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 风温 气分证治(4)、热入心包证治(1)

 als的图书 2019-07-12

同学们,上节课咱们讲了肺胃热炽——白虎汤证。

7)热结阳明(三承气)

这节课接着往下讲,如果肺胃热炽不解,就是白虎证不解,热邪大量地消耗津液,它就要导致肠燥,这个证候就是热结阳明腑,导致阳明腑实,燥屎内结。因为它有燥屎,所以它是有形热结,和白虎汤证不一样,白虎汤证热再盛,但是它无形,是无形热盛。这是两个证候的区别。

它的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气味恶臭,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拒按,舌苔黄燥,甚至灰燥、黑燥,脉沉实有力。这是由于在阳明气分高热大汗的过程中,消耗了津液,由胃热而导致肠燥,大肠燥结,所以大便里边的水份都消耗掉了,就形成了燥屎,停留在肠道,而且停留的时间很长,它是热越盛越燥,越燥热邪越没有出路,最后就导致大便数日不下,三、四天,五、六天,甚至于七、八天,有时候啊,用手能摸到腹中有燥屎五六枚嘛。因为燥屎阻滞了气机,导致气血不通,所以它胀满、疼痛,医生用手去按诊,病人拒按,疼痛拒按,是实证,是气血不通。因为它热在阳明,邪气盛,正气不衰,有抵抗能力,所以正气相争激烈,可以出现高热,而且到下午三到五点,申时最高,日晡潮热,这是阳明腑实的特点。同时燥屎和热邪,(燥屎是浊气啊),和热邪裹在一起,浊热上扰心神,可以出现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谵语如见鬼状,说胡话;还可以见手足濈然汗出,就是说,到这个阶段还有没有汗呢?它是阳明病,有汗,越出汗越伤津,大便越燥;大便越燥热邪越没有出路,热势越高。

还有一种情况,下利纯清水,气味恶臭。这个纯清水啊,别以为它是自来水,它就是形容,就是水,没有粪便,纯粹是水,没有粪便,但是呢,它气味很臭,跟粪便的味是一样的。这个咱们和前面那个肠热下利的要区别开,那个是稀便,这个是稀水,它里边没有粪便,古人把它叫“热结旁流”,什么意思呢?就是形容啊,燥屎状如羊屎嘛,粪球一块一块堵塞在肠道,热结在肠道。但是它有高热呀,肠子也出汗,也出水。这水从哪儿走呢?从旁边下来了,所以把它叫做旁流。这个说法我想不通,为什么?大家想想,是水难通过?还是气难通过?在肠道里边?它腹满痛拒按,腹胀得那么厉害,说明它气不通,上下的气不通。气都堵在这儿了,都过不来,水能下来吗?我觉得下不来。所以热结旁流就是形容燥热结在这儿,水顺着旁边下来了。我怎么想也解释不通。我想啊,不应该这么叫,应该是上结下流,不是旁流。为什么呢?这种情况应该说,它那个燥屎结聚的部位高,按近于胃,在肠道的上段,这个就是粪团性肠梗阻,肠道梗阻了嘛,这个梗阻的部位高,是高位的梗阻。因为它部位高,下边的肠道呢有很长一段,所以下边的水能流出来,出水,不是水从粪便旁边流过来,而是从粪团的下边流出来。为什么流水呢?这个和出汗的道理是一样的。津液向外蒸就出汗。因为它不是在胃,而是是在肠。当然胃也有热,所以呢,它有汗出,但是它是肠道有热呀。所以,肠道的热也逼迫肠道的津液下渗,这样就下利稀水,而且这个水是非常热的,所以肛门也有灼热感。因为它是浊气,肠道里面的浊气啊,浊水,所以它气味臭,和粪便的味是一样的,并不是清水。所说纯清水,是和稀便比较,它不夹杂粪便。是上面有梗阻,下边肠道有水液下流。我是这么理解,但是从实践上没有得到过证实,80年还是81年?我记大太清楚了啊,给研究生班讲课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来了,说,刘老师,你这个说法对,我遇见过,我们医院哪,收了一个肠梗阻的病人,高位梗阻,确实他有热结旁流,手术一看,梗阻的部位非常高。你说热结旁流,怎么流下来的?如果水能流下来,它就不至于腹胀得那么厉害。所以我想啊,它梗阻的部位靠上,通过手术呢,他们得到了证实,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依据。总而言之,有这么一种情况,就是说,除了燥屎内结,高热之外,也有的病人,他下利稀水,肛门灼热。这个古人已经观察到了,它不是粪便,是水,就叫作热结旁流。所以我想呢,它应该是上结下流,仅供大家作参考啊。

