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六)

 zmdzls 2022-08-08 发布于河南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六)

导语:20几年来他看了六七百本书,最后回归到桂本《伤寒论》,为了背诵,把条文写在纸上贴在方向盘上,一天背一条。好书不厌百回读,有空就看,看了就用,终于找到了打开经方宝库的密码。“病人喝两副药说没效果,我都会脸红。”他说,经方用对了,一副就见效。不见效是辩证错了。他开的方子,基本都是经方,严格按照仲景的要求,中规中矩。每次只开两三副,有的只开一副。经常有患者拿在手里掂一掂,心里在说:“就这一小包,能治好病?”事实证明,药不在多少,关键要对证。对证了,就一碗汤;不对症,满船装。对症了,不但能治小病,还能治大病、治怪病、治疑难病。

《我所知道的中医牛人》系列报道已经做了5期,因为这些牛人都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备受大家欢迎。

有人留言说做得太慢了,能不能每周一期或者两期。道道也是想多做一些这样的中医人物,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他们,让更多的求医无门的患者得到他们的救治。但是,为了保证栏目质量,对所选的人物必须精益求精,必须做到让读者看完之后,觉得确实是中医中的牛人。

系列报道中的中医牛人,都是道道认可的,只代表道道自己的意见。所以,希望大家阅读之后,尊崇自己的内心选择,作出自己的判断。

今天要说的这位中医牛人,曾经通过电话和微信采访后进行报道过,报道后,很多读者在惊奇其用方用药有别于常人之外,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为了解答读者的疑惑,道道与小满前后专程对王老师作了为时两天的面对面接触。

本次计划采访三个人。先到了淄博,采访完了第一个民间中医之后,第二个民间中医变卦了,暂时不接受采访。理由是,你采访不收费用,用什么维持生活,肯定背后有什么财团资助。这是采访上百位中医,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事实上,道道人微言轻,只是对中医抱有一腔热忱而已。身上没有一丁点能够吸引财团的香气,不被嫌弃就不错了。要说资助那就是几万粉丝对本号的喜欢对中医的热爱。

现在出行难,一不留神核酸到期了,就寸步难行。因此,要时不时地看手机,掐准时间联通,选定日期移动。

为了避免扑空,从淄博上火车前先给王老师要来了地址联系方式,到达潍坊火车站后,经过6道关口检查,最后得以放行。

从开始网上认识,王老师就一直表示不愿接受采访,连名字都不告诉。为防止他拒绝采访,在上车前把手机做了设置,拒接电话。

坐了2个小时的车到了王老师所在的镇上。这个镇比较一般,还不如比较发达地区一般的村。

在停车点,给王老师打了电话。他说,哎呀,你倒是真来了啊!停了停,说我过去接你吧。两分钟后,一辆三轮车从一个巷子拐了出来。一个瘦瘦的、矮矮的中年人来到道道面前,客套了两句,便坐上三轮去了他的诊所。

王老师倒了一小杯红茶,嘟噜了一句:给你打了好多次电话也打不通,本来不想让您过来的。

“要不我回去吧”。我说。他笑了:“既来之则安之。

一堆书和一个简单的药柜

王老师有个要求,不准说他的全名,也不准公布电话,只允许公布他的微博网名(今儿个你喝可乐了吗)。许多民间中医都希望报道自己,唯独他不喜欢。原因是“人怕出名”。嗨,民间中医都被吓成这个样子了。那一刻,道道心情不好了。

他闷闷地说,“你那微博有影响力”。之前,道道在微博上对他作过简短的介绍,有些通过微博私信找到了他。

诊所是个平房,不超过20平米,东北角有一个书架,上面一格一格摆满了中医书籍,我们俩数了一下有240多本。然后,他打开隔壁卷闸门,里面满地都是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电视机零件,在东南角一块木板上堆着两摞子书,也有100多本。

原先有500700本,好多都送了人,留下来的这些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1990年代以前,王老师在村里是个有名的机械手,会修各种农业机械,后来又学会了修电视机,他桌子上的电脑显示屏就是旧电视上拆下来的。

从机械手改行学中医是因为给亲友治病。他的动机很简单,人和机器是一样的,机器由各种零件组成,人的五脏六腑不也是零件吗?能把机器修好,为什么不能把人的病治好呢?人有病不就是身体的“零件”出毛病了吗?

