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读】《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费眼图书 2018-06-19




《道德经》的第七十三章主要讲人生哲学。《道德经》共读分享两个版本,一是根据春秋战国、西汉早期出土的文本重新校订的《道德经古本合订》(复旦大学李辉教授勘定);二是《道德经》今本(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编著)。


古本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若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zhuó也。

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今本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谢国仲】《老子禅解》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人们都不怕死了,再以死来威吓他们还有什么用呢?假若使人们都怕死,那么有人不守规矩,抓住他杀头,谁还敢再犯?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把不守规矩的人抓起来杀头这件事,是有专人来负责的。如果某个妄想要替天行道的人,自恃正义而随意插手,这叫作“代大匠斫”,这样的人,不可能不伤到自己的手。


老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这个疏而不失的过程,就是“常有司杀者杀”,时自动反应的,不管你害不害怕因果,它是自动照常运行的。也正是因为因果是自动反应,所以我们用人心去揣测、去判断,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满意,管这管那,都是徒劳一场,没用的。自己还以为自己很正义,好像替天行道,实际上你的心已经动了,已经在用妄心去分辨了,自己早已落因果了,这就是没有真正了解“司杀者杀”的道理,没有真正懂得无为,还是在有为,还在用善恶、正邪去分辨。所以人活在世间,与世界相处的时候,不要看不惯这样看不惯那样,一切自有因果。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有任何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但是不能人为地去“替天行道”,根本轮不到你去替天行道。当生起要替天行道的念头的时候,就是想要“代司杀者杀”了,那就落因果了。你能端得起那把刀吗?只要你去拿那把刀,没有人不砍伤自己手的。所以不要用有为去搞无为,那是去坚固轮回;我们应该放下、无为,首先自己要能跳得出来;然后以慈悲的心与人沟通,慢慢教化、感化,帮助他人渐渐也能从轮回中解脱。而不能以杀心,以人为干扰的、强行的方式,那只会让自己遭因果,而且心中还烦恼,胸中的气也开始躁,因为你看不惯,总认为人家这样那样不好。所以关键是要放下,要学会无为而治。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老子以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人类的行为应取法于自然的规律而恶戒刚强好斗。“勇于敢”,则逞强贪竞,无所畏惮,“勇于不敢”,则柔弱哀慈,慎重行事。人类的行为应选取后者而遗弃前者。


【傅佩荣】《解读老子》


“勇于敢”一语,可参考“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七十六章)“敢”指涉“坚强” ,而“不敢”指涉“柔弱” ,这是老子的一贯立场。较为特别的是: “不敢”也需要“勇” ,而这种“勇”显然更为不易。

本章三个“天”字,值得省思。首先, “天之所恶”一语,表示“天”有好恶,亦即具有主宰性格。但是随即加上的“孰知其故?”一语,就透露了老子不愿多加着墨,亦即不愿询问天的意志是什么。接着,立刻转而介绍“天之道” ,意指“自然界的规律”“天之道”所取法的,当然是“道”了,因为“天法道” 。(二十五章) 。于是, “不争而善胜”四语,颇为符合其他各章有关“道”的描述。第三,“天网”一词,是指自然界的范围所形成的罗网,是无物可以脱逃的。


【今人悟】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