再从方剂上来说。古来治热结旁流,都不用大承气,都用调胃承气,为什么?下面咱们讲方剂再分析。

病人的舌苔黄而干燥,津液不足啊。黄厚干燥,是因为它有浊气,有热,消耗津液,甚至于黄进一步发展,灰,灰再发展就是黑,黑燥苔。说明里热很盛,邪无出路。由于燥屎阻塞了气机,气血不通,脉搏呀,跳不起来啊,所以脉搏很沉,但是它有力,沉而有力,说明它是个实证。这时候邪气很盛,正气不衰。

所以治疗呢,就要攻下、泄热,至于说用什么方?治疗,简单地说,就是攻下热结。

9:59

方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个方剂都可以用,根据具体情况。在《温病条辨》里边三个承气汤它都使用着。那么什么情况下用大承气?痞、满、燥、坚、实,这五个特点都具备。痞,是指心下,胃脘部痞塞不通;满,是指腹部胀满,它是从胃脘到腹部,整个的上腹部、中腹部都腹满;而且大便燥结得很坚硬;正气又不衰,病证最严重。就用大承气,峻下实热法。为什么呢?因为大承气用的药非常猛。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黄,大苦大寒。攻下腑实,荡涤热结,攻下力量非常强。也就是说呀,它能够促进肠蠕动,燥屎一堵塞啊,肠子不蠕动了,甚至于逆蠕动,最后下面套到上面,出现肠套叠。(大黄)它可以攻下腑实,促进肠子向下蠕动。芒硝,咸寒、软坚。芒硝怎么软坚?实际上它是盐类呀,盐类进入肠道可以增加肠道的渗透压,把肠道外面的水吸到肠道里面来,增加肠道的水份,水多了不就把大便泡软了吗?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软坚。那么大黄推动,芒硝吸水软坚,这大便不就容易下来了吗?还有一个条件,它气滞得很严重,肠子再蠕动也可能下不来,加上枳实、厚朴两味行气的药,而且它们俩个的特点是降气,使气下行,增强推动力,促进肠子蠕动。这个(大承气)攻下的力量非常强,但是厚朴苦辛温燥,在《伤寒》常用,在《温病》里边一般都比较慎用,因为它燥伤阴,温病伤阴重。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到万不得已,不是腹满得非常厉害,不用大承气。吴鞠通说呀,“通体皆厥,……或并脉亦厥”,到什么程度呢?全身冰凉,脉搏也摸不着了,脉沉伏不出,脉亦厥,摸不着了。实际上不是这么个道理,是因为脉太沉了,伏脉,就是说气机闭塞得太严重,这个时候用大承气,它“通体皆厥”,就是除了手脚凉,全身也凉,并不是寒证,是因为气机闭塞得太严重,阳气宣发不出来,所以必须猛攻急下,用大承气汤。《温病》下不厌早,只要是有可下之征,就下,不像《伤寒》,《伤寒》下不嫌迟。因为温病是热邪,它伤津液非常重,所以,“早用攻下不为大害”,用早了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害。但是呢,用枳实、厚朴要慎重,痞、满、燥、坚、实这五个特点都具备用它(大承气汤)。

什么时候用小承气?以痞、满为主,燥、坚不那么严重。患者感觉腹满,你按上去呢,肚子硬,但是燥结的时间不长,大便还不那么坚硬,所以不去掉了芒硝。这个方剂呢,就是大黄、枳实、厚朴三个药。用大黄荡涤热结,攻下腑实,用枳实、厚朴行气、降气,推动腑实,向下推。去掉了芒硝,它这个软坚的力量就小了,泻的力量相对减小,因为它不那么坚,这是小承气的用法。