他从哲学的高度,解释了机器和人的相同关系。

1990年代初,他开始慢慢放弃“机械”,爱上了中医。先后买了六七百本书,一本一本的看,有的书页都翻卷了,弄脏了;有的书脊快脱线了……书中重要的章节都划了线。

大部头的书有砖头厚,像《金匮要略汤证论治》、《伤寒论汤证论治》等。《孟河四家医籍》有1442页;《王冰医学全书》829页;《古今录验方》、《华佗神方》……

陈士铎的著作《陈士铎医学全书》也是他的最爱,因为书中的好多方剂都有仲景方的影子。

陈士铎的著作好在哪里?方子不大,用药精简,主次分明,有的方子一味君药的用量相当于其它药物的总和。比如,治疗头痛的散偏汤,治疗虚火的引火汤等。因为书写得好,方子又效如桴鼓,书中有仲景和岐伯两位先师给他作序的字样。

有的人买书是为了装点办公室,从来不读,只为附庸风雅。王老师是买一本读一本,觉得有价值的就多读,价值不大的就少读。

古典医书很多都是文言文,没有文字功夫是啃不动的。看《子午流注》,因为一个“癸”字不认识,他专门买了一部《康熙字典》。

“我认为好的书,薄一些的,不看完不睡觉。”他33岁开始背诵宋本《伤寒论》。由于年龄大,记忆力差,给自己定了任务,每天背一条。因为天天方向盘不离手,就把条文写在纸上,贴在农用车方向盘上。

水滴石穿。300天,一本《伤寒论》背完了。

听他这么一说,道道瞬间汗颜了,如果自己也有他这种挖山不止的精神,是不是也能把《伤寒论》烂熟于心?如果爱好中医的人都像他这样,是不是都会是一名好中医?如果大学里的中医学子也用他这样的方法背《伤寒论》,中医还会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吗?

背熟宋本《伤寒论》之后,他又看了桂林本《伤寒论》,这一看不打紧,一下子就爱上了。从此以后,就把桂林本《伤寒论》视为圭臬,须臾不离身边。那种痴迷劲,和王安石的“三上”有得一比。

案头上摆着的这本已经快翻烂了。好像金圣叹批注《水浒传》,书中空白处写了不少批语。读书读到能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在扉页上,说明已经到了佛教徒打坐入定的境界。

当一个人喜欢一本书着魔的时候,他不仅会自己喜欢,还会让别人喜欢。当年,太白山张至顺道长到深圳,在一家书店看到有早期竖排版的王清任编著的《医林改错》,一下子买了100多本,全都送给了喜欢中医的人。

王老师曾经一下子买了15本桂林本《伤寒论》,除了自己留了一本,剩下的全部送了人。

没有朝圣般的心,是不会有此举动的。由此使我想起一位经方中医的举动,他每次捧读《伤寒论》时,总要把手洗一下,然后捧着书轻吻一下。

没有青灯黄卷的笔墨浸染;没有听雨煮茗,焚香读书的静思;没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天磨,就不会有人生的大境界大学问。

他对前来就医的患者或者跟在身边悄悄偷艺的乡人,经常把这本“宝书”推荐给他们。

据说,有的人反复看了几遍之后,上瘾了,在他的指导下,居然自己可以给人开方了。

“看一遍有一遍的感悟,看一百遍有一百遍的收获。”在他心里,《伤寒论》就是至宝。为了吃透这部书,能够给患者治好病,他是得便就看。他对《伤寒论》的评价是,现在一千个专家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书。它是一本“神书”,一本“活人书”。2000年前用它救命,2000年后还用它救命。理论之超前,用药之精到,效果之神奇,天下第一。它是一部可以流传千秋万代的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第一瑰宝。

他叮嘱道道,一定要买本好好看看,和宋本《伤寒论》很多地方不一样,比宋本更实用。

文献记载,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了80几种药。王老师的药柜里总共只有100多种药,经常使用的也就六七十种。他数了一下,最常用的不会超过50种,“所有的常见病,这些足够。”

