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小病按摩穴位可治疗 按摩内关穴保护心脏 如今各地纷纷降雪,随着天气的寒冷,人们易患上各种常见小病。中医认为,通过穴位按摩,可强身健体百病不生。这是因为穴位按摩可疏经络、调节人体机能、平衡阴阳,进而达到防治各种常见小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需注意的是,不同的穴位按摩具有不同的功效,如按摩列缺可补肾。下面为您归纳了常见小病按摩哪些穴位及按摩方法。 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按摩列缺穴补肺益肾 冬季到,意味着又要降雪了。人们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别忘了补肾。冬天是补肾养肺最好的季节。两手虎口交叉相握,这时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于三经交会处,因此不仅对于肺经,还对大肠经和任脉的经气都具有调节作用。列缺穴补肺益肾的功效还来源于其与任脉连接,任脉本身就是阳脉之海,可以补肺肾之阴虚。因此,列缺穴也沿袭了任脉的作用,对于肾阴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鸣、眼睛干涩等症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内关穴保护心脏 内关穴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等作用,因此经常成为中医医治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不适等病症的首选大穴。内关穴取穴方法为:伸开手臂,掌心向上。然后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心包经上的内关穴就在离手腕第一横纹上两寸的两条筋之间。 日常按揉内关穴,无论是走路还是闭目养神,都可以操作,对于调节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气,稍微有酸胀感即可。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血海穴补血养肝 古代,人们不经意间发现刺破这个地方就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因此用它来治疗体内淤血的病症。它不仅能祛淤血,还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给它起名叫血海。血海位于大腿内侧,请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则有一块隆起的肌肉,顺着这块肌肉摸上去,顶端即是血海穴。按摩血海穴可补血养肝。 按摩方法:每天上午的9~11时,做一次舒舒服服的按揉吧。这个时辰是脾经经气运行最旺盛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正处于上升趋势,所以直接进行按揉就好了。每一侧3分钟,要掌握好力道,不易大力,只要能感觉到穴位有微微的酸胀感即可。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委中穴舒服腰背 在针灸的四总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见,委中是治疗腰背病症的要穴。委中穴取穴方法为:屈腿时,膝关节后侧也就是窝的位置出现横纹,而横纹的中点处即是委中穴。按摩委中穴,同样可起到治疗腰背痛的功效。 按摩方法:对于委中应采取点按的方法,一点一放,同时与腿部的屈伸相配合。这样做不仅可以治腰痛,还能有效解除腿部的酸麻和疼痛,对一些下肢疾病都有很好的保健护理作用。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天枢穴促消化 天枢是胃经上的一大要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与肚脐同处于一条水平直线上,左右各有一穴。另外,天枢是大肠的募穴。所谓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脏六腑之气的胸腹部穴位。因为与脏腑是近邻,所以内外的病邪侵犯,天枢都会出现异常反应,起着脏腑疾病信号灯的作用。从位置上看,天枢正好对应着肠道,因此常按摩天枢穴,必然会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增强胃动力。 按摩方法:在具体按揉时,可以采用大拇指按揉的方法,力度稍大,以产生酸胀感为佳。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神门穴治失眠 神门穴位于手腕内侧(掌心一侧),小指延伸至手腕关节与手掌相连的一侧,是针灸经常取用的穴位之一。按摩神门穴对于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按摩方法:用手指按揉神门穴,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长强穴治腰疼和痔疮 长强穴位于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长强穴属于督脉,可治疗痔疮、脱肛、便秘、腰疼等疾病。常按摩长强穴,配合承山穴治痔疮效果更好。 按摩方法:患者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长强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按摩。每日2次。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腹部治便秘 有人认为便秘不是大毛病,无须看医生,去药房买点泻药吃吃即可。其实,这是错误的。便秘原因有多种。从中医角度讲,便秘分为实症和虚症。实症为积热上火,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常由吃火锅、食辛辣、熬夜等因素引起。虚症主要是气虚阴亏,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脾胃不合导致的。因此,得了便秘应到医院求治,对症服药。如果不对症治疗,仅靠吃泻药通便,会造成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更严重。 按摩方法:腹部按摩可预防便秘。早晚按摩腹部:可站位,也可仰卧位,左手掌按于脐部,右手叠压左手上,先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腹部81次,再向逆时针方向揉腹部,次数相等,意注掌下,呼吸自然。