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站桩教案分享

 以心行气 2020-01-16

  大家平时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根绳子要把它抻紧了,是不是扯住两头,然后中间再找一个点把它拉住,这样子才能抻得更紧呀?

  请注意图中的两头及中间指头,一会儿请大家分别在自己的上身、下身找到这些对应点。

第一部分:下半身动作要领

  咱们先从中间的裆胯开始调。从胯根开始。这个胯根,在哪个部位呀?就是臀部下沿靠近大腿里侧的那个位置。

  站桩的时候,下半身直接从胯根、顺着大腿后侧往脚后跟使劲!同时,膝盖有点往前顶的劲。这两个劲:膝盖向前,胯根向后向下,形成一种胶着状态,使臀部「卡」在或者「镶嵌」、「悬挂」在大腿上。

  有些人体会不到怎么办?首先,您做动作之前,一是腿一定要先管束住,先向后绷紧。膝盖不要弯,腿不能晃荡乱动!二是前面的大腿根不能挺出来,要向脚后跟使劲。在此基础上,可以把胯根往中间合一下,再往脚后跟用劲。这里要注意一点,咱们不强调尾骨向上卷,因为尾骨上翻太过,下颌收得太过,容易导致气在胸部住。

  膝盖用意向前顶一下,这个动作叫膝曲而伸,就是膝盖是往前用劲的,但膝盖的这个曲,导致了腿后侧是伸张的:就像伸懒腰一样,从脚底有个反弹劲往上伸张。注意,膝盖的曲,是有个劲往前顶,绝对不是主动的弯,几乎没有几何尺寸的变化!要是出现了几何尺寸的变化,最多也就是一两毫米。

  膝盖还有一句话叫曲中求直」,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什么意思啊?就是膝盖微微的向前顶一点点劲,没有几何尺寸的变形,这样子的“曲”,“求”的是《内功真经》所言的腿后侧委中两大筋竭力要直这个结果。这是它们的逻辑关系。

  另外,胯根内合再往脚后跟使劲,跟咱们以前分享的《内功真经》要领逼臀以坚膝」是一个道理。实际上,臀部下沿里侧往中间并一下,那就是逼臀嘛!这个逼臀,或者说胯根内合,能够达到的效果是让身体的重量落到脚后跟,这样膝盖自然不会受力。

  所以,各种说法其实都是相通的。我这几次教学一再强调不要被法束缚住了,法是被我们所用的。

  整个下半身从胯根往脚后跟使劲,然后膝盖往前用意顶一下,就像那条抻紧的绳子,膝盖属于中间的那个点,一往前顶,腿后侧就用上劲了。这里请注意,腿后侧大筋吃上劲了,您自己本身是感觉不到的,除非别人摸才能摸出来。因为您弯腰自己摸、那个状态又变了。

  上面动作到位后,在脚部达到的效果叫足坚而稳。就是那个脚啊,像粘在地上一样牢靠,实际上是通过胯根内合、身体重量压下来实现的。这时,别人踢一脚都踢不动。

  到这里,还不够稳。我现在采取的方法呢,完全按照咱们公众号里发的那四个步骤:膝盖还要用意内扣一点点。内扣呢,就实现了脚大趾着地,其实连带着也有一点圆裆的感觉。这样子,圆裆以坚胯的效果也就出来了,这也是《内功真经》的原文。

  这时候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就是两脚之间的距离,大多数人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就行了。有的人,因为膝盖结构上的原因,可以稍外八站。如果找不到抻拧胯筋的感觉,也可以脚外侧平行、也就是稍内八站。只要脊柱中正、放松舒服就行了,咱们不要被这些卡死。

  这样,胯根内抽,膝盖用意内扣,也导致了脚后跟的外沿是向外扭的,从孙禄堂先生那里总结的四个调形要点中的三个在下半身就落实了。落实了以后呢,脚底自然隐隐约约地呈现阴阳鱼的受力结构,就是我手里拿的鞋那个形状。这个形状呢,其实是隐隐约约的,有一点感觉和意思就行了,并不是非常明显。

这是右脚受力演示

  实际上,大家一个方法掌握了,其它的也就全部通了。比如,如果按照《内功真经》的要领,咱们也从裆胯开始调,圆裆以坚胯、逼臀以坚膝这两个要领同时做:大腿根往中间合、再往脚后跟使劲;臀部下沿里侧也往中间合、再往脚后跟使劲,这样子我们的外胯、也就是髋部位置,就像箍水桶的箍一样箍紧了,这在形意拳叫束身而起——说的多形象呀!如果这里束不紧,全身的劲是不会整的,蹚泥步也无从谈起。

  「圆裆以坚胯、逼臀以坚膝」这两个动作到位后,膝盖想弯也弯不了,只能往前顶一个劲,达到「膝曲而伸」。请注意,如果您的膝盖还能打弯,说明您的裆没有藏,也就是大腿根没有合起来往脚后跟使劲。大家也可以把膝盖用意往前顶、腘窝委中那里用意往后使劲,达成的效果也是身体重量落到脚底,形成「足坚而稳」之势。这些道理和动作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

