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 第九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5 发布于上海

我不能不感叹《黄帝内经》的博大精深。本篇,是精读以来我耗时最多的一篇,因为,它已经不再是医学知识,而涉及了大量的天文学。有时,为了一个字,我仅查阅资料就用掉一小时,仍然无法释然,有时,对查到的答案,还要去伪存真。因此,下面这些精读内容,应该是目前互联网上能找到的较精确和完整的部分,请广大网友体谅俺的辛苦)(素问·六节藏象论 新解析)(1--2--3)1/1---1/2---1/3--

平脉用药法——1---2----3----4----5----6

六节藏象论篇  第九——1---2---3----4---5----6----7----8----9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天以六六为节的,解释为太阳的运转的时间的变化,就是表示太阳做着开阖枢的运动,而且经过这样两个层次的重复就是一年。也可以是一天的太阳的变化,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对应六六为节的时间概念,九九制会所讲的则是空间概念。---六为太阴,九为太阳,六九是阴阳关系。——“其生五,其气三”,这个生五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是有时间顺序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生。而当经过三次五行相生的循环后就成为一气,这就是所谓的其气三。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432---(黄帝问焉:余闻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六六之节:制也。上古以干支纪年,干支相循满周天六十日为一甲子周日,即为一节。六六之数,则合一年之数也。(下面有详解)  一岁:一年;  九九制会:(下面有详解)  不知其所谓也?:不知这种所说的(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什么意思  ②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光明之意;,语气词;,同乎一样,都是语气词;,提问;,就。  ③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当动词,较正、规范之意;天之度,天体运行之规律;气之数,气候变化的规律;)——(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1/1----——433---434---(天度的作用,用来测量日月的运行。测量方法也说了,用日晷测影子长短推算时间,这样算下来,两个春分日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年,计365.25日。--气数的作用,用以观察万物生化的法度。那么气数是如何合于天度的呢?就是以六甲之数乘以六。——所谓六甲之数,即甲子旬十日,甲寅旬十日,甲辰旬十日,甲午旬十日,甲申旬十日,甲戌旬十日,共计六十日。--为何要乘以六,而不是乘以其他数呢?因为气数要合于天度,合于阴阳。--合于天度:天度365.25日,所以六甲之数60日只能乘以6,得360日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甲子历。--合于阴阳:太阳起落,一年之中有六个点,分别对应冬至时太阳升降点,夏至时太阳的升降点,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的升降点。这六个点,决定了六十甲子之数,只能乘以6。)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假设天上有10个太阳,每个太阳当班6天为一个循环,60天这10个太阳的大循环就又回到了甲日,在经过6个周甲就是一年。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435---(这段经文明确提出了日月运行的规律,“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很显然《黄帝内经》的理论是完全建立在古人对天文的观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首先要懂得古人是如何认识天文的。——今天称一日为一天,实际上天和日是有区别的,天是指天空,日是指太阳,“天有十日”可以理解为天上有10个太阳,古代有个神话传说后羿射日,是说天上有10个太阳,后羿每天射掉一个,最后剩了一个就是今天的太阳。但经文里所讲的这10个太阳不是一天当中同时存在的,而是每天出来一个(次),每个太阳6天为一个循环,10个太阳的大循环就需要60天,后回到了甲日,在经过6个周甲就是1年。为什么是6天一个循环?又为什么是10个太阳呢?这都是根据1年有360日这法则归纳出来的,包括《周易》中卦的六爻形象也源于此。)(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当动词,控制、规范之意;  ⑥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纪:动词,记载;化生,指万物的生化;  ⑦行有分纪,周有道理  分纪,分区;,纪律、秩序;,周期,环周;道理,道路,规律;  ⑧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太阳运行的轨迹为黄道,基本上每年周28宿;月亮的轨迹则相应地称为白道,由于黄白夹角很“小”,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做日月在28宿的范围内运行。那么这时有一个速度比的问题,经过我国古人的观察,太阳在天幕上移动一度时(“大致”是一日),月亮移动了十三度多。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日月“绝对”运行周期比值的问题了,而根据现代天文学的观测并计算出来的数值也差不多,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相关的资料。中国古代数学的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归功于从上到下对于历算的重视,其基础则来源于对天文的观察,所以至今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农历是最客观、最具科学价值的历法。  有奇焉:有余。  ⑨积气余而盈闰矣  积气,累积,气,指日子,下同;余,多余,多出来的部分;盈润,盈,多余之日;润,设置闰月。  ⑩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圭表是我国古代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圭表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圭表

日晷

  日晷(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圭表这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部分组成。是直立的竿子(天安门、北大都有个特殊的表,叫华表);:是平卧而标有刻度并与表相连的部分,二者垂直,便组成了简单而实用的天文仪器。表立在圭的南端,才会有日影投到圭上面,所以说“立端于始”。表的上端有一景符向外弯曲,景符中间有一圆孔。正中午时,太阳的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上。观察日影的长短周期变化,就可以测知太阳的行程,校正时令节气。  一年中,日影最长的那一天,说明太阳离我们最远,那天就是冬至节;日影最短的那一天,便是夏至。在冬至、夏至两边中间的日子,就应该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日影长度是相等的。这样,根据圭表上日影长度的测量与推算,就是确定24节气最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就请让我讲讲吧。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分区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运行周期,是以五运六气时节循环运动构成一年。人则是以九九归一的节律变化来顺应天道,这就形成了三百六十五个时间节点。这种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但却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你的提问已经很清楚了!那就让我就来详细解释一下吧。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的气数。具体来讲,天度就是测定日月运行的周期,气数则是测算万物随日月运行的兴衰变化指标。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宇宙太空各类星体运行都有气数变化的标记,沿着各自轨道循环周转也自有机理。地球沿赤道面自转一圈为太阳周天运行一度,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为一月。地球沿黄道面绕太阳公转一圈为一年,一年间月球绕地球公转十三圈而度数有参差。因此,就形成了大月与小月的日期差异,一年间大月和小月加起来为一岁。月份日期有余与不足的气数积累调剂,就形成了闰月。确定冬至节令为一年的开端,再用圭表测量日影计算节气交变的准确时间。以此类推测算到岁末,就可以明确一年日月运行变化的天度了。)(黄帝内经中古代中国对时间的计数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1)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2),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3),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4),气之数(5)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6),周有道理(7),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8)于始,表正(9)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注释】

(1)六六: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

(2)人以九九制会:指人与地以九窍、九州为准度,以配合天之六六之节。

(3)节:指腧穴。是人体气血交会出入的地方。

(4)度:指周天三百六十五度。

(5)数:指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

(6)分纪:即天体所划分的区域和度数。

(7)周有道理:周,指环周。道理,指轨道。周有道理,指日月环周的运行有一定的轨道。

(8)立端:端,指岁首。立端,即确定冬至节。

(9)表正:表,即圭表,古代天文仪器之一。正,是校正或确实。

【白话详解】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6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365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么道理?岐伯答道: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合起来365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t

【按语】

节,度也,即周期之义。古人用甲子纪天度,甲子一周为六十日,是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曰六节。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指脏腑功能活动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本篇首先以六六制节、九九制会论天之度、气之数。继之又论脏象,故篇名曰“六节脏象论”。

文中谈及了古代中国对时间的计数,我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从汉武帝到清末,用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纪年。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

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同时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即岁次的开始,是为岁首,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此外,出现相同月面所间隔的时间称为朔望月,也就是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从新月(朔)到下一个新月,从娥眉月(弦)到下一个同样的蛾眉月所间隔的时间。地球绕日一周需365.2422天,朔望月是29.5306天。两者相除,所得数为一年中应该有的月数,也就是多于12个月,因此农历有些年是12个月,而有些年有13个月,称为闰年。所谓“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以及“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等论述即指以上年度时间运行节律而言。

点评此段均为天文纪法部分,有些算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1——天度的道理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已闻:已经了解  ②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气数:相对应于天度而言的气候变化  何以合之:指气数以什么来与天度对应)——(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436---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太阳的运转的空间概念,这个生五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是有时间顺序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生。而当经过三次五行相生的循环后就成为一气,这就是所谓的其气三。表述在《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个气分别发生在天地人三个部位,在天之天地人成天气,在地之天地人成地气,在人之天地人成人气,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总之,无论有多少个三,每个三都是指天地人三才,而这三才的功能就是天生之,地养之,而成人。)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这个九是有形的,所以才可以对应九野。什么是九野呢?九野是来自二十八星宿,古人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为九分,而称九野。---简单来说,将原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的四方变为八方,再加上中央而成九野。同时天之九野对应地之九州,---在人对应九窍,就是耳二、眼二、口一、鼻二、前阴一、后阴一。还对应人体的九藏,什么是人体九藏呢?经文云:“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1/1---——437---438---439---440---(神藏五,并对应神、魄、魂、意、志,形藏四并非只指胸中、头角、耳目、口齿。实应是包括着四海、四气街、更准确一点地讲,是头上、胸中、中宫、以及四肢四末。所以,这个“神”,其实存在于我们身体的每一部分,不是只躲在裤裆里,也不是只屁股里,也不是只在颈椎腰椎膝盖里,什么什么里,而是遍于身体诸野诸州。每个毛孔里都有。也可以讲是分布于六根。它是无形无相的。这个“神”就是这样无处不在地遍布着的啊,主持着我们的精神活动,以及人身知觉运动。)——(形藏四,神藏五”,就更能体会到人之结构与功能划分为“形”与“神”两个层面,人之本质实为划分为有形与无形,唯物与唯心两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层面。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可以为实现超然而独立,不受物质束缚走出第一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我们需要听从身体的召唤,身体太疲惫了就应该去休息睡觉,而不要再神劳。肚子饿了就要吃,感觉到冷热就需要添或减衣。不懂得讨好这个身体,就容易得病。但是,当我们思想旺盛,手脚有时却又偏偏跟不上我们思想的步伐,人活得就是这么纠结与无奈。我们常常讲,你这个人魂出体了,病得不轻。)——(故形脏四,神脏五,注解1)——(1/3神藏五”就是指组成“心”的心包、肝、脾、肺、肾系统。所谓“神藏”,就是运行软件系统(本神、魂)、能进行数字计算(通过眼耳鼻舌身的外感器官获取外部数字信号,或从大脑、脊髓获取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运算进而形成指令包括生理指令、意识、本能)的硬件(脏器)。)——(1/4.注解7)——(形藏四,神藏五注解8)——(神就是道,是事物内部的自然法则。“味归形,形归气”,形是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谓九野实际上是分为4个部分,是指四象,而其中还藏有五星。“形藏四”与“神藏五”的性质是不同的,合而为九藏。两者存在的形式:“形藏四”是指二十八星宿的四象,东南西北4个正方;“神藏五”则是指中央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运行。二十八星宿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是由恒星组成的,对应人体的形是相对静止的,而五行星是运动的,预示着恒星与行星之间保持着动静的阴阳关系,对应人体是指五脏藏精生神的气血阴阳各种变化。——以四肢经脉为例就更清楚了,“形藏四”对应四肢和四肢上的经脉;“神藏五”则对应躯干上的五脏。经脉外连支节,内连脏腑,表面上看来是四肢的经脉在运行,实际背后的主导气血运行的是五脏。“形藏四”为“神藏五”之标,“神藏五”则是其根本。——总之,“形藏四”是指人体外在之形,此形来自于二十八星宿的四象,“神藏五”是指人体内在的五脏之神,此神源自天空中的五个行星。“形藏四”是外形结构,主静,其用为阴;“神藏五”是指内部能量源头,主动,其用为阳。)(天以六六为节: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12节气+12中气=24节气。所谓六六为节,即是6+6=12,为一节气。  ④地以九九制会:前文说的是天,本句说的则是地。6+6=12,则9+9=18。那这18与节气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相关的解释。大家看得懂看不懂没关系,至少,这种解释还是合理的。  奇门遁甲阴阳18局与二十四节气关系:奇门遁甲将十天干作为将帅、奇兵、六支军队分别在九宫内正转、到转进行演练,形成18种格局。按十天干每一干代表一个时辰,则六十甲子(六十个时辰)正好演练完一种阵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小时,一天24个小时即十二个时辰,60 ÷ 12 = 5 这样就是5天演练完一局,奇门遁甲称这5天为一元。一个节气有15天,15 ÷ 5 = 3。也就是说一个节气正好演练完3个局,奇门遁甲把第一个5天叫做上元,第二个5天叫做中元,第三个5天叫做下元。一个节气有上、中、下三种格局,一年有24个节气,24 *3 = 72即一年有72个格局,也就是说一年共使用阴阳遁局72局。注: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全年七十二候。  ⑤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  日,指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天干,十天,为一天干;  日六:6个天干,为60天  竟,完毕。  周甲,循环一甲,即六十日,6*10=60.  ⑥甲六覆而终岁  甲六,六甲也。三百六十日。 ,覆盖,指6个甲六完了,一年也就终结了。6*6=360日  ⑦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句话,曾出现于生气通天论篇中http://www./doc_3310-2.aspx)  ,语气词;  自古,自古以来;  通天者,懂得与自然界相沟通的人;  生之本,生存之本;  本于,根本在于。  ⑧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九州,中国的别称;  九窍,双眼+双耳+双鼻+一嘴这七窍,再加上前后二阴;  ⑨故其生五,其气三(详见:http://www./doc_3310-2.aspx)  故其生五,故其,所以它;生五,化生五行,木火土金水  其气三,指阴阳各三气,即三阴三阳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这里出现的三,是指人体被分成了三部分,即胸以上至头为,肚脐以下为,而中间一段为,即我们常说的天地人,或者是上中下三焦。而每一部分,又被分成了三部分,也就是开关枢,因而,3*3=9  11、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  中医是形神统一地研究人的生命运动,所以五脏既有形脏,又有神脏。  形脏,是有形的脏,有具体的形态结构,形脏的功能,都能落实到有形的脏上。  神脏,是无形的脏,没有具体的形态结构,神脏的功能不能落实到有形的脏上。  西医只研究形脏,不研究神藏,所以中医形脏的功能,都能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而神脏的功能都与西医理论无法吻合。比如,心肝脾肺肾五脏,其神脏功能为:主神明即谓心藏神主宣发肃降,主治节,即谓肺藏魄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即为脾藏意主疏泄即为肝藏魂藏精,主纳气即为肾藏志。  形脏功能是解剖学上能直接看到的:如心脏泵血,肾脏产尿。而脾,在解剖学上没有多少意义的。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西医的脾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淋巴器官;中医的脾则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生化,主升清,主统血。这些功能都无法归结到某个有形的脏腑里,故脾只有神脏,无形脏!  中医里所谓的“脏”(其实准确说法应该是“藏”)有一部分,是可以对应于解剖学上的脏器的。比如说心,它有形脏,那就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它也有神脏,那就是它的“主神明”的功能。也就是说,心肝肺肾,各有四形脏、四神脏,那就是八脏,脾只有神脏,无形脏,八脏加一,这就是所谓九脏)——(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运行周期,是以六个甲子为一年。人则是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顺应天道,这就形成了三百六十五个时间节点。这种说法,已经流传很久了,但却不知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你的提问太高明了!那就让我就来解释一下吧。所谓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规则。具体来讲,是以天度测算日月行程,以气数标记万物兴衰的生命阶段。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各类天体运行都有确定的轨道和循环周期。地球自转运行一圈,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运行一度,月球自转运行十三度有余。因此,月球绕地球公转运行一圈的大月和小月加起来,就是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月份不足的节气积累盈余,就产生了闰月。确定冬至为一年的开端,再用圭表测量推算正中节气的时间。由此推算到岁末,就可知道一年日月运行变化的天度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究竟是怎样与天度相应和?