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膈俞穴治肠胃疾病 肠胃不好的人可按摩膈俞穴。膈俞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胃痛、呕吐、厌食、便血、咳嗽、气喘、盗汗等疾病。 按摩方法:患者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压膈俞穴。每次2分钟左右。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百虫窝治疗皮肤瘙痒 冬天气候干燥,全身痒得难受,严重的时候,小腿前面和胳膊上的皮肤还会出现鱼鳞样的改变,瘙痒无比,这都是干燥惹的祸。这时可按摩百虫窝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骨的内上缘向上约一掌(四指并拢为一掌)处为经外奇穴百虫窝,它在足太阴脾经的循行线上,临近血海穴。按摩百虫窝穴可以活血止痒。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用力点按百虫窝穴,直到局部有酸胀感后放松,隔几秒钟再继续点按,瘙痒即能止住。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揉心腧穴治冠心病 心腧穴,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等疾病。中医认为心腧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心痛、心悸、心烦、失眠、健忘、癫痫、狂躁、咳嗽等。 按摩保健:患者卧位,用两手手指指腹端按、揉压此穴。每次2分钟左右。按摩疏经络祛百病 告诉你常见小病按哪些穴位 (组图) 按摩尺泽穴散热去痛 尺泽穴,位于手心朝上,肘内侧横纹上偏外侧一个拇指宽的凹陷处。尺泽穴主要作用是泻热。此外,因为尺泽穴接近肱二头肌的肌腱,而肱二头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够缓解和治疗肘关节的痉挛。因此,按摩尺泽穴对于肺经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部胀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本文转载自依恋《常见小病按摩穴位可治疗》 巧找穴位,巧用穴位15个超级有效穴位—巧找穴位,巧用穴位 15个有效穴位: 巧找穴位,巧用穴位: 本文转载自依恋《巧找穴位,巧用穴位》 ![]() 推拿操作常规
本文转载自依恋《 推拿操作常规》 ![]() 中医穴位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合谷: 虎口所在,面口合谷收,关系人体的气化功能,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 2委中: 在膕窝中央正中,凉血泻热,舒筋活络 配命门,肾俞,志室治肾亏腰痛,“腰背委中求” 3 列缺: 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挠骨茎突上,指尖下凹处。八脉交会穴之一,宣肺疏风,清热解表,通经活络,调理任脉。“头项寻列缺” 4 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 5 頰车:一身血脉条直,唯頰车十二经脉上下走汇,屈曲交互,以致壅积,頰车,耳门上下之钩骨也。此处一通,内外上下皆无滞涩矣。 滋阴补肾 1阴谷:下肢后侧膕内两筋内陷处-338 2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330 3复溜:太溪上直二寸-335 4 照海:足内裸下一寸-333 八脉交会穴之一,主一身左右之阴气,由于肾之阴液,上养咽喉,开窍于舌,故凡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补本穴能益水泻火,可清咽养目。 5 关元:脐下三寸 (内丹田)-491 6 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150 7 肾俞:调补肾气,通利腰背(肾津上出舌下,开窍于耳,肾精亏则髓海不足,易引起脊髓脑齿耳目以及腰部病变,均属本穴主治范围)-271 8 三阴交:内裸尖上三寸,胫骨内侧后取穴。调脾胃,益肝肾-178 9 腰眼:肾俞下三寸,腰两侧凹陷之中,补肾壮腰-592 10 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368 11 命门-525 12 阴郄: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掌内,小指一端)滋阴养血,固表安神,治阴亏火旺导致的多汗-207 13 会阴:调经强肾-487 14 涌泉-327 咽喉肿痛 1 少商: 拇指挠侧,距指甲角0,1寸。阴虚火旺阴之咽干疼痛,三棱针刺出血,立见清咽之痛之效。 2 天突: 颈部,胸骨上窝中央取之。 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3 上廉泉:廉泉穴与颌之间取之。 安神助眠 1 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病在下者高取之”用百会可提下陷之气。544 2 神门:掌后之兑骨之端陷者。宁心安神。208 3内关:腕后中三指后。宁心安神,理气止痛。366 4 心俞:第五椎下 5 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368 6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330 7 安眠:风池穴(脑空后发际陷中)和翳风穴(耳后下方陷中)连线的中点取之-585,配神门治失眠多梦。 8 脚底:引睡 睡实睡香:1 百会,指端按压10秒,后按揉十秒,先顺时后逆时。2 风池,拇指放在风池穴上,小指按在太阳穴上,拇指发力,连按带揉。3 神门,按压。 4 按压中脘(脐上4寸)关元(脐下3寸),吸气按中脘,呼气按关元,随着呼吸放慢,按压的力量也随之减轻。5 大陵 6 太溪 ● 三线放松法——巡视通畅经络 操作:平卧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按下列顺序默念,每想到一个部位,那个部位就放松。 第一条线(两侧):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 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意念在趾部保持1~2分钟。 本文转载自依恋《中医穴位 (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