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讲“人空”,通俗说法就是没有主观偏见,破除对“自我”的执着,所以也叫“破我执”,又叫“无我”。用儒家“义利之辨”的说法就是:我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应当”去做,而不是因为这件事对我有利才去做;按照“公理”去做,而不是因为“私利”而做。人性本私,善恶自选,没有主观偏见,这样就避开了人性中“恶”的一面;没有“我执”,只做我“该做”的,那就与“善”合为一体,就是“至善”。 
大乘讲“法空”,通俗理解就是“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所有的佛经讲的都是佛法,这些佛法讲的都是佛理,知道了这些佛学理论,然后通过自己的修行,从而得到“盘若”智慧,到达“涅槃”境界,摆脱六道轮回。
认同一切佛法,包括“外道”。有外道,才能分清什么是正道,所以说“外道”也是一种“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道生和尚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一切有情物都可以成佛,无论是恶鬼道还是畜生道只要一心向佛都可以超脱。这和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观点一致。因为这些都是大千世界里的一部分,都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环,应当以平等心无差别地对待,这样的佛法才是“佛法无边,普度众生”。这个“众生”就是包括所有的有情物。
认同一切佛法,同时也要否定一切佛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后说“无一法可说”。我给你们讲过法了吗?没有,我什么都没有说过。这就是担心落入“法执”,把一些道理当成“真理”。
一旦有了“真理”的概念,就会时时处处用这个“真理”的标尺衡量一切。但事物是发展着的,现在的“真理”未必就是将来的“真理”。有了主观成见,面对新事物时就缺乏了应变能力。一切都在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变,应当因变而变,所以“法无定法”。只有去除主观意识,保持“空杯”状态,才能接受并客观理解新事物。
大乘佛法把开悟比成乘船过河,“涅槃”是彼岸,此岸生死,彼岸涅槃。这个“船”就是佛法。一旦过了河,开悟了,就应当把这个“法”丢掉,追求更高的层次。如果仍旧把这个“船”背负在身上,那必定走不远。
结语:小乘佛法又叫原始佛法,被认为是释迦摩尼的真正佛法,这样的观点其实是违反了释迦摩尼的原意,也就落入了“法执”。
佛学是发展的,大乘佛法在释迦摩尼佛的佛法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的形而上学,让佛学文化变的更加丰富,更加深邃。大乘佛法是智慧的殿堂,这里已经不在拘泥于“人空”和“法空”,而是进入“人法皆空”、否定之否定、胜义谛这些可以无限延伸的一个新层次。
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是佛法的一种,都是与人为善的佛法。佛法通俗理解就是一个“善”字,这个“善”按照王阳明心学说法就是“知行合一”。心中的良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是“善”。
佛法就是让人“智慧地行善”,一般意义上的善很容易理解和看清。但还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善”,其实质上却是恶;表面上看起来是“恶”,其实质上却是“善”。如何区别这些概念?在任何时间都能够清晰辨别善恶,并给出符合当下伦理标准的定义,这就是大乘佛法所应当做的终极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