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胃内容物反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可分为三个阶段,印恶心、干呕和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地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中医认为呕吐病因为外感六淫,邪气犯胃,内伤七情,以及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引起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1)呕吐的西医疗法:呕吐患者可以服用复方颠茄片,每曰3次,每次1至2片;或者服用阿托品,每日3次,每次0.3毫克。如果是妊娠呕吐的患者,则可以服用维生素B6,每次10至20毫克,每a3次。 (2)呕吐中医验方:伤食型:常见症状为呕吐酸臭、不思进食、口气臭秽、打酸臭嗝、脘腹胀满或疼痛不适、吐后自觉胃部舒适、夜卧不安、大便干燥,或泻下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治疗此证需要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减,山楂(焦)300g,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各100g,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各50g,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至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口服,水丸一次6至9g,大蜜丸一次1至2丸,一日2次。 胃热型:常见症状为食入即吐、呕吐酸臭、胃脘疼痛或胀闷不适,或伴身热烦躁、口渴喜饮、口唇干燥、面部红赤、大便臭秽或干燥、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滑数。治疗此证需要清热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加味温胆汤加减,芦根、枳实、竹茹、黄芩、陈皮、半夏(制)、茯苓各3g,甘草(炙)1至5g,黄连2至4g.麦冬6g,将上药锉碎,加生姜、大枣适量,水煎服,每日一剂。 胃寒型:常见症状为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不消化、臭味不大,或吐清稀痰涎、呕吐时发时止、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四肢发凉,或腹痛绵绵、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治疗此证需要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方用丁萸理中汤加减,党参、白术、干姜、丁香、吴茱萸、肉桂、熟附子各6g,炙甘草3g,水煎,日1剂,分3次服。 肝气犯胃型:常见症状为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精神郁闷、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治疗此证需要疏肝理气、和胃止呕。方用解肝煎加减,陈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g,苏叶、芍药各3g,砂仁2.1g。水300毫升,加生姜3至5片,煎服,每日一次。 胃阴不足型:常见症状为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不思饮食、两颊潮红、手足心热或午后3至5点潮热、大便干、舌红苔少而发干、脉细数。治疗此证需要益胃生津、降逆止呕。方用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60g,半夏9g,人参、粳米各6g,甘草4g,大枣12枚,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3)呕吐的针灸疗法:呕吐的患者可以主选内关穴位进行针灸,针刺时应停留2分钟,如果效果不佳,可再加中脘和足三里两穴。 (4)呕吐膳食疗法 配方:甘蔗汁1小杯,生姜汁1汤匙。 用法:混匀后加热饮服,每日2次。 功效:适用于反胃吐食或干呕不止。 呕吐按摩方法:在4分钟内,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分别按压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穴60至8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在2分钟内,先用右手的拇指,再用左手的拇指分别按压左右两侧的内关穴60至80次,以有酸胀感为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