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之道

 清醒4321 2018-01-06
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道的范畴,涵盖广泛,意义深远。 
  一、道的内涵 
  1.道是形而上之理 
  “阴阳太极,不可谓有二理必矣。然太极无象,而阴阳有气。则亦安得无上下之殊哉?此甚所为道器之别也。故程子曰: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太极图说附辨》,《周子全书》卷二)。以无象之太极为道,有气之阴阳为器,“一阴一阳,虽属形器,然其所以一阴一阳者,是乃道体之所为”(《答陆子静》,《朱文公集》卷三十六)。阴阳是形器,道是超乎形器的一阴一阳之“所以然”者。“阴阳是气不是道,所以为阴阳乃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四),一阴一阳循环不已,乃是道的表现。 
  2.道是无形之本体 
  “道本无体……那无声无嗅便是道”(《朱子语类》卷三十六),无形体、无声嗅的道,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呢?“盖道无形体,只性便是道之形体”(《朱子语类》卷四),所谓无形体、无声臭,便是超经验、超感觉的非物质性的本体。它是永恒存在、万古不灭的:“若论道之常存,……自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答陈同甫》,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道作为本体,完美无缺,是一个超时间的精神实体。 
  3.道是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论语集注?学而》,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或规律,就是事物当然之理。朱熹不仅承认自然界规律的存在,而且以为不能任意改变的。“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4.道是人伦道德 
  “道则人伦日用所当行者是也”(《论语集注?述而》)。道是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吾之所谓道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当然之实理也”(《论语或问》)。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便是人的五伦,而行于此五伦间的“实理”便是道。所谓“实理”,在此便是指“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此义也,所以仁敬,则道也”(《朱子语类》卷五十二)。道即所以慈、孝、仁、敬,慈、孝、仁、敬是“所当然”的实理。 
  二、道与理、性、太极、器的关系 
  1.道与理 
  朱熹以道为理,他说:“阴阳,气也,形而下者也;所以一阴一阳者,理也,形而上者也,道即理之谓也”(《通书?诚上注》,《周子全书》卷七)。“只说一阴一阳,便见得阴阳往来,循环不已之意,此理即道也”(《朱子语类》卷七十四)。道便是理,道与理同为形而上,与器和气、形而下相对。阴阳、气是形而下,所以阴阳是理,理便是道,是形而上。“凡有形象者皆器也;其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如是则来书所谓始终晦明奇偶之属,皆阴阳所以之器,独其所以为是器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聪,父之慈,子之孝,乃为道耳”(《答陆子静》)。有形象的事物是器,所以为器之理是道。这就把道与理这对范畴统一起来了。道与理的差异在于: 
  第一,道是宏大,理是精密。“道字包得大,理字是道字里面许多理脉”,“道字宏大,理字精密”(《朱子语类》卷六)。道字的函盖面很大,以至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盖道无不包”(《朱子语类》卷六十三)。这是从道所包的范围说的。与道的宏大相对,理是精致细密的,因而它是道字里面的许多理脉,即条理和细脉。这样一来,似乎道有包容理的意味。 
  第二,道是统名,理是细目。道具有一切,是一个共相或大共名,“夫道体之全,浑然一致,而精粗本末内外宾主之分,粲然于其中”(《太极图说?附辩》)。道什么都具备,理是道的细目,“道是统名,理是细目”(《朱子语卷》卷六)。统名与细目,似有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的意思。 
  第三,道是公共之理,理是事事物物之理。这里的道相当于“统一”,而理相当于事物中之“万理”,这便是“理一分殊”。道作为“理一”,便是公共之理;“万理”,是指理与气合而生万物之后,“理在事中”之理。 
  2.道与性 
  “道即性,性即道,固只是一物,然须看因甚唤做性,因甚唤做道。”(《朱子语类》卷五),道与性实同而名异,“道是泛言,性就自家身上说。……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道之骨子便是性”(《朱子语类》卷一OO)。就所指对象而言,一是在物之理,一是在己之理;就所指范围来说,一是泛指,一是就自家身上说,这便是两者之异。 
  3.道与太极 
  太极范畴在朱熹哲学的逻辑结构中,与道、理、性相通,是构成朱熹哲学范畴体系的最高范畴。他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朱子语卷》卷九十四)。阴阳只是气,并非道。“太极便与阴阳相对,此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朱子语类》卷九十五)。又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太极图说解》,《周子全书》卷一),“故语道体之至极,则谓之太极,语道体之流行,则谓之道。虽有二名,初无两体”(《答陆子静》) 。道与太极体一而名异。 
  4.道与器 
  器在朱熹哲学中,相当于阴阳和气。器并不是一具体事物,但具体事物可谓器,器是具体事物的抽象。 
  (1)从物上说,道在物之中与器相依不离,表现了道、器的统一性 
  道与器不相离。“道未尝离乎器,道亦只是器之理”(《朱子语类》卷七十七)。“须知器即道,道即器,莫离道而言器可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道不离器,器不离道,由不离而道即器,器即道。 
  道寓于器中。“愚谓道器一也,示人以器,则道在其中……但人自不识道与器之未尝相离也”(《杂学辨?苏黄门老子解》,《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二)。“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从器的角度看,道在器中,道器相互渗透,道只是通过器才能体现,有器才能安顿道;离器,道不仅无法体现,也无处安顿。道亦器,器亦道。“愚谓道器之各虽异,然其实一物也”(《杂学辨?苏黄门老子解》)。这都是指道生物以后,道器浑沦于物中的状况而言的。由此,他说:“道外无物,物外无道”(《杂学辨?苏黄门老子解》)。道不外物,物不外道;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两者相互包涵。 
  (2)从理上看,即从本体上说时,道在器先,道本器末,表现了道与器的对立性 
  道为形而上,器为形而下。作为形器本体的道,它本身不是形器,而是离形器而独立存在的形而上,但它蕴涵着形器之理。因此,形而下的形器,是形而上的道的作用或表现。 
  朱熹论道,可谓集以往道论之大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