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气丸在男科疾病中的精准应用(上)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9-06-08

今天想和大家共同复习下肾气丸,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呢?肾气丸对于我们中医男科医生来说应该是最熟悉不过的一个方子了,但同时也是被滥用最多的一个方子。我们研究古方,得回到方子的出处,溯源穷流,只有认真研究方子创立者是怎么制定并使用这个方子的,我们才能真正搞懂方子的使用要点。因为后世人对原方的理解和使用已经附加了很多他自己的理解,甚至很多扭曲的误解,我们不能人云亦云,学古人学问得进古人之心,不能轻轻掠过。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罗露露

那么今天呢,我主要是想和大家一起再回顾下张仲景是怎么使用这个方子的,肾气丸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共五个条文,接下来我跟大家重新再解读下这五个条文,看看医圣是怎样教我们使用这个方子的。

肾气丸,又叫八味肾气丸,这个方子的名称非常多了,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八味丸等等。这个方子的组成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怎么解读这个方子呢,大家都知道肾气丸是温补肾阳的祖方,后世很多补肾的方子都从这个方子演化出来的,可是单纯一个温补肾阳就能概括这个方子的作用了吗?光凭“肾阳虚”这么个“模糊”的概念,我们真的能用好肾气丸吗?我认为不行!肾气丸是一个组成非常复杂的方子,它所针对的是一种复杂的身体状况,它是体质跟病理交结错杂而成的一个复杂的症候群,表现非常的丰富,呈现出非常多的矛盾症状,我们不能从“肾气丸”这个命名上望文生义地认为它就是一个单纯的补肾药。

传统解读肾气丸呢,最经典的就是所谓的“三补三泻”,即是熟地补肾,泽泻泻肾;山茱萸补肝,丹皮泻肝;山药补脾,茯苓泻脾;再加上肉桂、附子温补肾阳。这个看起来好像很完美的解释,从指导临床运用来说,没什么用处,不是说不对,是作用不大。那么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下肾气丸的组方结构,我把它分成几组,首先第一组是干地黄和丹皮,干地黄就是现在的生地黄,在张仲景时代,还没有熟地黄,我们现在所谓的“九蒸九晒”的熟地,那还要到宋朝才有的,张仲景时代用地黄是不炮制的,就是用干的和鲜的,干的叫干地黄,鲜的叫生地黄。那么干地黄,它是一个血分药,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神农本草经》记载,它是“主折跌,伤筋……逐血痹”,你看,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功效,还有《名医别录》里记载也是,治疗各种血症,包括溺血,胞漏等各种出血症,还说“破恶血”,所以我们说地黄是血分药,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补肾药,它是一个具有滋补性质的活血、止血药。所以它跟丹皮一起,共同治“血证”,即血液的循环障碍。第二组是茯苓、泽泻,这组药好理解,它就是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就是“水证”。第三组是山茱萸、薯蓣,薯蓣就是山药了,这两个药是补下虚的,并且有润燥的作用。

第四个是桂枝,也就是肉桂,我们得注意了,仲景时代的桂枝就是现在肉桂,那时代实际上还没有桂枝的名称,现在我们说的桂枝是宋朝才有的,叫桂枝或桂枝尖,你看仲景书中桂枝后面很多都加上小注——“去皮”,就是去肉桂的粗皮——木栓层,如果是桂枝,你去一个皮试试,薄薄一层皮,去掉就光剩下个木棍子了,还有什么用,有效成分都在皮上呢。那么,在《神农本草经》的时代,只有“桂”和“牡桂”的名称,隋唐呢就叫“桂心”,到了宋朝出版《伤寒论》时,林忆他们统一改写成了“桂枝”,所以我们读古书得搞清楚这些东西,否则会被误导的。那么桂的主要作用就是“降冲气”,治疗气上冲。最后一个是附子,附子是温补下元的,跟山药、山茱萸一起,治“下虚”。那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肾气丸的病机了,不是单纯的肾阳不足,而是下虚后而出现气、血、水不利的这么一种状态。

