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郝泉智 2018-12-24

龙氏正骨主讲内容:

脊椎相关疾病概论;

脊椎病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基础;

脊椎病的病因、病机;

脊椎病诊疗进展;

脊椎病的影像学诊断;

三步定位诊断法:第一步:神经定位诊断;第二步:触诊、检查诊断定位法;第三步:X线颈椎照片定位诊断;

颈椎正骨四步十法:1 仰头摇正法 ;2 低头摇正法;3 侧头摇正法; 4 俯卧摇肩法; 5 侧向搬正法; 6 挎角搬按法; 7 俯卧冲压法(旋转分压法);8 侧卧推正法;9. 牵引下正骨法;10.反向运动法。

胸椎正骨法五法:1 单向冲压法;2俯卧双向分压法;3 俯卧旋转分压法;4 肋骨平推法;5 俯卧定向捶正法;

腰椎正骨法10法:1 双手重叠直接冲压法;2双手间接分压法;3 俯卧牵抖冲压法; 4 俯卧牵引兜肚法; 5 俯卧摇腿揉腰(背)法;6 坐式旋转摇扳法;7侧卧摇按法;8 俯卧按腰扳腿法;9 抱膝滚动法;10背晃法;

骨盆旋移综合征

骶髂关节正骨手法:

骶髂关节呈耳状面,周围有较稳固的韧带连接,是属微动关节,一般较稳固不易发生错位。但有严重外伤史的顽固性腰痛患者也可发生错位,应重视骶髂关节的检查,以防漏诊。经产妇因怀孕多致骨盆韧带松弛,也较易患骶髂关节错位。

常用的骶髂关节正骨手法有如下:

1.按骶扳髂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骼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者。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一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根按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可重复2~4次。此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图76)

2提臀撞正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骶椎点头的滑脱式错位者。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击,适应后可加大撞击力。此法不宜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图75)。

3.仰卧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术者一手握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髋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旋髋由内向外,活动2~3下,将髋旋向外屈位时(将膝关节转向同侧肩部外侧),助手固定“阳脚”髂骨及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后旋复位),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3下“阳脚”复位时,不用做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将患者膝部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前旋复位),随即向下牵抖此法可重复2~3遍。(图77)

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将“阴脚”屈曲作“4”字状(“4”字试验阳性),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3~5遍,缓解肌痉挛。此法适宜于仰卧旋髋按压法之前施术。

5侧卧牵抖复位法:同时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患者取侧卧位,“阳脚”在上,“阴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站其背侧。以右下肢是长脚又属阳脚者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脊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脊前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做好牵抖姿势(双手握紧右踝上部)准备,术者口令“I-2-3”时,二人同时用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助手发力向下牵抖1~3下,使关节在动中复位;患者翻身(体位同上述),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脊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既向下,又向后旋而达“复位”。“长脚”用力轻,牵抖1~3下;“短脚”手法力重牵抖3~5

其他手法参阅胸腰椎正骨手法。

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点、仰头”者上述手法可综合应用,由于骶髂关节内面的凹凸不平状,尤在急性外伤后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重,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黏连时,复位难度增大,必要时,可先做局部封闭后,用较重的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全性复位。此时,手法后应卧床休息2~3天。

1987年以前,我们诊断骨盘旋移症为骶髂关节错位(或损伤),以正骨推拿法为主治法的治脊疗法,有良好疗效。1988年后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才以骨盆旋移综合征作诊断。由于骨盆旋移症包含了三组关节错位,即腰/骶椎间关节、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部,故诊断和治疗都比以前有改进。

研究结果:(1)前两组关节正骨复位后,耻骨间的错动可自然还纳康复。故正骨推拿手法,是以骶髂关节正骨推拿手法,和胸腰椎的正骨推拿手法两部分综合应用;(2)骶椎错位类型亦与颈、胸腰椎类同,包括腰/骶关节和骶/髂关节的“前后滑脱式错位”,“左右旋转式错位”,“侧弯侧摆式错位”和“混合式错位”。低椎的“倾位(点头)仰位(昂头)式错位”既是腰骶关节错位,又有骶髂关节错位。

骨盆旋移症的正骨推拿手法:又称四步手法,四步是手法操作程序:第一步放松手法;第二步:正骨手法;第三步强壮手法;第四步:痛区手法。

放松手法(重点在腰臀部,有脊柱侧弯者加胸椎部)为正骨做准备,可选摇腿揉腰法既能有效放松腰臀部紧张的肌肉和筋膜,又能调整脊柱侧弯;强壮手法(腰臀部分筋理筋、辩证点穴调理或捏脊疗法),是治疗病部软组织病变和调理整体功能,有助预防复发;痛区手法(腰臀下肢部或腹部),根据肢体受损情况处理加速脊椎病的全面康复过程。

常用的正骨手法(顺序:①腰椎②骶髂③全脊,按错位类型选用如下手法):
1.摇腿揉腰法:纠正胸腰椎的脊柱侧弯;

2.侧卧摇按法:纠正腰骶关节旋转式错位;

3.侧卧(俯卧)牵抖冲压法:纠正骶髂关节侧摆式错位和旋转式错位;
4.仰卧内收肌松解手法:解除肌痉挛,为复位手法做准备;

5.仰卧旋髋按压法:纠正髂骨旋转式错位;

6.俯卧(侧卧)按骶扳髂法:纠正髂骨前旋错位;
7.俯卧按腰侧扳法:纠正腰骶关节(腰椎间关节)侧摆式错位;
8.抱膝滚动法:纠正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点头)错位;

9.俯卧牵抖冲压法:纠正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仰头)错位及腰椎退变、椎间盘突出并发关节各类型错位;
10.俯卧屈膝按压法:调理腰骶关节滑脱式(骶椎仰头)错位。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