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感于饭水分离之——饮水的误区

 芒果和海浪 2016-11-28

最近无意间看到一位果食网友推荐了一本书《饭水分离》,出于好奇,在淘宝网购了一本来看。想不到作者竟然是韩国人,由此联想到之前一位古中医说过的,要想学习地道的中医建议多看看日本和韩国人著的医书,因为他们对古中医思想有较好的传承;又据另一位外治手法了得的医生朋友也说,最喜欢看日本和韩国人写的医书。当又看到作者在开篇也提到,这个思想的最早渊源出自于一位道家高人,这更激起我满腔好奇。仔细看完才发现书中提出的观念并不深奥,甚至可说非常朴实,前面用不多的篇幅介绍完主旨思想,接着用较大篇幅着重指导各种饮食修行法,最后再摘录一些使用饭食分离法成功调治好疾病的典型事例及注意事项。最主要的所提倡的方法都是顺应自然,符合大道至简的宗旨的,让读者不需花任何代价就能轻松尝试,而且没有副作用。所以看书过程我立马开始了实践,特别有关饮水问题的实践体悟,让人不由自主产生挣脱直观式医学理论困扰,厘清现实为何与自然脱节的困顿之感。

正如凡事都有因缘,为何我偏偏对饮水问题会如此纠结与上心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身边的亲朋、同事无不每天如在走程序似的,人人不管需不需要,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端着杯子不是喝水就是喝茶,如果外出还会拎着一杯水随时备着,又或者没有条件的,到了地方或晚上回家,必定把当天落下的水喝足了。这种现象已持续了很多年了吧,而早一辈如我已故的爷爷奶奶那辈的前人或现在仍穷居穷乡僻壤山沟的人们都没有这样的习惯,更别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没有哪个朝代象今天这样的,如此刻意强调“常人每天要喝足八杯水”的理念。这其实是近百年西医分子直观学说引申出来的,因为西方医学通过直观研究发现人体既然有70%的水份,那么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才符合健康之道。加上电视报纸狂轰滥炸洗脑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

真正促使我深入反思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因为母亲生病后,这么多年虽经多方寻医问药但效果不是差强人意就是病情反反复复,这不得不让人反观她的生活中种种的陋习,其中最让人深恶痛绝就是从未断过盲目饮水的问题了。不仅如此她已把这个习惯上升到等同人能正常活命这样的高度,这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最令人揪心的,母亲在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仍时时不忘喝水“排毒”这个重任,只要一开始恢复点胃口她又开始不管不顾地大量喝水喝茶。根本不顾身体体质是否下降,每天有没有排汗,更甚的浑然不觉反反复复出现的脚部水肿问题与此有何密切关系,这就是理念杀人兵不刃血啊。难怪得道高人元吾氏说:疾病的根源是思想错误。母亲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就是生活习惯的问题,但再高明的医生也只能治病不能“治”习惯,所以疾病才会如此反反复复缠缠绵绵。当我指出母亲这种不当的饮水思想时,她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以前不是你在强调要让我们多喝水的吗?每次回家就督促我们每天要喝八杯水,现在又说喝水不好了。喝与不喝都是你说,让别人怎么信。”起初我都被将得哑口无言,是啊我也曾是电视报纸的受害者啊,无奈深思之后我回答说:“对于一个人18岁和38岁时分别说的话你更信哪一个?”但每次都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在心里纠结着,早就想排解但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正象“风林火山”的空间里的一句话——“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若渴望,请等待”。真的!请相信,只要诚心敬意,真的能够心想事成。让我卸下心结的转机出现在这本书的出现及我有了切实体悟之后。继续回到这本书的观点上。

该书倡导的主旨:饭水(水涵盖所有液体类如汤、粥、饮料等等软性食物)混合饮食是造成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因为按照万物阴阳一一相对应的特性,如白天属阳,晚上属阴;固体食物属阳,液体食物属阴;固体食物属火,液体食物属水;同理,身体吸入氧气属于阳气韵,分解消化食物属于阴气韵;……,如果不分属性不分时段胡乱补胡乱吃,如白天应该重视固护阳气韵的时候,偏偏饭水同食,相当于用水的阴性抵消或削弱火性特质,势必影响食物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又或者,由于暴饮暴食胃里始终残存食物,身体一直处于阴气韵的状态而无暇顾及阳气韵的培护,人体就容易出现呼吸短促精神不足的现象,故每天保持适度饥饿感非常重要,作者甚至对重病病人的调治提出一日两餐,一日一餐甚至更甚的有必要的还要配合适当断食等等系列的指导建议。而阳气韵充足时人不仅神清气爽,呼吸绵长,思维也很敏捷。

