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四道-天道-特性篇:天下之道

 把梳子卖给和尚 2017-02-22

 

天下之道(五十四节、77

经文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77章)

【校注】

甲本“天下之道”,《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注:“各本无下字,下文又有‘故天之道’,知此下字是衍文。”

按:下有“天之道”,不能据此认定前也应为“天之道”。“天下之道”,包括了天道、人道等道,下文的“天之道”“人之道”只是分而言之,来说明人遵循的是人为之道而不是自然之道。

甲本“天之道”前有“故”字,乙本残损,今本多同王本无“故”字。

“损有余而益不足”,甲本有残损,“益”字从乙本。乙本无“则不然”三字,甲损“则”,存“不然”二字。王本亦有“则不然”三字。

甲本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王本为“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见贤也。”甲本仅存“见贤也”三字,从乙本补,王本为:“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新读】

这里说的“天下之道”,是指所有的道,包括大道、天道、地道、王道。老子在此打了个比方,道就就像拉弓射箭,为了射中目标,高了低一点,低了高一点,左了右一点,右了过一点,过了收一点,不足补一点。道永远都是变的,或抑或举、或损或益,目的是为取得平衡。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天之道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也只是大而言之。是强调天之道之大流,如日月无私照,水利万物,地无私载……天之道并非全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也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大海水够多了,江河水不多,却只见江河水入海,不见海水反流江河的;小沙丘风一吹没有了,在大沙丘会风越吹越大……老子所说的话,只是概而言之,强调而言之。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河上公注曰:“人道与天道反,世俗之人损贫以奉富,夺弱以益强也。”“人之道”就是人为之道,此人之道实为生命之道,生命之道是弱肉强食,是损不足而奉有余。王道是社会之道,社会之道则要抑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学习天道之“损有余而奉不足”,王道是现实中人们遵循的社会道德、仁义伦理、法律法规等,是为了追求平衡,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缩小贫富差距,追求人格的平等。

天之道是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王道则要学天道抑人道,保护弱小,救护穷人,不可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此“天者”不是指“天之道”,而是指“天下之道”。“取奉于天者”意思是取、奉都能像天下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取是损之,奉是补之,像天下之道那样自然调节。谁能呢?只有道。

“道”是老子“字之曰道”之道,是大道而不是天之道,亦不是人之道。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圣人即是循道之人,是制定王道之人,规范社会之道的人。规范社会之道要循之道即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之道,该抑则抑之,该举则举之。“为而弗有”,是无为,根本之为,根本之为则无流弊;“成功而弗居”,是不居于所成,此所成不可推出彼亦成,成之方法不可居,而要适时变之,意为不可守旧,不可教条,要永远因时因地而变,永远遵循张弓射箭的原则:“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若此”既是指 “弗有”“弗居”,也指前文的“天下之道”“天之道”“人之道”。“不欲见贤”,就是不立标准。若立一标准,则人们则会以此为准,而不知变。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就是“不欲见贤”。

【喻老】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29章下)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

《易》曰:“终时乾乾,与时偕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儒家提倡的中庸,正是老子提倡道的目的。“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事物若臻至完美,也就是适度把握,追求最佳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合适的地点、合适时间、合适的限度,即最佳、最好、最合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