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好读又读1856 2017-12-15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文/李志宏

当下书坛,热闹纷繁,老一辈书家功成名遂,新一辈青年跃跃喜功。急功近利者有之、争权夺利者不少,都在为各自的利益不惜用尽各种手段。在这种语境下,却有一些有识之士渐渐远离繁嚣的各种展赛活动和各种应酬,潜心于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学,为书法艺术事业的发展默默地工作,而周毛新先生应是其中之一。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先生学书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师从周俊杰先生,因此少走了很多弯路。1999年受聘执教“四川﹒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有幸得到何应辉、姜澄清、李刚田等大家的指点,书艺大进。他的书法根植于传统,在经典中浸淫,民间中探索,技法上历炼,境界上提升,进而追本溯源,潜心研究,转益多师,数十年笃学不倦。其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草、楷书等书体,无不精心研习,窥其堂奥,逐渐形成了意态高古、用笔苍劲、雄强浑穆,质朴率真的书风。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他的创作状态始终很稳定,尽管他兼顾各种书体的研习,但却能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将个人的审美取向渗透其中并呈现出来。先生的书路宽广,十分重视临摹古人碑帖,尤其是先秦大篆和三代金文。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曾经告诫王献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的家传学书诀窍是:“穷篆籀,工省而易成”。清代何绍基说得更为直接:“余学书从篆分入手”。冯武在《书法正传》也明确指出:“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为诸体之本。”这些论述无疑道出了篆书的重要。而先生把其根基和取法重点定位在书法的源头,应当不失为明智之举。他临《石鼓文》、《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等,既借助前人考证临摹的成果,但又不在前人的成果上裹步不前。除对拓本进行逐一考证梳理外,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对每个字进行分析解读,“透过刀锋看笔锋”,力求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从中悟取古人用笔的古法、古意。仔细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不难发现,在他创作中有意将大篆质厚而富有弹性的线条融入其中,同时广泛借鉴秦诏版、摩崖石刻、刑徒砖等原生态的用笔,将书法的线条写意化,使作品更富古意,更加质厚鲜活,烂漫率真。即使临摹隶书、章草亦是如此。由于他善学而融化,从有限的古人用笔中探索无穷的美,并博采诸家之长,故他的字总显高古而不落俗套。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博览约取”是先生一如既往的学书理念,从浩瀚的书法传统中,他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去寻找心目中的大美,他学书正如古人所说的“如蜂子采花,得其一支半体,融会圆通,学以致用,所谓琴瑟如一,不若五味调和之妙。” 学习书法的人能够得其一支半体,融汇于心,化为己用,必定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这个融合过程十分艰辛,当有苦行僧之精神,高远的眼光,丰厚的学养,否则,即便临遍碑山帖海,也未必有多大收获。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先生书法“致广大而极精微”,他善于抓住所学碑帖的主要特点,化繁为简,始于形似,究于神似,在离合之中游行,在形神之间平衡,做到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故临的作品神韵十足,自然天成;在精微方面,他的作品用笔统一而多变就是最好的明证,

在临古人碑帖的时,很多人都仅着眼于作品的表面,以期达到肖似,因此形成了一种很难戒除的习气,学其过处,实际是学其痼疾处。中国书法不同于西方艺术,它更注重神韵和思想的传达,其内涵自然不能够以西方的几何解释学权衡度量,否则就会陷入新的程式化,先生深知个中道理,他的作品很少有程式化的地方,将他一件作品相同笔画的字放在一起就能够明显地看出,他在追求作品的统一和丰富,尤其在转折上,他越过了“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的法则,大胆提按顿挫,力尽方圆使转,一看便知深谙书法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他的临摹已经不是简单的模仿,而实际上已经转化为创作,在有意无意之中表达出对艺术更深切的理解和内心深处的情感流露。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先生早期有较多的行草书作品,虽然取法明清诸家,但能融入北碑的一些方笔,兼顾用墨,故能卓然挺立,骨气洞达。

近年来似乎很少看到他的行草书法作品,取而代之的是他的章草作品,即便是一些看似行草书的作品,也往往带有三分“章意”,他之所以选择章草作为挖掘和探索的方向,这不单是他对章草的喜爱,更有他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深刻的理解。