调胃承气。大家看这个方名,和大小承气就不一样了,那个叫大承气,那个叫小承气,这个叫调胃承气,就说明它是清胃热,泻燥结,通过清胃、清肠而攻下燥结。它的组成,它的药物组成,枳实、厚朴都不用,两个猛烈的行气药,燥药,都不用,用硝、黄再加上甘草。大黄攻下,芒硝软坚,为什么要加甘草?加炙甘草?我就思考这个问题。说这个热结旁流,一般地治热结旁流都不用大承气、小承气,都用调胃承气,为什么?我就反复思考这个事。因为它梗阻的部位高,燥屎在大肠的上段,它接近于胃,所以它去掉了两个行气的药,加一个甘草是为了要使这个大黄、芒硝的吸收缓慢,向下的作用缓慢,在胃里边停留,逐渐地向下渗透,起到软坚散结攻下的作用。你如果用枳实、厚朴猛攻急下,力量太大,速度太快,一直就到肠道了,就下去了,它不能停留在胃,对这个高部位的燥屎效果反而不好。加上甘草之后呢,缓解了它的这个急,它不那么急了,逐渐地向下面走,逐渐地向下渗透,最后把燥屎泡软,带动下来。所以反过来呀,通过调胃承气汤,我在想古人为什么这么用?也能够验证它梗阻部位高。所以调胃承气是泄胃、肠积热,它既能清胃热,又能攻下腑实,它的作用缓慢,在三承气里边应该说它的作用最缓,因为它没有用枳实、厚朴。

临床使用,如果大便干燥得特别厉害,津液损伤得非常严重,可以加滋阴药,太干了,光用大黄、芒硝推不动,可以加生地、元参、麦冬,增液汤,增肠道的津液,润肠,它不就滑润了吗?大便就不那么燥了,容易下来了。调胃承气汤里边有芒硝,它可以软坚,也就是可以吸收肠道外的水分,但是那么高热大汗,那么燥,它没有津液可吸,它怎么软坚哪?所以可以在燥结特别厉害的时候,可以加滋阴的药。也就是调胃承气汤的特点哪,它是针对燥结来的,所以它还保留芒硝。吴鞠通有增液承气汤嘛,增液承气汤用大黄、芒硝加生地、元参、麦冬,叫“增水行舟”,这个病叫“无水舟停”,因为肠道没有水了,所以这个“船”就不动了,你给他放水,有水了船就走了,所以光推不行,所以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大家可以灵活变通。

关于气分证,咱们介绍了七个主要类型。

③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包)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下面介绍第三部分,热入心包。

热入心包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热邪入心包;一种是热邪陷心包。热入心包的范围广,热陷心包的范围窄。热陷心包,是指热邪不经过阳明气分,它不顺传,不顺传于中焦胃,从手太阴肺的卫分,或者是气分,总而言之是从肺就到心包了,这叫热陷。如果从阳明传,就不用这个“陷”字,就叫热入心包。这就是说,热入心包它包括的范围广。热陷心包证又有个名称,叫痰热蒙蔽心包。

(图形演示)20.31

病机上说,是痰和热在起作用。这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这个过程叫逆传,因为逆所以叫陷。那么究竟是肺的卫分证还是气分证?叶天士并没有说明,一般都说,由太阴卫分直陷心包叫逆传。那么请问,由太阴气分犯心包,算不算是逆传?太阴有卫分证,有气分证,这两个哪个算逆传?一般的理解,由卫分不经气分,直接进入心包是逆传,这是后人的解释,叶天士并没有这么说。说肺病逆传到心包,这个肺包括不包括卫和气?包括啊。为什么叫它逆传?是因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也就是说,肺热不解就传到胃,这个过程叫肺胃热炽,白虎汤证嘛,这是肺、胃两脏的热盛。再传大肠,阳明腑实,这个过程叫顺。顺的含义,一个是从上到下,顺着走,因为肺底下是胃,胃和大肠紧相连的,顺着往下走,所以叫顺。再一个由肺气分到胃气分,到大肠还是气分,这是整个气分的全过程。气分证本身也有浅有深哪。手太阴肺的气分,前面不是讲了吗?麻杏石甘汤。肺胃热炽,上、中焦,肺、胃两个脏腑热邪炽盛,就用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就不行了,那不就更深了一步了吗?去掉麻黄改成知母,那还一样吗?但是它都是气分。再传到大肠,尽管有形热结,燥屎结得那么严重,腹满痛拒按,它还是功能性的障碍啊,功能障碍还是气分证。所以气分证虽然一步比一步深,但是它还是在气分传变。如果由肺传到心包,它没有经过阳明的气分,直接就跑到营分去了,心包是营分证。这个证(热陷心包证)属营分,为什么呢?心包是心主的宫城嘛,心的包膜嘛,它代心用事,代心受邪,心包的病变实际上就是心的病变,所以热陷心包一定要伤心阴,肯定伤营,所以它是营分证。为什么它舌绛?就是因为它伤营阴了。所以它是营分证。由肺的卫分、气分,不经过中焦的气分,直接就传心包。那么这个逆的意思,第一个概念,不顺为逆,不是顺传,而是逆传,不是顺着传入中焦气分,而是直接就陷入上焦营分,所以叫逆。第二个含义,这种传法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因为病人马上就陷入昏迷,而是有实质性的损害,损伤了什么了呢?损伤血中的津液了。所以这个逆呀,是指逆证(病情凶险),这个逆是指逆传。传变顺序不是顺的,是逆的。从病情来说,预后不好,病情凶险,是逆证。逆是两层含义。为什么用个“陷”字?没有向中焦气分传变,直接就侵犯心主,君主之官。就好像敌人打来,直接就把首都给攻陷了,咱们不是叫陷落吗?攻城叫陷落呀。就是说,直接进入了君主之官,打到宫城来了,攻陷心主,所以用个“陷”字,也意味着病情凶险,预后不良。这是关于逆传的解释。

