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部语言最初都是来源于生活,我们知道,世界上大部分语言是由象形语言演化而来。比如: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我国的甲骨文,这些都是象形文字,包括英语的26个字母最初也都是象形的,象形本来就源于生活。而语言的传播则是靠语音。两三岁的小孩虽然不识字,却听得懂说得出;还有所谓的文盲,虽从未接受过教育,却也听得懂说得出。但是先天性的聋子却因为听不到而说不出,原因就在于缺乏语音系统而不能模仿,久而久之也就变得既聋又哑了。 既然语言是靠语音进行传播的,那就必然存在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微妙差异,这也就最终导致了方言的产生。对,各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同种语言之间都是存在方言的。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但不同省份就汉语而言,又都存在各自的方言(即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通常也存在语言上的差别),正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 汉语不同方言之间存在声母和韵母的变化,就拿“没”这一个字来说,我们都知道其普通话发音为“mei”,河南方言则发成“mu(音同木)”或“mou(音同某)”,四川话则说成“mo(音同莫)”,陕西话则说成“me(音同么)”等等,它们声母一致,韵母却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字的含义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我们在看快乐大本营或天天向上时,主持人经常自嘲湖南人的f/h、n/l不分,常把“湖南人”说成“腐兰人”。在中原的河南,n/l有时候也是不分的,“嫩”这个字,普通话发音为“nen”,河南方言的发音却是“lun”(四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15年的春晚,春晚上有一个小品,叫《小棉袄》,就冯巩演的那个,里面把最常见的辅音音转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福建人也是f/h不分,福fu建读成hu建,福州fu读成hu州;r/l不分,羊肉rou读成羊lou. 这几个例子都是声母不同、韵母一致,发生了声母的变化,但汉字含义依然没有发生变化。 当然,在同一个汉字中同时发生声韵母的变化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仅以一个“人”字为例: 普通话及多数方言: 你这个ren 东北方言: 你这个yin 四川方言: 你这个zen 湖南方言: 你这个nin 江西方言: 你这个len 闽南方言: 你这个lin 可以看出,不同方言中“人”这个字的读音,既发生了声母的变化又发生了韵母的变化。但你依然知道它所表达的含义。 以上可能是不同地区的发音方式不同而造成的音变,还有一类同源字,因表意不同而发生声母的变化。比如汉语的“艮”(本意是“硬直”的意思),而在同源字“跟、根、哏”,“恳、垦、裉”,“很、狠、恨、痕”中则分别读gen,ken,hen;最初可能是gen,然后分化出ken和hen。再比如,“古gu”字,对应的同源词有:“gu咕、姑、估、故”,“ku苦、枯、骷”,“hu胡、湖、糊、怙”等。这其实是声母g、k、h的交替或变化这一常见现象的体现。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音变”,这一现象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适性,它具有严格的规律可循,即音变规律(单词记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词汇之家”)。 在此给出英语中常见的几大音变规律如下(说明: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元音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辅音则相当于声母): 1、元音音变,这个最简单。就是指同源单词或词根中元音之间的变换,通常不影响单词或词根含义。它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元音字母之间或元音字母组合之间的互换(元音字母:a/e/i/o/u五个,一般再加上w和y这两个半元音(其中还有一个半元音r,一般在末尾与其他元音字母一同出现)。也就是说在表现形式上它们之间是可以互换的,不影响含义)。 其实这是一种任何初学英语的同学都应该接触过的第一大规律,在英语不规则动词元音的周期性变化中,我们就经常见到,比如: 2、辅音音变,这个也不难。总共四大系统,同一系统内的辅音在同源词或词根中相互转化不会影响其基本意: 为什么它们能够单独成为一个系统,且能够相互转化。原因只有一个:它们的发音部位一致。无论是从英语还是我们古汉语的角度来说,B系统中的字母发音全部为唇音,C系统全部为软腭音(口腔上腭、靠近舌根的部位),而D系统则全部为舌龈音(舌尖和上齿龈部位)。注:C系统中的[h]音,古汉语将之化为软腭音,英语则将其化为声门音,发音部位极其接近,这一区别可忽略。 3、补充规则,对第二条辅音音变的补充。 (1)词根首辅音一般会同化前缀尾辅音。比如:前缀ad-在以辅音字母c开头的词根前,常被同化为ac-;在以辅音字母f开头的词根前,常被同化为af-;在以辅音字母g开头的词根前,常被同化为ag-等等。这一规律,可直接忽略,相应单词中会一再讲解。 (2)英语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拉丁语,其中拉丁语词根在进入英语时,原拉丁语词干中的各种尾辅音通常会向爆破清辅音[t]过渡(表现形式是尾部加t,或者尾辅音直接变为t),而辅音[t]、[d]则向清辅音[s]过渡(属于D系统的辅音音变)来形成新的同源异形根。比如: 直接加t:p→pt -cap-→-capt-(to take 取) -rap-→-rapt-(to seize 抓) 音变后加t:g→ct(发[kt]) -ag-→-act-(to do 做) -fig-→-fict-(to make 制造) 尾辅音向[t]过渡: -mov-→-mot-(move移动) -cern-→-cret-(separate分开) [t]、[d]向[s]过渡: -mit-→-miss-(send发送) -sent-→-sens-(feel感受) -cad-→-cas-(fall落下) -pend-→pens-(hang悬挂) 这两点补充规则呢是李平武老师总结的,总结的非常好,对于解决同源异形变体现象很有助益。实际上补充规则第二点不仅适用于拉丁语来源的单词,我们将该规则的使用范围尝试扩大,发现很多时候也是适用的:在英语的同源词中,某一单词的词干中的各种尾辅音通常会向爆破浊辅音[d]或爆破清辅音[t]过渡(表现形式分别是尾部加d与t,或者尾辅音直接变为d与t),而辅音[t]、[d]则向清辅音[s]过渡(属于D系统的辅音音变)来形成新的同源异形词根或单词。比如我们在不规则动词的变化中就经常看到这些现象: 上述几个例子中,所有词根均来源于拉丁语词干,且后一词根为前一词根的同源异形变体。这是一条很普遍的规律,你即使似懂非懂也没有关系,具体单词中我们会一再讲解这一规律,你只要有个印象即可。其实,这一规律完全符合第二条的辅音音变。其中加t的情况,属于在音变的基础上添加了尾辅音字母-t。实际上这个-t就是拉丁语后缀残留(多为拉丁语过去分词后缀-tus的残留),这一块不能说多了,说多了都是累,我记单词呢,你给我讲这个不累脑嘛,是不是!咱们以后的宗旨就是尽量少涉及其他语言,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涉及,尽量去用英语单词解决英语单词! 以上是英语中出现的主要音变规律,贯穿整个词汇史,有效解决了同源异形词根的问题,掌握了它们你就掌握了理解词汇的密码。当然,这些规律有少许延伸(一般不太常见),我们会在相应词汇中再做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