药柜的上方堆满了一袋子一袋子药,像泽漆、麻黄等都是用尼龙袋子装的。

他用药比较素,基本不用动物药,也不用贵重的药。用中药治病就是用草药治病,要不为什么叫草医,这是他的解释。

有毒的药物,或者称之为偏性大的药物,像大戟、芫花、甘遂、附子、川乌等,在他这里是常用药,大量用的药。

大戟、芫花、甘遂是十枣汤的主要药物,这个方子在他眼里是个神方,临床效果非常好。

道道曾经在药市买了200克控涎丹粉,灌装成胶囊后,最多一次吃9粒也没有出现腹泻。用王老师制作的粉末,灌装后只吃了一粒,由于服法不当,胃疼了两个小时后,腹泻两次。一真一假差别就是这么大,也证明了这三味药为什么起名子龙丸(控涎丹别名)的原因。

道道看到,王老师对药物是认真的。比如,方剂中有龙骨、牡蛎、生石膏的都要在一个十几斤重的巨型蒜臼中捣碎。

别的中医会告诉患者附子要先煎一小时以上,他的方法是先将药用半小时泡透,然后先煎半小时即可。他的煎煮时间计算法是一克一分钟,也就是说50克附子就先煎50分钟。对于很少有人使用的川乌,用量最多达到了80克,也是先煎半小时。

他从药斗里抓出一把生龙骨说这是真货,抓出一把桂枝尖说这是是上品……一般中医不敢用的甘遂,他这里常用。看得出他对药已经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

治疗腰痛常用的杜仲,治疗风湿腿痛的老鹳草、豨莶草、海风藤、络石藤等他也没有。

“这些药张仲景也没有用啊。”他治疗腰痛腿痛,不是桂枝附子汤就是甘草附子汤或者桂枝芍药知母汤、肾着汤。

通过临床验证,他得出的经验是,药量的大小取决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身体耐受力,该小量就要小量,该大量必须大量,并不是一开始就大量。

他用喝酒作了类比,说一个人只能喝一两酒,你给他三两肯定受不了,给他半斤就醉了。如果能喝一斤的量,你给他三两五两,他肯定不过瘾。药量也是如此。

用量大是他治病的一大特点。泽漆用过3斤,先熬水,然后用熬的水煎其它的药。这是他跟张仲景学来的。

治疗牛皮癣,麻黄曾经用到250克;治疗千疱疮,大黄和生石膏都用过300克……

有一个小孩,开始麻黄用9克,没效果,用到30克还是没效果,用到50克才有点感觉,最后用到了80克,霍然而愈。

他的经验是,用经方就要按照经方的要求去做。一是药味要少;二是药量要够;三是不要随意加减,要么加一味减一味;四是严格煎服法。

只要做到了这四点,辩证准确了,没有治不好的病。

病人说吃了两副药没有见效,我就会脸红

刚开始学医的时候,王老师是从针灸开始的。那时年轻,觉得针灸见效快,就买了《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针灸大成》等书籍。

1995年,治疗的第一个病人是他自己,当初得了扁桃体炎。他用剪刀消毒后刺少商穴,一小时左右便退烧了,也不知道是吓得还是治疗的作用,第二天早上竟然完全好了。对于初出茅庐的他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以身试针,让他对针灸的作用深信不疑。

一般来说,大夫刚开始治病,都是拿自己和亲戚朋友练手,他也不例外。母亲经常牙痛,尤其是晚上特别厉害,吃药无效,他用合谷穴配上太溪穴,扎了几次之后,一直三年再没有痛。母亲把他夸了一顿,又告诉了街坊邻居,说她儿子会扎针治病。

后来有一天,他忽然觉得针灸如果扎错了,不但会给病人造成痛苦,说不定还会有医疗风险,另外也觉得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古往今来,成就大医的都是用药治病。

目睹亲哥感冒输液死亡,在悲痛万分之余,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他发誓一定要做一个会看病能看好病的医生。

在读了大量的医书之后,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伤寒论》上,因为《伤寒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不是必须凭脉舌,只要症状和条文对上了,便可“有是证用是药”,用对了那就是“一剂知二剂已”。

Image

譬如,条文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只要患者具备了前面三个症状,或者前面两个症状,用吴茱萸汤肯定有效。“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在治疗肺热咳喘病时,见到“汗出而喘”这两个症状,用这个方哪怕是西医说的严重肺炎,也能立即起效,避免了输液不当而造成的病情延误加重或留下后遗症。

王老师发现《伤寒论》治病的秘诀,就是条文,条文就是治病的指南。能够把条文烂熟于心,再加上临床实践摸索,就会越来越熟练,有时可以举一反三,超常发挥。看着有些病的症状虽然不是很契合条文,但是用上之后照样有效。这就是他前面所说的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的原因。