    岐伯回答说:天以六六为节律,地以九九之数应和天道。天以十干为一日,十干循环六次为一个甲子周日。一个甲子周日重复六次就是岁终。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干支纪年历法。自古以来,通天道者都是以生命为本。这个天地生态系统的根本,则是源于阴阳变化。阴阳之气运行于地球的九州九窍,又都与天气相通。

    因此,天道衍生五行,阴阳易变衍生三气。三气相合而成天,三气相合而成地,三气相合而成人,三三相合而成九气。九气在地化为九州九野,九野在人体化为九脏。其中,有形内脏为四,无形神脏为五,人体神形九脏相合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的概念,那么气数究竟是怎样与天度相应和呢?

    岐伯回答说:天道以五运六气循环为节律,地理以九九归一的节律规则应合天道。天道以十个天干日循环运行,十个天干日依序循环六次为一周甲六十日。一周甲循环六次就是三百六十日岁终。这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干支纪年历法。自古以来,通天道者都是以养生为本。养生的根本,则是基于阴阳变化。阴气阳气运行于地球的九州九窍,又都与天气相通。

    因此,天道衍生五行,阴阳变化过程中衍生左中右三气。左中右阳气聚合上升为天,左中右阴气凝聚沉降为地,左中右阴气阳气相互交合为人,天气地气人气三三交合为九气。九气在地化为九州九野,在人体化为九脏。其中,有形内脏为四,无形神脏为五,人体九脏神形相合以应天气。)(黄帝内经中三才合一的思想

【原文】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1),日六竟而周甲(2),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3),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4),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注释】

(1)天有十日:天,指天干。十日,指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2)日六竟而周甲:即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相合,凡六十日为甲子一周。

(3)形藏四,神藏五:形藏,指藏有形之物的脏器,即胃、大肠、小肠、膀胱。神藏,指藏神的脏器,即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4)大神灵问:指所提问题涉及天地阴阳,变化莫测,微妙难穷的大问题。

【白话详解】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10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6次而一年终了,这是360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这样深奥玄妙的问题,就请让我来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各有不同,而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5

【按语】

本节提及天以六六之节为天度,地和人以九九制会为气数以应天数,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说明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统一于阴阳。

文章中的“三才合一”思想把天地人作为宇宙间并列的三大要数,又把它们联结为一个整体,认为天地人相应。它更加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能体现中国传统中和谐统一的自然观特点,明确了因天、因地、因人而审证求因,辨证诊病的三因制宜基本观点。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而言,因天制宜包含有关时间医学、医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因地制宜包含有关医学地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因人制宜包含有关体质学、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当我们以治病求本为基本原则,掌握了疾病变化的一般规律,又能因天、因地、因人全面看待问题,对具体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就能制定出最适宜病情的治疗方法。

点评本段阐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2——气数与天度的配合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  六六九九之会:指天度与气数相配合的关系  ②夫子言积气盈阔(与前文“积气余而盈闰矣”一句相同)  气,此气非彼'气’也。此气为时日。后文曰'三候谓之气’,即十五日为一气也;  盈阔:盈,充盈;,宽阔,广阔,在这里泛指润月的问题。  ③愿闻何谓气  气:在这里就是指时日。  ④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发蒙,启发蒙昧  解惑,解疑答惑  焉,语气词)——(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帝曰:请遂闻之。(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日是指五行相生为一个循环,古人在炼丹的时候,将炼丹五天称为一个火候,这五日就是经过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一候”,经过“三候”,所谓“三候”就是经过天、地、人三才。天气主生,地气主养,而形成了人气,就成了有生命的气。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441---442---443---444---(每五日称为“一候”,每三候称为“一气”,每六气称为“一时”,最后每四时称为“一岁”。还有,一年四时同时也各与五行相配属,即五行各自有着自己的当旺之时;也就是说,一岁之中,木、火、土、金、水五行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并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这样的循环。——总之,天地自然之运度法则是:一年可分为四时也叫四季,四时又可再分为节气,节气又可再分为候;天地自然运度,如此分演推移下去,循环往复,如环无段。)(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候:指五天  气:3*5=15天  时:即季节,6*15=90天,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为一年  而各从其主治焉,指每个季节都有主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管理;,语气词  ⑥五运相袭而皆治之  五运,即春主木,夏主火,长夏主土,秋主金,冬主水,对应的木、火、土、金、水  相袭,相承袭  皆治之,均可以管理它,换言之,各个季节,均有主气来管理和主导这期间的节气。  ⑦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时、气,即上文中'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  立,确定。  布,设置。时立气布,也就是说,一年中节令确立之意  如环无端,像圆环一样,没有尽端  候亦同法,即五日为候;亦同法,也是这样的计算方法  ⑧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年之所加:指当年所加临的主客气是什么;  气之盛衰:这种主客气的盛衰是什么情况;  虚实之所起:由此引起人体的虚实的起因变化;  不可以为工矣;工,指医生;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主气来进行管理。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主客气的盛衰、引起人体虚实的起因变化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相应和的道理,先生刚才说节气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还想知道什么是气?再请您来给我启蒙昧解惑。

    岐伯说:天机不可泄露!这是先师传授给我的奥秘。

    黄帝说:还是恳请先生讲给我听吧!

    岐伯就开诚布公地解释说:五天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有其五行相应的主运。金木水火土五行主运应时相袭,彼此相克相生,年复一年周期循环。一年分为四时,节气依四时分布流转,周期循环无始无终。每候的分布流转,也是如此。所以说,不知当年的天时,不知节气的盛衰运势,不知有形与无形的虚实转化,就千万不可动工谋事啊!)(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相应和的道理,先生刚才说大小月份节令气数积累盈余为闰月,那么究竟什么是气数?请您再给我启蒙解惑。

    岐伯说:此为上苍天帝的玄机,是先师传授给我的大道秘笈!

    黄帝说:恳请先生讲给详细讲解一番吧!

    岐伯解释说:地球自转一昼夜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十五日为一气,六气九十日为一时,四时三百六十日为一岁。一岁四时,各自服从相应的五行主治运气。木火土金水,五行主治运气应时更替,相克相生周期循环年复一年。一年分为四时,时令立则节气依序散布流转,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五日为一候的气数变化,同样是如此周期循环。因此,上古圣贤曾经告诫说,道为术之本,术为道之用,法术万变道不变。不知天时的气数盈余变化,不知地理时令节气的运势盛衰,不知无形气数与有形物候虚实转化的人事变化,就千万不可精工用术治身治物治天下啊!)——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点评】此段继续阐述五云六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注解7)(其太过不及如何:什么叫太过和不及,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人体的体温正常的是36.5度,如果低于这个温度较多,比如36度,这个就叫不及,而高于37度,就叫太过。这里说的太过和不及是指季节的更替。比如到了立春这个季节,天气还很冷,这就叫不及,反之,如果天太热了,就叫太过。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五气,指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春夏长夏秋冬;  所胜,指当季的主气,比如春主木气,夏主火气;  盛虚,此当季的主气或盛大或虚弱;  此其常也,这是常态 )——(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帝曰:平气何如?(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无过者也。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平气,既不过,也无不及。 )——(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

  岐伯曰:在经有也。——445---当一年中某个时间段的能量状态处于正常时,就称为“平气”;高于正常,就称为“太过”;低于正常,就称为“不及”。)——(这些能量状态之间,有一个相生相克的相互制约关系,也就是各有所胜。——自然界中,一年里总的能量是趋于守恒的,某个季节的能量偏离正常值(平气),太过(如气温过高)或不及(如气温偏低),就会相应地引起后续季节能量的变化,促使一年里所有季节加总的能量,尽可能保持恒定。这样稳定的自然界才适合万物生长。——人体中的能量循环也是这个道理,总是自动地趋于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即阴阳平衡,这样一来,人体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状态。——而这种各个季节能量相互影响变化的规律,可以用五行理论来表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奈何,如何办;  在经有也,指在经书上有记载; )——(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3——候、节气之变

  帝曰:何谓所胜?(所胜”是什么意思?)(黄帝说:什么叫做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1---(具体来说,五行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一个能量相互影响,并促进能量递增的关系;五行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是一个能量相互影响,并促进能量递减的关系。——当一年中某一个时段的物质能量发生异常变化时,其他时段的物质能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整体趋势是,自动恢复整个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平衡。---对自然界来说,某个季节物质能量发生异常的盛虚变化,是经常发生的事。--五行制化的相互影响,)——(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五个时段的能量状态,与人体内五脏的能量状态一一对应,因此,也可以按季节来命名五脏,即:春脏为肝、夏脏为心、长夏脏为脾、秋脏为肺、冬脏为肾。)(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所谓,这就是所说的;  得五行时之胜,打个比如,春天主木,主肝,这个时候,是养肝的季节,如果掌握好这个“胜”,治疗肝病来,就会事半功倍;  各以气命其脏,同前句意思,命其脏,就是指当季的主气,会影响当季对应的脏器,比如,春季,木气会影响肝脏。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如何判断“胜”的影响呢?)(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1/1---——446---447---448---449---(通过推求节气到来的时间就可以知道。一般以一年的开端“立春”为标准,如果“立春”的能量状态(通过气温等指标得知)比正常提前了,就叫做“太过”,那么就会减弱当年秋季(所不胜)的能量状态,加倍减弱当年长夏(所胜)的能量状态(立春提前,长夏和秋季短),这种情况就叫做“气淫”。如果“立春”的能量状态比正常延后了,就叫做“不及”,那么就会让当年长夏(所胜)的能量状态过度爆发,当年夏季(所生)的能量状态减弱,当年秋季(所不胜)能量状态相对加强(立春延后,夏短、长夏和秋季长),这种情况就叫做“气迫”。判断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五脏中某一脏器的“胜”对其他脏器的影响,与此类似,关键是要推求,脉象反映的该脏器来“气”的时段,与正常时段的前后差异(提前是太过,延后是不及),如果搞不清楚,胡乱治疗,反而会导致新的疾病,到时候,再好的技巧也解决不了问题。)(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比如,到了春季,如果提前过热了,就属于跨季节了,就是太过了。  ⑦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比如,北京,春季白天的气温是15-18度,而现在连续出现25-28度的天气,这就是太过了,那这15-18度就是,这个薄无法形成春天的主气,也就是不胜,而(25-28度)则成了主气(胜也)。  ⑧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命曰,被称之为;  气淫不分,是指主气;,是指外气,气淫不分,就是指外气侵占了主气的位置,用一句成语,就相当于鸠占鹊巢;  邪僻内生,邪,外邪,比如六淫;僻,偏僻;这话可以理解怪病丛生  工不能禁,工,医生;禁,控制  ⑨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再以春天为例,本来春天已经到了,但是天气依然寒冷,这就叫至而不至,也被称之为不及;  ⑩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则所胜妄行,指侵占了本该当季的主气的外气会无所牵制的肆意妄行;  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如下图)。以火例之,比如到了夏天,本该主火,但时至而火气未至,火气行不及也,火本克金,不及,则金无制而妄行矣。火本生土,火气不及,则所生亦不及,故土病矣。水本克火,火气不及则水益乘其虚而犯之矣。  气迫 ,病因病理学名词。指气候失常,不能应时而至,成为致病因素;

五行相生相克图

11、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此句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医生,就是要根据季节和时令的变化来应对。  12、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谨候其时,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  气可与期,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  失时反候,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  五治不分,五治,五行当令控制其时,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  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么,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 黄帝追问:五行推移周而复始,如果太过或不及又会怎样呢?

    岐伯回答说:五行之气更替交合时各有所克,由此产生的盛衰变化都是正常现象。

    黄帝又问:平气是怎样的状态?

    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形。

    黄帝接着问:太过或不及又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说:这些情况在古经里已有记载,我就不讲了。

  黄帝又问:五行之气各有所克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些时令节气得五行主运时,就会影响到人体相应脏器的气命强弱。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五行之气的盛衰变化呢?