我们揣摩下这种病机状态下会出现哪些症状呢?首先是“下虚”,下虚指的是盆腔区域及其以下部位出现的一种松弛、无力状态,这种状态会表现出少腹不仁、下肢乏力、多尿等。还有一种情况,下虚后会表现出盆腔区域的一种假性紧张状态,表现为少腹拘急、腰痛、尿利减少等。“水证”,水证比较简单,就是口渴、小便不利、水肿等。“血证”呢,包括各种出血证及由于血行障碍后而导致的血热血燥症,如吐血、口渴、烦热、皮肤干燥瘙痒等。最后是“气证”,气证主要表现为气上冲,包括:头眩、耳鸣、喘息、心悸、脐下悸动甚至吐血等。

这是我针对肾气丸的这个病机而推测出现的肾气丸可能出现的症状,到底我的推断对不对呢?我们看下仲景的原文。

首先第一条,是《中风历节病篇》中的崔氏八味丸,这是个附方,是林忆校对《金匮》时从其他著作中移到这个书里的,但这个还是张仲景的方子,那么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我们学《伤寒》《金匮》,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解读关键词,把每个条文的关键词的内核和外延都用现代的语言解读清楚了,这才算是真正的理解原文了,否则,任凭你理论解释得再完美,那也是随文衍义,说起来头头是道,一到临床就抓瞎。古代注解《伤寒论》的注家们多数是属于这一类的,所以可读性强的注本很少。

那么第一个关键词是——脚气,脚气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脚癣,它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历史时期内的一个“时代病”,这种病到宋朝之后就慢慢消失,很少见了。所以我们后世对“脚气”这个病不大了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病,还真以为是“香港脚”,学校读书时老师也没解释这个病,所以我,包括在座诸位,可能了解这个病的都很少。这么这个到底是个什么病呢?如果有读过《古文观止》的同道们,应该会记得有一篇叫《祭十二郎文》,很感人的一篇文章,是唐朝大文豪韩愈写的。

韩愈的侄子十二郎就是得了“脚气病”死的,韩十二郎写信给韩愈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最近得了软脚病——就是脚气了,唐人叫脚气为“软脚病”或“脚弱”,现在这个病啊,时常加重。韩愈就回信说:“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这个病啊,江南人很常见的,没当一回事,“未始以为忧也”,结果,韩十二郎就死在这个病上。从韩愈的文中可见,脚气是那个时代的多发病、常见病啊。那么关于脚气病,现在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维生素B1缺乏,有人认为是贡、铅等重金属中毒,因为晋唐时期的人流行吃五石散和金丹,是很容易重金属中毒的,还有认为是疫病的也有,比如腺鼠疫、血丝虫病等,总之,没有定论,但是这些都是考据的事,我们搞临床的,不用去管它,我们暂时按目前最受认可的观点——脚气是维生素B1缺乏,那么这个病的表现就是下肢软弱、乏力,软脚病嘛,甚至发生下肢水肿或肌肉萎缩。这个病呢,现很少见了,但是这种下肢乏力的症状还是我们使用肾气丸的重要指证,因为疾病是会有时代性,但人体染病后的症状表现是千古不变的,中医讲究的是有是证用是方,其实也包括有是症用是方,症状的“症”。维生素B1缺乏,严重者会蔓延至腹胸,表现为腹水,胸水,最后心衰死亡,这种状况中医叫“脚气冲心”,这条文里说的“脚气上入”就是脚气病向上蔓延至腹部的这种状态。

第二个关键词是“少腹不仁”,少腹不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觉,一个是他觉,自觉症状就是患者感觉下腹部麻木,皮厚感,搔抓如隔靴,感觉迟钝。他觉呢,就是医生用手去按患者的下腹部,脐下,就是关元、气海的位置,虚软无力的,轻轻一按就陷进去,这就提示盆腔区域的神经肌肉群处于一种无力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出现了我们男科常见的阳痿、早泄、射精无力等疾病。当然,这个表现只是肾气丸的典型指证而已,实际上临床上很多只是偏虚软,甚至有些需与上腹部肌力相比较下才能发现这种“少腹不仁”的状况。

