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弟子的对话(166) 公子光/文 内心即是天理。 我没听错吧?内心怎么可能是天理呢? 你没听错,内心就是天理,这是王阳明说的。 可是知道内心即是天理还不够,还必须知道内心为什么是天理,否则理解就可能出现偏差。 王阳明之所以提出心即理,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把心和理一分为二,分做两件事,理和心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一个人表面上很孝顺父亲,冬温夏清都做得很好,但内心却很恨自己的父亲,这就是心和理一分为二。还有的人表面上好像干得很好,也符合道理,但背地里却在干坏事,也是是心与理一分为二。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心即理。 另外,一个道理,如果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这个道理即便再正确也没有用。比如孝顺的道理,忠诚的道理,如果你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那么你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忠孝的道理呢?也就是说任何的道理都必须通过我们内心,所以王阳明也说心外无理。 学生问:“心即理之说,程子说:‘在物为理’,怎么说心即理呢?” 王阳明说:“在物为理,‘在’字前面应当添一个‘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比如此心在侍奉父亲则为孝,在侍奉君主则为忠之类。”王阳明接着又对其他学生说:“你们要知道我立言的宗旨,我现在说个心即理是为什么,只因为世人将心与理一分为二,因此就有许多毛病。比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就不符合天理。人们却说他做得符合天理,只有内心不纯,往往敬慕他的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和内心全然不相干。将心与理一分为二,结果就连霸道的虚伪也不能自知。因此我说个心即理,要让人们知道心和理只是一个,就来心上做功夫,不去寻求表面上符合天理,就是王道之真。这就是我立言的宗旨。” 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段对话,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心即理。心在物则为理。心即理由两个要件构成:一个是心,一个是物,缺一不可。比如忠孝仁义等道理,心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心在侍奉父亲上就是孝,心在治民上就是仁,心在交友上就是义。由此看来,但我们寻求理的时候,必须要用心,离开心,理又有何用?别人的孝顺、别人的忠诚与你何干?王阳明提出心即理,也是为了补偏救弊。因为很多的人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做的也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很多都虚的、假的,所以王阳明要从心上下功夫,心和理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