    岐伯说:探求气候变化的时间节点,都是从立春开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至,就称为太过。新季节气太过,就会侵侮当季节气,乘其所胜恣意肆虐,这就是主次颠倒淫邪内生,人力不可抗拒。时令已到而气候未至,则称为不及。这时,前季节气就会肆意妄行,而当季所生节气则被削弱,这就称为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谨候其时,这是可以预期的。如果错失时节,就会违反气候规律,导致金木水火土五行关系混乱,同样会造成不可救治的淫邪内生灾变。

点评】本段主要阐述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主气太过和不及对人健康的影响。 

总结: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本篇文章,看似字数不多,但因涉及了很多天文学、五行学的知识,因此,在解读过程中,相当的费力,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即使查遍了互联网,有些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因此,我们只好慢慢悟吧。也许这次悟不出来,几年后,就悟出来了。从而也证明,中医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只有悟的对与不对,或者说,悟的适不适时。

  我们都知道,西医根基是解剖学,研究的是死人,因而它会有标准答案,毕竟死人长的物件都是一样的;而中医的根基是经络学,研究的是活人,因为死人身上是没有经络的。活着的人,除了有物件还有思想和精神活动,因而中医研究只会有大方向,但不会有标准答案。中医的五行理论,更是无法让西方人理解的,季节的交替变化,哪个季节对应了哪个脏器的强弱,主气和客气之分,都是致病的原因。当然,像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用,喜伤伤这类的情志致病,西医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以说,中医研究的是自然界的大宇宙和人体的小宇宙之间的协调关系。

  《黄帝内经》流传几千年了,解读的版本也多种多样,但仍无法彻底的读懂,就是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不是它不想有标准答案,而是它研究的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因而只能根据其理论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六节藏象论篇第九①篇相比,本篇容易读多了。并且,以前,很多解读黄帝内经的文章,都爱引出这段。尤其是十一脏取决于胆,更是被很多学者讨论。  以前,我曾经多次说过,中医不同于西医,中医研究的是活人,西医研究的是死人。活人千差万别,死人大同小异。因而,中医只给方法,只给大方向,而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非此即彼。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师的水平也是千差万别,好的真好,差的真差。而之所以会这样,就在于各自的悟性。  悟性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对某一事物、现象、人有一种自己独有的看法,这种看法,完全要基于自己的德识才学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悟到了,就是自己的,悟不到,就是别人的。我告诉你,从北京到广州,每一个人,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同的线路,最终,有人会用很少的时间,很少的钱,很小的代价到达的目的地,相反,有一些人,会花很多的时间,很多的钱,很大的代价,也未必能达到目的地,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悟性使然! 

  帝曰:有不袭乎?(此意思是说,自然中的五行之气有不互相承袭的吗?)——(有没有不遵循这个规律的情况呢?)(①有不袭乎?  不袭:承袭。指木火土金水,春夏长夏秋冬这五行之气,有没有不按规律承袭的。)——(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岐伯强调说:自然的五行之气,其在四时中的分布与相互承袭不是变化无常的,而是非常有规律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相互承袭,那则就是异常了;而一旦出现了异常情况,那即意味着人体就要发生病变了。---最后岐伯总结说:每当自然反常气候出现的时候,如果恰逢人体所生之病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之当旺时令,那么病势就会轻微、预后也会良好;可如果恰逢在其所克制的某气之当旺时令发病,那么则就病势深重、预后凶险了。)——(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循环,不可能没有规律。如果这种循环被破坏,就是反常状态,就会发生灾变。)(②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不得无常也:无常,是指没有常规;不得无常,是指不能没有常规,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句式。换言之,天体季节运行的变化,是要有常规的。  是谓非常是谓,被称为;非常,非常规。换言之,如果四季的变化,不按规律走,明明到了春天了,天还异常寒冷,这种就叫非常。  非常则变矣:指如果五行之气的变化,不是按规律走,就会使人发生病变。 )——(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4——节气过与不及的影响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如果出现反常和灾变怎么办呢?)(③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指因气候交替发生的病变是如何的呢? 
)——(黄帝说,如果气候反常而发生了病变又如何呢?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450---451---(意思是,如果自然界在某一时令出现了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比如长夏之时出现了秋凉的气候,这时的秋凉气候就是当旺的脾土之气“所胜者”;也就是说,长夏时节人体如果犯脾胃之病,这时就算碰上秋凉气候来袭,那也是“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其病情预后必定轻微。可如果出现了“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的情况,比如深秋时节自然气候本该肃杀,但却出现了长夏时节之“秋老虎”,这时人体的肺脏如果犯了暑湿的热病,因为肺金不胜脾土,于是便出现了所谓“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的情况;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一旦患者病势较重,或者同时再感受其他的邪气,那么则就会造成死亡。)——(气候的灾变会导致人生病。如果发生的是“所胜”的变化,则对人体影响较轻微;如果发生的是“所不胜”的变化,则对人体影响较严重,如果对应季节的脏器生重病,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大致情况是:气候灾变发生在某一个时节,对与此时节对应的人体脏器影响较大,对其他脏器影响较小。)(④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变至则病:指气候交替时,容易生病  所胜则微:指如果当季的主气占优,得的病则轻微。什么意思呢?比如,春天主肝,肝主筋,有很多人,会在这个季节感觉肝火旺,同时胳膊腿筋痛。而这种病在这个季节很好治,平肝舒络就OK了。但是如果季节到了春天了,但天气还异常寒冷,你这时因受寒而得了感冒,而这种感冒,应该是秋冬季的主气,因而治起来就不容易了。)——(岐伯说,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黄帝追问:五行运气周期循环没有终始,为何会出现太过与不及呢?

    岐伯回答说:木火土金水,五行运气循环更替,相生相克各有所胜。由此产生的万物盛衰变化,都是阴气阳气动态平衡的正常现象。

    黄帝又问:阴气阳气平衡是怎样的状态?

    岐伯说:这是没有出现阴气或阳气过盛的太过情形。

    黄帝接着问:太过或不及又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回答说:太过或不及情形,上古流传的经典里都有记载,就不用我来讲了。

  黄帝又问:五行运气循环各有所胜是怎么回事?

    岐伯回答说:木火土金水五气,五行相克循环更替,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分别对应五季气候节令,春季胜长夏,长夏胜冬季,冬季胜夏季,夏季胜秋季,秋季胜春季。这些时令节气得五行主运时,就会主导人体相应五脏血气循环的盛衰变化。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预知五行运气的盛衰变化呢?

    岐伯说:预测五行运气盛衰变化的节令,都必须从一元复始的立春进行推算。如果立春时令未到而东风先至,就称为木运太过。木运太过,就会凌驾于冬季水气主运之上,乘其所胜恣意肆虐。这种主次颠倒阴阳失衡的气候异常变化,就会造成淫邪内生的天灾,当然是人力不可抗拒。如果立春时令已到而东风未至,则称为木运不及。木运不及,冬季水气主运就会肆意妄行,春季生发气息就会遭到寒风摧残,这就称为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根据时令判断主运节气到来的早晚。谨候其时,节气就可以预测。如果气候违反了时令,就会出现五行主运更替的主治关系逆乱,造成淫邪内生的天灾,同样都是人力不可抗拒。

  黄帝问:五行主运循环相袭会出现异常状态吗?

    岐伯回答说:苍天大气环流的节律,不能违反天道常规。如果五行主运循环相袭出现气候异常情形,就称为非常状态。一旦出现非常状态,就必然会产生灾变。

    黄帝追问:非常状态会产生怎样的灾变?

    岐伯回答说:如果出现气候异常的灾变,就会使人体产生疾病。木火土金水,五季五行主运对应人体五脏。如果某个季节时令出现气候异常,人体相应五脏正气能够反克异常的主运邪气,产生的疾病就比较轻微。如果人体相应五脏正气不能反克异常的主运邪气,产生的疾病就比较严重。邪气感染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出现气候异常的灾变时,如果恰逢人体相应五脏正气旺盛,产生的疾病就比较轻微。如果适逢人体相应五脏正气虚弱,产生的疾病就比较严重。)——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黄帝内经中四时五气的确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原文】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1),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2)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3)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注释】

(1)气:指节气,三候为一节气。

(2)主治:主管,当令。

(3)终期(ji):一周年的意思。

【白话详解】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么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开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为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的气候变化、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黄帝说:什么叫做所胜?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至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么,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黄帝问:反常而变会怎么样?岐伯说: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f

【按语】

本节论述了四时五气的确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五日就是一候,三候就是一气,六气就是一时,四时就是一岁,一年四时如环无端的不断循环,各随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由于五行相生相克,所以在时季和主气的配合上又会出现不及和太过。不及就是在时季已至而主气未至,导致它所克的气缺乏克制而妄行,由它所生的气由于生而乏源导致不足,它本就不胜被克的气则更加以侵搏。若时季未至而其主气却已至,那就是太过,若气太过就会与其所不胜的相搏,欺凌其所胜的气。虽然四时各有其主气,但是亦有客气在四时中存在。若为主气所克制的气则病轻;若客气胜过主气,且客气为克主之气则其病重。如风木之气,变为湿暑,则有土湿之病,因木能胜土,所以病微;如风木之气变为肃杀,则为燥金之病,金能克木,则病甚。总而言之,虚实所起,因气之盛衰,而病之虚实,则由此所起,作为医生,应该掌握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发病的关系。如1955年,石家庄地区流行乙型脑炎,根据当年火气偏旺的气候特点,按暑湿证以白虎汤治疗,取得显效。第二年,北京地区也流行乙型脑炎,仍以白虎汤治疗,效果却不佳,蒲辅周老中医根据北京当年雨水,湿气偏重的气候特点,按湿温证以苍术白虎汤加减治疗取得卓效。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气合而有形,这就是个大秘密。人或动物的生命,仅仅是精卵结合孕育而有否?不完全是,还有另外一个东西进来,三者合之而为生命,所以是“因变以正名”,三者结合变化然后成为了一个生命体。而这个所谓的“以正名”,就是所谓的把这个生命体叫人,把另个生命体称狗或呼猪。也就是所谓的“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或是魂魄毕具,乃成猪狗猫蛇。反正是成了什么什么啦。是什么事物合了进来,一般人会讲灵魂这个东西,民间说是投胎。佛家说中阴之身,还有其他家的种种定名,其实都是没有超出这个气合而有形的范围。如果要从阴阳去论,那么这个合进来的气就是阴,是无形无相的。精卵有形而为阳。这也是科学,是生命科学,不是迷信。)——(意思是,黄帝认为: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因而才有了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天地之气的变化多端,故而才使得万物的形态出现了差异,从而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名称。而我这里想问的是,天之气的气运与阴阳的变化、地之气的气运与阴阳变化,它们二者对于世间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呢?)——(我听说,世间万物都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为了便于理解和区别,人类给物质能量的各种变化形式都进行了命名。那么,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是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转影响较大,还是物质能量(阴阳)循环的影响较大 ?)(⑤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其于万物孰少孰多:指的是,五行之气的变化,阴阳之气的变化,对于万物的生长形成,哪个影响的多还是少呢?  可得闻乎?: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为什么同样为人,思想上却千差万别?大神灵,这个问题很复杂呀。岐伯把黄帝叫大神灵,也只有大师与大师之间才能谈得了这些问题吧。——这个“悉哉问也”其实就如同拍案。老师重重一板子,你问的这个什么屌,你真的想知道吗,那么难的问题你要想知道也可以,看在你这么听话的份上就告诉你一点两点吧。在这段对话里,岐大师说了一句至理名言: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也就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中医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临床上要抓纲治目,守住气血这个根本,以应万变。西医一直在研究微观的病理,其实这个东西是研究不完的,因为至小无内,至大也无外啊。一沙一世界,造化玄微,岂可以人心而遍悉。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可以无限拆分下去的,包括科学上研究出来的什么中微子中有质量这些东西,于人生的烦恼解脱实际上没有什么根本性帮助,只会越研究越烦恼,甚至可能是只会对杀人狂有帮助。)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1----1/2--1/3---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452---453---454---(各种精气物质的存在,是神机变化的可靠保证。各种精气物质如可处于健康常态的御、收、适、和,志意才可真正地完美地实现协调机体内外,达到阴阳均平,实现得了“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人体的大小循环如果都能做到御、收、适、和,则万事安康,前途无量。反之,则是逆之有病,左而有祸。诸如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知道了这些关键所在,仔细想一想,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古针于临床应用时,卫气系统的重要性及卫气思路往往取得绝佳效果的原理所在。卫气的循环系统就是由髓之海而出,通过阴阳经巡行了周身后,再回入五脏复注于脑髓的。所以,卫气的调理与养护,除本身就关系着营血与津液的改善,更是直接可以御、收、适、和于人身之神机变化。没有了各种精气的支持,神则游离,失根不用。等于有枪没子弹,有锅没有米,有咖啡没有水,有了情书却没情人,有了汽车却没有油。没有提供动力的能源,神仙也没办法。神的御收功能丧失了,脑这个指挥系统也就无从再实现统率机体的本事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胃为水谷之海与气口独为五藏主,在探讨食物的营养(谷气)如何从胃出发抵达全身各处,和进入五藏的等一系列问题时,经髓[1]的设想,迅速分化出经脉的认识,并根据手太阴脉与胃口的设计,进而左右了脉诊等的选择,如“气口独为五藏主”,[2]并最终影响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临床的实践。接着在《素问.五藏别论》讨论气口。)——中医认为五气、五味的作用注解9,这里是说五味养五脏之气,就是指五味化气生养五脏之精,而精化气。“气和而生津液”这里是指五脏之气平衡而生津液,津液是水属形。腠理闭则津液在内主润燥,腠理开则津液在外为汗主散热。当“营”与“气”形成阴阳平衡之势时,神就自然生成而藏于五脏中。)——(整段意思:黄帝问得如此深广,岐伯不由得引发赞叹:“悉哉问也!”当然岐伯也不由得不详加说明: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天之气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之气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第二,地气使然,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之变化万千,乃是看也看不尽的;而草木又产生五味,以五味的醇美,那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之所以对色味的嗜欲不同,那是因为各种色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通着呢。第三,天之气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之气供给人们以五味。天之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人体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地之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人体五脏之气。第四,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于是人体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整段意思,岐伯回答:天太广阔了,不可测度,地太大了,不可测量,我只能大概讲讲我的理解。1、草木有五种基本的原色,五原色相互组合后的变化,不可胜数;2、草木有五种基本的味道,五味相互调和后,组成的美味无穷无尽;这些不同的感官体验,却都有相通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反应了事物所处的能量状态。3、天生成了五气(春、夏、长夏、秋、冬)这五种基本的能量表现形式,地生成了五味(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的物质表现形式,这些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生活在天地之中的人。4、五气(即五个季节的不同能量状态的空气)通过鼻子的呼吸进入人体,有用之物被留存于人体的心、肺二脏之中,通过人体能量循环系统,让人的面色,按五原色的正常规律分布;人的声音,按五音的正常规律发出。5、五味(即物质的五种基本能量状态)通过吃进口中的食物进入人体,有用之物被留存于人体的肠胃之中。五味转化而成的物质精元,可以维持滋养人体内的五种基本生命能量(对应五脏的五气),能量在人体内稳定地循环,就会生生不息,再与人体津液循环系统相辅相成,人的生命活动就有了基础和源泉。)(⑥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悉哉问也,全;,语气词;,提问;指问的可真全啊。  ⑦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大神灵问:是指歧伯尊称黄帝的称谓为大神灵;,提问  请陈其方,陈述;其方,这个方法,指五行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道理。  ⑧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不可胜视:有一个成语,叫数不胜数,和这里的胜的用法一样。换言之,就是五颜六色的草木,是看不过来的;  不可胜极:指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滋味儿,是尝不过来的;  嗜欲不同:人们喜爱的滋味儿不同;  各有所通:所通,指的是五味与五脏的相通。酸苦甘辛咸,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  ⑨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气,此话的文字应该是,天以五气食人,即,天供给人们春夏长夏秋冬,这五种气候供人们生存。另一种解释: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第三种解释,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  以,用;,在这里当供给讲。  地食人以五味,和上句式一样,即地以五味食人,即,地供给给人们 酸苦甘辛咸五味。  ⑩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上使五色修明,指人体吸入的气上升;使,令;五色,青红黄白黑;修明,修饰;,光明;  音声能彰,彰显;  11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以养五气,指滋养五脏之气。  12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气和而生气和,是各脏器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很多人看中医,都说脾胃不和,什么叫不和呢,就是不和谐,即胃强脾弱,能吃,但不消化。  津液相成,口腔之中,清亮的部分,又称为涎,是脾之液;,唾液,是肾之气;肾为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津液相成,指的就是脾肾和谐。  神乃自生:什么是神呢?我们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就能看出来,如下图。有一个成语,叫炯炯有神,指的是人的眼睛很明亮,其实,反映的就是五脏之气。

神乃自生)——(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

  黄帝问: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反常现象吗?