不要怀疑仲景方的疗效,用了无效是因为你没有用对。”用不对吃多少都没用,用对了一副就能起效。

通过阅读大量书籍,他总结出很多人不相信经方,不会用经方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辩证不准确,二是用药量不够,三是对原方乱加减。

最主要的是后面两种,仲景用一斤你用一两,杯水车薪。十枣汤就是要用10个大枣,否则就不叫十枣汤。仲景用10个大枣,你用3个肯定坏事。炙甘草汤用30个大枣,取的是阴数之极,你用流行的“生姜三片,大枣三个”,能有效才怪了。

经方就是经验之方,是经过临床验证出来的有效方,也就是说,有这些症状,就是这个方子,就用这些药,就用这个量。

王老师二姐的公公,脑出血开颅后脸肿了,他根据症状符合大承气汤的条文,用大承气汤一副,脸就消肿了。

如果单从脸肿去考虑治疗,又惧怕给脑出血病人用药,是没法下手的。这就是“有是证用是药”。

王老师说,他开药一般对远来的患者最多3副,离得比较近的经常是只开1副。他认为,一开7副以上,那是心里没底。至于一开21副的那就是涉嫌卖药。

他的药方大多都是五六味药。患者拿到手后,掂一掂,眼神中满是怀疑:在

别的大夫那里一副药就是一大包,你这点药能治好病?

不过有一点,个别药物药量比较大。

他用经方是守规矩的,从方剂、药量、比例都是和经方一致的。一般不作加减,偶尔加减,也是加一味减一味。

经验告诉他,药味越少火力越集中,具有稳准狠的作用。方子大了,反而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一年中开药超过八九味药的方子,除了血府逐瘀汤之外,也就三张两张。

他曾经说过,如果患者吃了两副药没有效果的话,他会感到脸红。第一次听他这么说,道道觉得他是不是有些自负,或者说大话。当翻看了他的处方记录之后,便深信不疑。

一位十七八岁帅气的小伙子,小腿外侧生了一块小孩巴掌大的牛皮癣,家里人很着急,用了偏方也没效果,听人说弄不好还会向别处发展。王老师给他用外敷药,只用了一次,好了八成。

对于顽固性皮肤病,像泛发型牛皮癣,王老师最爱用的一味药就是麻黄。一牛皮癣患者,5月23日开了3副药,5月28日感觉明显减轻。其中,麻黄用到了250克。这是道道第一次听说麻黄用到这么大的量,查阅了好多古今医案也没有这个量,可以写进书籍了。

我们惊奇的不是药量的出奇,而是,用到了这个量治好了多年始终没能治好的顽疾。同时,也相信,如果用100克即可获效,王老师也不会用更多的量。

遇到全身性牛皮癣,非常顽固的,他的经验是从小满节气开始服药,一直服到夏至,只要能忌住口,大部分也是能够治愈的。

只要坚持用《伤寒论》中原方治病,经验积累多了,即使没见过的病,也不会束手无策。小到感冒,大到癌症都可以随手取效。

那天来了姐妹俩,王老师问怎么样?患者只说了一个字:好。然后要求再抓两副。王老师说路远天太热了,开4副吧,吃完不用再来跑了。姐妹俩是什么病,没有问。只知道前后总共花了150元就把病治好了。 

“我治感冒最厉害。不管那种类型,都能治好。”好像倪海厦老师说过,衡量一个大夫的水平,先看能不能把感冒治好,如果连感冒都治不好,就遑论其它疾病了。

谈到感冒发烧肺炎,让他津津乐道的就是麻杏石甘汤。此方相当于西药的退烧药,激素药。用对了立竿见影,并且可以一方治多病。

桂本《伤寒论》365条,“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由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生石膏半斤组成。

这个方子并非局限于“汗出而喘无大热”,有汗无汗都能用。不要被麻黄四两吓到,有半斤石膏监制怕什么?所以,诸如,发烧,恶风恶寒,咽喉肿痛,无汗,呼吸气粗,鼻出热气,或肌肉酸痛,怕冷,头痛,牙痛,或汗出,哮喘,憋闷,鼻塞,鼻炎等,都可以用麻杏石甘汤,对症了半小时左右即可见效。

