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宋词里的端午习俗

 杏坛归客 2020-07-15
    端午节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历代诗词作家都会以他们的艺术细胞,创作出许多充满民俗情趣的诗词,让后人得以管窥当年端午节的诗意景象。
    据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共收录了95首端午诗词。唐代有23位诗人创作了28首端午诗歌,宋代有46位词人创作了67首端午诗词。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和著名政治家史浩都创作了4首。
    唐代最“牛”的端午诗堪称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玄宗曾在端午节之际宴请群臣,赏赐飞白扇并赋诗。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孙正国分析说,从唐玄宗这首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唐代的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端午竞渡”是一项深受欢迎的节俗。唐代诗人张说、张建封、储光羲等,都曾专门写过“观竞渡”的诗。在岳州观看了端午竞渡之后,诗人张说即兴写的《岳州观竞渡》,展现了唐代南方地区的端午习俗。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鼓发南湖溠,标争西驿楼。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顫。 ”
    唐代诗人储光羲在《官池庄观竞渡》一诗中,还记录了当时端午竞渡时间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时分,这一时间的突出,让人们对端午竞渡祭祀神灵的性质有了更深了解。“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激去采波。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踯躅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
    唐代的端午诗歌,除了记述节日的繁华与意绪,也时常附寄诗人的遭遇和理想。诗人殷尧藩曾写过一首《端午日》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在借端午抒发感慨的同时,诗人也不忘记录当时端午习俗有艾符、蒲酒等节庆事物。
    宋代的端午诗词对节俗的描述同样丰富细腻。陆游曾写过一首 《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首诗向我们展示端午节已有卫生保健的内涵。
    宋代诗人朱松曾在端午节病卧异乡,写了一首《重五》诗。“异乡逢五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蒙蒙。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 ”诗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时,也提及了端午节俗中的竹笋、石榴花、菖蒲酒具等端午节物,可以看出当时端午节俗丰富的人文意蕴。 张建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