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

 木香草堂 2018-10-07
中庸之道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文化中国-中国网  责任编辑: 老北

嘉宾:谢谦、王红、刘黎明

  本期主讲:四川大学教授谢谦

  说到孔子儒家,就得说到“中庸之道”。“中庸”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解释,“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还有另一种解释,“中”指“中和”,“庸”即“用”,“中庸”就是“中和之为用”,不偏激,不走极端,不浮躁冒进,以中为贵,以和为美,用之社会人生。

  无论哪一种解释,“中正”也罢,“中和”也罢,关键词都是“中”。这个“中”,不是几何学上的中点,也不是代数学上的平均值,更不是好好先生抹稀泥搞折中,而是指适中,适度,简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例如,人都有七情六欲,禁欲则压抑人性,导致精神病,纵欲则戕伐人性,同样有损身心健康。最佳状态,“发乎情,止乎礼”:适中,适度。再如社会改革,既不偏激,也不保守,而是因时因地,选择合情合理的方案,循序渐进,这就叫“中庸”。南宋儒学大师朱熹打比方说:“如当盛夏极暑时,须用饮冷,就凉处,衣葛,挥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当隆冬盛寒时,须用饮汤,就密室,重裘,拥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极暑时重裘拥火,盛寒时衣葛挥扇,便是怪异,便是失其中矣。”总之,面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种种问题,不苟安,不浮躁,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是把握好分寸,“允执其中”,“从容中道”,审时度势,进退有度,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

  孔子曾赞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将“中庸”视为至高的品德,君子应当努力去追求的境界。但这并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华夏先哲积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尧曰“允执其中”,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个“中”,不仅是一种道德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人生智慧。孔子加以提倡,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就是西方所谓“绅士”,小人不是坏人,而是民间所谓“二杆子”“二百五”,“反中庸”,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文化糟粕,中国人很多弱点缺点,如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不思进取,不敢冒险,因循守旧,生怕枪打出头鸟,生怕出头的椽子先烂,都是受其影响。其实,诸如此类弱点缺点,很多是制度文化或现实体制造成的,与儒家“中庸之道”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同现在提倡“开拓创新”,有些人急功近利,弄虚造假,剑走偏锋,美其名曰“创新精神”,其实是胡折腾,折腾来折腾去,折腾成“创新精神病”。你能说这是提倡“开拓创新”之过?大家都知道:问题在体制。

  事实上,“中庸”作为至高的仁德或人生智慧,只是一种理想境界。且不说今天,就是古代,中国人也普遍缺乏“中庸”的品德和智慧,好走极端,例子一抓一大把。孔子曾感慨:“中庸这种美德,人们很久没拥有了。”说如果找不到合乎中庸之德的人做朋友,那就选择狂狷之人交往,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是安于现状,无所作为,而是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guoxue/2010-03/08/content_19557421.htm

 

 

 中庸之道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何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不是简单的中立,不作为,甘于平庸;更不是庸俗,和稀泥,隔岸观火。有人认为,保持中立就是中庸,甚至举例说既不做坏事也不做好事是中庸。那是完全错误的,中庸之道不是麻木之道,它是很注重人的主动性的,只不过它侧重一个“度”,不能强出头,但也不能麻木不仁,而是量力而行。余生于微末之间,智识尚属初进之时,不敢轻言道德,虽未解中庸之精髓,但亦颇为信奉。 

 

中庸之道最初由孔子提出,后代圣贤多有研究和补充,发展至今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道德观。宋代儒学大师朱熹在给中庸作注时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 

 

我理解中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做人、做事、做企业中,既要把握永恒的原则,又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因时、因事、因势、因地、因人制宜,力求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中庸是需要变通的,不能应循守旧,照本宣科,用哲学来说就是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中庸之道办事,就是要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把握全局,避免盲人摸象,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境,对适当的对象,用适当的方式,做适当的事情。适当才是最重要的,咱不要求最好的,只要求最合适的。知道企业最想招什么人吗?是要招最合适,而不是最优秀的。一个工作,高中生能做,博士生也能做,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企业肯定会要高中生,因为高中生对企业的要求会更低,企业的成本会更少。这一点在找对象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果你不够优秀,不要找比你优秀很多的对象,那样你会驾驭不住,一定要找个最合适的,谈恋爱,还真得讲究中庸之道。 

“执其两端,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这个按我的理解就是,你首先得搞清楚这两端是什么,这两端呢,就是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我们都是不能取的,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协调点,我们就用其“中”。这个是要求我们在充分了解两端的情况下,去做着两端的协调,从而达到最理想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的一个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他问我们:在企业管理中,是员工更重要,还是顾客更重要?同学的回答,要么是员工重要,要么是顾客重要,而且都能说出充足的理由。其实,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这不是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两个都重要,他们是个相互协调的关系,如果忽视员工,就很难让员工给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如果忽视顾客的话,那后果就不用我说了,企业会死的很惨。 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用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去回答的,所以才有“不一定”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答案。过犹不及,还体现在行为适度上,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人的美德,但必须要做得适度,否则,一旦偏激,美德也就成了毛病:太恭敬了则很辛苦,太谨慎了则成窝囊,太勇猛了则容易冲动而添乱,太直率了则容易伤人而误事。古人讲:气度高远旷达的人,易流于妄自尊大放荡不羁;心思缜密的人,易流于琐碎拘泥或心机太重;性情淡泊的人,易流于孤芳自赏;自己操守严谨的人,易流于对人苛刻。如果掌握不好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中庸之道是避免走上极端的最好的理论。 

从宏观全局上来看,中庸之道的表现有天道和人道合一、天性与人性合一、 

理性与情感合一、鬼神与圣人合一、外内合一。把中庸之道运用于修己治人,具体地说就是所谓三达德、五达道、九经三重,这个内容就广了,咱不做研究。细细品味,中庸之道包含的内容非常广阔,尤其是是包含了很多哲学内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很多内容在中庸之道里面都有体现,像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看问题等??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或企业里,有各种不同专业、不同才能、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应该“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是不同人群和睦相处、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如《中庸》所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为大也”。 

    总之,中庸之道还有很多内容,我的认识有限,最后我只借助中庸之道解答一个问题。我的一个好朋友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用中庸之道来解答。她问我女强人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就不能简单的用好还是不好来回答,也应该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就我这个朋友来说,她是那种有自己理想,有事业心,有自主能力和自主意识的女生,综合预测,我觉得她将是一个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心并重的女性,所以,对她来说,她会协调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女强人有女强人的价值,不是女强人她也能实现她的价值,所以这个问题是没有好与不好的,还是那句话,不做最好的,只做最合适的。她不善于做重大决定,但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所以,如果不改变的话,她适合的可能是事业小成,家庭和谐,共同发展的人生道路。在能力足够的条件下,她会一步一步的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但她可能不会冒险去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寄语: 

曾经年少轻狂,愤世嫉俗,如今学会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曾经悲观失望,想人生在世,难免风流云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以自然心对待自然。 

中庸之道很像是理性的结晶,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 

 

附:《中庸》名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http://wenku.baidu.com/view/4d80c72c2af90242a895e595.html

 中庸之道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