(视频演示25:25

这个证候的特点。是既有热,又有痰。热怎么来的呢?逆传来的啊,不是外感邪气吗?外感了热邪逆传过来的。痰怎么来的?两个来路:一个是热邪灼液成痰,热邪消耗了肺的津液,使津液凝聚,水分减少,浓缩,生成痰了,不流动了。不流动它就不能够营养人体了,就变成病理代谢的产物,病理产物,就是痰。痰生成之后,热并没有去啊,热和痰裹在一块,热越重痰越凝、越粘,凝越粘,热就越没有出路,形成这么一种恶性循环。这是一种情况。

再一种情况。就是痰盛体质,平素他就有痰,但是他没有病,就是这么一种体质,痰湿重。热邪进来之后,和痰勾结在一起,热越熬,痰越粘,最后形成热痰,这么来的,和体质有关。

叶天士讲,“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平素体内就有痰,虽然他没病,但是这么一种体质,热邪一进来,里络就闭,它这个络指的是包络,心包络就闭住了,外热一陷,里络就闭,痰是这么来的。热痰把心包给包裹住了,不就是蒙蔽吗?所以也叫痰热蒙蔽心包。

那么下面大家看它的临床表现。先把这个病的来路搞清楚,怎么发生的,然后看它的表现。身灼热,四肢厥逆,痰壅气促,或者叫喉间痰鸣。这种病人呼吸像拉锯一样,喝、喝、喝,有痰声,喉间有痰鸣。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或者有四肢抽搐,病人可以动风,可以抽。舌蹇,舌色鲜绛,脉细数,这一系列的表现。身灼热,就是烫手,烫手就说明它没有汗,干烫无汗,身体灼热,体温很高。为什么呢?因为它热邪深入到营分,损伤了营阴,营阴不足,无源作汗,汗没有来源,所以是干烫无汗。为什么四肢厥逆?是因为痰热胶粘,胶粘的痰热阻滞了气机,阳气不达于四肢,因为四肢是人体的最远端,阳气最不容易达到,所以凉肯定先从四肢末梢开始。是因为痰热阻滞了气机,阳气不通,达不到四肢,所以手足冷。怎么知道他有痰呢?喉间有痰声,呼噜、呼噜,而且舌苔是黄腻的,或者黄燥,黄腻或者黄燥,这是痰的标志。从神志上来看,神昏谵语或者昏愦不语,前面咱们给大家解释过,为什么他不狂躁?(图形演示29:55)是外面有热痰包裹,热可以扰乱心神,热扰心神它就谵语,但是外面有痰,心神不能外越,是内闭的,心神内闭,所以他是光谵语,说胡话,没有躁动不安,不乱动,昏睡不语,甚至于连谵语都没有。昏迷的程度越深,病情越重了。为什么会出现动风?是营分的热邪深入到肝,引动了肝风,为什么呢?热邪深入营阴也就是深入血脉呀,肝藏血呀,整个营阴都是热的,肝血还不热吗?肝血热,它供给筋脉的血液也是热的呀,所以热炽筋挛。由于热邪炽盛而导致筋脉拘挛,是动风,这种类型属于(XX中风)营分证,它重点不在肝,是由心营热盛而引动肝风。可以说啊,它是两厥阴的病,手厥阴是心包,足厥阴是肝,是由手厥阴而影响到足厥阴,统称厥阴病。那么加在一起,这些表现就叫痉厥。他既有昏迷,他不是昏厥吗?又有四肢厥逆,他不是肢厥了吗?合起来就是厥。又有四肢抽搐,动风,这不就是痉吗?所以痉、厥一起出现,手足厥阴同病。舌体转动不灵,是由于痰热阻滞经络,手少阴心经别络系舌本,心经有一个分支联系到舌根,由于心经有痰热阻塞,经脉就拘挛哪,就把舌头给往后拉,所以舌头呢,就往后缩。这种病人有的时候张不开嘴,因为它动风啊,你把他嘴给撬开看一看,舌头往后缩,短。因为舌头短,所以它转动不灵,谵语呀,说胡话啊,含混不清,这叫蹇,蹇是转动不灵的意思。舌质鲜绛,也就是红绛,叶天士讲,“纯绛鲜泽者,包络受病也”,那就说明热邪损伤了营阴,血液已经浓缩了。营阴损伤,血液浓缩、有没有苔呢?黄腻或者黄燥苔,那要看热和痰的程度了,因为它有痰,所以它有黄燥苔,舌头红绛,又短,说话又不灵,上面还有一层黄燥苔。脉细滑而数,细是因为营阴伤,脉管里面液体不足了,所以它收缩呀,脉就细。滑是因为有痰,数是因为有热。脉是又细又滑,跳动又快,病情危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它为什么太阴病不顺传阳明?不顺传中焦?而逆传心包?它总得有点原因。

