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善于发现的眼睛》 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李虹霞 ![]() 老师:大家闭上眼睛,老师变个魔术。 学生睁眼,大屏幕出示: 风儿在哪儿呢? 风儿在飘着的旗子上。 学生读,老师评价:你这样读啊,风都生气了,那么柔和的风,如果再亲切一点,就更好了。 学生读,一遍比一遍好。 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飘着的旗子上。 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 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 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老师:李老师再变,变成了什么呢?风儿在空中飘着的旗子上。接着往下读? 老师、学生:风儿在弯弯的小树上。风儿在斜斜的雨丝上。风儿在呼呼转的风车上。 老师:读得越来越好了,柔风细雨,这才舒服。那风儿还在哪儿呢? 学生:风儿在茂密的大森林里。 老师:可是我没有看见风啊?再想,风儿在哪儿呢? 学生:风儿在飘落的叶子上。 老师:如果你说叶子在翩翩起舞,风儿就高兴了!继续—— 学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翩翩起舞的浪花上。 老师:呵,浪花也可以翩翩起舞,掌声送给她,继续啊。 学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飘起来的头发上。 学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盛开的花儿上。 老师:它盛开,不是因为有风,如果那朵花在冲你(老师做点头动作) 学生:风儿在向我们点头的花儿上。 学生:风儿在哪儿呢?风儿在空中飞舞的蝴蝶风筝上。 老师:太棒了啊,你看,叶圣陶老爷爷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通过观察想像,写出来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学生读: 风 叶圣陶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那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林木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老师:现在我们把课文里三个小朋友画的画放进诗里,一起读——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旗子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小树弯弯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雨丝斜斜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散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风车呼呼转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 老师:你们读得这么好,风真的来了,“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那你替风姑娘来夸夸这三个小朋友好不好? 老师:我现在就是赵小艺。你夸我吧。 学生:赵小艺你真会动脑筋。 老师:我第一个动脑筋,所以我第一个画出风来的。谢谢你,真懂我,还有人想夸吗? 学生:我要夸宋涛,宋涛真聪明。 老师:我一开始都画不出来,我一点自信都没有,怎么聪明呢? 学生:你真爱动脑筋,你自己也想出来了呀。 老师:受别的小朋友启发了吧,所有的小朋友都是很聪明的。可能有的是第一个,有的是最后一个。但是只要是自己肯动脑,照样还是聪明的孩子!看起来啊,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像他们那样精彩的风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非常重要。 老师:累了是吧,小朋友。没关系,起立。活动活动。一边听,一边做(播放生字活动操……),听见什么就做什么 播放生字活动操,学生边听边活动。 学生:坐端正,写好字。 老师:又可以上课了,咱们再来学一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次善于发现的孩子们一定看到题目中操词语颜色不一样,一定能想到李老师想让我们怎样读,预备读—— 老师、学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老师:对,要有停顿。生活中的针我们常见,可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什么针? 学生:指南针。 老师:屏幕上的这些指南针,你们都见过。这些指南针是帮助我们干什么的? 学生:辨别方向。 老师:可是我们课文中提到的,不是这样的指南针,是天然的指南针。所以这些天然的指南针要从哪里去寻找? 学生:要从大自然里去寻找。 老师:好,我们就一边读课文,一边找出这些天然的指南针,把它们画出来。 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学生拿笔画。 老师:好,刚才看到有的同学还偷偷看我的脸呢,有的同学一边在画,一边偷偷看我的脸,你看到什么了? 学生:看到笑容。 老师:哦,你看到了笑,你知道,声音为什么读起来好听吗? 学生:因为有感情,自己能够想像到,很美好。 老师:他通过观察我的表情能知道我在想什么,的确,我一边读一边就在想呢! 学生:我还听到老师没有拖腔。 老师:你们也不拖腔,带着笑容,想着美好的事物,读最后一小节,预备齐—— 学生读: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老师:读得真好,现在来回答我,课文介绍几种指南针,是哪几种? 学生:课文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是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 老师:掌声送给他。他说的也很有条理啊,他先回答了课文中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分别是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加一个和字,说起来更加舒适,因为顺耳了。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说呢。 