诀窍在哪里?诸位大咖仔细琢磨去。琢磨透了,你就会豁然开朗,用着用着,治起病来如有神助。

治发烧时,一般人一两按照35克即可;治鼻炎则需要很大的量,有的人一两可以按10克,20克,30克用。30克就是仲景原方原量。

道道试过30克麻黄,但没有用大量的生石膏制约,喝下之后,大概5分钟,觉得一股气从头发瞬间冒出,也没有出大汗,只是短暂的潮热。因此,麻黄在相应的生石膏量的制约下是安全的,并非蛇蝎。 

方剂常用的量:麻黄1020克,杏仁1015克,生石膏3050克,甘草510克。一般用500ml水煮剩150ml,分三次喝。

小儿,体弱者,有心脏病者,有前列腺者,过敏体质者减量。大人,体质强,经常喝药的,特别是喝激素类药的,可以逐渐加量喝。

有的人喝药后会有出现轻微的心慌,出汗,睡觉差。老年人前列腺有问题的,会有小便不畅的现象,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严重的可以加茯苓、车前子,或服用桂枝茯苓丸。

人的体质不同,用药量差别也非常大。南方北方温度不同用麻黄的量也有很大差别。诀窍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仲景用某些药方也是逐渐加量。只要不心慌,就加量,加到心慌不严重效果最好。这应该就是《尚书》所说的“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吧。

无用药经验的,麻黄可以先煮20分钟,不要搅拌,去掉锅边的泡沫,或在煮药的时候去掉脏沫也可以。

“我现在用麻黄基本不用先煮。如果喝麻黄后心慌非常严重,或大量服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引起心慌,心率过快,乃至出现肉跳,痉挛,烦躁不安等症状,可以喝麦门冬汤,或生脉饮加山萸肉。不过一般不需要喝。”

我们看到,很多人夏天出汗很多也没有休克。麻黄发汗作用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厉害。服用麻黄出大汗心慌的,几年都碰不到一个。

正是因为很多中医不敢用足量的麻黄,或其它大剂量的中药治病,导致许多病人久治不愈,痛苦异常。甚至不堪折磨,或寻短见。

一个4岁男孩,从小生病,两三个月左右必感冒一次。一感冒就发烧,咳喘,要去医院住20多天,出院回家那几天也是病恹恹的,根本没有好利索。找到王老师,说让孩子愁死了,一发烧就喘不上气,一个月要花几千元。有个医生跟他说十岁左右治不好的话就是标准的哮喘病号。

根据症状,王老师判断是麻杏石甘汤证(汗出而喘),属于感冒后遗症。“听我的话,就能根治。把西药停了,喝中药,喝不下就灌进去。孩子妈妈说行,我听你的。没想到孩子喝药跟喝水一样,一点不费劲。

喝了一副,一点作用没有。就把麻黄加量到15克,怕劲大了,特别嘱咐了一下。

第二天,孩子母亲说还是没管用,没出汗,睡觉,吃饭都和以前一样。

“我心想,我感冒时喝麻黄10克就管用,4岁的孩子,一点用也没有,也不难受,问题出在哪里?是不是经常喝药导致身体的抵抗力太大了?

于是,就把麻黄用到30克。第二天,母亲说还是老样子,吃饭睡觉也没什么异常,感觉喘好像有点好转。

听她说“好像”,觉得有谱,就把麻黄用到了50克,甘草30克,杏仁20克,生石膏100克。4岁的孩子,麻黄用到50克,这个量很多老中医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用到。当时,王老师心里还是有点发虚。不过,有了前面的30克垫底,也就释然了。毕竟不是一上来就用这个量。

第二天,母亲说喘明显减轻了。

有了“明显”这句话,“我心里就有底了。效不更方,继续喝。

随后几天又出现过发烧,咳嗽,但没有喘,也不用去医院了。

他妈妈说这喘让你治着了(意思叫你给治住了),发高烧也不喘了。

再开了三副厚朴麻黄汤,咳嗽也治好了。

因为经常感冒,又开了10副柴胡桂枝汤,提高免疫力。

现在,孩子身体非常正常,很少感冒。这是第一例给小孩用大量麻黄的案例。

加量就像举重,都是一点一点加上去的。所以,最后的重量就是治愈疾病的重量。倘若,一开始就用麻黄50克(其实也不会),可能就出事了。

由此,道道想起了一位民间中医,诊桌上经常放着一盒子麻杏石甘颗粒,看到有些小孩属于麻杏石甘汤证就给他几袋,反馈效果很好。以至于后来,有些家长把这个颗粒当成了“神药”,孩子感冒发烧,就让孩子喝。

