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读】皇汉医学022:桂枝汤条文综释

 369蓝田书院 2019-07-14

桂枝汤之注释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翕翕发热:如合羽所覆,热不甚,热在外;后文有蒸蒸发热,热在里。

营气疏泄则汗出;胆经不降,相火上逆则发热,鼻鸣干呕;营卫分离则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津液必伤,表阳必虚。营卫分离,中气必虚。风伤卫气,卫气减少,不敌风邪,不能固表,营气加多,故营气与卫气分离而营现疏泄之病。缓脉乃疏泄向外之象。

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营候于尺,卫候于寸。风泄卫气,故寸脉浮;邪不及营,故尺脉弱。卫阳向外抗邪,正邪相争,因而热自发。

关于脉象,又有另一种解释作为参考:“阳浮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这里的阴阳是指切脉的指力而言,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指切脉轻取有力,阴弱指切脉重按无力。

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腠,故见恶风寒;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被感,肺气壅遏,旁无透窍,故上循鼻孔,而鼻窍窄狭,泄之不及,故冲激作响,而为鼻鸣;卫气闭塞,郁其胃气,浊阴不降,故生干呕。由于病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卫气抗邪无力,因此虽见发热,但热势不高,脉象不紧而缓;卫气不能固摄津液,故见汗自出,这都是指一种体虚之人外感寒邪的证候。】

】太阳者,为太阳病之略称。中风者,中于风之意,即现今之感冒也。故所谓太阳中风者,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感冒之谓也。阳浮而阴弱之阳为外之意,阴为内之意。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之状。“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脉状而预断热与汗出之词也。啬啬恶寒者,缩缩然怕冷也。淅淅恶风者,淅淅然如沃冷水而恶风之来袭也。翕翕发热者,翕翕然热出也。鼻鸣干呕者,鼻有声而呕恶也。

【翕翕发热:如合羽所覆,热不甚,热在外;后文有蒸蒸发热,热在里。

营气疏泄则汗出;胆经不降,相火上逆则发热,鼻鸣干呕;营卫分离则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津液必伤,表阳必虚。营卫分离,中气必虚。风伤卫气,卫气减少,不敌风邪,不能固表,营气加多,故营气与卫气分离而营现疏泄之病。缓脉乃疏泄向外之象。

寸脉为阳,尺脉为阴。营候于尺,卫候于寸。风泄卫气,故寸脉浮;邪不及营,故尺脉弱。卫阳向外抗邪,正邪相争,因而热自发。

关于脉象,又有另一种解释作为参考:“阳浮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这里的阴阳是指切脉的指力而言,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指切脉轻取有力,阴弱指切脉重按无力。

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腠,故见恶风寒;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毛被感,肺气壅遏,旁无透窍,故上循鼻孔,而鼻窍窄狭,泄之不及,故冲激作响,而为鼻鸣;卫气闭塞,郁其胃气,浊阴不降,故生干呕。由于病人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卫气抗邪无力,因此虽见发热,但热势不高,脉象不紧而缓;卫气不能固摄津液,故见汗自出,这都是指一种体虚之人外感寒邪的证候。】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本条所列后三种证状与上一条相同,而头痛是太阳病——即营卫病的共同特征。汗出恶风是其主证,其余不必悉具。

本条重要的是提出了与证相对应的药方——桂枝汤。桂枝汤:甘草、大枣,补益中焦脾胃以滋肝血,为营卫生化之源;生姜辛散,既助桂枝散寒邪,又降逆止呕,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清营中之热;桂枝辛甘温散在表之寒邪,达营中之郁。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中人,则阳分受之,故伤卫气。卫秉肺气,其性收敛,风鼓卫气,失其收敛之职,所以汗出。卫气被伤,汗出营弱,故伤在卫气而治在营血。桂枝达营中之郁,则中风愈。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历代医家在此处多会引入“卫强营弱”、“营强卫弱”的经典论述并进而论证,但常搅在文字反复之中,让人不甚了了,甚至觉得有相互抵牾之感。这里先来分析“卫强营弱”,待到卫病一节“营强卫弱”便会自明。

此处“卫强”之“强”,是指卫的抗体被激发的状态。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邪中人,则阳分受之,两阳相对,卫与风对抗,处于惹激状态,被称为“强”,当这个“强”不能与风的强相提并论时,便受伤而失其收敛之职。营血为阴,遇阳邪之风,无从惹激,只能是处于弱势,无论言风鼓动也好,还是因卫强引营阴外越也好,总之卫气不能收敛肌腠,如此势必汗出。这就叫“卫强营弱”。】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伤寒论》)

【营卫病本应通过发汗来解除,若由于诊断不仔细,误认为是里证而用下法而发生变证,病人若自觉有气上冲,这是肝阳下陷,奔豚发作,当用桂枝汤升肝阳,冲气乃平。若下后气不上冲,是肝气未陷,故不可以桂枝汤升肝阳。】

