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加坡K12学校设计理念,【少教多学】引导的学习空间重构

 汀泗书院 2017-02-07

来这里找更多学校建设者!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在不断探求变革,而中小学校舍空间和规划设计概念却比较滞后,设计水准也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本文梳理和例举分析新加坡中小学教育方针的变革进程及其对中小学空间设计理念提升的促进,希望从教育理念、设计方法层面为我国的中小学校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比欧美国家,新加坡有着与中国类似的教育观念和方针政策,其中小学教育与中国更具类似的发展轨迹,因此更具参考意义。


新加坡于1959年实现自治,其基础教育的方针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即“生存导向”(survival-driven,1959年?1978年)、“效率导向”(efficiency-driven,1979年?1996年)、“能力导向”(ability-driven,1997年至今)。


其中第三阶段开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教育部以提升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思考能力为目标,同时向公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号召。教育由满足大众化倾向转向注重个体发展,由应试化转向能力培养为重。教育改革推进了中小学设计理念的更新,建筑师也为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新加坡政府的主导下,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进行了更新改造工程,使这一系列理念得以推广。


教育改革驱动下的校园空间更新



“能力导向”阶段新加坡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校舍的设计营建。


单班制改革对原有的校园空间提出更高的容量要求,“少教多学”理念使设计者开始重新构思教学空间的设计


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越来越多的新型趣味空间被创造出来,且在“未来学校计划”的试点中尤为突出。始于1994年的自治政策使学校获得了更大的建设主导权,也为校园空间的优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1.单班制改革下的校园容量扩充单班制的普及促使学校容量扩充成为这一时期新加坡中小学校建设的重点。PRIME中异地重建的学校大都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了规模,而每期新增的学校也与新近开发的社区或公共组屋配套,分担了部分生源压力。由于该计划初始阶段就涵盖了新加坡大部分中小学校,为单班制的顺利推行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从而也验证了新的教学理念与学校建设互相影响的观点。


2.“少教多学”引导的教学空间重构“少教多学”计划使得学校运营者和设计者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新型教室,以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值得思考是:学习是否一定需要在一个由四面墙明确界定边缘的空间内与一群固定的学生进行?如果墙不再是固定的结构呢?如果家具和设施可以自由移动,学习的过程又会有什么不同?


3.信息和通信技术计划推动下的设计创新。“信息和通信技术”计划旨在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驱动力在于教育应当持续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令学生做好应对各类挑战的准备。新加坡教育部计划在2015年之前在15所学校分期进行这一计划的试点,以确保所采用技术的时效性,每一期的成果可以作为其后分期试点的借鉴。但这一计划并不是要寻找单一的适用性模式,每个学校都会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计划。



空间布局的设计理念创新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不只是各特征空间出现设计上的革新,空间组合方式、校园总体布局与以往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1.总平布局:集约化用地新加坡国土资源有限,且城市规划中留有大量的预留绿地,这就要求在设计初始就考虑建设用地的集约化,中小学校园也不例外。没有日照采光的刚性要求,楼间距可不必过大,给集约用地更多的发挥空间。由于楼与楼紧密排布,在高层空间中往往会用连廊将各楼连接起来缩短各功能区交通距离的同时,也使校园空间成为一个整体。



新加坡中小学的教学楼一般为7层左右。除了教学空间,一些兴趣空间也会在竖向上集约布置


乐赛小学(Rosyth Primary School)就是多层密集型布局的典范,交通空间的合理设置保证了师生可在短时间内迅速转移,从而将集约布局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同时,随着室内体育馆计划的普及及其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布,室外运动场不再是校园中的必要元素,由此又节约大量地面空间。另外校园的地下空间也被充分利用,除常规的停车场之外,更设置有游泳馆或篮球场等室内净高较高的空间。


2.教学组团: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公共空间构成的混合空间随着“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自主学习的模式普及开来


以往将普通教室和专业教室隔离开来的布局方式成为阻碍学生进行自学实践的因素。随着建筑设备技术的进步,专业教室分散布局的成本下降,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将专业教室与普通教室混合构成教学组团的模式


