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味中国海外篇 马来西亚的酿豆腐

 _冯晓晖_ 2020-09-12
马来西亚,吉隆坡市,2019年8月。

离开吉大马的前一天,游完吉隆坡石油双峰塔——当年的世界第一高楼,就在塔前的裙楼里解决晚饭。几家有名的餐厅前都排着长队,找着找着,看到一片很大的餐饮区,一家家各色铺面环绕,与国内购物中心里的美食城几无二致。那就这样吧,想吃什么自己选,还省钱。

一家人东张西望,女儿选了一份看不明白的日料,妻子突然说:“我要吃冒菜!

冒菜?马来西亚的华人饮食传承自东南沿海,成都的冒菜怎么会在这里冒出来?画风不对呀。
再一看还真的是,和别的铺面相比,这里的食材最丰富,一排排码在前面。青菜、金针菇、日本豆腐、各式各样的鱼丸和火腿肠、数不清的豆腐制品,还有十几种面,也有粉。走近,马来店员递来一只碗,旁边有不锈钢夹子,自选。与国内的自助火锅、冒菜店毫无二致。

这是冒菜?我看招牌,恍然道:是冒菜,而是……豆腐?
笔者英语水平一塌糊涂,但也认得几个简单词汇,知道些许语言的衍变。中文有很多外来词,比如英语的粉丝、咖啡、坦克一类。中文对拉丁语系影响小,但也有不太多的词汇进入了这个语系,最著名的当然是随着李小龙打遍天下的Kungfu(功夫)和Sifu(师傅),最独特的是Guanxi (关系),食品中最著名的就是Tofu(豆腐)。老外读这些词汇很有喜感,你按照发音连读三个“Fu”就能感受得到。

马来西亚文与英文比较接近,因此我敢肯定Tau Foo一定是豆腐。
前面的Yong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油豆腐”?也不像。打开Google词典检索,原来Yong Tau Foo是酿豆腐,Yong(酿)是客家的白话发音。
酿豆腐是客家最经典的名菜,在我的印象中,只要与客家人吃饭,这道菜必点。肉馅置于豆腐中,等方法烹饪至熟,嫩而滑。在食品匮乏的年代,酿豆腐也是一道过年节庆菜,一次酿很多,每餐取出部分做菜肴。

据说——更大的可能性是想当然——酿豆腐源于中原饺子,“酿”就是“塞入馅料”的的意思。酿可以被广义化,不限于豆腐,也不限于肉馅。因此还有客家酿苦瓜、酿茄子、酿辣椒等等。
马来西亚的酿豆腐就是被广义化的。除了经典的各式酿油豆腐,还有酿苦瓜一类,更有看起来很奇怪的酿香肠、酿寿司。还有各种纯纯粹粹的豆腐,方的、园的、三角形的、长条的,我从未在一个小摊点上见过如此之多种类的豆腐。这简直就是个豆腐代表大会。

大马酿豆腐的做法却又是一锅烩的冒菜形式,客家酿豆腐没有这样的做法。这又是什么道理?无法考证。凭直觉,这应当是中式冒菜的外传,挂着大马人更熟悉的华人酿豆腐的名号。
为何冒菜会流传到大马?那只要问问,为什么发源于四川、云南的这类自行选择食材重口味一锅炖的冒菜、麻辣烫、酸辣粉能够在全中国流行?对了,还有类似的日本关东煮。

挺有意思,我本以为在大马只能见到华人的传统,或者是与本地、欧美结合的饮食,没想到还有现代流出的新式菜品。这也是现代中式烹饪走出国门的鲜活的例子。
次日在吉隆坡国际机场,又见到酿豆腐的铺面,说明它已经成为品牌。只是这广告上写的是Yong Tao Foo,和Tau差一个字母,不知是什么缘故。

后记
妻子与我旅游很多年,渐渐适应了我这种近乎异类的觅食行径。但是,熬一段时间,就会忍不住要找回自己的口味,仿佛是被人蒙着眼睛带着转了好几圈,摘掉眼罩后先要定神看方位。她找回自己口味平衡的饮食总是这一类——冒菜、酸辣粉、麻辣烫,重口、自选。
既然本篇家人是主角,就发一张冒菜之后在双峰塔下的合影,也是露个新鲜脸。

原创图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