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漆”起彼伏

 芝润斋 2019-06-27

前一阵,接连赶上5.18“国际博物馆日”和6.8“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配合博物馆宣传,我做了两个有些类似的讲座,一个叫“‘漆’彩芬芳”,另一个叫“丹漆随梦”,都挂了“漆”字,所以各位看客估计能猜到了,肯定又是与“漆”有关的。说两个讲座相类似,除了因为都是关于“漆”的,还因为这里面所用的图片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似乎有偷懒之嫌。

不过好在问了一下听众,里面没有两次都来的客人。虽然图片相同,但讲述的内容其实还是有些差异的。最直接的差别是分类方法。前一次是按照工艺种类划分成素髹、彩绘、雕刻、镶嵌四类,而后一次则是按照年代来分为原始~商周、战汉,唐宋,元明清这四个时期。

“漆”起彼伏

河姆渡文化 朱漆大碗

浙江省博物馆藏

忽然间发现了一个巧合,这样划分,每个时期打头阵的器物,或者说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又恰恰是四种不同的工艺。原始~商周时期是素髹,代表器物是河姆渡的朱漆碗;战汉时期是彩绘,湖北省博的鸳鸯盒就很好的说明了问题;唐宋开始经济发展,镶嵌类漆器异军突起,金银平脱恰好符合那个时候人们对奢华装饰的追求;元明清时期,随着漆器工艺的进一步发展,让漆不再仅仅是一种涂层,而是把它变为一种可以工人创作的材料。

可能有看官会说,这个节点是你自己分的,是在生生往上楱;不过我觉得这几个大的历史时期的分割大家应该还是比较容易打成共识的。因此出现这种偶然,其内在应该有这某种必然的规律。

“漆”起彼伏

战国早期 彩绘乐舞图鸳鸯纹漆盒

湖北省博物馆藏

漆器,虽然是工艺美术中的小项,但它的存在时间却与我们的文明等长。因此从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那只漆弓,算起一直到今天,我们能看到工艺上的一个漫长的,但又循序渐进的发展历史。

其实工艺美术类发展,一定会受到两个方面影响,一个直接施加影响的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另一个成为发展的瓶颈的是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

相信大家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影响这点都好理解,简单的说,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制作的产品就多,质量也相对好;反之就容易出现粗制滥造。而科技水平的限制,只有在宏观的背景下才更容易说的清楚,比如制胎用的材料、工具,以及相应的技术方法,再比如过滤漆时候滤布材质和经纬密度的选择,以及涂刷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其实都是收到技术条件限制的。

“漆”起彼伏

唐代 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有了这两个大前提,再看这四次更新迭代就会容易理解些了。上古时候,人们刚认识到漆的特性,仅能利用这种特性达到诸如防水,保护木胎等一些实用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满足于之前的单纯涂刷了,这时候人们开始希望能有更多的装饰。此时软笔的出现恰好让这种描绘装饰成为可能。随后的平脱金银的出现,也是建立在金银细工工艺发展的基础上。而元代雕漆工艺的成熟,则要依靠大漆成分调配与大漆涂刷技术的进步。正是由于这些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成熟,漆器最终形成了涂、绘、雕、嵌这四种大类,而这四种技法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人有了“千文万华”的感叹。

“漆”起彼伏

元代 “杨茂造”花卉纹剔红尊

故宫博物院藏

其实这每种工艺的发展都有着一个漫长的经历,之所以能在不同时代占据“C位”。形成类似一个轮动的效应,除了技术发展的层面,还应该看到其瓶颈。要知道一项技术的发明,到它转化为成果,应用于人们生活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漆器”作为传统工艺的一个小项,只不过如同历史上的一面镜子,与时下由技术引发,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贸易战, 两者背后所蕴藏的规律本来无异,只是一个“此起彼伏”的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