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专家共识
1.1 定义和命名 国际上并无公认的taTME定义。经国内专家组多次讨论,建议定义为:利用经肛内镜显微外科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或经肛微创手术(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AMIS)平台,并遵循直肠全系膜切除(TME)原则“自下而上”实施的经肛腔镜直肠切除手术。关于taTME名称的英文首字母是t还是T,国际上并不统一,推荐使用首字母小写的taTME。TME为基本术式,ta为描述路径的修饰词汇,即transanal(经肛)。
如无特殊说明,taTME通常指的是“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腹腔镜辅助taTME手术可发挥经腹和经肛入路的各自优势,互相配合,分别完成经腹和经肛手术操作,学习曲线相对更短,更易学习和实施。借助于TEM平台的taTME手术,称为TEM-taTME(图1),而借助于TAMIS平台的则称为TAMIS-taTME(图2)。
完全经肛入路完成的taTME,英文缩写为NOTES-taTME,即“经自然腔道内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中文可以简称为“完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
1.2 手术所需的设备和器械 经肛手术设备、器械种类繁多,taTME使用的操作平台及相关设备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标准化。经肛入路采用的充气设备通常为腹腔镜手术使用的CO2气腹装置(加装或者不加装简易气腔恒压装置),充气压力可设定为8~20 mmHg(1 mmHg=0.133 kPa)。因为taTME手术在直肠腔内及盆腔内的操作空间相对狭小,且不稳定的CO2充气压力、盆腔术野烟雾为最常见的术中困难[7],因此,定速、恒压充气且具备良好排烟功能的高流量恒压气腹机是经肛充气设备的最为理想选择。
taTME手术一般通过TEM或TAMIS操作平台进行。TEM操作平台采用特制的直肠镜金属套筒及手术器材,集合了套筒固定系统、腔镜成像系统、CO2充气装置。尽管金属套筒保障了操作及视野的稳定性,但也因限制常规腹腔镜手术器械的使用而增加了手术成本。
目前较为常用的TAMIS操作平台,多为经肛单孔腔镜手术操作平台,可以使用常规的腹腔镜手术设备及器械,因此,更为便利。目前使用的TAMIS单孔手术操作平台多采用3套管设计:上端孔置入直径5 mm或10 mm的30°腹腔镜,左下孔入抓钳,右下孔入分离钳(电钩、超声刀、闭合器等)。根据CTRC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应用TAMIS平台开展的taTME手术病例数>60%[7]。
taTME手术的消化道重建常采用圆形吻合器行端-端或者侧-端吻合,亦可在直视下完成经肛手工吻合。CTRC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术中消化道重建使用吻合器者占74.8%[7]。
1.3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2017版)》[6]。
1.4 手术的利与弊 安全的直肠远端切缘和系膜环周切缘、彻底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后机体功能快速恢复及更少的并发症,是直肠癌切除手术的近期目标。taTME采用经肛入路、自下而上的解剖策略,可以在近距离、直接观察远端切缘,更有利于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良好的经肛盆腔充气操作空间及放大的腔镜视野,有利于精细解剖:准确进入直肠系膜周围间隙,有利于对“神经血管束(neurovascular Bundle,NVB)”及盆神经丛的保护[6,8]。taTME手术后标本可从肛门移除,避免了腹部切口,创伤更小,美容效果更好。中国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病例登记协作研究数据库2018年度报告显示:taTME手术安全有效,能够保证远端直肠系膜切除的完整性,以及远端切缘和环周切缘的安全性[7]。
taTME手术起源于解决“困难骨盆”直肠癌病人的手术问题。此类病人数量相对较少,从taTME手术开展至今虽然已近10年,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缺乏大宗的临床对照研究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9-10]。taTME手术采用经肛由下至上的解剖策略,按照从黏膜至外膜的顺序解剖,因此,需要习惯于由上至下、从浆膜开始寻找解剖层面的外科医生进行一定的适应性训练。另外,taTME手术是经肛门的单孔腔镜操作技术,须配备优良的操作平台和适宜的手术器械,且需要娴熟的在狭小空间内开展单孔手术的技术,因此其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高。当前的医疗设备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推广此类手术的要求[11]。taTME手术的学习曲线长,国外有较为严格的培训准入制度,我国也逐步开展了以新鲜冰冻尸体为手术操作模型的结构化培训[12-13]。诸多研究表明,在学习曲线范围内的taTME手术临床实践,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而渡过学习曲线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未高于常规的经腹TME手术[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