而作者对于饮水必要性的观点不仅深深触动我更激发我产生无限遐想,如他说:不必刻意饮水,只在身体需要的时候适量饮用,因为身体自然会从摄入的食物当中提取水分。更不必说身体自有其智慧,它自动会从人们沐浴等等行为甚至从湿润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只是人们自作聪明仅把眼光局限于刻意地饮用行动上,以为只能靠这种直接的方式来补充,这其实是非常狭隘而肤浅的。如果个人觉得确实有很必要饮水的也应该在饭食一或两个小时以后摄入,当然最好是在晚上属阴的时段(也是在晚饭后一或两个小时后)饮用更能顺天得势,这就是顺应自然宇宙规律天人合一(人身体是个小宇宙)和谐共生的道理。正所谓:顺天者生,逆天者亡,人如果长期逆天而行怎会不得病呢?

书作者以系统而拔高视野的角度启发读者从宇宙规律自然运行的高度来分析判断问题,所以同样的观点经由他点出能给人拨云见日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古中医所说的“他们有较好传承”的原因,因为他们始终能站在大道、宇宙、自然规律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高度来分析传达信息,让人坚信运作了万万亿亿年的自然规律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各朝代或时期所作的阐释稍有不同如必须结合当期或时代的特点,但根本宗旨始终是大道至简,顺应自然的,这就叫传承!

再纵观我们国内的情况,其实也早有一些先知先觉的高人、名医也一直在默默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但由于当今所处仍是现代式西医理念处于压倒性统治地位的局面,他们的声音十分微弱,甚至没有市场,所以普通民众难以接触或者看到了也不一定会相信。所幸通过网络我无意收集了一些书或高人、名医、名人有关这方面的心得和摘句,特摘录如下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如:油麻菜QQ空间非常推崇的一位道家高人张至顺老道长说:

“不口渴为什么要喝水?”。

又据同样是该空间的一篇博文“厦门中医世家(下)——中医的哲学”http://450496181.qzone.qq.com/2

在纪录闽南中医世家白家母子的这几天,我发现他们母子俩从来不喝水,至少没有像地道闽南人一样见面先泡茶待客。一起吃饭的时候更不得了了,我发现白医生连菜汤都不喝!“我从小不喝水的,更不要说喝茶了。”为什么啊?白医生没有说为什么,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所有卖茶的人都说喝茶有这个好那个好,没有一个说它有什么不好,这就不对了吧?”

在道观辟谷的时候,萧道长最常问的一句就是:“口水怎么样?”他认为辟谷期间最好把水谷也辟了,如果可以忍受最好不要喝水,因为一喝水你的口就更渴了。辟谷时身体对外获取能量依赖消失了,自身的元神开始启动“天一生水”......越喝越渴,一个似乎很悖论的建议,事实上果真如此。我是在辟谷第三天开始饮水的,先是用矿泉水的盖子来一口,之后我明白了,真的是越饮越渴,除了口,还有心。辟谷之后,至少我知道:人体是不需要那么多水的,口不渴不要喝,或者少喝,听身体的没错。

“茶喝多了对骨头有影响,会引起骨质疏松,而且增加肾脏的负担”,看我还在追问,白医生说:“如果别人泡好了茶你就喝两杯,但是不要每天都拎着一罐茶到处溜达啦。”

北京中医界名医徐文斌:

“大量喝水,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出现了所谓健康理念,一天八杯水,多喝水可以排毒,还可以冲刷大肠什么的。其实,这样喝水,非常伤肾,严重的还会造成肾虚,憋不住尿。 喝水要小口,三口即止,留有余地,方便消化吸收。现代人光图快,灌水牛饮,结果导致胃中存有大量冷水,不是尿出去,就是存下来,没有办法成为体液。 喝水的学问还在于不喝淡水,淡水副作用就是利尿,淡水穿肠子过,体液无处留。所以古人要在淡水中加上苦味的茶叶,在吃西瓜时候加入微量盐,目的就是防止津液流失。 8.喝冻水、冻饮料,牲口不如 冷饮喝到胃里,就要靠胃的热气,把它温到36 .5℃跟人体一样的温度。日积月累,胃受不了,肺胃相连,肺也受不了。 有人喜欢吃饭之前先来杯冻饮料,那就完了,等你吃饭的时候,任你吃多少,任你吃到多撑,都会没感觉,时间长了,你就变得奇胖。”