先生章草得益于沈之珍先生引导,在章草的源流、字符、演变乃至对整个章草的认识、章草书法作品的创作等方面获益不少。他对章草书法有很深的研究,上至史游、皇象、索靖、陆机和二王,下至沈曾植、王世镗和王籧常等。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在现有的历代章草法帖上照搬索取,而是将帖还原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进行思考,从中洞察和比对出版本真伪、刻帖翻刻过程中笔法的失真处,以获取章草的“真正面目”,这是先生学习章草最高明之处。在章草创作过程中,尽管这种方法仍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先生所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种探索精神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先生的章草书法呈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借助简帛书的笔法,将汉隶和民间书法的一些笔法融入章草,遵循章草字法,有意弱化波磔的分量,使作品拙美而朴实,厚朴而含蓄,加之字距紧密而行距宽松,给人一种古朴整饬之感。二是借鉴陆机的《平复帖》,笔意婉转,点画简率,横画短促而有俯仰,纵画稍长而又带弧形,斜线虽斜但终归其正,字字简约却奇趣横生。尽管这两种趋势共同存在,但这种返璞归真,由古及今的合理转化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智慧,需要灵性,需要书家丰富的阅历、崇高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感情作支撑,否则,是无法完成的。

近些年,不少中青年书法家都对先生的章草进行模仿,并创作出形形色色的山寨版章草,这不能不说是书法界的悲哀。不管怎么说,学只能学其表象,而笔下功夫那是无法学到的。先生的章草书法笔力沉雄,少有虚笔,俯仰映带之处,过渡自然。书风老辣朴拙,毫无娇柔造作之态,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笔画沉着,干净利落,毫不含糊,即使侧锋也运用娴熟得当,恰到好处,点画更为丰富,这一切都源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夫。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黄宾虹先生认为:“古人言有笔有墨……,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我认真地欣赏先生的章草书法,发现他对用墨的运用相当丰富而自然,作品呈现出意象之美,韵律之美,在酣畅淋漓的墨色氤氲中,书家成就了一个气化流动和虚灵缥缈的艺术空间,他的一些章草书法有时运用涨墨,元气淋漓,有时浓墨和淡墨相互交替,产生浓淡变化。浓欲其活,淡使得华,这正是阴阳两端相互摩擦,相互震荡而造成的自然之美。先生创作的一些篆书和隶书作品大胆运用渴笔,强调枯润对比,加上水墨参合的巧妙运用,给作品整体造成了强烈的对比,带给人们视觉的激动和心灵审美的愉悦。用墨之妙,同于画法,也是书画同源的一大体现。他的用墨在于灵活,随机应变,因时因景而行,浓不滞笔,淡不伤神,润含春雨,干裂秋风,作品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书法十分注重形式构成之美。他对于书法作品形式构成,主要遵循知白守黑,疏密得当,揖让有致三个原则,用笔的目的在于点画线条,结体的目的在于单字造型,而章法的目的则在于谋篇布局,而先生的章草书法作品,其字距可谓密不透风,但在行距上则疏可奔马,如此一密一疏的对比,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审美感受。还有一些则是分段式的书写,这使人联想到是对信牍书札的借鉴,中间留下许多有情之白,恰似“此处无声胜有声”。在空白之处又钤印以补白,红与黑的相互交映,起承转合,美不胜收。蒋和在《书法正宗》中写到:“一字八面灵通为内气,一篇章法照应为外气”,一件作品,不管字数多少,一定要做到神足气满,切忌凋疏零落,先生可谓得其中三昧,他的作品无论数字、数行、或数十行,总能做到精神团结,神不外散,和谐统一。

简评周毛新先生书法艺术

先生依仁据德而游艺,在他的名片上似乎没有多少耀眼夺目的光环,更无他人喜欢罗列的以博人眼球的“头衔”,一切归于平淡,一切化为自然,尽管如此,仍不能衰减全国书界朋友对他的关注,这是人格的力量、书法的力量、艺术的力量使然。他在古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不畏艰难地置身其中,辛勤劳作,与德为邻,与古为友,忘我耕耘,孜孜以求,我相信他在艺术上,一定能达到应有的高度,不被历史所忘怀。

我和先生神交已久,至今尚缘悭一面,但对于先生之书格、人品,钦而仰之。当代专擅一家一体者甚矣,自称精通诸体者也不少,追权逐利者更是比比皆是。能如先生临古不倦,诸体皆精,淡泊名利,且年逾花甲仍保持如此旺盛的书写状态实属罕见。

有感而发,写下拙文,望先生及方家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