    岐伯回答说:苍天之气的时令变化,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常规时序相承,就是气候反常的现象。如果气候反常,就会产生灾变。

    黄帝追问:气候反常会产生怎样的灾变?

    岐伯说:如果出现灾变,就会使人产生疾病。如果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季之气所胜者,人体产生的疾病就比较轻微。如果为当季之气所不胜,就会引发严重的人体病变。如果同时又感染其他邪气,则会导致病亡。因此,气候反常时,如果不胜当季之气则灾变轻微,如果当季之气为其所克则灾变严重。

  黄帝说:讲的太好了!我听说天地之气相合,就会生成万物的形体。因其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才确定了不同的名称。天地气运阴阳之化,对于万物的生成作用,究竟那个多那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你询问的实在是太详细了!天广阔至极,简直不可测度。地博大至极,也很难准确计量。既然是伟大神明的圣贤发问,就让我来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

    草木呈现五色,五色之变难以尽阅。草木产生五味,五味之美,也难以尽尝。人们对色味的嗜好不同,又分别与其五脏相通。天供养给人们以五气,地供养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内气上升,会使人面部五色明润、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以供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均衡,才能产生体内精华津液,对外焕发的神气也就自然形成了。

点评】此段讲的是自然之气,与人体五脏之气对应的关系,提出了“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的理论。  )(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5——五色、五味、五气对身体的作用

  帝曰:脏象何如什么是藏象呢,藏即脏藏于体内,其象征表现于外,这是古人从外以测内的思想方法,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即有内在的脏器活动,必通过外在的各种象征而表现出来,如心于体内,从外边是看不到的,但是可以通过神志外在表现、面部色泽等而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血脉盛衰、心跳的快慢而象征心的功能,这种观察方法不是凭空而至,而是经过多次临床观察,反复实践而得出来的,它基本上能反映心的功能,这在当时缺乏组织学、解剖学、X线等科学仪器检验手段的情况下,是对藏象功能进行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是十分客观地把握事物总的规律的学说,也是对人体物质代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概括,从总体上它把握了事物(脏象)的本质,这种高度抽象概括的宏观整体方法比微观的分解局部、各部分脱离实物的观察方法要好一些,因为它从整体上全面观察事物的联系,接近事物的本质。但因为科学性差,客观数据不足也可能反映上出差错,但这可以经过反复实践而改正之。)——(黄帝问:中医的“藏象”是怎么回事?)(帝曰:脏象何如?  脏象,指五脏之象。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455---456---注解2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1/1----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457---458---(注解3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459---460---461---462---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有关筋的内容)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463---464---465---注解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注解4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1/1---——466---467---468---(注解101/1--1/2---1/3——(六腑之中,所去掉的那个特别的“腑”便是胆!为什么偏偏要去掉六腑之胆呢?因为它特殊,因为它有着大用!:这所谓的“五脏五腑”。第一,“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即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灵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人体的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自然之夏气相通。第二,“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意思是,肺是气之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人体毫毛;其所充养的组织是皮肤;肺属于阳中的太阴,与自然秋气相通。第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此意思是,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人体之头发;其充养的组织为骨;肾乃属于阴中之少阴,与自然之冬气相通。第四,“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就是说,肝乃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肝可以生养血气;肝味酸,其色苍青;另外肝为阳中之少阳,乃与自然中的春气相通。第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这里特意将五脏之“脾”与除胆之外的其他五腑放于一起同论,乃是因为脾与六腑之性质有着相通之处。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与膀胱,这些本质上都是仓廪之本,为人体营气所居之处;又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着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其性皆属于至阴之类,故而它们皆与自然之土气相通。)——(人体所谓“五脏六腑”,加起来正好就是“凡十一脏”。为什么又“取决于胆也”,当然是因为胆之重要性与特殊性了。===从以下经文中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人体十一脏腑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第二,临床切脉时,如果发现人迎脉大于平时的一倍,那么就说明了人体少阳胆经发生病变了;如果发现人迎脉大于平时两倍,那么则说明病变在太阳经;而如果大于三倍,即说明人体病变在于阳明经;如果大四倍以上,则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这就是为“格阳”。第三,关于人体寸口之脉的病理变化:如果寸口之脉大于平时的一倍,则说明病在厥阴;如果大两倍,即病在少阴;大三倍,则病在太阴;而如果大四倍以上,此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这就是临床所谓的“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此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乃就是所谓的“关格”。关格之脉因盈盛太过,则标志着阴阳极亢,此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之平调状态,故而表现为人会很快死去。)——(岐伯回答:“藏”是组成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象”是这些器官的生命活动,根据各自的功能特点,在人体外部特定部位表现出来的现象。心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标志——“神”变化恢复的地方,其状态会表现在人的面部,充养血脉,在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能量状态,是阳中之太阳,与自然界能量循环中的夏季相通;肺脏,是人体与外界空气交换接触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魄”的源泉,其状态会表现在人的汗毛,充养皮肤,在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能量状态,是阴中之太阴,与自然界能量循环中的秋季相通;肾脏,功能是收藏,是人体所有能量精华的根本,是“生殖之精”的源泉,其状态会表现在人的头发,充养骨骼,在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能量状态,是阴中之少阴,与自然界能量循环中的冬季相通;肝脏,是物质精元转化为能量发散出去(就像种子发芽)的根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魂”的源泉,其状态会表现在人的爪甲,充养经筋,生养血气,在五味中与酸味能量水平一致,在五色中与青色能量水平一致,在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能量状态,是阳中之少阳,与自然界能量循环中的春季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作用是消化吸收饮食水谷,需要消耗人体自身的一定能量(营气),象机器一样,将食物中的有用物质提取出来,将糟粕排除体外,其状态会表现在人的口唇四周,充养肌肉,在五味中与甘味能量水平一致,在五色中与黄色能量水平一致,在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所处的能量状态,为至阴之类,与自然界能量循环中的长夏季节(土)相通。加上胆,人体能量循环系统中有十一个关键脏器,而胆则是总的开关。)(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生之本,生命的根本。  神之变也,心主神明,指心为神明变化的脏器。  其华在面,其心的荣华,可以从面部上呈现出来。  其充在血脉,充,充盈,人体的血脉充盈,也就意味着其心功能强大。  为阳中之太阳,人体分阴阳,而心,就相当于人体的发动机,电脑之CPU,是动力之源,因而它是人体的阳中之阳。  ③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气之本,气之本,是指人体的气的根本。在灵兰秘典中,肺为相傅之官,管人体的气血分布的。什么叫气亏啊?大家看看手指就明白了,如果长时间在水里泡过,手指就会瘪,这就是气亏了。相反,如果手指肚很鼓,就叫气足。  魄之处也,有一个气叫气魄,形容一个人做事胸有成竹,很有把握,很大气。说明这个人的肺气足。所以,说它是魄的所在地。处,住处,居所。  其华在毛,华,荣华;毛,皮毛。中医认为,肺主皮毛。这个毛,不是头发,而主要是汗毛。一个人的皮肤好不好,主要是他的肺气足不足。  其充在皮,同上,充,充盈。  为阳中之太阴,肺是管布气血的,能布血,代表了有一定的动力,有动力,就为阳,而布是气血,血为阴,所以说是阳中之太阴。  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主蛰(zhé),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节气叫惊蛰,这个蛰指什么,就是地下冬藏的虫子。中医认为,肾藏精,主蛰,就是主蛰伏,收藏之意。肾精,就是先天父母给的,如果把人体比喻成地球,肾精就相当于石油、煤,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一点少一点。  其华在发,华,荣华,在头发;人年青的时候,为什么头发又黑又亮,说明先天的这点肾气很足。到老了,头发白了,代表,先天这点东西消耗的差不多了。当然,除了先天之本,还有后天之本。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好,可以通过吃来补充消耗掉的资源。就相当于地球也有可再生资源一样。  其充在骨,充盈;在骨,肾主骨。年轻人,为什么不易骨质疏松啊?说明肾气足。老年人,肾精耗光了,自然就会容易骨质疏松了。  为阴中之少阴:少阴,就是完全是阴,不完全没有能量。石油,本是液体,是阴的,但通过燃烧,可以发出能量。所以,是阴中之少阴。人体也是一样。  ⑤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罢极之本罢极,体器官名。指肝,谓其为耐受疲困的主要脏器 。《说文解字》:“,遣有罪也。”本义为:遣散有罪的人。可见“罢”的本义是“遣散”之义,由此可引申为“解除”、“消除”等义。《字汇·网部》:“罢,废也。”《集韵·纸韵》:“罢,散也。”那么“”是何义呢?清·吴善述《说文解字广义校订》:“极,又因穷极之义引为困也、病也、疲也。”可见“极”有“疲乏”之义。如《汉书·王褒传》:“匈喘肤汗,人倦马极。”句中“极”与“倦”同义避复。《世说新语·言语》:“丞相小极,对之疲睡”。 “极”,《说文》:“燕人谓劳曰极。”罢极即劳困之义。本,即根本。因肝主筋,筋司运动,所以说疲劳的根本在肝”  魂之居也:有一个成语叫魂飞魄散,指人被吓的样子。这个魂,就是指肝,魄,就是指肺。中医认为肝藏血,这点和西医的认识大体一致。前面已经说过,人的眼睛中,黑眼球,代表肝。如果一个人肝功能差,你就会看着他的黑眼球不黑,也不亮,发乌。所以说,肝是人的魂的居所。  其华在爪:人伸出手来,如果指甲看着很差而没有光泽,甚至出现横竖之道,说明肝血不足。如果你让一个人,天天熬夜,很快,就能在指甲上表现出来。如果一个人突遭巨大的变故,手指甲就会出现很深的很纹。有一个成语,叫撒手人寰,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一死,手立刻就松开了。说明这个人的魂没了。  以生血气:这话很好懂。肝气不足的人,就会感觉有气无力的。  其味酸,其色苍:肝主酸味,或者说,酸味入肝;色苍,苍,青色,主肝主青色。  此为阳中之少阳:比起太阳的发动机心来说,肝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动力,但因为主藏血,所以,被称之为阳中之少阳。  ⑥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在灵兰秘典中,已经解释过仓廪之本之意;营,营养,营卫之气;居,居所。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这几样东西,除了脾之外,全是空心的,所以,被称为容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吃()的是鸡鸭鱼内,出()来的是大小便(糟粕),而这个功能的实现,靠的就是上述的这些容器,所以说它能糟粕;  ⑦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下面这段出自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王金亮 侯红霞。  此语出《内经》,强调指出了胆在脏腑活动中的重要性,其意有三。  第一,主少阳春升之气  胆为阳木,其象应春,春天,阳气渐升,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发生机,除旧更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即指此而言。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物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也曰“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足少阳胆为半表半里之经,能通达人体全身的阴阳之气,所以说在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中,具有主生发,通阴阳的特殊作用。  第二,主决断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谓“中正”乃不偏倚,准确无疑,且有决定判断之意。指出了胆性正直刚毅之特征,人体五脏六腑皆从胆而决断。也正如张景岳指出:“胆附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互济,勇敢乃成。”  第三,藏精汁以助消化  胆藏精汁,清而不浊,《内经》称之为“中精之府”,胆汁靠“肝气有余”而化生,具有助脾胃,促进饮食消化作用,胆汁是脾胃保持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物质。且肝胆经络表里相连,故胆汁的生成与排泄有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故肝胆脾胃共同协调完成人的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见气机升降,新陈代谢,其中胆的作用不可低估。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指出了人体十一脏功能的正常发挥,决定于胆的功能正常,少阳属胆是三焦阳气升降出入的枢纽,胆气不升则阳气无从司令,难以进行适宜调节,五脏六腑便不能与四时保持协调平衡,人体的生命节律受到干扰,抗病能力下降。  其实,说了上述这些,我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胆的作用胆被称为“中正之官”,什么叫中正,中,就是中间之意;正,就是正好之意,中正加在一起,就和中医的思想完全吻合,就是中医,就是阴阳平和之医,不偏不倚之医。这就能很好理解“十一脏取决于胆了”。)——(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  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  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黄帝内经中五脏的基本性能

【原文】

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1)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2),通于秋气。肾者,主蛰(3),封藏(4)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5),通于冬气。肝者,罢极(6)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7),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8)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9),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注释】