学生读:课文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有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共四种。 老师:这样说起来又清楚,又有条理。那太阳是怎么给我们指点方向的呢?谁能够一眼就能够找出来,并且把它读出来。读——, 学生: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老师:北极星是怎么给我们指点方向的?读—— 学生: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老师:反应越来越快了,可是你知道北极星在哪儿吗?没关系,一位老爷爷会来帮忙,老爷爷告诉我们—— 学生读大屏幕: 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老师: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星就叫? 学生:北极星。 老师: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怎么来帮忙? 学生: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屏幕出示图片 老师:好,现在请来告诉大家,哪边枝叶稠,哪边枝叶稀? 学生:左边枝叶稠,右边枝叶稀。 老师;那我们常常把稠和密放在一起组个词,叫—— 学生:密稠。 老师:我们常常把稀和疏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 学生:稀疏。 老师:你发现这两个词是? 学生:意思相反。 老师:沟渠里的积雪是怎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的呢?借助太阳这个中适当向导,哪边雪化得快,哪边雪化得慢? 学生:化得快的那一面是北方。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太阳在南方正对着对方。 老师:这些科学知识的,等着以后你们再去探索。还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呢,大树的年轮,青苔,苹果,向日葵,大雁,都是一些天然的指南针。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你们可以回家继续查。 老师:请仿照课文,来完成下面的小诗。 学生:要是到了(春)季,苹果也会来帮忙。 老师:哈哈,你发现了春天的苹果吗?可以,你将来努力啊,让春天就结苹果。现在什么季节结? 学生:秋天。要是到了(秋)季,苹果也会来帮忙。 苹果红的一面是(南)面,苹果(青)的一面是北面。 大屏幕出示两个小节的课文。 老师:请问,这两小节分别在课文的哪里? 学生:第一个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 老师:你从这两小节当中发现了什么?现在学会思考了,不着急举手了。 学生:第一小节,要是有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最后一小节也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 老师:这样的现象我们在诗里经常能遇到,这是重复,再看这前边说的和后边说的是一回事吗? 学生:是。 老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首尾呼应。以后再遇到诗的时候,注意这样的规律。 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善于发现用书上的话怎么解释呢? 学生: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老师:对,善于观察,就得这样。观察,首先要看,然后要想。现在呢,我就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个这样的孩子,我们看他怎么数星星。读—— 学生:数星星的孩子。 老师:请一个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一直数了几百颗。 老师:读得这么随意,数得这么快,这是一个细细观察,多多去想的孩子吗? 老师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一颗,二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的标点符号。 老师:为什么作者在一颗两颗之间用了逗号,请大家思考 学生:说明这个数星星的孩子数得非常认真。 老师:对,可是他这么认真,可是奶奶怎么说他是傻孩子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他的“傻”劲了? 学生浏览课文。 学生:他一宿不睡觉在那里数星星。 学生:他还不相信爷爷的话。 老师:可是他真的就是发现了规律。读—— 学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老师:就让我们像这个孩子一样,认认真真地去数一数。读—— 学生: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一颗,二颗,一直数了几百颗。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老师:让我们记住这个数星星的孩子,他叫—— 学生:张衡,是汉朝人。 老师:他靠什么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学生:刻苦钻研。 老师:像他这么“傻”的,还真不少,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曾经做过这样的傻事。 学生读屏幕上关于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的文字。 老师:你能从上面找个词,说说他们这个“傻”是什么吗? 学生:专心致志。 学生:一心一意。 学生:聚精会神。 老师:这都是痴迷的表现。好,现在大家就聚精会神地盯着大屏幕,迅速浏览文字,找出谁做了什么事情? 学生阅读五篇文章,完成考察学生抓取主要信息的连线练习。 瓦特 蒸汽机车 富尔顿 蒸汽机船 牛顿 望远镜 阿基米德 万有引力定律 列文虎克 显微镜 小汉斯 阿基米德定律 爱迪生 手术灯 老师带着学生总结:只有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再加上刻苦钻研,才能有伟大的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上到这儿,下课! ![]() ![]() -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