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气初步解析

 武谈 2021-01-21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探索生命奥秘的一个成果,它有很强的包容性,所有内外修的任何形式都离不了太极大道。而太极气是此大道的载体,充满神秘,任何训练太极者不能不理会与实行。

杨澄甫师在训练十三要中,只说了"意气相连”四个字。经典拳论传下来:“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及“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还有“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心为令,气为旗”。还有"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与气合”等。

概述经典理论,儒道佛医武,都不少视"气”。

比较广泛接受的儒家理观是孟子"养浩然之气”,文天祥以一正气抵挡"七邪气”也有代表性,作《正气歌》,此气凛然,清净自然,正能正量。道家也很重视气,主张“恬淡以养神气”,基于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万物,主张修炼元气,培植灵根,以便推动生命,主宰神形气质。所谓"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医家力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武家的共同主张是"内练精气神”。儒道医武对气的关注与人生的道德心理、价值取向联系紧密,下面我们侧重看佛家的气论:

佛经把人体的气分为十种两类:一类为根本气,有五种,即命根子气,支配生命,住于下腹,相应丹田部位;上行气,推动饮食、思维、语言,住于喉部;下行气,催化排泄,紧挨命根气;平住气,推动消化与吸收;遍行气,推动肢体运动,后两种气住于心轮部位。第二类,叫分支气,支配眼耳鼻舌身的相应知觉。佛家把气另分为呼吸气与智慧气两类:呼吸气与外界交换体内之气,每昼夜出入20925次;智慧气在凡人身上出入675次,通过特殊训练而增加次数。(《新编佛教词典》第65页)

太极气是什么气呢?是浑元气,是阴阳气,是天人气,是正气真气生气元气命根气智慧气灵气),应该说,上述五家所论之气之精髓,它都统摄,全波及。从上属简引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训练太极气必须关注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一、大前提是一腔正气,此气由正思正言正行而得。

二、训练太极必须十分重视丹田部位与腰脊的训练,涵盖神阙、命门、气海、关元等穴位及经脉,这是一个重要原则。深圳蓝晟在他的心性太极传播中,有专项的探腹训练数百次,亦此原则的运用。

    三、意念法中王,无念王中王。从有为到无为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师提出太极十年不出门,已是很高要求。近年有人提“三年小成、五年中成、七年大成”很难,只能当作鼓励词,除个别利根上根者,其余都不行。人们的智善之根,训练力度不会大于杨露禅,他练了多少年?

    四、“呼吸配合动作”是简化太极训练的四大原则之一。如何配合,须深入探讨。按道家提供的妙法,操作比较方便:一吸即提,息息归脐;一呼即咽,水火相见(指肾水上行,心火下行)。呼吸深长勻缓慢细,自然而然是大致要求。而自然不等于低层的自由,高层的自由与自然一体。现代训练者所言自然呼吸不过低层自由呼吸。高层自由呼吸是无为呼吸,人体毛孔皮肤手足穴位均能呼吸,此种呼吸状态即由渐悟懂劲已达神明莫测。

    五、太极气的训练是促成内气内劲内功的主要形式,气血和畅,身体和谐所带来的是体质整体提高,战胜并预防疾病,保障九大系统正常运转,推动生命机能,延缓衰老,增强活力,获得健康与愉悦是必然效应,起码效果。

六、一位无师自通的拳家,经数十年训练,提出“在动作缓慢开合中内气鼓荡,在内气鼓荡中动作缓慢开合”,不开悟懂劲,无此体验,这个经验应十分重视。有两  三位大师级拳家提出,太极拳炼内气,内气与呼吸气不相干。这个说法很易引起误解。当拳打无意是真意时,一定伴随拳打无气是真气。此种境界逃脱了内外六合吗?如果内(真元之气)外(呼吸气)都不相合而割裂,何谈六合?乃至天人合一?他们可能已达无为之境,如此表述是要求训练者不执著外呼吸,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对无为的执著。按太极心法原理,不执著于有与无不执著于不执著。

七、太极气训练的终极目标是练灵气,即佛家所言智慧气,寂灵彻照,智慧必得。故胸怀博大,心包太虚,清净不染,伴随始终。杨露禅当初告诫其子其孙,学拳教拳,利众为国,这个心量很大。比现代人训练太极的狭隘自我健体观要高得多。杨家祖师做出了榜样,故灵明洞彻,高功赫赫,大师辈出。

八、太极训练境界三等九级二十七层,太极气亦是伴随。这不是神秘化,而是真相,须探索的奥妙非常丰富,只有真诚恭敬老实训练者方可开悟,浅尝辄止、贪多求快者永远只能在门外,太极气是一个普见而鲜活的角度,余之初探,敬请赐教。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