(1)神之变:《太素》作“神之处”。按下文作“处”义胜。

(2)太阴:《甲乙经》、《太素》均作“少阴”。当是。

(3)蛰:指冬眠伏藏之虫。在此比喻肾气闭藏和藏精的功能。

(4)封藏:贮藏,指肾藏精气功能。

(5)少阴:《甲乙经》、《太素》均作“太阴”。当是。

(6)罢(pi)极:罢,通“疲”。极,通“亟”。罢极,即耐受疲劳与困急之意。

(7)阳中之少阳:《灵枢阴阳系日月》篇说:“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

(8)仓廪:藏谷曰仓,藏米曰廪。即指贮藏粮食的处所。

(9)唇四白:口唇四周的白肉。

【白话详解】

黄帝说:藏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按语】

关于藏象理论,《灵兰秘典论》重点论及十二脏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篇则进一步论及五脏的基本性能,补充了五脏“其华”、“其充”,阴阳区分,以及与季节气候特点联系关系,使藏象理论更加完善。五脏系统功能归纳见下表。

g

文中“肝者,罢极之本”的解释,诸家多有争议。高世栻《素问直解》认为“罢”即“罴”,云:“肝者,将军之官,如熊罴之任劳,故为罢极之本。”“熊”与“罴”皆是猛兽,因以比喻勇士以及雄狮劲旅,高氏所言“如熊罴之任劳”,言肝为将军,耐劳而多勇,故为任劳之本。

日本丹波元简认为:“罢极,当作四极,……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也。”是从文字错简的角度进行解释。诸家各有说法,也各有道理,可作参考。正常情况下,肝血充足,则筋得所养而强劲有力,肢体的运动也就灵活有力,且能耐受疲劳。若肝血不足,则会导致筋膜失养,可表现为筋力不健、运动不利、不能耐受疲劳等,所以说“肝为罢极之本”。

文中“肾者主蛰”的理解,《说文解字》注:“蛰,藏也。藏者,善也,善必自隐……凡虫之伏为蛰。”指肾主藏精,蕴含强大的生命力,肾又为阴中之阴,内蕴强大生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是由肾中所藏的精气所决定的。人从幼年开始,随着肾气的逐渐充盛而有齿更发长的变化,机体开始不断发育壮大。到青春期,又激发产生天癸,使生殖功能趋于成熟,从而具备生殖能力。另外,肾中精气是生命的动力基础,卫气根于肾,才能有效发挥其卫外抗邪的作用,故肾中精气充足,则人的抗病力、免疫力就强,也就少病或健康无病。

关于文中提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观点。综合各家之言,近十年来大致可概括为尊经说、疑古说和创新说三种。尊经说者肯定“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合理性。疑古说者认为,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是中医学一贯的观点。创新说者在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提出质疑的同时,近年来一些医家从文字校勘角度进行考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认为“十一脏”即“土脏”之误,指脾胃。后人大多认为其中尊经说中的“胆通春气”说较为符合理论与临证,此说立足于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以李东垣之言为据,认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在十一脏器中像春天阳气升发、夜半子时一阳萌生同样重要。胆气升发,则诸脏之气生,犹如春暖花开,万物生荣。胆气不升,则影响诸脏而致病,犹如有冬无春万物不生。证之临床,常运用升提胆气的柴胡以调理下陷气机,即是其观点的体现。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469---470---(所以如果要判断人体能量循环中,能量失衡的病(三阳),可以检测人迎处的脉搏数据,如果高于正常标准值的一倍,则病在阳中之少阳即肝(胆);---如果高于正常的二倍,则病在阳中之太阳即心脏;----如果高于正常的三倍,则病在阳中之阳明即胃;----如果高于正常的四倍以上,叫做“格阳”,说明人体能量运行水平太强,已经开始消耗人体内储存的备用物质精元,甚至危及其储备水平了。----如果要判断人体能量循环中,物质失衡的病(三阴),可以检测寸口处的脉搏数据,如果高于正常标准值的一倍,则病在阴中之厥阴即肝脏;----如果高于正常的二倍,则病在阴中之少阴即肾脏;-----如果高于正常的三倍,则病在阴中之太阴即肺;-----如果高于正常的四倍以上,叫做“关阴”,说明人体能量运行水平不足,已经危及人体内的正常物质精元运输和转化了。-----如果人迎与寸口两处的脉搏数据,均高于正常标准值的四倍以上,叫做“关格”,说明人体内的物质能量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一方面,人体内储存的物质精元快要消耗殆尽;另一方面,人体内已经没有足够的能量去转化外界的供给(食物、空气)来补充体内不断流失的物质精元。病人离死亡也就不远了。)(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人迎:指人迎穴,在脖子的侧面可摸到跳动的动脉。  :广泛,程度深,这里可解释为“倍”。指跳动的力度强。  格阳: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阳气格拒。阴盛已极,而不能与阴气交通,故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相格拒,表现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  ⑨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寸口,就是咱们平常中医诊脉的手腕处。  关阴,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阴气格拒。阴盛已极,而不能与阳气交通,表现为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素问·六节藏象论》:“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  ⑩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关格: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小便不通称为关,呕吐不止称为格。  赢:此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当动词,即博取、获得之意。  不能极:指无法最大限度。意指胃气衰败,有胃气生,无胃气死。 )——(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  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  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亢,已不能最大限度获取天地之精气,人就会很快死去。 )(  黄帝追问:怎样观察人体内脏的表象?

    岐伯说:心脏,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面部,营养补充在血脉。这里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通。

    肺脏,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营养补充在皮肤。这里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通。

    肾脏,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营养补充在骨。这里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

    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营养补充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青绿,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饮食储藏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其功能如盛贮食物的器皿,就称为器。这些器官负责吸收水谷五味精华,同时将转化过滤的糟粕废液排出体外。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的白肉,营养补充在肌肉。其味甘甜,其色黄,属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

    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因此,如果患者的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就可断定其病在少阳。大两倍,则病在太阳。大三倍,则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则是阳气太过而阴气无以通,称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则病在厥阴。大两倍,则病在少阴。大三倍,则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则是阴气太过而阳气无以交,称为关阴。

  如果人迎脉与寸口脉均大于平时四倍以上,则是阴阳气俱盛而不得相荣,称为关格。如果患者关格脉象盈盛太过,则标志着阴阳极亢,就不再能吸收天地的精气,到此地步则必死。)(黄帝说:明白了!我听说天气地气相合,就会生成万物的形体。因其变化多端形态各异,才正式确定了不同的名称。天气地气运动阴阳造化,对于万物的生成作用,究竟那个多那个少,先生可以给我讲讲吗?

    岐伯回答说:你的询问太详细了!苍天广阔至极,无法测度计算。大地广博至极,也很难准确度量。既然是伟大神明的智者发问,那就让我来陈述一下这个问题吧。

    草木呈现五色,五色变化却难以尽阅。草木会产生五味,五味香美也难以尽述。人们对美色美味的嗜欲喜好不同,五味又分别与人体五脏相通。苍天给人们供养五气,大地给人们供养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脏和肺脏。心肺内气上升会使人面部显露五色,也能够对外发出声音。五味入口,贮藏于肠道和胃脏,经消化吸收又给五脏供养精气。五脏精气五味调和,才能在体内产生津液,精神气色也就自然对外彰显了。

    黄帝追问:怎样观察人体五脏的精神气象?

    岐伯回答说:心脏是人体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心脏气象荣华表现在面部,其精气给人体血脉补充营养。心脏生苦味,外显赤色,是人体的阳中之太阳,与夏季气息相通。

    肺脏是人体精气的根本,为魄气集居之处。肺脏气象荣华表现在毫毛,其精气给体表皮肤补充营养。肺脏生辛辣味,外显白色,是人体的阳中之太阴,与秋季气息相通。

    肾脏主蛰伏,是封藏人体元气的根本,为精气集居之处。肾脏气象荣华表现在头发,其精气给人体骨骼补充营养。肾脏生咸味,外显黑色,是人体的阴中之少阴,与冬季气息相通。

    肝脏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为魂气集居之处。肝脏气血荣华表现在爪甲,其精气给筋脉补充营养以生血气。肝脏生酸味,外显苍青色,是人体的阳中之少阳,与春季气息相通。

    脾脏、胃脏、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都是储藏饮食水谷的根本,为营养精气营气集居之处。脾脏和胃脏被称为人体的容器,功能就吸收水谷五味精华,同时将转化过滤的糟粕废液排出体外。脾脏气象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的白肉,其精气给人体肌肉补充营养。脾脏生甘甜味,外显黄色,为至阴类,与长夏季节的土气相通。

    以上十一个内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因此,如果患者的人迎穴脉象大于平时一倍,就可断定其病在少阳经脉。大两倍,则病在太阳心脏。大三倍,则病在阳明经脉。大四倍以上,则是阳气太过阴气不通,称为格阳。如果患者的寸口穴脉象大于平时一倍,则病在厥阴经脉。大两倍,则病在少阴经脉。大三倍,则病在太阴经脉。大四倍以上,则是阴气太过而阳气不交合,称为关阴。

  如果人迎穴脉象与寸口穴脉象均大于平时四倍以上,则是阴阳气俱盛而不得相随共荣,称为关格。如果患者关格脉象盈盛太过,则标志着阴阳亢奋至极,这就不能吸收天地的精气了,到此地步则必死无疑!)——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点评】本段重点讲解了五脏主管的人体各个功能,体现在人体的哪些方面。 )(读《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6——脏腑表里的功能及脉象病变

总结:

中医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中医?为什么十一脏取决于胆?《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回答了我们的疑问。

  中医的精髓是什么?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中医是什么?中医不只是中国的医学之称,更深的含意是中医乃“中和”之医。中和是什么概念,就是不偏不倚,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大不小,用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刚刚好。也就是中医强调的阴阳平和之理。

  为什么要学中医呢?正是因为中医是“中和”之医,因此,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就是不仅要对自己的身体,其实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中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要这样,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如是。因为中医的理论,其实就是一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种我们处世的行为准则

  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医的五脏六腑十一脏中,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取决于胆。胆是中正之官,什么是中正,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如果其它10个脏器都能做到不偏不倚了,其实,胆自然也就中正了。

  仰观天文,俯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的思想就是在这种人与自然相互交流中产生的,因此也就有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也就有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一说。良医和良相,一个从微观入手,一个从宏观入手,而他们治理对象的原则,就是“中和”。有了这种思想,也就有了,治大国,若烹小鲜,同样,治国和烹饪,也是“中和”的思想,因此,学习中医,就是要掌握这个精髓,因为他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准则。 

注解1:

何为神藏?神藏即产生生理指令控制人体生理活动的系统。肝、心、脾、肺、肾。

        肝系统:藏魂。魂是人的OS操作系统。肝可以看成是只读内存ROM。

        心系统:藏神。神即系统指令。

        脾系统:藏意。意是心神计算的数据结果。脾可以看成是内存RAM。

        肺系统:藏魄。魄是眼耳鼻舌身意的驱动系统DS。脾可以看成是一个ROM.

        肾系统:藏志。志即具体的系统程序。

        何为形脏?形脏即接受神藏指令,直接参与生理活动的系统。四形脏即肝、肺、脾、肾。 肝、脾、肺、肾,都有“月”字旁,是有形之器。心是肝心肺肾的集成,本自无形。

         肝、肺、脾、肾四形脏,根据其发挥作用不同,会分别组成不同的系统。如四脏组成了水谷精微的消化、运化系统(被称为脾系统);水谷精微的储藏系统--肾系统,肾主收藏,肾藏精;水液的输布系统---肾系统,肾主水;血液的运行系统--心系统,心主血脉。呼吸系统--肺系统,肺司呼吸。等等。

         《内经》中的肝、心、脾、肺、肾,与解剖学上的肝脏、心脏、肺脏、脾脏、肾藏不是一个概念。《内经》中的神藏也好,形脏也好,都是指系统,而一个系统是由四形脏有机组成的。也可以这样说,解剖学上的肝、心(心包)、脾、肺、肾是指具体的硬件,而《内经》的神藏或形脏是指由解剖学的肝心脾肺肾有机集成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可发挥不同作用的系统。

注解2: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所谓本,就是根本,本源。

神之变的神包括广义神,即生命规律的总称。也指狭义的神,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充在血脉,指心和血脉连通,并且具有推动血液充盈于脉内的机能。

阳中之太阳,指心在上焦,胸中属阳,又通于夏气。夏天的季节阴阳属性特点是太阳,所以,把心称之为阳中之太阳。

心的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主神两个方面。它统率五脏,统率全身所有的生命机能。

心者生之本强调了心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功能。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指心有统率全身所有生理机能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和人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机能。

心藏之神,广义之神指主宰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所有生命规律表现的现象。狭义之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强调心对全身各个脏器功能的主宰功能。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强调心有主管人的意识,情感,思维活动的机能。任物,指人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并能够发生思维活动的器官,被称之为心。这就是《灵枢·本神》所说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的内涵。

而心藏神的这一机能一旦失常,轻则病人就会有心烦,失眠或嗜睡;严重的时候会出现狂躁,烦躁,狂乱甚至昏迷等临床特点。

心主血脉是指在心气的推动和调节的作用下,影响人体的血液,血液正常的循行于脉内,从而正常的发挥血液营养和滋润全身的机能。

心主血脉这一功能包括了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指全身的血都由心脏主宰,都在心的推动作用下循行于全身。所以在《素问·五脏生成》有“诸血者,皆属于心。”

全身的脉,血管都与心联通,并和心脏配合在一起,称之为心脉。在心能够主宰全身血液运行于全身血脉这一机能活动中,心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所以《素问·痿论》明确指出“心主身之血脉。”血脉,就是全身的血管。主是主宰,主管。包括形态学上血管与心脏的连通;功能上心脏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内流行,流动,循环运行的机能。

因此,心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气的鼓动作用下,心脏的一舒一缩,就产生一种动力,推动血液在脉内正常的循行。

心脏的气血的虚实和病变可以影响到血脉的运行,所以,有“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

心主血脉的机能正常,可以通过相关的象表现出来。人体哪些象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呢?