憋闷,哮喘,不能躺卧,或咳嗽,或有痰,或张口耸肩呼吸,或到晚上憋闷加重。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或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汤加生石膏,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杯汤,或沃雪汤。这些方子都用过,效果很好。只是喜欢先用伤寒方。

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曾治一个邻居得哮喘病妇女,有一次感冒发烧,咳嗽,哮喘,憋气欲死,张口息肩,晚上只能坐着,不敢躺下,先治的发烧用了一副药发烧已愈,方子忘记了,又治的咳嗽,喝一副药咳嗽也减,这方也忘了,或是麦门冬汤,或是柴胡五味子汤,或是厚朴麻黄汤。又治哮喘憋闷,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服此药一次见效,即能平卧,一副药喝完憋闷全无,恢复到了平常时状态。

她说几十年来治病,觉得立杆见影有两次,一次是哮喘发作在大医院治病几个月症状不减,医院也没有办法,最后找专家会诊用了几千元的进口西药,一下子憋闷减轻了。这一次喝中药也是,喝了一次药就能躺下睡觉了。后来多次用此方治哮喘病。

我经常用大柴胡汤治疗癌症。”有些方剂看着并不能治某种病,比如肺癌、肝癌等。但是,只要具备了这个方子的主治症状,那就不管什么病都能治疗。

一个肝癌患者,舌苔黄黑,喝了三副大柴胡汤加厚朴芒硝,舌苔就减轻了,六副舌苔几乎正常。

黄旗堡村有个肝癌晚期患者,口苦,疼痛,腹胀,不能吃饭,用过好几个方子,只有大柴胡汤,效果最好。喝下之后,所有症状减轻。2020年春季发生疫情后没法拿药,就把方子给了她,自己去抓药。

20218月,一个肝癌患者,是经过一位食道癌患者介绍来的。曾经做过十几次化疗,脸色灰暗没有光泽。治疗到20225月,身体和健康人没什么两样,气色也很好。

治疗的第一个肺癌晚期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女性,家住上庄,是王老师朋友的亲家。一个有名的中医用白花蛇蛇草、半枝莲、白英等多种抗癌药治疗,胃口越来越差,身体很瘦。中秋节前找到王老师,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和大柴胡汤交替服用,吃饭越来越多,气色越来越好,活了三年多。

这个患者第一年喝药比较多,第二年觉得身体很好了喝了一半,第三年只拿了两次药。再见面时脸灰黑浮肿,吃饭也不行了,没法喝药,只能输液,没再开方,大约半月左右去世了。

他的邻居说,这已经是奇迹了,当时医院说活不过年去,最多三四个月,你叫她多活了三年。

有一个癌症晚期患者,其它药方都不行,只有喝大柴胡汤舒服。

这就是经方的魅力。如果说大柴胡汤可用于治疗癌症,很多大夫不会相信。但是,如果说有大柴胡汤证的癌症患者服用就有效,就不会有人怀疑。

有个朋友说了自己对癌症病人化疗的看法,大约的意思是,一些病人开始是自己走着去医院,化疗后就需要人扶着去医院,再化疗就要人开车拉着去医院,再化疗就要躺着住院了。过度化疗会引起呕吐,再滥用止吐药,引起肠胃不蠕动,轻则食饮不进,大便不畅,重则肠梗阻。若治不得法,再进一步则肠坏死。再加重则肠穿孔引起腹腔感染。

对于癌症,首先要考虑这并不是个急症,西医除了手术基本没什么办法。手术了,也只能化疗。化疗是个“杀伐”疗法,本身手术了体质已经很弱,再进行化疗,能够扛得住严重副作用的很少。有种说法,不是癌症要了命,而是化疗夺走了命。鉴于这种情况,治疗癌症最好先找有经验的老中医治疗,对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很有帮助。这个从医院下病危通知书说最多还能活多长时间,后来经中医治疗,多活几年,就是最好的证明。

青岛有一位民间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凡是找他治疗癌症的必须是尚未经过西医放化疗治疗过的。在服用他的药物的同时,可以根据情况配合化疗,效果比单纯中药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好很多。

