糖,建其中。这也是为什么说“证象阳旦”,虚人伤寒建其中,自古而然呀!

   到此,基本就把太阳篇上篇讲完了,整个伤寒论已经讲了一半了。还有一半讲什么?讲湿热,其实就是温病。除桂枝汤的中风,麻黄汤的寒水,就剩下温病的湿热了,大家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解,后面我就不讲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