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传说(神秘的残痕)砣工专业课

 古玉文化研究 2021-09-03

现在的古玉圈子,理论高手一大堆,所谓的“古玉评论员”“古玉鉴定专家”比那黄牛身上的虱子还要多,理论说的是一个比一个玄乎,说的人忘乎所以,听的人也是云里雾里,要是真送一件玉器到他面前去,这些专家又顿时没底了,这玩意从哪里下手呀,所以大多冒出一些复制粘贴的所谓行业名词“一眼假,一眼真,开门,不开门,看好,不看好”“可哪里假哪里真,哪里开门哪里不开门,对不起了诸位,那是这些所谓专家比祖传秘方还金贵,甭想听到半个字,至于他真有祖传绝技还是假有,那只有他自己个知道,外人难窥其心”

上海博物馆汉代蟠螭纹玉佩

其实古玉鉴定也没那么神乎其神的,又不是研究飞机大炮核弹头,很多其实都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不得了的物理自然现象,研究重点在于料、工、型,沁,风化,这几个方面,而这几方面的重中之重又当属“工痕学”为首要

汉代蒲纹壁

如上图所见,我们先研究学习一块汉代常见的蒲纹壁,相对来说也属于粗工,粗工最见工痕,汉代蒲纹工痕多见两种共存,那就是古砣工痕和徒手工痕(虽然徒手刻还没有达成公认,但其徒手痕迹确实存在)的区别,古砣又由于纹饰的不同,而导致长而宽的砣痕与细而窄的砣痕在所留存的特征上也有差别,不同时代的砣痕也有差别。

放大六十倍

从以上放大六十倍的的砣工痕迹可以看到,起刀与收刀保持着直线痕迹,这也是半机械化的砣工物理特征,直线干净利落,没有人拖拖拉拉,微距可见底槽见颗粒感,解玉砂与风化痕迹一览无遗,砣工特点线槽内平滑工整,干净爽利,汉代砣工给人一种粗犷锋芒之感

汉代龙凤纹截取点

通过图片我们粗略也可见到,纹饰是由两种工艺痕迹组合而成,这是徒手划刻与砣工并用形成的物理痕迹,阴线宽、窄兼用,砣工、徒手工并施,璧面图案变化丰富,纹饰美观。

通过放大六十倍我们可见砣工痕迹,一气呵成,与蒲纹工艺的砣所使用的一种砣具,宽而窄,一气呵成,非常的干净利落与漂亮,刀刀见骨耸立成峰,凹槽内依然可见解玉砂残存痕迹与风化痕迹,线槽与蒲纹工痕一致,这说明一个问题,即使纹饰不同,只要工痕迹相同,那么工便相同,以工推理工具,以工具来验证工痕残存,大脑形成一套自己的鉴定理念

从上图可见,工痕的痕迹与砣工存在很大区别,这是汉代惯用的划刻工艺,也属昆吾刀的原始萌芽状态,以硬物推动解玉砂划刻玉器表面,因玉体表面受力不均匀,玉的肌理表现形式为“走刀拖拉勉强,线条不规则,因划刻为寸步寸玉的方法向前推进,底部凹槽也呈现不平整(这在玩明清玉的眼里,也许看见崩口就放弃了,其实这是汉代的典型工艺,划刻)阴线边缘弯曲而忸怩,刻痕常见无规律冲出,阴线整体有随势而行的水流感,这种柔和的视觉感官与砣具阴狠犀利的视觉造成强烈冲击,符合道家的阴阳调和说,诸位注意留心观察

研究刀痕要多方面的学习与验证,如上图汉代馆藏古玉局部所示,每一条线皆由多条阴砣连接而成,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接刀痕,每一道刀痕皆有迹可循,且通过痕迹我们能想象到当时的玉匠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这便是推古及今

如果想要彻底的了解工痕,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机械常识,如轴,套轴,转速,同轴度,跳动,偏摆,(更重要的是要理解电动砣具与非电动砣具之间的特征与差距)

更要掌握砣的诞生与进化的过程,这世上没有任何成熟的工艺都不是突然出现的,都是经过不断的演变与进化,文明在进步,砣具也是,每个时代的砣具皆不相同,那么遗留下的砣具痕迹也不相同,以痕推理砣具,以砣具佐证年代,综合沁,玉,纹饰,风化来确定古玉的具体年份,古玉是鉴定的过程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战国螭纹玉佩

放大四十倍

放大六十倍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馆藏玉佩,粗看远看线条流畅,其实每一条线皆由接刀砣具一点一点的接成一条直线,细细观察下,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接刀痕迹,砣工呈现为“柳叶形”或者说“橄榄形”,这是标准的古砣工艺,柳叶形是扁砣,橄榄形是圆砣,砣具的不同痕迹也会有所不同,阴线宽窄、深浅有所差别,深砣有“刀刀见峰”的感觉、浅砣却断续不清,似有还无,说明下砣力道不均,制作功夫还不到火候,由此可以肯定,制玉的师傅手艺还差一点,应该是个新玉匠师,老匠人对于力道把控的是非常严谨的,快很准,古玉解玉砂包浆风化与玉体内呈现一致,这说明这是一件工老,沁老,玉老,三者皆同时代的一件玉器,鉴玉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与古人对话的过程。

古玉鉴定
知识与灵魂碰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