【注】太阳病者,可专发表,不可下也。医误下之,因反动而致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降其上冲之气,非其候者不可与之。气者,触于五官而无形,然有活动力,此所谓气,即神经作用之意。上冲者,《方机》中云:凡上冲者,非上逆之谓,气自少腹上冲胸者是也。如是,则气上冲者即发作的上走性神经证之谓,此是上冲之剧者。其有缓者,非必自少腹而上冲于胸,只为上冲之应而但现头痛耳。前条之头痛即是也。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

【营卫病,治之得法当解,不至入腑入脏,而成坏病。

若至三日之久,已经发汗、吐、下、温针诸治,而病不解,则定成坏病,而非营卫本病。故不可再用桂枝汤,而应根据脉证,辨明因何种原因引起了什么样的严重病证,然后按证立法选方,即进行辨证论治。】

【注】三日云者,自患太阳病经过三日许之意;发汗者,桂枝汤证而误以麻黄剂发汗也;吐者,太阳病不可吐,复误吐之也;下者,为不可下而下也;温针者,太阳病当汗解,古代民间疗法烧针加于体表而劫热也。以上诸疗法因均为误治,故病仍不解也。此为坏病,谓因上之误治而使病证颓废之意;所谓与桂枝不中者,如此病证,既然颓废,已无桂枝汤证之理,则不宜再与此方也;知犯何逆者,应研究是否汗剂之逆治、吐剂之逆治、下剂之逆治、抑温针之逆治,须审其误治之经过也。“随证治之”与“随证而治”二语似同而实异,不可不辨。随证而治者,以每一独立症状为目的而施治;随证治之者,以各证相关连者为目的而行治疗者也,二者不可不辨。例如脉浮弱、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之际,以脉浮弱,或头痛,或发热,或汗出,或恶风,或鼻鸣,或干呕,每一症状为目的而治之者,即为随证而治者也。以脉浮弱、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之所有症状为目的而施治者,即随证治之也。二者之间大相径庭。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当须识此,勿令误也。(《伤寒论》)

【解肌不同于发汗。发汗是利用辛温药物,打开腠理,促进汗出,以祛除表邪。解肌是通过药物补脾胃从而达到调补营卫、协调营卫关系,恢复营卫功能而汗出祛邪。前者代表方为麻黄汤,后者代表方为桂枝汤。

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不是营病,而是卫病,详见第三节,此处强调营病和卫病的甄别特点。

营强卫弱,寒邪惹激营阴,营阴与寒邪对抗而不敌,故凝滞壅塞;寒邪伤卫阳,使肌腠不开。当去阴药芍药而泻营血,用麻黄而开卫气。桂枝汤中芍药敛阴,因而不可用于脉浮紧证。麻黄汤证如果误用桂枝汤,会因汗不得出,导致轻则烦,重则吐衄等变证。反之,若脉不浮紧而浮弱,虽不出汗,亦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的实质是脾胃虚弱,营卫不调,治疗宜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即使没有上述中风表现,但是病人在外感的同时,有脾胃虚弱的表现,或素体脾胃虚弱而感受外邪者,也是桂枝汤的适应证。】

【注】解肌者,和解肌肤之意。桂枝本为解肌,谓桂枝汤为本来和解肌肤之方,暗示与麻黄汤纯为发汗之剂功效不完全相同也。故于次句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即当用麻黄剂而使发汗者,断言不可与此方。此为桂枝、麻黄应用上之重要鉴别点,故复申言,当须识此,勿令误也。大书特书,以示警告。尾台榕堂云:若其人脉浮紧,发热不汗出,则宜用麻黄汤。是证而烦躁或渴者,宜用大青龙汤。可谓有识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

【桂枝汤的服法,是一剂分三次服,如果服第一次药后,不但中风证不解,反而觉得发烦的,这不是药不对证,而是因为风邪阻于经络要路,药力运行受到阻碍,或为病重药轻,反而使正邪相争更加激烈,不能达到一鼓驱邪外出的目的,反郁聚于里,故发烦,烦为阳气胜。此时可刺风池风府二穴泄阳,使经络疏通,再续服桂枝汤,药力得以运行,即汗出而愈。

风池、风府均为治疗外感病的要穴,在大椎旁。】

】当太阳病之有桂枝汤证,与适方桂枝汤,其烦当即可解,而反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即可愈矣。所谓风池、风府者,《甲乙经》云:风池之两穴在颞颥之后,发际之陷中。风府一穴在项之发际之上一寸,大筋宛宛中。故可知风池在颞颥后头缝合部,风府在左右僧帽肌停止部之中央。然何故必刺此三穴?乃因本条之病证为太阳病,则本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证,而头项所以强痛,既如前述,头项部比他部充血为甚。若其充血更达于高度时,虽与桂枝汤,因阻止药力而烦不解。故刺此三穴,使郁滞之血液流通,除却阻止药力之原因,然后药力可奏效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