第二条是《虚劳病篇》的,“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第一个关键词是“虚劳”,虚劳也是个古病名,说法很多,有“五劳”“七伤”“六极”,具体哪五劳,各家记载也不一样,不过从表现上来看,多是指消瘦、虚弱性的状态,是人体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结果。那么这个“虚劳”与其说是一种疾病,还不如说是一种体质状态,这提示肾气丸证时人体会表现出来一种严重的倦怠感、疲劳感,体质瘦弱者多,但肥胖者也有。这是“虚劳”所表示的意义。

“腰痛”,我们之前说过,肾气丸的腰痛是一种盆腔区假性紧张所致,所以它的疼痛有其特征性,是一种隐隐的疼痛,呈酸软、发累状,还伴有腰部冷感,或下肢的冷感。这与肾着汤的腰部沉重疼痛、真武汤的腰部抽痛、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腰部牵掣下肢挛痛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少腹拘急”,也是假性紧张,有自觉和它觉表现,自觉下腹部拘紧感,下腹下坠、发空感、睾丸收缩抽痛,甚至妇女的阴道抽痛、性交痛,都算是少腹拘急的表现。而它觉症状是医生去按压患者的下腹部时,发现下腹部的腹直肌是紧张挛急的,发硬感,用力按压时发现它是缺乏底力的,这是肾气丸的又一个腹证,这是客观指证啊,我们用肾气丸时一定要摸肚子,张仲景是很重视腹诊的,《伤寒》《金匮》里记载了大量腹诊情况,可惜我们后世人把这些都丢了,望闻问切,切诊只剩下个切脉。在汉唐时代,切诊是很细的,切脉要切三部脉,还要切腹部、切经络、切穴位等等,譬如针灸家常说的某经络虚,那不是从病机推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摸出来的,就说肾气丸证吧,很多情况下在太溪穴能摸到虚陷、甚至看到瘀黑,这是因为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肾虚而元气不足,所以经络空虚,这些你不去摸,你怎么晓得?宋朝后,理学兴起,伦理道德开始束缚人性,加上知识分子学医成了潮流,读书人喜欢装斯文啊,又懒动手,加上天生喜欢显摆,什么周易啊、河图洛书啊都往医学里扯,什么玄奥就吹嘘什么,深感不卖弄不足以平民愤,于是医学便慢慢由实践的科学向吹牛逼的玄学发展了。

“小便不利”,指的是尿利减少,小便不畅,残尿感,尿滴沥等,在男科病非常常见了这个。

再看第三条,这是《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的,“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渴”,也是个古病名,学中医的都知道,糖尿病嘛,是吧,当然这也是泛说了,其实还包括好多病种。说到消渴病,我们顺便八卦一下,大家知不知道我国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糖尿病(即消渴病)患者是谁吗?——司马相如,对,就是“文章两汉两司马”中的其中一匹马,与司马迁齐名的西汉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所以在后世,司马相如就成了消渴病的代名词,如“相如病”、“长卿病”、“临邛病”,因为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临邛人,所以如果你不懂这些典故,看后世的诗词就有困难了。

好了,八卦完了,我们继续说消渴,消渴是指口渴而饮水多的这种状况,肾气丸证,如果出现口干饮水多,那么呢,相应的往往会出现舌红而舌乳头变少,就是舌光红无苔或少苔的这种情况,这时候很容易就被误认为是阴虚,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看下舌头就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这样会犯错误的。水饮证常会出现舌光红无苔的状况,五苓散证,甚至真武汤证都可能会出现舌光红无苔,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这是“气不化津”导致的。

“小便反多”,本来呢,病人出现消渴的症状时,小便往往就会变少,例如《伤寒论》第71条说:“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证所主,是消渴的正证,而肾气丸呢,算是一个特例,出现了小便量多,所以用了个“反”字。我们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张仲景所说的消渴,与后世说的消渴病,还不是同一个概念,仲景的消渴更多的是指口渴引饮的这一个症状,就是口渴得比较厉害,所以肾气丸会出现严重口渴感,这可能与我们传统所了解的肾阴虚、肾阳虚的概念是不大一样的。那么这个小便反多呢,我们引申一下,遗尿、漏尿,这都算是小便反多,再引申一下,但凡是尿道生殖道的分泌物清稀量多的情况,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小便反多”,例如遗精、早泄、前列腺炎的滴白、甚至妇女的白带量多,这些都有用肾气丸的机会。

