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这么多年“炙甘草”都用错了……

 新用户10205316 2020-04-29

作者|虚宏

排版校对|灵素

我是一枚中医铁粉,对很多中医经典都耳熟能详,尤其对《伤寒论》推崇备至。

做为一名中药工作者,每每翻起《伤寒论》,最大的乐趣就是思索经方中那些“药”,为什么要这样用?为什么不那样用?推敲出处是我平日最欢喜之事,以验证是否与今人所用之药一致。

为什么研究药物要这么认真呢?——疗效!

从事中药的人都知道,目前用药之中存在同名异物,或者同物异名之现象比比皆是。炮制方式是否得当,对药物的性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所用之药是否为医者方中所开之药,炮制方式是否能彰显方之本意,显得尤为重要。怀着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崇敬之意,对经方中所出现频率较高的“炙甘草”作一简单剖析,便于我们更好的使用经方之药。

甘草这位“国老”的前世今生

甘草被称作“国老”,可见在中药家族中地位是很高的,这位“国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冠以这尊贵地位的呢?

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列入上品之中;国外对甘草的记载也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神农本草经》中对甘草的记载为:“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本草衍义》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

根据《本经》所载之功效和《本草衍义》所载之性状来判断,符合现代所使用的豆科植物甘草,但是未涉及到炮制加工。

《名医》有云:“才根暴干,十日成。”由此可见,药用部位为根部,干燥后使用,符合现在临床使用的生甘草特征。

伤寒论中炙甘草真的是“蜜炙”吗?

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甘草在方中大都是“炙”用,这就是“炙甘草”最早的出处了。

《伤寒论》成书于汉代,那时候甘草都是生用,仲景先生划时代的提出了甘草炙用。我们现代人使用仲景先生经方的时候,所用“炙甘草”都是“蜜炙”,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关于“炙甘草”的法定要求。实际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一剖析。

一、根据仲景方义,不应该是生甘草

首先,从“炙”分析,《说文解字》载:“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按,炮当灼)”。从字面意思分析,“炙甘草”为直接烤灼使用。

带着这一问题向恩师紫尘阁主请教,师父说,甘草味甘,性凉。(《本草蒙筌》中记载:甘草,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不炮制的甘草大量服用,可出现轻微浮肿现象。这正符合了甘草的性质,甘味具有补益之效。

但寒凉之性使之凝滞,又加之甘草有生津液之功,有帮助体内的阴液保存及运转的作用,故大量服用会产生轻微浮肿。

仲景先生用方和用药是十分慎重的,所以首次提出了甘草炙用,从而使其寒性变为温性,使方中甘草之药效发挥到极致,更符合方中配伍要求。

二、从炮制特性看蜜炙甘草为何不合理?

其次,我们再看看现代炮制中“蜜炙”药物的特性。《中国药典》炮制通则里面关于“炙法”的描述,“是待炮炙品与液体共同拌润,并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由此可见,法定炮制中对“炙”的定义是必须要有辅料的参与,并且是液体辅料,如酒、醋、盐(盐水)、姜汁、蜂蜜等的参与。

《中国药典》中关于“炙甘草”的法定炮制要求:“取甘草片,照蜜炙法(蜜炙法: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待炮制品用炼蜜25kg)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我们再参照法定炮制中适用于蜜炙的药材,如“蜜紫菀”、“蜜百合”、“蜜桑白皮”、“蜜枇杷叶”、“蜜麻黄”……综合对比这些药材的炮制特性,蜜炙的目的在于增强其润肺之效,属于引药归经的范畴。

《医学入门》有云:“凡药入肺蜜炙”。由此可见,《伤寒论》中如果用蜜炙的“炙甘草”不符合方之本意。

在恩师紫尘阁主的讲解中了解到,方中使用“炙甘草”只是简单的要求把寒凉性的甘草通过“烤炙”的方法改变为温性,使其不至于凝滞,并非通过“蜜炙”来改变其性味归经。

由此可见,在临床上使用《伤寒论》经方时,用蜜炙的“炙甘草”是不合理的。

三、从配伍角度看蜜炙甘草的不合理

甘草本身为甘甜之性,再用甘甜之性的蜂蜜来炮制,使之更为甜腻,过多的甜腻易在体中形成痰饮,过多的痰饮会在体内形成壅塞,不符合经方的配伍使用。

四、从历史角度分析为什么不是蜜炙

蜜炙甘草,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后才逐步被采用的一种炮制方法。通过“蜜炙”,能提高甘草的润性,增强其补中益气的功能。

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汉代,在东汉末年还没有蜜炙甘草这种炮制方法。书中其他处也曾用蜜,比如乌头,一般写作“蜜煮”,用蜜煮之后就可以破坏乌头碱、降低毒性。但是对于甘草,书中并没有提到。

大医派流传下来的关于正确的炙甘草方法是什么?

水炙!

《伤寒论》经方中所用甘草为单炒而成,具体流程如下:

将甘草均分为两份,其中一半甘草用千里水(流动的水)煎煮,煮好的水放锅里炒制另外一半甘草,中火炒至表面微黄变色,略带焦斑即可。使其寒凉之性变为温性,更符合经方中“炙甘草”的配伍使用。

怎么样?是不是大开眼界了?以后不要再用“蜜炙”甘草了,还是用“水炙”甘草吧。否则方子再好,哪怕张仲景再来,用错了药,或者搞错了炮制方法,疗效也打折扣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