【营卫病,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外证未解,又出现里证,仍须解外为主,否则外证不能解,而且干扰里证的治疗。若脉象浮中兼弱的,即不宜峻发其汗,故不管有汗无汗,都不能用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有辛甘化阳、苦甘化阴的作用,能化生营卫,与麻黄汤的峻汗不同。】

【注】外证未解者,头项强痛、恶寒等症状未全去之谓也。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

【外证未解而下致营卫内陷,称为逆。不论太阳中风或太阳伤寒,凡是外证未解的,即使兼有可下的里证,也当先发汗以解外,后攻下以治其里。如果先行攻下,即为逆冶,最易造成表邪内陷的变证。误下后若侥幸表邪未陷而外症仍在者,仍当解外,不过下后里阳受伤,营卫必不充实,故凡下后欲解外者,只宜桂枝汤类药,不可用麻黄汤。外解已,然后里证才可议下否。】

】为逆者,为逆治之意,而明非正治也。欲解外者,欲治外证之义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营卫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如果内有腑热,则下之当愈,若使脉浮,则表邪未解,必不能愈。营卫表证未罢,而内有腑证,固然当下,然而必需先解外,而后可下。解外当用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一句,意谓此太阳病宜用桂枝汤,误以麻黄剂发汗,故不愈。而复下之者,不宜泻下之太阳病而以泻下,一再误治,故特加“复”字也。脉浮者不愈云者,凡呈浮脉者,病在外,即在表之候,宜发表为正当,而反与以泻下,以致不愈之意也。脉浮,更经再三之误治,仍见脉浮,可知病尚在外,即在表,故当用发表剂治其外证,即可愈也。其发表剂宜用桂枝汤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病人脏气平和,没有胃热等其他脏腑之证,仅有时发热汗出而不愈,这不是里证,而是卫气仍然未与营气和合的缘故,故仍以桂枝汤主治,服药时间须先于发热自汗之前方有效。本条论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发热、自汗出证候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发汗”,应改为调汗,桂枝汤为收敛之剂,调汗而不发汗,营卫调和则汗自出。】

】藏即内脏,诊病者内脏无病则其病必在表。有此表病而时时发热,自汗出,久不愈者,于其发热、自汗出以前发汗即愈,宜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论》)

【“宜桂枝汤”,应在“当须发汗”后。

头为诸阳之会。阳明里热,能上冲而头痛;营卫表热,也能涉及经脉而头痛;特别是邪郁经络的,头痛就更明显些。因此六七日不大便又兼头痛时,为了辨识其属表属里,可结合小便情况来诊断。若小便赤的为里热,当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小便清的为表邪,当以桂枝汤汗之。若发汗以后,仍然头痛的,为阳明不降,热郁经络,必伤阳络而衄血。但衄后热随血泄,头痛也会痊愈。】

】本条之前半,论桂枝汤证与大承气汤证之鉴别法,甚重要也。盖大承气汤证与桂枝证俱有头痛、有热,大相疑似也。大承气汤证者,里证,即于消化管有急性炎证影响于头脑而头痛,走于外表而发热,则其小便必为赤浊。反之,桂枝汤证者,表证,即病专在体表,主证为头痛、发热,内脏无变化则决不呈尿变,常澄清也。又后半云若头痛者,谓头痛有热,小便清,其头痛若剧者,必衄血。此证宜用桂枝汤也。今推究其理,既如前述,此头痛为太阳病本来之病势上于头项部,充血颇甚,血液难以畅流,若此充血达于极度时,血压亦随之亢进,突破抵抗力最薄弱之筛骨蜂窝部而外走则为衄血。故既衄血后,血压降低,血液比较的得以流畅,对于头痛与其他症状反有良好之影响。此际与桂枝汤,恰如刺风池、风府后除去阻止药力之原因,则桂枝汤能尽量发挥其能力,故头痛、衄血等皆得治之也。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营卫表病只宜解汗,若不汗解,而误下之,下伤太阴脾脏,而泻利不止,却又有营卫之身体疼痛表证,虽有表证,不可治表,当急救里,宜四逆汤以温太阴。这是因为营卫借助于中焦水谷的精气,如果中阳不足,必外攻无力,故此先以四逆汤温里。俟其里气充实,只是身疼痛,大便正却已正常,再以桂枝汤解表。】

】伤寒,医下之者,谓医误与下剂,续得下利者。下剂之药力虽尽,下利尚不止也。清谷,谓完谷下利之无粪臭者。当救里者,宜止泻之意也。清便自调者,谓便通如平常。当救表者,当发表之意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大下后又发汗,为误治,中气大伤,湿热上逆而成胸痞。若仍恶寒者,是病证尚在,当先用桂枝汤以解表,然后用大黄黄连以泻心。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下湿热而消痞。】