可以从人的面部,舌头,口唇,指甲的颜色来加以判断。如果面,舌,唇,甲的颜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这样的生理之象,反映心主血脉机能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没有大的病痛。如果这一机能一旦失常,就会表现出面,舌,唇,甲的颜色或青紫,或有瘀斑,或面,舌,唇,甲的颜色淡白无华,脉象或涩滞,或结代,同时,病人伴随有心胸憋闷刺痛等临床表象时,可初步判断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心藏神)功能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心主血为心藏神功能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心藏神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环运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在病理情况下,两者常相互影响。如果心血不足,会出现心神失养,病人会出现精神恍惚,心悸,烦躁,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的病症,临床治疗时,可通过补养心血加以调整。

心神的异常也可影响心主血脉的机能。如在精神过度紧张或恐惧的情况下,常见心跳和脉搏加快,常见面色红润,潮红或面色苍白等血液运行失常的一些临床表现。

心藏象的主要内容除了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外,还包括心的五行属性。

心五行属性为火,心的阴阳属性简称为心属阳,详细表达,称之为阳中之阳,与自然界中的夏气相通应。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上述所说的主血脉,藏神;其功能表现是由心气,心血,心阴,心阳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心藏象整体联系还表现有:

在体合脉,即全身血管与心脏连通;

其华在面,即心的主血脉的功能和藏神的功能常映显于人体的面部,面色或面部表情,这个功能表达为华;

心所开之窍,《内经》有三个,开窍于舌,开窍于耳,寄窍于目。因此,对于心开窍于耳和目的问题必须要从心藏神,从人的狭义之神,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个层面去理解。因此,理解《内经》中心开窍于耳和开窍于目的时候,决不可仅仅从文理上,校勘角度上认为它属于古代的校勘上出现的错误,不应该把他作为错误的内容来理解。实际上,他又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心藏神的机能。

在人体的五液方面,即汗,泪,涎,涕,唾五种人体孔窍分泌的液体当中,心在液为汗。在人的情志活动中,心在志为喜,与喜悦这种情感活动密切相关。所以《素问·举痛论》明确指出,人在喜悦的情况下,人心情舒畅,血脉和调,因此喜悦的心情是一种良性的情绪调节,它作用于人体之后,可以使人心情舒缓。

心脏通过它的经脉的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与人的六腑当中的小肠的表里关系。

由于心脏在脏腑当中居于首要地位,起主宰作用,所以用类比的思维把心称之为人身的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学习心藏象的内容,不单纯是要了解心主血脉和心藏神,更重要的是还要理解它的五行属性,阴阳属性,它的功能是由心气,心血,心脉,心阴,心阳协同作用下完成的;还包括了它的体,华,窍,液,志的联系及表里关系。

注解3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为气之本,指肺能主管呼吸之气和人一身之气的机能。

人一身之气中最重要的是宗气,合成于肺脏,是指肺将由脾胃转输来的水谷精气和通过口鼻吸入到肺脏中的自然界的清气在肺的气化作用下,将这两种物质合成为宗气。

宗气生成后,在肺的作用下,分别从不同的管道输送全身,从经络之中输送的称之为经气,从脉外输送的称之为卫气,从血脉之内输送的称之为营气,通过以降的方式影响着肺气,以降的方式影响人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行。

而且肺脏通过一呼一吸的动作来对全身,人一身中体内外清浊之气进行交换,并不断排除体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浊之气,从而保持人体内始终运用的气是一种轻清之气。

正因为如此,内经高度概括为“肺者,气之本。”这个气,就是指人身体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所有之气。

魄之居,魄是人身体的精神活动之一,内经中的魄,后世医家注释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之由也。包括人出生以后不经过学习所产生的一种本能活动,这些本能活动都是属于魄所主管的,也参与着人的一部分情志活动。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皮和毛分别指人体的五华,就是指咱们所说的毛发,面色及指甲,都是五华之一。其充在皮,是指人体五体之一,五体分别指皮,肉,筋,脉,骨,人肢体的横断面,从外到里分别是皮,肉,筋,脉和中间支撑作用的骨。这五体分别由五脏所充养,和五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皮这个五体之一是由肺所主管的。

把肺称之为阳中之阳,阳指它在上焦,按人体上下分阴阳来讲,心肺所居的胸腔在横膈膜以上,也就是人的上半身,属阳;横膈膜以下的腹腔属阴。所以阳中之阳是指在属阳的胸腔的上部。

太阴指季节,四象学说中,把一年四季,上半年称为阳,下半年称为阴,上半年属阳,又分为一个春季和夏季,春天为少阳,夏天为太阳,阳气最盛;下半年为阴,秋天是过了夏至以后,刚入秋,称为少阴,就是阴少,即阴寒之气尚少;而冬天阴寒之气最甚。

按说这里肺应该是阳中是少阴,为何说成太阴呢?太阴是一个误字,应该为肺为阳中之少阴。绝不可用肺的经脉叫手太阴肺经来解释,这样文理不通,因为它后面有通于秋气。四象学说中,秋气,秋天的气象特点表现为少阴而不是太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是指自然界中的轻清之气称之为天气,它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皮毛进入人体,因此人的呼吸运动中,人所需要的自然界清气有一小部分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口鼻吸入的,所以,《内经》中所说的天气通于肺。

天,在《康熙字典·十篇》这一条中,北宋的邵雍做了最精辟的解释:“自然之外别无天。”这里所说的天就是指自然界,所以自然界中的轻清之气是入通于肺的,然后通过肺布达于全身其他各个脏腑。这句话是指,呼吸之气是由肺所统管的。

《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是指肺能够主人一身之气,这就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所谈到的肺主一身之气的文化源头,理论源头。

由于人一身之气的生成,全身清浊之气的交换,及污浊之气的排出,轻清之气进入人体全由肺来完成,所以把肺称之为人身气之根本。

内经中肺藏象的主要内容,《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是指宰相,傅是指太傅。封建社会里,相,宰相是辅佐黄帝的,傅,太傅是黄帝没有登基前的师傅。一般太子登基后,其师傅就成了他的宰相,辅佐他的朝政。因此,用相,傅类比思维,比喻肺能够辅佐人身的心,完成对全身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称之为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治节是指治理调节,也就是肺能够协助心这个君主之官,有节制的调节全身的机能活动。

肺为相傅之官的含义:

1、指肺助心行血。即通过肺主气的机能,实现助心行血。心肺共同管理,治节人体的脏腑,经络,阴阳的平衡,保持气血流通。

2、肺藏魄,是“心藏神”机能的重要支系。所谓“魄”,即“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精是每个人的父母的先天之精,即男精女卵结合的时候的精,它产生精卵结合的物质基础的时候,魄和神同时产生。

出入,是一个偏义复词,是入,到来的意思。新生命产生时,魄就产生了。魄的功能:“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能动能作:新生婴儿,没人教导他,胳膊腿就会运动,胃肠就会蠕动,会啼哭,会吮乳等就是能动能作。

痛痒,皮肤的触摸觉痛觉温觉。新生儿出生时不啼哭,就会打他屁股,使他产生疼痛发生啼哭,完成人生第一次呼吸运动。痛痒不经过后天学习,人体本来就有。

所以能动能作,痛痒,是指人先天就有的,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因此魄指人身体的最基本的能动的动作。这一部分是由魄来支撑的。

肺藏魄也参与了心藏神的活动。这就是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的理由之一。

肺治节的途径:

1、肺主气,司呼吸,主管全身之气的输布,全身之气有节律的在体内进行清浊之气的交换,有节律的在体内进行循行。

2、通过宣发肃降协调,肺气的运行方式表现为宣发肃降。所谓宣发为向上向外运动,所谓肃降,有清除人体废料,保持人体洁净的功能称为肃,降是向下。

肺气的基本运动方式是向下运行。

比如人的呼吸。人一呼一吸,呼气是宣发的体现,吸气是降的体现。吸气是主动运动,呼气是被动运动。在一个呼吸的矛盾运动中,吸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从而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使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序的完成。

在气机活动的前提之下,从以下五个方面体现它的治节作用:

1、呼吸有序,完成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

2、气能行血,助心行血,血液有序的出入于心肺,出入于人体的每一个脏腑。

3、完成通调水道,维持津液代谢的平衡。

4、影响营卫之气的有序交会,从而影响整体的脏腑功能活动。

5、影响卫气对汗孔开合的调控,通过排汗,保温,达到调节体温,使人体保持和外环境和谐统一。

肺通过上述作用完成它主治节的机能活动。

宣发肃降是肺的气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通过气化活动完成主气司呼吸,完成主一身之气,完成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机能。这些机能活动完全依赖于肺的推动,需要肺阴的濡养,也有肺阳的温煦。

内经中还有“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其五行属性为金,为清肃之脏,具有恶寒,主降,喜润而恶燥的特性,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皮:五体之一,皮肤。

毛:指人体头发以外的人的体毛,毛依附于皮,二者都是肺主管。

鼻:包括鼻腔,咽腔,上呼吸道,从形态结构上,鼻腔和上呼吸道直接和肺连通,功能上相互配合。鼻腔和上呼吸道是完成呼吸运动中清浊之气出入的通道,与肺形态决定功能。所以说,肺是人身体内脏中直接与外界想通的脏,除此之外,别无他脏。

涕:五液中,泪汗涎涕唾这五种体表孔窍排出的液体中,涕是鼻腔正常的液体,滋润于鼻腔,由肺液所化,由肺气所统管。病理情况下称为鼻涕。

忧(悲):人情志活动,按五行划分为怒喜思悲恐。悲是属于肺所统管的。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达,悲忧都是由肺统管。因此,悲忧太甚容易伤耗肺气。

肺的五行属性为金。称之为清虚之脏,虚是清除的意思。

肺还有恶寒的特性。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内经中列举了大量咳嗽气喘病证为例,强调在寒饮食的情况下,或人体感受寒冷之气很容易伤害肺,所以有慢性肺部疾患的病人,到气温下降时,他的旧病就容易复发。内经鉴于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总结出肺恶寒的特性。

肺有主降,恶燥的特性。内经表达其恶燥的特性,喜润是反衬它这一生理特性的。

肺的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少阴。少阴指秋天阴阳属性特征。这就是四象学说中秋属于少阴。阳是指它在属阳的胸腔。

肺通过它的经脉(手太阴肺经)的相互络属而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

注解4:

《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这里所说的仓廪之本,仓廪是采取一种类比思维,表达了脾胃的主要功能。仓和廪都是指储藏粮食的仓库,仓是藏原粮的地方,藏原粮的仓库称为仓;储藏半成品粮食的仓库称为廪,比如加工为米,面之类的仓库称为廪。仓廪都是储藏粮食的仓库。在这里,类比脾和胃能够产生人体所需要的、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主要靠饮食物,主要靠脾胃的主要功能。

脾胃通过消化饮食物,转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中的主要成分,《黄帝内经》用营来表达,就是营气的内容,所以,营气所产生之处,所以称之为营,营之聚,名曰器,器是器物,就是讲到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的都是一种通道,都是一种管型的管腔状的器官,称之为器。

它们总体相配合的功能,能够化糟粕,消化了饮食物,仓廪中的水谷精微,转化人体所需要的营气,营气被胃肠吸收了,剩下的是糟粕。糟粕中有固态的,称为粪便,粪渣;液态的通过膀胱清除出去,也是糟粕的范畴。

因此,通过上述的器官共同的协调作用,把它化为吸收其中人体所需的营养部分,糟粕部分也通过六腑把它排出去,所以把它称为转味而入出者也。味指五味,泛指人进食所需要的所有饮食物。入出不能作为偏义复词,水谷饮食进入脾胃,进入胃肠经过消化,是入的过程;出的过程是产生出水谷精微之气,通过脾把它转输到全身,也是出,同时糟粕的部分无论是残渣,或者废液,都要排除体外,就是出;所以这里的入出和别的地方不同,不能作为偏义复词,入是入,出是出。谈到饮食物进入人体,有入有出。

脾的功能活动,可以通过口唇,及周围的组织结构的颜色,色泽的情况,判断它的情况。所以称之为其华在唇。四白,是一个旁注,是古人在阅读内经的过程中,不理解唇的界限的界定,所以在旁边注上四白两个字,就是口唇周围,口唇颜色红润,口唇周围的面色,四周是白色的面部的皮肤,明确的限定了在周围都是白色的,面部的中间的红润的唇粘膜部分,不包括这四白,所以,四白在此是旁注串入到正文当中,它充养了人体的肌肉。

五味中,甘味属于脾胃所统管的;五色(青赤黄白黑)中,黄色和脾胃相对应;此是指示代词,指代上述所说的所有组织器官,它们的阴阳属性,都属阴。何以称之为至阴呢?至阴是脾所应的长夏这个季节,把一年分五季,长夏到了属阴的下半年,这个阶段称为至阴,是指长夏季节。

指类的类,就是不单纯指脾,那就是脾统领之下的胃,大小肠,三焦膀胱等,这些器官,从阴阳属性上讲,在脾的统领之下,都属于这一类,通于土气。

内经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显然形成于汉代,汉代是重土的学术思想在这里得以体现。接受了先秦时期土能生万物的立场。而脾胃是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赖以存活,赖以完成正常生理机能的基础,所以将脾胃类比成为土,土能生万物。自然界指的是宇宙,在人体,脾胃能够掌养人体在整个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所以以土类比脾胃。

《灵兰秘典论》中基本上也表达了同一个意思。

脾胃称为仓廪之本:指脾胃等消化器官是人体营养物质化生之源,故称“营之居也。”脾胃具有纳谷,腐熟,消化的作用。所以中医常用腐熟这个词来表达胃肠的硝化作用。腐,是腐烂,也就是把它经过加热,加水,发酵的过程,称之为腐。只有把它加水加热发酵以后,变成食糜,这时候肠壁才能对这些食糜这样的物质进行吸收,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糟粕继续向下传送。因此输布作用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精微物质经过脾的运化转运到全身,糟粕的部分,无论是废水,还是废渣,分道输送到全身,排除体外。分道的过程中,废渣有形的通过小肠末端的阑门输送于大肠,然后清除体外;废液的部分,通过小肠,大肠壁的吸收,渗入到肾,通过膀胱清除出去,所以把上述称之为传化之腑。

所以,《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海,内经中也有类比思维来表达,海在古代,藏纳较多的水分的地方称之为海。容器当中,能够藏纳较多物质的容器也称为海,比如酒海,醋海,就是指的一个大缸,大瓮。在人身体也有凡是能够一次藏纳较多食物的地方,或者其他物质的地方,也称为海。所以内经中就有四海这样的名称。人的颅腔能够藏纳较多的骨髓,脑髓,所以内经中表达脑为髓之海;胸腔能够藏纳较多人体所需要的清浊之气,尤其是宗气,所以把胸中称之为气海;胃是一次能够藏纳较多的水谷,所以把胃称为水之海;人体的冲脉,能够藏纳较多的人体的气血,所以把冲脉称之为血海;这就运用自然界中有东南西北四海类比人身体也有四海,其中胃就称为水谷之海。

