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七十五:《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最伟大的爱表达在最细微的关怀之中!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缁衣》是《诗》的第75首。是一首赞美诗,歌颂的对象是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郑武公的父亲是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幽王时期周王朝的司徒,初创了郑国,但在犬戎攻杀周幽王的战乱中被杀害。郑武公继任父职司徒,一为家仇,一为国恨,联合晋文侯一起打退犬戎,助平王周平王东迁,既报杀父之深仇,又扶社稷之将倾,还开辟郑国之疆域,所以郑人以其为傲,真心爱戴。

《缁衣》是诗经《郑风》部分的第一首。《诗》共有“十五国风”:周南 11篇、召南14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我们在这里!!!)、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kuài)风4篇、曹风4篇、豳(bīn)风7篇。“风”的意思是土风、歌谣。

 

《缁衣》这首诗,旧说多以为这是赞美郑武公好贤之德的诗篇。《毛诗序》谓:美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美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郑国在春秋的诸侯国中,是建国较晚的,直到公元前803才建国,但仅仅经历郑桓公、郑武公父子两代,就成了春秋小霸王,这是得到国人认可的根本所在。

 

《缁衣》主旨历来有很大争议,除了以上主流观点外,其他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此诗所要表达的是郑武公好贤、礼贤,反映出一种极强的爱才惜才精神;一种认为这是写郑国家庭亲情的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体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这两种观点作为参考吧。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1缁()衣:黑色的衣服,当时卿大夫到官署所穿的衣服。宜:合适。指衣服合身。2敝:坏。改为、改造、改作:这是随着衣服的破烂程度而说的,以见其关心。3适:往。馆:官舍。4粲(càn):形容新衣鲜明的样子。一说餐的假借。5好:指缁衣美好。6蓆():宽大舒适。古以宽大为美。

 

郑武公既是东周王朝的司徒,又是郑国人民的领袖。他高举“尊王”与“爱民”两面大旗,着力发展经济,并先后灭亡郐、东虢以及其他八个附庸国,势力发展到今河南洛阳附近。后来,为了东周王室的利益,郑武公让出制邑(即虎牢关)以西的一大片土地,着力向今河南荥阳的东南地区发展,并将郑国都城由京城“迁到溱洧(今河南新郑一带)”。

 

黑色得体,只是已经很破旧。

不过了没关系,能为你做衣衫。

你去公馆忙公事,待到归来有新衣。

黑色美好只是已经很破旧。

不过了没关系,能为你做衣衫。

你去公馆忙公事,待到归来有

黑色整洁只是已经很破旧。

不过了没关系,能为你做衣衫。

你去公馆忙公事,待到归来有新

 

《缁衣》赞美的郑武公名义上是东周第一任天子周平王的司徒,实际上却在为自己谋划未来,这就是东周王朝的君臣现状。他父亲郑桓公只是(今河南密县东南)、(今河南荥阳北)两国献出的10座城邑上立国,而他却雄心勃勃实现了他开疆拓土的武公之略使郑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从郑国人的角度来看,郑武公确实是他们利益的代表,应该得到人民的爱戴。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