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法】 ![]() ![]() ![]() 楷书用笔,相传有八法,即永字八法。八法起于何时,说法不一,有人说传自后汉崔瑗的;有人说王義之偏攻“永”字,以其备八法之勢的;也有人说,隋僧智永欲存王氏典型,因发其旨趣,以相传授的。 我们以为八法并不是专为永字而设,永字也不完全包括所有的用笔方法。可是辗转相传,谈八法的人都以永字为例,于是永字八法遂成为定例。 永字共有八笔,各有名称,侧、勒、努、掠、啄、磔,今按笔画顺序解释: 1.侧,2.勒,3.努,4趯,5策,6掠7啄,8磔。 ![]() ![]() 侧为点,象鸟儿翻然侧下。用三过折法书写,起自中间,末尾从中间出锋。 ![]() 勒为平横,象用缰绳勒马。用笔锋先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再驻回折。其势首尾略低,中间高拱,方为有势。 ![]() 努为直,努或作弩,状如挽弓之用力。从横入笔,向上行而少驻,再引向下,勢须作挺胸形。如为垂露,至未笔再驻收向上;如为悬针,至末锋驻而不收,引而伸之。努笔不宜过直,直就失勢。 ![]() 趯为挑,挑就是钩,象人踢脚。其力全在脚尖。钩末要用挫锋,笔不挫则意不深。 策为仰横(左上),象用鞭子策马。仰笔走锋,轻抬而进,用在策本,得力在策末。不可作上拂形状,以致不着实,有失策意。 ![]() 掠为长撇(左下),象統掠长发。宜用力送笔,使劲匀称,一送到底。不可半途撇出,致使飘浮无力。 啄为短撇,象鸟儿啄食。下笔驻锋即出,锐而且速。笔画粗壮而尖削,乃为有勢。 ![]() 磔为捺,象用刀子划肉。先要勒笔右行,平铺笔锋,至末驻笔蹲锋,尽力开散而出,要有含蓄。 关于八法解说,唐人最多,如唐太宗、张怀有《论八法》,颜真卿、柳公权有《八法颂》。但多措辞艰深,不易理解;有的故弄玄虚,不得体要。上面所说,为综合各家学说,为之浅释,或者可以帮助学者便于索解。 ![]() ![]() ![]() ![]() ![]() ![]() ![]() ![]() ![]() ![]() 【九勢】 九势传为东汉蔡邕所作(见《书苑华》)。蔡邕虽是汉代著名书家,但未必有此等撰述。如上述八法之说,《法书要录》也说:“八法,蔡邕授于神人”,显然是出于伪托。不过后人论书,多引以为据,我们只取其义,未始不可以作为学笔法的凭借。现分别解释如后: (一)凡落笔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意思说,写字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又要灵活运用,保持笔画的联系。上面有覆盖的宁,象雨字头,穴字头,以及寅字、宇字、宫字,带宀头的字皆要覆下。下面有承托的字,象直字、至字、立字等,都是有一横在下面,如同放东西在地面上,使它不至倾倒,但又不能机械地安排,这就叫映帯。所谓勢背,是说一个字不能一味地相向着,也要有相背的姿勢,要有相对性,使它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不让它有不成形勢的笔画在内,以致破坏了整体。 (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一一是说转折的笔要使笔圆转回旋,在笔运行的时候,既要前后连续着,又要左右照顾着,使笔画之间彼此有着可分而不可分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它成为一体,不致于犯孤单的毛病。 (三)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左,至回亦尔——是说笔有藏锋、露锋。藏锋是使笔锋含而不露,包住气勢。每一个笔画,在起笔时先使笔尖着纸,取逆势,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藏锋方法。在收笔时,要用回笔,也就是和起笔一样,向右的回左,向左的回右。 (四)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一一藏头和起笔的藏锋相似。圆笔属纸是藏头的方法,就是说当笔尖逆落在纸上时,把笔锋藏起以后,顺势将笔亳按下去,使笔锋常常在点画的中心,而不偏到一边,这就是一般常说的中锋。所谓笔心,是指尖。锋尖常在笔画中间,自然是中锋了。 (五)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ー一护尾与藏头相对,也是要用全力回收锋尖。一起一收,能知藏头,也就可以知道护尾了。 (六)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不同的点画有不同的行笔方法。啄是八法中的短撇,磔是捺,趯是钩。这三笔的写法在“八法”中已经介绍过,这里照样适用,只是要注意疾勢二字。换句话说,就是要快行笔去书写。啄如鸟啄食,其快可见;磔的快笔在末一折接近出锋的地方,一按即收,须用疾势。至于趯,不是一般的钩,而是竖笔紧趯,如人踢脚,慢就无力了。所以说在竖笔紧趯之内。 (七)掠笔,在于趱(zan赞)锋峻趯用之一一掠笔指的长撇,趱有散走的意思。峻超是说緊张地趱出去。原来掠笔好象斜行的悬针,是由竖运行至半途变为偏左下的动作,然后作收,所以用掠笔,以防失势。 (八)涩势,在于紧駃(kuai块)行之法一——涩势不是把笔放缓,而是使笔毫行墨在前进中且战且行。又要快,又要留得住。这个战字,有发抖的意味。同颤字差不多。 (九)横鳞竖勒之规。——横为平笔,加一鳞甲的鳞字,实际上就不平了。竖是直笔,加一勒马的勒字,时松时紧,实际上就不直了,横平竖直为一般说法。讲到笔势,就要从艺术观点来衡量它。前面在八法中讲过勒、努两笔的写法,可与此参看。 九勢是经过许多书法家的体验总结出来的用笔方法,我们不妨在实践中再去加以验证。八法各种形勢也讲势,从勢字上体会,便不至泥于成规。以上皆就楷书立论,因为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入手,而楷书的应用面广,其他各体可以由楷书而进一步去摸索,当可得到线索。 ![]() 但是,八法、九势也不能包括字体所有的笔法,有些环笔如しコ,戈笔如戈,都没有包括进去。即是同属一个点儿,还有各式各样的点法,而且因字而异。如“心”字有三点,左侧的点向右,中间的点向上,右侧的点向左;“斗”字有两点,都是平放着;“冬”字有两点,上点带下点;江、河旁边三个点。热、熟下边四个点,各有姿态,不一而足。也不是“側”字所能包括的。这里不过举例说明而已。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