第二部分:半身动作要领

  上半身也是两头拉、中间抻紧的三点结构。上半身的动作要领很重要,平时即便是不站桩也能用得上,但许多人并没有做到位。这里也请大家注意。

  我最近突出强调站桩的三条铁律:第一是胸一定要往上提;第二是腰一定要往下塌,第三是感觉上身微向前倾,下身似坐非坐。感觉上身微微向前倾,这句话杨澄浦和孙禄堂都说过,也是经验的累积。请注意:身形到位后,您感觉上身是微向前倾的,但请别人从旁边看,脊柱和后背又是正的。

  提前胸与塌后腰,与《黄帝内经》的话完全相符: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歧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腰以上为天,本乎天者亲乎上,所以胸要往上提;腰以下为地,本乎地者亲乎下,所以腰要往下塌。天地阴阳是最大的阴阳,提前胸、塌后腰,这是站桩必须遵守的铁律。请注意:塌腰或者说松腰,并不是说腰那里往外凸,而是像婴儿一样,腰那里是平的就行了。塌腰有个往下的劲,这样说比松腰更明显、更突出一些,也是形意拳里的说法。

婴儿的腰是往下塌的

  这几次教学,还有一个主题:开心。怎么开心啊?我一再强调前胸、也就是喉咙底下这里一定要上提,提到什么程度啊?提到靠近锁骨的两个肩窝发紧就行了。所以,咱们公众号里原来说的站桩调形四句话中的最后一句:肩根内抽,与提前胸也是相辅相成、异曲同工的,只是下手点不一样,表达方式不同。

  为什么要提前胸啊?以前,看到《内功真经》有句口诀叫「提胸以下腰」。因为没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所以行动上做得不坚决。近期正好看到资料:舌下和肛门括约肌其实是同一条筋膜的两头。前胸上提,因为同一个筋膜嘛,反而有下腰的感觉。

  还有一个缘,就是看到近代形意拳大家韩慕侠的照片,整个上身挺拔、威武,显得神气内敛、精干有神。提前胸,喉咙下面的这个位置往天空的方向提,而不是挺胸。女性这样做也显得特别精神,特别的美。我观察电视播音员,她们都提得特别好,可能有这方面的礼仪要求吧。我们许多人平时低头哈腰,把胸口这里窝住了,应了垂头丧气这句话,气机肯定不顺。

图片来自网络

  提前胸还有一个原因,是杨瑞教授讲的:咽喉下三寸有个位置叫天门,天门是三门合一的,最外面叫心门,里面叫肺门,肺门里面还有个胃嘴。如果心门是宽的,肺门也宽,胃嘴也宽,这样子就食欲大增。所以,开心的物理前提是提前胸,这样子心门打开,肺门就开,气血交换输送就顺畅,运化吸收就充分,新陈代谢加快,身体残留的垃圾少。

  刚才说了,上半身也是三点成线、中间抻紧的结构。提前胸、胯根往脚后跟用劲,舌下与肛门括约肌所在的筋膜形成了一个对拉关系,但是,还要找到中间那个点,这样筋膜才能抻得更紧。上身那个中间点在哪里呢?就是心口窝。心口窝这里啊,一定要顺着心口窝这里的肋骨往尾骨方向「空」,是用意念「空」!

  假如把肚子比喻成一个球,肚脐这边是外侧,贴脊柱那侧是里侧。心口窝往下空,是在提前胸的基础上,好像有个劲顺着肚子的里侧,向尾骨及脚后跟用劲。这样子,客观上也就造成了塌腰的效果,同时也把肚子给出来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大家坐着练不得力,或者蹚泥步上身走不出感觉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提前胸」与「空心口窝」这两点没有把握住。

  我又要说一下法无定法。对于平时挺胸的女性,这个往下「空」的点,可以选择在两乳中间的膻中穴,意想膻中穴贴着脊柱往尾骨方向塌劲,这样子有利于把腰椎那里的S弯给调直。各个人情况是不一样的,教学也要因人而异。

第三部分:头部动作要领

  头部,也很重要,请大家务必注意:收下颌,或者枕骨往上提之后,头要从颈椎那里向脊柱方向稍向下枕一点。注意,这个往下枕只是用劲,也不要有几何尺寸的变化,能感觉到颈部大椎那个位置有点紧、好像有个劲顺着脊柱往下插就行了。这也是坐着练、蹚泥步的必备要领。南怀瑾老师说后脑后仰,如醍醐灌顶,华池神水下降,水火才能既济。

  大家请注意,大椎这里是七条阳经经过的地方,这个地方卡住了,有颈椎病了,影响全身的阳气运行。《黄帝内经》里有句话叫:「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曲肩随,腑将坏矣」,好像老古人几千年前就看到了今天一样,人人低头看手机、好多人有驼背和颈椎问题,这必然影响臟腑。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思之甚恐,危害极大。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许多孩子小小年纪颈椎也出了问题。这次在常州调形,好像一个小学生、一个高中生,颈椎都有问题,这就是平时低头写作业的结果。想一想,我们小时候读书,要求我们把书本捧在眼睛正前方,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站桩真的无它,是一门形体医学,就是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落实老百姓讲的「站有站样、坐有坐相」。平时生活当中如果能够时时注意「站如松、坐如钟」,可能比专门拿出时间来站还重要。