(图形演示34:52

导致逆传的原因,可以分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平素心气或者是心阴不足。就是叶天士所说的,“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因为他心阴、心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你不是心虚吗?它就往心去呀,因为心主的抗邪能力不够,它气或者是阴不足,邪气就乘虚而入。这是一个原因。

再一个,(邪热炽盛),它感受的邪气很重。它不是一般的热邪,外来的邪气非常重。这个(心气和心阴)是体质因素,这个(邪热炽盛)是邪气因素,两个方面都可以(致病),平素体质不好可以,或者热邪太重也可以。

再有一种,误治。这种最多见。什么情况下的误治可以导致热陷心包?“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就指的这个证。汗出过多了,误用了辛温解表(药)发汗,大量地出汗,汗为心之液,大量的汗出,既耗心阴又伤心气,心气、心阴两伤,正气虚了,邪气就乘虚而入,这个就等于什么呢?引邪深入,开门揖盗。为什么强调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必用辛凉轻解法?道理就在这儿。

还有一种情况,(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见于这种情况,本来它是湿热病,是湿热邪气在病变的过程中互相蕴蒸,湿热蕴蒸,热越来越重,开始是湿为主,是湿热酿成痰,把心包蒙蔽住了,是半昏迷状态,意识朦胧,时昏时醒,呼之能应,还有反应,不太重。但是随着热邪向外显露,热邪越来越重,它对这个湿熬得就越来越重,最后热把湿给熬成热痰了,也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就是湿热病从湿重于热——向湿热并重——向热重于湿逐步地转化,最后,它不是灼液成痰,而是煎湿成痰,把湿浊给煎成热痰了,也可以转化到这一步。关于湿热蒙蔽心包,后面咱们要讲,从湿热病向这边发展来的。

湿热病,当然哪,湿热酿痰蒙蔽心包(病证)轻,它是气分证,它不伤营阴,湿痰蒙蔽,热邪不进入营分,它不伤阴液,所以它病情轻。热越来越显露,越来越重,痰越来越粘,热就进入血脉,灼伤营阴,逐渐地发展就重了。

一般来说,是这么四种情况。特别强调,太阴温病不能误汗,也不能误下,你误用攻下,下得太早了也不行啊,说温病下不厌早,在表证的时候我就给他来点大黄,那也不行,没这个必要,不仅仅没必要,而且用得过早,伤正气呀。所以叶天士说“到气才可行气”,为什么强调个“到气”?卫分证是表热,也是热证,一看热证我就清热还有错吗?看你怎么清,应该用辛凉轻剂,宣透热邪,而不应该用大寒的药。你说石膏能达热出表,石膏达热出表是指它解肌,是指在肺、胃的气分它可以向外透邪,在卫分你用它过早,过于寒凉,伤正气,伤气,也可以引邪深入。你用大黄那更不用说了,苦寒攻下,损伤正气,都可以引邪深入。所以误汗、过早地、太寒凉地清气、或者是攻下,都可以导致变证。