又据一个有据可查的实例(原来收藏在bd空间里的,后空间搞升级一些博文无故不是丢失就是被锁,这篇文章也不了了之了),最后我是凭记忆大概描述给母亲听:孙中山先生长期受胃病折磨,看遍他所能接触到的中西名医一直看不好,直到有一次一位日本老人(还是一位医生记不大清了)劝导他让他改掉喜欢吃粥的习惯改为只吃干饭类的干性食物(好象早上也是吃的炒饭等),终于彻底治好了几十年的老胃病。

为何强调不渴不喝和不要饭水同食,清朝名医黄元御著的《四圣心源》(李玉宾主校)早已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水榖(“谷”的繁体字)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榖(第10页)。大意是水和粮食进入胃中,需要依靠脾阳予以消化,但脾胃对水的消化较难于对粮食的消化。饭水同食势必影响甚至抵消脾阳的运化能力,所以要分开摄入。即便如此饮用也要有前提,那就是不渴不喝,同样依据该书所述“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见第10页),意思是当脾胃处于火气、阳气畅旺的时候,水进入胃里很快就会被汽化蒸腾(接下来是“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这时喝就不会给身体造成负担,这就是身体自动发出的口渴的信号(当然饮汤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但西方式直观理论却恰恰相反,强调:每天要保证摄入充足水分,因为若等身体发出口渴信号,说明身体严重缺水。这当然是非常谬误的。

等等还有诸多例子都一一列举给母亲,但她看是看了听也听了,不是水过鸭背就是左耳进右耳出,因为事后她仍然继续坚持她的歪理,只能说媒体的作用真的太强大了!最让我悔不当初的一次经历,本来只是好意打开马来西亚保健医生温秀枝讲解制作环保酵素的视屏给她看以长长见识,谁知看完后她唯一印象深刻的却是温医生强调的:人体有70%的水分,每个人每天都应该饮用3000CC的水。结果她立马就把这当成自己应该继续牛饮的有力证据来反驳我,真是把我气到张牙舞爪呲牙裂齿的,差点为之气结。无奈之下,针对母亲再乎肥胖这样的问题,我又处心积虑地提示母亲注意温医生的体态:典型的水肥型体型。虽然她吃素十几二十年但由于常年大量饮水,所以体型始终保持水胖型(这就是很多普通百姓常说的喝水也会胖的原因,其实这样体形的人,脾胃通常是不好的)。而真正没有这样过量饮水而且又是素食(或荤素搭配)得当的人,其实身体各部位的比例一定是均称协调的,因为身体自有智慧,它自己知道哪里该长哪里不该长。

当看完书后的某个中午,母亲正坐在阳台一边剥着板栗晒着暧暧的冬阳,我刻意端着一碗炒面坐到她身边,又开始进行蓄谋已久地攻心战(早前的某个晚上我已经向她预告过正在进行的饭水分离试验,大概谈了一些体验,这次我又继续絮絮叨叨地开始自说自话,习惯她从头至尾都不置一语了)。母亲瞄一眼我的碗叨了一句:

“又吃炒面?”

“是的,今晚还要吃炒饭咧。嗯,想想看是芋头、冬豆炒饭还是煮红薯饭呢?”母亲不理会继续埋头仔细剥着板栗。我也自顾自地说:

“经过这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胃口好很多嘞喔,首先打嗝少了,大便也开始逐渐变好转……但是昨晚我有些放松,多吃了几个冷冷的橘子,结果今天早上拉肚子了,看来调理阶段还是要严守规举,除非等肠胃真调好了,但按照书上讲的,吃也要在饭后一个或者两个小时后吃,当然目前情况看最好吃暧过的好些。”

到重点了,母亲仍专注地盯着她手上的动作,仿佛当我不存在似的,那眼神一点都不曾与我发生过交集。

“这段时间我一直有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吃干食物下去一点水都不喝,而且是整天都没有喝一点水哦,胃里竟然也能很快地产生很多消化液,因为当某餐吃得多一点时,不久后反刍出来,会有很多的水分,明显不单单是口水的感觉,我在想这么多的消化液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分泌出来,快的话我猜也就几分钟吧多的不过十多二十分钟左右,照道理讲它不是事先储藏在某个地方等着的,因为就象人的眼泪一样,肯定也是没有地方预先存放着的,但它瞬间产生了,这多么神奇!否则如果是事先预存的,该存多少呢?它又怎么知道我要哭多久呢?!”说完我盯着母亲,看她的反应,终于她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起来,抬起头笑着对我说:

“它是没晓得你要哭几久?!那为什么有的人哭到眼泪都干了呢?”