他说,肿瘤是不会很快致命的,树木上的瘤子对树的生长并没有多少影响。有些树干烂上窟窿了,树也没有死。所以说,癌症不是吓死的就是过度治疗治死的。

用仲景方尽量用原方,这就需要有精确的辩证,辩准了,一用即效。

王老师有时也会在原方的基础上随证略作加减,无需合方,效果甚佳。

从麻杏石甘汤加味治重症哮喘一案,即可窥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憋闷,哮喘,不能躺卧,或咳嗽,或有痰,或张口耸肩呼吸,或到晚上憋闷加重。具备这些症状,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或用小青龙汤,或小青龙汤加生石膏,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杯汤,或沃雪汤。这些方子效果都很好。

一个女邻居患哮喘病,有一次感冒发烧,咳嗽,哮喘,憋气欲死,张口息肩,晚上只能坐着,不敢躺下。先治发烧用了一副药发烧已愈,方子忘记了。又治咳嗽,喝一副药咳嗽也减,方子也忘了,可能是麦门冬汤,或柴胡五味子汤,或厚朴麻黄汤。最后治哮喘憋闷,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葶苈子,服药一次即能平卧,憋闷全无,恢复到了平常时状态。

她感慨地说,治病几十年,觉得立杆见影的只有两次,一次是哮喘发作在大医院治了几个月症状不减轻,医生也没什么办法了,最后找专家会诊用了几千元的进口西药,一下子憋闷减轻了。这一次喝你的中药,就喝了一次药就能躺下睡觉了。

后来,王老师用这个加减方多次用于治疗哮喘病,几乎没有不效的。

除了经方之外,王老师很少用时方,但也是不是绝对,好的时方也会为我所用。他一直非常推崇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

他认为王清任的方子有华佗遗风,对证了效果非常好。如果忽略了《医林改错》,非王清任误了我们,是我们误了王清任。能够学好这本书就是个好大夫,甚至学好血府逐瘀汤这一个方也是个好大夫。

这个方子,不知道的人不多。它能治很多病,很多怪病,可以说此方是怪病奇病首选方。

刚学医时因为很多病没见过,找不到原因,就经常用此方,居然治愈了不少病。这个方子给人的启示是,无论什么疾病,虽症状不一,不外乎脏腑气血经络异常而已。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怒喜思悲惊,不内不外为虫兽跌打损伤。

《普济方》云:“人之一身不离乎气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为之调血。”《医学准绳》曰:“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

王清任编著《医林改错》突出的治病理念就是“气通血活,何患不除”。气通就是气顺,血活就是血液流通顺畅。人的生命活动,不就是靠气血通畅吗?气血通畅的人是不会患病的,气血不通畅的人必定是不健康的人,把气血给他搞顺畅了,病就没有了。

此方治男人女人无故发火生气,或者生气发火控制不住,或者女人月经期发火如神经病者,效果非常好。加黄芪桂枝治胸闷气短,深长呼吸方舒;加羌活姜黄治肩周炎。一个病人两个胳膊不能后转,也抬不高,去医院没查出毛病,喝此方三副,见效,喝完六副药恢复正常。

此方与竹叶石膏汤交叉服用可以治实证三高。有的人特效,有的人效果差。或病人一到晚上浑身难受,或胸中有热,如火烧,或麻木疼痛,如虫行肉中的。总之此方能治很多怪病,勿忽视此方。此方能治多少病,可以看看《医林改错》。

通过两天的接触,感觉王老师已经是一个经方迷。谈到其经方的神奇,如数珍珠。

在他看来,张仲景的每一个方子都是神方,如果用了无效,那就是没有用对。现在很多杂病不会治,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没有看,或者看了没有看透。

比如说,有人认为月子病很难治,有的说月子病要月子里治,月子病治不好会携带一辈子,他不这么认为,甚至说月子病非常好治。

学中医要从《伤寒论》开始,学好了《伤寒论》,再学其它就简单了,可以触类旁通。学好了《伤寒论》,天下没有不能治好的病。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他到底都能治什么病?只能这样回答你,他不刻意关注病名,关注的是患者的症状,看到了症状,就能找到对应的方药。

他说如果按照他的思路去学习,可以很快成为中医大夫。如果有愿意学习中医,立志做中医者,他可以作为引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