怎么治疗?心营有热,清心、凉营,这是必用之药,因为它热邪深入心包就是深入心营,因为有痰,所以要豁痰开窍,它不是一种的化痰,是豁痰,就是比一般的化痰还要重。只清心、凉营,不豁痰,窃不能开,对吧?开窍说明是窍闭了,窍闭的原因是因为痰,痰热闭窍,而不是热闭窍,没有痰窍不会闭。咱们后面要讲春温,讲热灼营阴证。热灼营阴也是营分证,但是它燥狂,烦燥,他不昏睡,为什么呢?因为他光是热,没有痰,心窍没有闭塞,所以心神外越了。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来,光清心热开不了窍,必须得豁痰,窍闭的原因在痰。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面讲,清宫汤主之,“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他说了四味药。第一个是清宫汤,是他组织的方剂。第二类是牛黄丸,就是咱们所说的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这三个任选一个。先看看清宫汤的组成,玄参心,应该是元参,元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尖,犀角没有心,用尖,犀角确实是尖好,连心麦冬,为什么都加个心?取类比象——心能入心,入心经,就这么个思路。咱们临床上心字都可以不加,都可以不用。这个方剂并不复杂,用犀角清心、凉营,“犀角解乎心热”嘛,咸寒,清心凉血,是血分药,是凉血最好的药。因为犀牛,不管是亚洲犀牛还是非洲犀牛,都是一类保护动物,所以现在犀角禁用,犀角、虎骨都不能用了,所以凡是带犀角的一概都用水牛角,水牛角的功用和犀角近似,但是用量要大,可以加十倍。量要大,清心凉营,凉血止血。这个清心力量非常强。还有莲子心,这莲子确实得用心啊,如果去掉心,那可就不行了,莲子去心就成莲子肉了,莲子肉是甘平,健脾固涩,它是固涩药,可不能用莲子肉,一定要用心。莲子心是苦寒,莲子心很苦,它不是甘平的药,是苦寒清心,它清心热。但是它和犀角不同,犀角是入血分凉血,莲子心是清气,清心经气分的热,它不入血分。这是两个清心的药。竹叶卷心和连翘都是苦寒哪,都能够清心,是配合莲子心清心热,同时它们又是轻扬药,能够宣透,透热转气。叶天士不是讲吗,“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什么意思呢?使进入心营的热邪向外透,透出气分,往外解,向外宣透。因为它不是出血性疾患哪,所以可以透,透热,不光是清心,而且给热邪找出路,使它向浅层,向表层透。麦冬和元参,麦冬甘寒,元参甘咸,有点苦,甘咸微苦寒,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养营阴。既能清心营的热,又能养营阴。

它这个方剂综合起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清心凉营。这是犀角、麦冬、元参的作用,入血分啊。清心凉营,第一个方面的作用。

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清心透热。竹叶卷心、莲子心、连翘,莲子心虽然不透热,但是它和竹叶、连翘配起来清心,那两个透热。

第三个方面的作用,既清营分的热,又滋养营阴。这个方剂药味不多,它思考的问题很全面。

但是有个缺点,它只能清心凉营,有没有豁痰的作用?这些药都不能化痰,更不能豁痰,没有豁痰作用。所以要加清心豁痰开窍的药,痰不开,窍就不能开,痰蒙窍闭嘛。所以他选了三个丸药,成药,牛黄丸,就是安宫牛黄丸;紫血散,也叫紫雪丹,现在就叫紫雪,顾名思义呀,这个药的颜色是紫的,像雪一样,所以叫紫雪,因为它是凉药啊,像下一场雪一样,能够抑制热邪,所以叫紫色的雪;再一个就是至宝丹。这三个方剂合起来叫“三宝”,因为它们是在温病的过程中开窍、熄风最好的药,有开窍作用,有熄风作用,所以呢,非常宝贵,把它们叫作“三宝”,而且确实,你看它的药味组成,也都是细料药、贵重药,也很宝贵。吴鞠通为什么提出来,“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为什么选仨?就是说这三个药啊,有的时候,你能得到一种就行了。我说,我奔安宫牛黄丸去,一定就能有吗?不一定。如果没有,紫雪和至宝丹可以代用,其中首选是安宫牛黄丸,为什么?下节课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