我:“那当然啦,哪个喊你哭更久?那种时候身体都要被哭伤了,还有眼泪?……为什么会随时哭随时有呢?而且是瞬间就有,你说奇怪不奇怪?身体真是太神奇啦!我在想这是不是和天下雨是一个道理呢,你看天并没有大量储雨水的地方,但在需要时能瞬间下起倾盆大雨,其实它是以另外的方式储存在云里了,虽然看不见不要以为它没有,这就是自然界神奇奥妙的地方。其实人的消化液和眼泪何尝又不是如此?比如消化液只要你一吃东西下去它就开始给你分泌,很快的。我这段时间都在体会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如果这个时候却喝水或汤下去,身体肯定被误导以为不用分泌了不是马上停止就是分泌出的消化液被混杂在水啊汤里面去,根本就不能或者只有局部能接触食物,更不用讲那些油脂啊特别是爱吃肉的喝炖汤的,油脂全都自然浮在面上了,导致消化不彻底自然就产生积食,胃酸由此形成。……想想也不难理解哦,碗里有油脂都很难洗掉,何况肠子还没有碗这么光滑,它也不可能象胃一样能分泌消化液,吃完饭马上喝水能把附着在肠壁的油脂都冲下去?我现在的明显感觉,当采取饭水分离的方法后,胃酸的感觉真的感觉不到了。但是今早我还是大意了,继续热昨晚吃剩的红薯粥(申明:书上说并不是说不可以吃粥,只是强调要根据个人需要,而且要在晚餐吃),结果又有点胃酸的感觉,昨晚吃就没有这种现象,真的不服不行。”

说完,我特意拿书给她念那些调治好的病患事例,她竟然也耐着性子听(其实她一贯都这样,次次都摆出一副言听计从的姿态,心从来都是游移在外不在当下的)。但不管怎样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放弃,唯一需注意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再强硬要求更不该作茧自缚自我纠结。最后她竟然真拿起那本书缓缓地从第一页翻看,我如释重负:谢天谢地!母亲终于肯看(听)了,至于能不能看得进,又能接受多少?我不敢再象以住那样盲目乐观,因为每天她仍深陷在先进知识和理念的狂轰滥炸中,我只能说,一切随缘吧,毕竟个人有个人的造化。

正如世上没有包医百病的药一样,该书所倡导的养生观点也肯定不能说适应所有人,我只结合自己及母亲的情况姑且把这种方法局限在适合脾虚的患者身上可能较妥当。因为正如另一个得道高人肯恩·威尔伯说的,要用整合和全观的观点看问题,即其实每一种观点都是正确的,每一个观点都适合某一部分的人群。所以如果觉得有用试试无妨,因为没有副作用,认为不恰当的就当水过鸭背看过就算。君不见果食者还常年只吃生冷的蔬菜水果,照样活得活色生香,更有甚者,外国一个食气者已几十年滴食不进也照样活得好好的,当然那是极少数更高层次甚至是带着使命的修行人的作为,作为普通人不提倡盲目模仿。但毕竟当今所处是一个资讯爆炸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知识鱼目混珠同时展现,如果不放宽心量,扩充见识你又能保证你所坚持的习惯是适合你或是对的呢?!更别说扩展自己修心养身的体验。就象牛奶、疫苗和转基因等等问题我们都了解吗?如果查明危害是在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就象这篇博文http://wisdoms999.blog.163.com/blog/static/1293080352012830114241524/里披露的:最著名的医药丑闻“反应停”事件使全球诞生了两万个没有手脚形象海豹的婴儿;前几年的含PPA感冒药致心脏损害事件,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年发生的息斯敏事件,直到有媒体发报《问责息斯敏:谁为你的16年之过埋单?》人们才惊觉醒悟……到时怎么弥补?!

只有看清所有的问题时,我们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正确答案。所以接受自己能接受的,就把作者的观点当成扩展自己思维的又一个资讯,不强求,不苛责,把接受——当美德!

北国之春 - 群星

(本版本暂不支持多媒体播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