  《内功真经》中头部要领是两句话:「提颏以正头,折天柱以下气」,也是枕骨上提的同时,强调天柱穴这里往下折一下。折天柱才能下气,这句话也极其重要,关系到气的走向。有的人站桩气上头,可能跟这个有关系,就是胸没有提起来,天柱没有折下去!折天柱以下气」这句话在《逝去的武林》后附的宋本《内功经》中没有,请大家留意。我跟大家反复说明,身体的每一个力没有一个可以当老大,都是制衡的、对拉的,这样子身形才能稳定。

  小结一下上下身动作:

  提前胸,提到两个锁骨旁边的肩窝有点发紧。然后收下颌、枕骨上提的同时,后脑向后用意仰一点点,确保大椎那里好像是顺着脊柱向下插的。咱们在加固下肢的时候,臀部与大腿连接的里侧是向下坐的;现在,通过提前胸,通过颈椎向下插,通过空心口窝,臀部又像网兜一样隐隐约约形成了一个向上的力。这样子,胯根那里有一个下坐与上提的平衡力,人站在那里就有了平地立杆」的感觉。有了这个感觉,站桩就不一样了,就能站得住了。

  请注意,平地立杆」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提前胸、尔后这个劲好像漫过头顶从大椎插下去,再配合空」心口窝实现的。实际上,提前胸、折天柱,是把颈椎调直;空心口窝又把腰椎调直;脊柱直了以后,提前胸的劲又通过折天柱,从上往下压在脊柱上,这样子就有了平地立杆」的感觉。有了平地立杆」的感觉,您千万不要对自己说这是在站桩,因为这时候身体是平衡的、是舒服的、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您有不想站的念头,这是您的想法在造作!您就把自己当成一根棍子杵在那里歇着就行了,别说自己在苦哈哈地站桩,就是在那杵着休息!

第四部分:部动作要领

  站桩时手的姿势,也是伸筋拔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我也现场采访了一下大家,就是洗完床单之后,您是从哪里把它抻平整的呀?很简单嘛,肯定是从边角这里下手的。“不幸”的是,手也是一个边角,正像有位知名的正骨大夫一样,人家调脊柱侧弯是从手指头那里调的。所以,手的姿势也关系到整个筋膜,关系到整个气的走向。

  以前看到大成拳的手形,每个指头缝之间都张开着、像“鸡爪子”一样,感觉真难看。现在检讨起来,带着预设立场看问题,永远看不清真相,对人对事都一样。这里插一点建议:如果您要研究站桩的话,一是建议研究大成拳,因为其创始人王芗斋是近代舍套路而专倡站桩的第一人;二是建议研究孙禄堂,据说王芗斋是从郭云深那里学的,而孙禄堂得到了郭云深的亲授;三是研究一下宋世荣,因为《内功真经》是由宋先生得到并发扬开来的。

  孙禄堂集形意、太极、八卦掌于一身,我研究孙先生的资料而采纳其如下手形:食指与拇指撑开、食指向上挑住劲,指尖微扣,拇指与食指虎口撑圆、指尖微微向里扣住劲,其它三指均向里扣劲。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大指与小指这时也是向外撑的劲,这样,大指、小指与食指三指之间形成一个很圆的劲,然后手腕极力立起,塌住劲,也叫塌腕,手的大指一侧向外拧劲,手心向回缩劲,这时,塌、拧、扣、挑、缩五劲齐全。

  您可以按这个手形逐一体验一下:撑开虎口时,感觉一下胸腔;拇指与小指撑开的时候,感觉一下腹腔;食指向上挑劲再扣,体会头部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微细,各个人感受也不太一样,但很重要,这个手形能够沟通三部丹田和引气下行。手形一摆,配合贴背以转斗」、胸出而闭」、肩平而顺」等动作要领,能够自然而然实现膈式呼吸。

  为什么要形成膈式呼吸,吸气的时候要吸到腹部及肋后侧呀?这是我们站桩的一个重要目的。《黄帝内经》讲: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人合一,人体也有同样的阴升阳降循环,这就是黄元御、彭子益所说的一气周流或圆运动理论:肝升肺降、心肾相交,心火只有通过呼吸降下来才能转化为肾水。所以,婴儿的呼吸都能通达小腹及肋后。反观我们成年人大多肝火旺、心火炽、肾水虚、中间脾虚脾寒脾湿,造成了上热下寒中间瘀的格局。通过身形结构调整,自动实现膈式呼吸,把心火降下来转化为肾水,这是内家功的作用和魅力。所以,站桩或者说内家功,真的无它,就是恢复我们本具的身形和功能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