】伤寒有桂枝汤证时,用大泻下或以麻黄剂发汗,均为误治。于此误治之后,成心下痞、头痛、发热、身疼痛、恶寒者,虽有心下痞,表证未去者,不可先攻其痞,须先发表去其表证,而后可攻痞。发表宜用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也。

前条是述四逆汤证与桂枝汤证之合并,常法则宜先表而后里。然有下利清谷,里证亦不可忽视,故宜先用四逆汤而后用桂枝汤也。本条为桂枝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之合并,而心下痞非如下利清谷之危急证,则循常法先用桂枝汤,而后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也。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脉迟,汗出,恶寒,是太阳中风脉证,故宜先用桂枝汤解外。而汗多已属胃阳之盛,故曰阳明病。

阳明病脉迟,缓实之象,汗出多,似近于可下之证。然而汗出又微恶寒,仍有表证,表证未解,总宜解表,解表用桂枝汤。若误下之,此为大逆。】

】本条为阳明病与太阳病之合并证。脉迟为阳明病之脉证,汗出多者,为二者共有之证。然微恶寒者,非阳明证而为表证也。因此知表证尚存,所以用桂枝汤也。虽然,此病证本来为阳明病,而兼太阳病者则用桂枝汤者,为一时之处置。若表证全去,仍宜以大承气汤治阳明证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发热脉实,故属腑证。发热脉虚,故属表证。病人烦热,是阳气郁蒸,将要作汗的现象,汗出后烦热即解,潮热是热入肠胃,热随日晡阳明气旺之时向外扩散,非下之不能解。烦热是外有表证,其脉必浮,浮而虚者,可用桂枝汤发汗;潮热是热聚胃肠,虽已可攻里,但还须结合脉象,如脉沉而实的即是大承气汤证,不沉实的(如脉滑而疾)宜小承气汤。】

】病者烦热即为热烦闷,因汗出一旦轻快,后又发作如疟,于日暮时发热者,自表证直转属于阳明也。若脉实者,可与大承气汤下之。脉虚浮者,宜以桂枝汤发其汗也。尾台氏曰:病人烦热云云。此证虽脉虚浮,恐用桂枝二麻黄一汤为佳。此见甚是,处方之际宜留意之。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本条为太阴兼表证,乃表里同病,但里虚不甚,表证明显。太阴病本为脾虚寒湿,可见腹满或痛,纳呆便溏等症,但今见脉浮,则为外感寒邪之征,可见发热恶寒,四肢疼痛等症。由于里虚不甚,表证明显,故先表后里,可发汗,宜桂枝汤。】

】仲景曰: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则太阴病者为呕吐、下利、腹痛病证之名称也。本条之意,谓以下利病而脉浮者,发汗则愈,其发汗宜用桂枝汤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营卫病的治疗治法则,一般是汗不厌早,下不厌迟。即使表兼里实,也当先汗后下。如兼里虚,就当先温后汗,更不能用下法,误用即会导致变证百出。里气乃表气之本,故当先温里气。里气的阳气充足,表气自能外解。倘先解表,则里阳更虚矣。“攻表”之攻,作“治”解,非攻伐。

   里寒当温里,表证当解表。但解表必须里气充实,故先以四逆汤温里,俟其里气充实,大便正常后,再以桂枝汤解表。】

】本条是述阴证之四逆汤证与阳证之桂枝汤证合并处,即下利腹胀满者,四逆汤证也;身体疼痛者,桂枝汤证也。而下利腹胀满者,重证,故先用四逆汤治之;身体疼痛者,轻证,故后以桂枝汤治之也。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消息:斟酌。

吐利已止,别无他病,而身痛不休。身痛不休为有表证,营卫不和,宜桂枝汤和营卫。

    霍乱是重证,吐利虽已停止,里气仍是大虚,不但不可用麻黄汤,就是桂枝汤也应斟酌慎重使用。“小和之”,就是稍与之以和营卫。】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发汗。(《伤寒论》)

【里气充实,只是身疼痛,大便正却已正常,再以桂枝汤解表。】

】二条虽俱说以桂枝汤治下利后身疼痛,然不独限于下利后也。不拘任何之身疼痛,其证存在,悉以桂枝汤为主治可知矣。

产后中风,持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金匮要略》)

求真按  阳旦者,桂枝之别名也。

】产后患感冒,虽经过数十日未愈,头微痛,恶寒,时时发热,胃部苦闷,干呕者,虽感冒后经过颇久时日,桂枝汤证依然存在者,则宜仍用此方也。

(本文选自《皇汉医学》中国中医药2012版p29-32)

说明:蓝色字体小注为王里注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