为什么把它称之为六腑之大源呢?胃在小肠,大肠,膀胱的最上端,同时统领着人身体大小肠,三焦膀胱,乃至于胆囊,他们的功能都是在胃的统领之下,所以把胃称之为六腑之大源。这个源泉相当于他们的功能之源及他们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之源。都是从脾胃能够化生水谷精微,营养全身的机能而说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谈论上述问题。

黄帝内经中表达的脾藏象的内容,除了上述以仓廪之官重点是围绕着脾主运化的作用,化,是消化,运是转运输送。这里运化的运,包括了脾能够将消化中饮食物中水谷精气部分,也就是精微部分,通过三个途径转运到全身。

脾运化的三个途径:

1、散精于肝,由肝输送到全身。

2、上输于心,气化为血。脾有一条大络直接入心,通过这个管道将精微物质中的稠厚部分直接通过心脉输送到全身。

3、生成为宗气。向上输送到肺,心和肺之间,由肺的经脉输送的。因为手太阴肺的经脉起自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所以脾通过第三条管道,把最精微物质中的精气和水液两个部分向上输送到肺。精气部分在肺中与清气合成为宗气,化分为营气和卫气,输送到全身。结合肺的宣发肃降输布全身。

这就是脾能够主运化内容的全部。

《内经》在河图洛书的文化背景下,提出脾能够主升,所以又叫做脾主升:

1、“升清”是指将水谷精微中最精华部分称为清之气,上输于心肺及人体的头面五官,营养着上半身的功能。

2、“升举”是借助上升之力,托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在体内相对恒定的位置。

主升的作用产生在内经中抽象出这样的观点,是在河图洛书文化背景之下。

脾能够主统血。内经中只提出脾能够生血,脾统血的内涵是《难经》中明确提出脾能够主裹血,这就是后来所说脾主统血理论发生的源头。

脾统血的理论,他主要发生是指,一是脾胃能够生血,使血液充足,充足的血液,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的循环,而不至于溢出脉外。二是靠脾气的约束,这是脾主统血的核心力量。脾的约束作用,约束了血液沿着脉道正常循环而不至于出血,所以临床上脾气虚了,就会出现脾不统血这样的病理变化,就会在脾虚症状基础上,出现一些慢性的出血,如皮下出现紫癜,内脏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都是脾不统血的功能。所以临床治疗时,通过补脾益气,摄血的方法治疗这一类病症。

此外,脾藏象内容还包括在体合肌肉,合肌肉,五体中的皮肉筋脉骨的肉的部分,是与脾之相合,是由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的营养的结果,同时它能够主管人体的四肢,很显然主四肢这个观点,完全依赖于河图和洛书文化当中由于脾居于中央,那么人体的四肢的有无思维,所以这里四肢是为脾所统管的。

所以内经中把这个观点运用到临床上,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以临床病例:“黄帝问岐伯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说他临床上见到一个病人,脾有病变了,最后出现了四肢瘫痪不能随我所用,不能做自主运动,这样一个病例出发,讨论了脾主四肢的机理。

在人体五华的内容中,口唇是脾之华,口唇的颜色,色泽足以反映脾的主要的生理活动和相关的病理变化,同时开窍于口,脾开窍于口的理论,建立在形态结构解剖学的前提之下,因为口腔通过食道,直接和脾和胃和人体的肠道是相连通的,所以从形态上,形态决定功能。所以通过口腔进入人身体的水谷精微,水谷五味进入到人体的胃肠,经过消化才能维持,才是脾所发挥一切功能的基础,所以脾开窍于口。

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病人口腔的感觉,口腔的味觉,及口腔参与消化的机能,可以足以反映脾胃的生理,所以临床医生在诊脾胃病证的时候,务必要询问病人口腔的感觉,及口腔对于味道的感知的状态。这就是脾开窍于口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在人体体表孔窍的液体中,口腔有两种液体,一是唾,一是涎。涎通常是指腮腺管分泌的液体,清稀一些,因此这一部分是脾所统管的。但从现代的研究认识,无论是舌下腺分泌的唾,或者腮腺所分泌的涎,都是人身体的消化液,都参与人体的消化活动,都与脾胃活动有密切相关。所以人们见到别人进食的时候,口腔腺体就不自觉的分泌出涎和唾来,这就说明涎和唾与脾胃活动密切相关。

在人的情志活动中的思虑这样的情感活动为脾所主,它是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一旦发现人思虑太过,必然会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所以临床上不正常的一些饮食习惯,如边看书边吃饭,不符合饮食卫生,因为思虑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神志完全集中在思虑,这时候,人体分布在胃肠中的气血就会减少,就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活动,所以内经中有思虑伤脾这样一个病理观。因此这就是在志为思这样的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所谓脾胃在五行属性上是属土的,这是取象类比思维,它产生比较早,那么在阴阳属性当中,为阴中之少阴,那么阴中之少阴的第一个阴是指腹腔为阴,脾,他所居的位置在腹腔,腹腔为阴,胸腔在上为阳,那么脾在腹腔所以称为阴。那么这个至阴,至字作到字讲,因为它所通应的季节在长夏这个季节,是夏季之后,秋季之前,那么一年分五季的时候,那么长夏季节的阴阳属性是属阴,因为它已经过了夏至以后,到了属阴的下半年了,所以至阴这个时间节点上是刚到属阴的季节,所以把这个季节称为至阴。而这个季节恰恰是脾所通应的时令,所以把脾称为阴中之至阴。它的精气通应于,通是相应的意思,因此和长夏季节当中万物长扬,植物开花结果这样一个自然界的特性是相通应的,所以通于长夏。

脾通过它的经脉,也就是足太阴脾经的络属关系,与胃构成了表里关系,当然,脾胃之间的表里关系的构成,背景比较复杂。追溯其背景,首先是形态结构,解剖上的联系。在《素问·太阴阳明论》明确指出:“胃与脾一膜相连”。两个是分开的结构组织,但两者之间仅仅靠一层膜连接着,这是形态结构上的联系。第二,从经络络属关系上,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是络属关系。第三,他们表现在功能上的配合,胃主饮食物的消化,脾主精微物质的转运,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纳运的配合。第四,在气机活动上,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胃的蠕动是从上口贲门向下口幽门蠕动,这自然是向下运行,向下运行就是降,才能将胃中的内容物通过腐熟成为食糜,借助它的降的力量通过幽门输送到小肠,参与进一步的精细消化,因此两者间既是纳运配合,也是升降相宜,这两者为啥叫相宜呢?互为因果,脾能升才能促进胃之降,胃能正常的通降,向下运行才能促进脾气的主升。第五,对于脾来说,具有喜燥恶湿恶润,对胃来说,喜润恶燥,所以两者之间是燥润相济的活动。所以通过上面五个层面,五个维度,可以了解脾胃之间的表里构成是比较复杂的。脾和胃一膜相连,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所以,临床上,中医常脾胃并称。

脾的生理特性表现在喜燥恶湿,而且主升这样一个生理特征。

脾主运化还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这两个层面。

就运化水谷而言,是脾能够主管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转运和转输作用,而胃肠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输送到全身,它的运化通过三个途径,即通过肺生成宗气,通过心化生成血,通过肝到达全身。因此,脾主运化的功能强健了,中医常称为脾气健运,也就是指它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精气血津液它的生化就有源泉了,常表现为精力充沛,肢体强壮有力,面容红润而生机旺盛的状态,否则,就为脾不健运的病理。所以脾一旦病变,中医常称为脾不健运。

脾运化水液是将饮食物中的水分吸收和输布的作用,一是将水分吸收以后直接输布到全身,滋润脏腑;二是将水液上输于心,通过血液的组成部分来到达全身;三是将水液向上输送到肺,通过肺和肾的气化作用,分别气化为汗和呼出去的水汽,及肾所产生的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因此脾气健运的时候,既能使体内各脏器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滋润,又能防止多余水液在体内的停滞,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而主升,是在河图,洛书文化背景下,及医学实践经验的积累的基础上,中医学总结出了脾主升的生理特性。清是指水谷精微,升清是将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全身。而升举是指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离或下移的过程。因此脾主升清是对于降浊相对而言的,故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活动,所以脾主管水谷精微的吸收,升散称之为脾主升清;胃将初步消化的食糜向下传送,称之为胃主降浊。所以脾升胃降正常,协调平衡,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升散于营养物质糟粕的下行和排出,就能各行其道,从而保障了胃肠纳运活动井然有序,所以《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若脾气虚弱,上升无力,一则清气不升,气血生化无源,头目清窍失于滋养,可以见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所以《内经》明确表达“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耳为之苦聋,目为之眩”就是这一方面的例子,清阳不升而下行于大肠,这时表现出腹胀,泄泻的病证,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久泻不止,所以《内经》明确表达“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二是表现为升举无力,反向移下,称为脾气下陷,或叫做中气下陷。病人会出现腹部胀坠,便意频频,内脏下垂,如出现胃,肾,肝等内脏下移,子宫脱垂,脱肛等临床病症,对这些病症,可用补益脾气,升提托举的方法予以治疗,如常用补中益气汤。

脾主统血的功能是指脾有控制血液在脉内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所谓诸血皆统于脾,强调了脾对血的约束作用。脾统血的机制,一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其次是与脾的运化,血液生成之源有关;三是与脾阳的温煦有密切关系。他的意义在于,脾气健运了,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盈,阳气旺盛而统血有力,能够控制血液在脉内正常的循行。脾气或脾阳亏虚的时候,统摄血液的能力就下降了,这时候血液循行失控而溢出脉外,可见,各种出血的病症,常称之为脾不统血,表现为长期的慢性的皮下出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严重时候称为崩漏等症,常用补脾摄血的方法来予以治疗。

脾的这些生理机能都是脾的气血阴阳共同作用下发生的。

注解5:

《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出谋虑,实质上是指肝能藏魂,参与了人的精神意志活动的重要机能。所以《灵枢·本神》明确指出“肝藏血,血能摄魂。”

所谓魂,是指人的梦幻幽禁之类,实际上是指人的精神对行为的一种支配作用,称之为魂。

所谓“肝者,罢极之本”,罢字从唐代王冰注释的时候,读疲劳的疲。读罢,是其本意,免除的意思,极是疲乏劳困。称肝为免除疲劳的根本,是从肝藏血主筋这个机能的前提下,通过了肝脏能够储藏血液调节人体的血量,主管血液再分配,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疲劳的机能。所以肝能藏血,养筋,柔筋,主管肢体运动,从而达到消除疲劳耐疲劳的功能。所以《内经》中还有肝主生殖筋膜之论。

但,从王冰开始,把罢训解成为疲,目前教科书中多是罢读做疲,疲也有劳困劳乏的意思,虽然医理上通,但文理上不顺,如果做疲劳训解,后边的极也做劳困讲,那就是肝是劳困之本,人体在病理情况下出现疲劳乏困的临床表现,追溯其根本是肝有病症,医理通畅,但文理不通。因为其他四脏,心是生之本,肺是气之本,脾胃是仓廪之本,肾是封藏之本,都言生理,从生理角度强调它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唯独肝从病理上阐述,上下文理不相协,所以文理不通。

如果罢字不需要特殊技能去训解,就读本意,罢,免除的意思,文理也通,医理也顺。显然读成罢是合理的。

后世在内经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将肝的机能归纳为主疏泄,主藏血两个方面。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机能。这个机能称为肝主疏泄。疏是疏通,泄是宣泄。通过疏通和宣泄的是气机,是气机流行通畅。疏泄一词源自《内经》中的运气学说,“苍气达,土疏泄。”(《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从字面上看,不要理解为疏泄是指土,这是一个被动语态,苍气就是木气,苍是青色,五行属性为木,所以用五行属性表达的是木气,肝属木,木气通达了,土被疏泄,湿土疏泄,因此对土的疏泄是苍气,木气的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疏泄是土的作用,是木气的作用。木,后世规定于肝。

真正把疏泄直接说成肝的功能,是一千年后的金元时代,朱丹溪论述人体生殖之精的排泄和调节时,明确指出人体的生殖之精,无论是女性的排卵还是男性的排精,掌管储藏的是肾脏,掌管排泄的是肝,故朱丹溪指出生殖之精的排泄和功能是储藏者肾也,疏泄者肝也。这是第一次把疏泄这个词直接和肝挂钩。尽管内经谈到的是木气,也是从运气学说观点中谈的。

临床上如何体现肝主疏泄这个功能呢?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人体的机能简要叙述。

肝主疏泄功能的内容:

1、体现在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运行。无论是升,降,出,入,都要流畅,都要疏通。肝脏的疏泄作用在全身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以主升的环节来参与全身气机的运行,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了,全身气机流畅,肝失疏泄了,气机就会发生郁滞,就会出现胀闷疼痛的临床表现。

2、胆汁的化生,储藏和排泄。中医明确认为人的胆汁是由胆气凝聚而成,因此就有肝之余气溢泄于胆,聚而成汁,明确指出胆汁是肝气凝聚而生成的。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是消化饮食当中的脂肪和蛋白时需要胆汁来参与。胆汁的生成,在胆囊中的储存和从胆囊排泄到肠道参与消化,全过程都依赖肝气的疏泄。所以临床上,肝失疏泄的时候会出现胆汁排泄异常,出现胆囊相关病症。

3、调节脾升胃降活动,影响消化活动。脾的特性是主升,胃的气机运行特点是降,因此脾升胃降的调节是肝的疏泄,靠肝的疏泄气机的作用直接影响脾的升和胃的降,如果这个方面失常,脾不升,会影响脾气的上升和运动,出现脾不升胃不降,出现了整个消化功能的障碍,影响到脾胃的消化

4、影响着气血的运行。气能行血,血是液态的,靠气来作为动力,推动着脉中积血的运行,所以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气的运行全靠肝的疏泄,影响着气机的升降出入,所以肝的疏泄一旦失常就会导致气机郁滞形成肝气郁结,久则就会出现气血瘀滞,形成瘀血,形成肿瘤,如临床上常见到女性出现的乳腺增生,其他部位的肿块等都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

5、情志反应。《内经》中表达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反应,思维活动,他表现以外的人的思维,心理活动的反应常通过情志来表达,西医称为情绪,中医称为情志。情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志是五志,怒喜思悲恐,无论是七情还是五志,他的反应都是五脏精气活动的表现以外的一种现象,而五脏的精气活动又要靠肝气的输送和调节。所以临床上,肝的疏泄一旦失常,不但影响肝的志,表现出怒,甚至表现出其他各脏所表现的情绪出现异常,反过来情绪异常也会影响到肝气。