好,再看看第四条,出自《妇人杂病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病属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首先看“饮食如故”,这提示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较好,一般胃纳差、消化力弱、大便溏薄的病人最好不要用肾气丸了,耐受不了。可能有同道会有疑问了,这不对啊,肾气丸明明可以用于纳差便溏的患者的,比如明代赵献可所著的《医贯》中就说肾气丸是治疗命名火衰,火不生土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出现纳食不思,大便不实的。又比如,现代人倪海厦也说肾气丸的使用要点是胃纳差、大便稀溏。为什么会与张仲景说法差别这么大呢?原因何在?我认为问题出在地黄上,我们之前说过,仲景时代是没有熟地黄的,他用的是生地黄,而宋后,人们用肾气丸类的方子,已经习惯性该用熟地黄。生地黄的功效,如果我们有看《名医别录》的话,它上面记载干地黄“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利大肠”,就是通利大便了,“去胃中宿食”,我们看《神农本草经》,能去宿食的,多数是大黄、芒硝这一类通利大便的药物,从这可以看出来,重用干地黄的肾气丸,胃肠道功能差的人肯定是承受不住的。然而后世把生地换成了九蒸九晒的熟地后,实际上这种通利胃肠道的作用已经没有了,所以呢,整个方子的作用已经改变,因为干地黄是主药啊,主药都变了,功效自然也是就不一样了。我临床上很少用熟地,因为现在的熟地炮制是有问题的,它没按古法的九蒸九晒,那就更不靠谱了,所以我就干脆不用,再说张仲景他也不用,我们用古方,最好遵循古人的炮制方法,后世好多炮制方法是存在乱制滥制的,比如附子,还有半夏,那根本都不能用。

第二个是“烦热”,肾气丸证的患者因为下焦虚寒的缘故,手足一般会是冷的,人也觉得怕冷,可是这些人经常又会出手足烦热,有些病人会告诉你他盖被子时要把手脚伸出被子外,盖住手脚的话就烦躁难入睡。还有些病人会告诉你他冬天手脚很冷,可是一到夏天,手脚心又很热,滚烫滚烫的,手足烦热是生地黄使用的一个重要指征。还有些病人就更厉害了,不只是手足心热,还脸上发红发热,甚至全身皮肤干燥灼热,这些症状都是因为血行障碍后出现的血热、血燥的症状。这些病人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状态,这个和女性常用的温经汤证是很像的,都是虚寒证,都出现了上热下寒的表现。肾气丸和真武汤,温经汤和当归四逆汤,怎么鉴别?其实就是上热下寒和纯虚寒的区别,有时候不好分的,这是一个小窍门。

第二个是“转胞”,这个“胞”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目前是有争议的,《金匮》妇人病三篇中,所说的胞基本都指的是女子胞,就是子宫了,“胞系了戾“指的是子宫韧带松弛从而导致子宫脱垂。可是又有人提出异议了,说胞,通“脬”,“脬”指的是膀胱,那么所谓“胞系了戾”指的就是输尿管扭转。到底哪种说法对呢?我也不知道,但我有时会有疑问,以古人的解剖知识,他们真的能知道子宫韧带和输尿管吗?呵呵。不管怎样,我们知道转胞指的就是尿潴留,因为张仲景他自己在后面注解了——不得溺——就是尿不出来了。你像后世的书,比如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它也有说了,胞转,他不说转胞,说胞转,“其状小腹急痛,不得小便,甚者至死。”很明显,这就是急性尿潴留的表现。那么呢?如果转胞指的是子宫脱垂压迫膀胱导致尿潴留,我们很自然地运用来治疗妇女产后的尿潴留。转胞指的是膀胱,那么最常见肯定就是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了。

第五条,《痰饮病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这一条说的是肺心病的表现,肺心病有时候表现出肾气丸证,也是水饮所作,就是“夫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就是从这个来的,这条文跟我们男科的辩治关系不大,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那么到这里,关于肾气丸的五条条文就全部解说完毕了,内容比较多,我接下来会再给大家总结。

原创 我的同学谢福贤主任 《卓吾杂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