这一模式的好处是能使学生较快地实现由动脑到动手、思考到求证的过程,从而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要求。新型教学组团模式一般将普通教室设于四周,利于自然通风,而专业教室设在中心位置,满足共用的需要,使用机械通风。一个组团一般由8?12间普通教室和2间左右的专业教室构成。公共空间尺度较小,与边廊结合,分散布置。相邻教室可通过错动的布置方式形成具有一定围合感的开放空间,供两三个班的学生活动。



特征空间的设计理念创新


1.普通教室:学习权力的移交与中国情况相类,新加坡中小学的标准教室也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讲台作为核心空间、教师以较高视角正面学生的布局模式


这一传统布局确立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绝对主导权,成为阻碍师生互动的不利因素。因此,新加坡中小学从一项简单的改变开始,将课桌以与墙呈45?角摆放,这样排列的好处是学生不再正面教师,教师作为唯一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替代讲台的是一个重新定义的教师区域,在教室空间中也不再占据正中的位置,而是向教室的一角偏移。在推广了45?角课桌布局模式后,又进一步将教师讲桌移至空间边角,以促进教师由教授者向学习辅助者的转变。


课桌也由原来的并列布置转向组团布置,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穿梭于具有不同议题的小组之间,学习权力由此下放给学生。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在前述教学空间组团式布局的基础上,扩大教室中的设备区,提供可支撑教学全过程的信息设备,以支持信息调研、科学实验、手工制作、展示和反馈等各项教学活动。这一举措可使普通教室适合个人、小组、集体等各类规模的学习。学生在得到学习权力之后,对学习自主性的掌控将更为全面。



2.兴趣场所:多功能混合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新加坡中小学的设计试图在兴趣场所中凸显教学理念的转变


所谓的兴趣场所,包含专业教室、图书馆、演艺、社团活动等在内的可供学生扩展思维、培养兴趣的空间。这类空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是触发设计者创新思维的重要题材


新加坡中小学的兴趣场所,最突出的设计特色就是多功能混合,这一理念因用地限制而生,却在逐步发展中演变为空间的亮点。视听室、演艺中心、社团活动室等兴趣场所被设计成为具有更高灵活性、可容纳更多样活动的空间。


多功能混合不仅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也成为创造新的空间体验、激发师生创造力的驱动因素。新加坡中小学兴趣场所的多功能混合主要基于以下两类思路。大空间是兴趣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兴趣空间并非时时处于被使用状态,专设的大空间往往会存在使用率较低的问题。通过赋予兴趣空间多功能的特色,可以大大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将大空间拆解成小空间或将若干小空间合并为一个大空间都可实现这一目标。



3.公共空间:教学性、主题性与生态性新加坡中小学的设计重视公共空间的营造,这些空间使用灵活,具有更强的开放性,从而使公共空间具有教学性、主题性和生态性等特点,更具吸引力和创造性


在公共空间中将教学性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也从侧面践行着“少教多学”的思想。例如新加坡的中小学,入口处除了设有接待区外,也会利用台阶坡地等营造可供团体研讨的空间,在图书馆中安排临时就餐区域等,使开放空间能够容纳多样活动,也强调了学校教学的主题。



4.运动空间:室内体育馆与户外运动场
室内体育馆为学校安排体育课程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体育运动和游戏的机会。这一举措意味着每个学校运动设施的数量有了约50%的增长,体育课可在全天任意时段进行。学校的室内体育馆也会向社区开放,为社区运动、活动提供场地。除了室内体育馆外,学校也会修建综合性的室外运动场。在这一举措下,可使用场地规模增长约2倍,使用者的数量也会增加约1.5倍。



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型,学校建筑的设计理论直接受到外延学科——教育学——的影响,设计理念直接映射了教育理念的发展水平


在理论意义上看,挖掘教育学对学校建筑设计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分析校园空间对教育理念变化的回应。


同为资源集中型社会,新加坡在教育系统上的公共投入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大、统一课程限制学校的自主创新、老旧的设施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国内教育系统面对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新加坡经历过的。研究新加坡如何通过体制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及这些变革因素如何影响中小学建筑的发展,对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建筑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