6、津液输布和代谢。气能运行水液,津液能运载气,这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津液在体内输布的气,需要气的升降出入,气机的活动也靠肝的疏泄。

7、生殖之精的藏泄。男子排精,女子排卵,包括女子月经都要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来调节,临床上肝失疏泄,肝气郁结病症日久,既可以影响女性正常的排卵,也会影响到男性生殖之精的生成和输送,同样也会影响女性月经。所以临床上肝的疏泄失常的病人,在女性最早的问题常出现月经不调,经期紊乱甚至闭经。这些情况下,要通过疏肝理气调理气机,从而治疗其病证。

8、性机能活动。人的性的冲动,性功能的活动依赖气的作用,所以临床上肝气郁结日久就影响到气的活动,这里有大量的社会学的病例的调查。比如二战时,纳粹所关押的犹太人,关押几年后,男性常表现出性冷淡,或出现性欲完全丧失,在社会学调查中,凡精神长期抑郁的病人,其性机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临床上不能对于性机能减退的病人一上来全用补阳气的方法补肾的方法,还要考虑到肝的疏泄功能。

以上从8个方面可以看出,肝的疏泄作用是能够使全身的气机得以协调和和畅,影响全身多脏腑多系统的功能,因此,肝的疏泄机能是影响全身机能活动的,是通过全身机能活动得以体现的。

肝藏象第二个方面主要内容是肝主藏血。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流量的功能,故肝又有主血海之说。

肝藏血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贮藏的血液濡养全身。包括濡目,养筋,荣爪等。

2、濡养肝脏本身,制约肝阳,肝气,防其太过,维持肝脏正常疏泄功能,以利肝脏功能冲和条达。

3、肝所藏之血充足了,也就是血海充足,女性生殖生理正常,月经能按时来潮,经血量充足,能正常孕育胎儿。

4、肝藏血,血舍魂。魂为神之变,且随神而动。随神往来谓之魂。往来,来是与生俱来的,往来是说与神同时活动,同时出入于人体相关脏腑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时候,既产生了神,也产生了魂,同时形成了魄。

张介宾解释魂“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即魂之为用。实际上就是神对人体所有行为的一种支配,当神对于所有行为不能支配了,就称之为失魂状态。常常人坐在教室里,但实际上脑子里魂已经离开它的孔窍了,已经想到别的东西了,不能支配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了,这种情况叫失魂状态。青少年容易出现的梦游现象,也是一种失魂状态,神不能支配它的行为。

肝的藏血功能和摄魂功能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以表达,用临床的实例强调了肝失魂状态所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无论是肝气虚的病证,肝气实的病证,会出现无端的恐和怒,就是属于魂对它行为不能支配,不能驾驭,对它的精神,情志不能正常调控了。魂的活动,以血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当肝血充足,这时候肝魂能够正常的安摄而不至于妄行游离。

肝藏血不足的表现:肝血亏虚,肝体失养,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而升发太过,可出现眩晕,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头重足轻等症,肝血不足不能摄魂则魂不守舍,可出现惊骇噩梦,卧寐不安,梦游,呓语及幻觉等症。这里的幻觉表现出幻视,幻听,幻嗅及其他的一些触摸觉的幻觉,都属于肝不藏血,魂不守舍的缘故。

通过这些具体病证可以看出肝藏血和摄魂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内经的肝藏象还在河图洛书的文化背景之下,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认为肝有主升,恶风,禁风的生理特性。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肝的特性是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称之为刚脏。这些都是在内经肝藏象理论的背景之下发生的。

综上,可以看出内经中总结的肝藏象除了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2、肝的五行属性为木,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第一个阳是腹腔之中,肝在腹腔的最高处,在上者为阳。阴中之阳是五脏中,五脏为阴,肝在腹腔中,为少阳是通应的季节,春季在四象学说中为少阳,肝旺于春,所以称之为少阳,和经脉没有任何关系。

3、肝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与胆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肝胆,一方面他们之间的表里关系是解剖上,胆附于肝,功能上肝气凝聚成为胆汁储藏于胆囊,且在肝的疏泄作用下,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参与消化。同时这两者经络之间的相互络属,在病理上,肝病常影响胆,胆病常影响到肝,故临床治疗上,肝胆同时治疗,湿热病症上犯于肝胆时称之为肝胆湿热,可以肝胆单独治疗胆囊炎及其他病症,但都是肝胆同治的,这里体现了肝胆为表里这样的肝藏象的内容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注解6:

《素问·六节藏象论》: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阴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重新学习伤寒论(二)

注解7:

为什么《易经》只分到六层就不再继续分下去了呢?《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就是说六爻所代表的意思是有两层意思,第一,把六爻按照两爻一组分为三组,在上的两爻为天之阴阳,在下的两爻为地之柔刚,在中的两爻为人为仁义。第二,把六爻按照三爻一组分为上下两组,上组为天地人,下组也是天地人,然后上下阴阳对立,因此称为“三才而两之”。从这点看,《周易》和《黄帝内经》是有区别的,《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所表述的在地或在人的“九九制会”不是“三才而两之”,而是“三才而三之”,而且三三成九后,再九九八十一制。这说明从阴阳的角度看,两者是一致的,但在三才方面,《易经》还是强调阴阳,而《黄帝内经》在人或在地则强调天地人三才,其中的道理以后我们再慢慢介绍。

注解7:

后天八卦所揭示的五行内涵

该图以离卦和坎卦立于南北两极,也就是以火水立极,震卦和兑卦分列左右,也就是木在东方位置,金在西方位置。这样的排列与河洛中的河图的排列形式很类似,应该与五行的生长和成形有关。后天八卦图的五行关系是:震卦、巽卦属木,离卦属火,坤卦属土,乾卦、兑卦属金,坎卦属水,艮卦属土。其中水和火各一卦,其他三行各有两卦分属阴阳,这是由于火统诸阳,水统诸阴。这一点与《黄帝内经》的脏腑五行理论也是一致的,少阴分为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手少阴心属火统一身之阳,足少阴肾主水统一身之阴。木分阴阳,阴木为足厥阴肝,阳木为足少阳胆;土分阴阳,阴土为足太阴脾,阳土为胃;金分阴阳,阴金为手太阴肺,阳金为手阳明大肠。脏腑当中还包括小肠和膀胱,性质也属于水火,但是水火之极还是心和肾,“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再从位置上来看,震卦、巽卦为木,离卦为火,其相邻属木生火在左,为阳主升;兑卦、乾卦为金,坎卦为水,其相邻属金生水在右,为阴主降。艮卦、坤卦属土居阴阳之中,艮卦为阳土在下,坤卦为阴土在上。土居阴阳之中有两层含义,从空间来看上为阳,下为阴,中为土,也可以理解为天地人、精气神。从时间来看,在上木生火的过程是从阴木震卦转化成阳木巽卦,这是由于左升,少阳从阴出,阳木巽卦生火离卦;火离卦生阴土卦坤,这是由于火要降首先要生阴,“阳极阴生”;阴土坤卦生阴金兑卦(土的作用主要是转化,下面还有叙述);阴金兑卦生阳金乾卦,区别阴金与阳金不是以寒热而是以柔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金、水属“地之道”。阳金乾卦性凉而生水坎卦;按照五行规律,水生木,应该是坎卦水,生阴木震,但是后天八卦图在坎卦水和阴木震卦之间加了一个阳土艮,我想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

首先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知道,木是不能生长在水里的,应该是在土里,土有两个作用:第一,土可以存水,确保水生木。第二,木的生长不只是单单靠水,还要有营养,营养来自于土。

其次在中医理论中,水属于寒极,寒极则一阳生,寒水经过阳土的转化更利于厥阴木的少阳出生。我想,讲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五行相生有的时候是物质的形生形?例如,木生火;有的时候是气生形?例如,金生水。在《黄帝内经》当中有这样的论述:“阳化气,阴成形。”木生火属于“阳化气”为阳,金生水属于“阴成形”为阴,所谓金凉而蒸汽化水凝结在金属表面上。土的作用只是转化,而非土生金,或者土生木,阴土经过火的烧烤而成金,阳土经过水的滋润而生木。而且土是介于阴阳之间,协助阴阳的转化,这样的思想在我们中医临床当中还是经常使用的。

在临床上,我们都知道肝藏血,肾藏精,肾主水,水生木,当肝血虚时是不是要补肾水呢?显然这个结论是不够准确的,根据经文所述,血是由营化生,脾藏营,营源于水谷精微。当病人血虚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补脾土,脾土盛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营,营化血,而非补肾精而化血,肾精的功能主要是生殖和生长,这个方法所有中医师都是很熟悉的,道理就在这里,后天八卦图在水和木之间加了一个土,说明是土生木,也就是肝血源于水谷精微。《易经》比较清楚地表述了五行的生成关系。通过这样的分解,对中医生理、病理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1.离卦与坎卦图片

    

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坎卦:《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后天八卦图以离坎两卦立极南北,离为火,火在五行中为阳之极,阳极则阴生,阴生则气降。离卦的形象是在外有两个阳爻,在内有一阴爻,寓意火中有阴,火在外而内存阴精。阴精在内随着阳极的到来,阴精在内逐渐生长,阳气逐渐收敛,经过坤卦阴土的转化,阴土逐渐由柔转刚,经过兑卦和乾卦,金生水成坎卦。坎卦形象外有两阴,内存一阳,阴极而阳生。随着阴达到极点,一阳生,经过阳土艮卦的转化,生阴木震卦,震卦阳在下阴在上,少阳初生,逐渐成长而成巽卦阳中之少阳,最后生成离卦,完成了一个循环。这个理论在《黄帝内经》当中得到广泛应用,心藏神,为阳中之太阳,主统一身之阳,但要“搏而勿浮”;肾藏精,主水为阴中之少阴,主统一身之阴,但要“搏而勿沉”,水火相济,心肾相交,“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否卦与泰卦图片

有一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意思是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其中否、泰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周易·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象曰:天地不交,否。”《周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象曰:

先来看看两个卦的形象,否卦在上是乾卦代表天为阳,在下是坤卦代表地为阴,似乎天在上而地在下是自然现象应属合理的范畴,为什么是“不顺利”呢?原因是这六爻卦象所要表述的不是结构,而是阴阳气的运动转化。阳的自然属性是升上,阴的自然属性是下降,但是如果阳上阴下,就是上热下寒,阴阳不能顺接,因此否卦是“天地不交”。泰卦与其正好相反,如果阳在下阴在上,阴阳自然相交,在人则上寒而下热,这是一种正常的感受。例如,平时普通人都是身上穿衣服保暖,而头是暴露的,就是要保证上寒而下热。因此泰卦是“天地交泰”。

在《伤寒论》当中有一个很常见的病证,称为“痞”证。主要病因是外感风寒之邪,内有脾虚湿盛,但是因为医生过早使用下法而形成。病机是脾阳虚不升反降,胃有热不降反升,形成脾胃升降失调,气机紊乱。症状表现是呕吐、心下痞满和泄泻三症,主方是半夏泻心汤。这个病症病名和所表现出的病机都和“否卦”相符。

3.损卦与益卦

4.十二辟卦

注解8:

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经曰:“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这段经文可以这样理解,假设天上有10个太阳,每个太阳当班6天为一个循环,60天这10个太阳的大循环就又回到了甲日,在经过6个周甲就是一年。

这是在讲时间的循环,太阳的运转就是时间的变化,《黄帝内经》提到有六经,即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天的太阳的变化,是由太阳的开阖枢形成的。因此,天以六六为节的意思,就是表示太阳做着开阖枢的运动,而且经过这样两个层次的重复就是一年。

所谓九九制会,实际上是讲形,与六六为节的时间概念相对九九制会所讲的则是空间概念。“六”与“九”的关系以前讲过了,是《易经》四象中的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六为太阴,九为太阳,六九是阴阳关系。经文中首先提到“其生五,其气三”,这个生五是指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五行相生是有时间顺序的,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生。而当经过三次五行相生的循环后就成为一气,这就是所谓的其气三。经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五日是指五行相生为一个循环,古人在炼丹的时候,将炼丹五天称为一个火候,这五日就是经过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为“一候”,经过“三候”,所谓“三候”就是经过天、地、人三才。天气主生,地气主养,而形成了人气,就成了有生命的气。

经文又说:“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个气分别发生在天地人三个部位,在天之天地人成天气,在地之天地人成地气,在人之天地人成人气,三而三之合则为九。总之,无论有多少个三,每个三都是指天地人三才,而这三才的功能就是天生之,地养之,而成人。

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经云:“在天为玄……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这里所说的神就是道,是事物内部的自然法则。“味归形,形归气”,形是事物的外在形态。

经云:“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前面讲到的3个三才合而成九,这个九是有形的,所以才可以对应九野。什么是九野呢?九野是来自二十八星宿,古人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分为九分,而称九野。

具体分配方法是:天中央叫钧天,那里的星宿是角、亢、氐。方叫苍天,那里的星宿是房、心、尾。东北叫变天,那里的星宿是箕、斗、牵牛。北方叫玄天,那里的星宿是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叫幽天,那里的星宿是东壁、奎、娄。西方叫颢天,那里的星宿是胃、昴、毕。西南叫朱天,那星的星宿是觜巂、参、东井。南方叫炎天,那里的星宿是舆鬼、柳、七星。东南叫阳天,那里的星宿是张、翼、轸。

简单来说,将原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的四方变为八方,再加上中央而成九野。同时天之九野对应地之九州,这个九州就是:黄河、汉水之间为豫州,是周王室的疆域。清河和西河之间为冀州,是晋国的疆城。黄河、济水之间为兖州,是卫国的疆域。东方为青州,是齐国的疆域。泗水以南为徐州,是鲁国的疆域。东南为扬州,是越国的疆域。南方为荆州,是楚国的疆域。西方为雍州,是秦国的疆域。北方为幽州,是燕国的疆域。在人对应九窍,就是耳二、眼二、口一、鼻二、前阴一、后阴一。

此外,还对应人体的九藏,什么是人体九藏呢?经文云:“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关于什么是“形藏四”和“神藏五”历来争议很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我认为,所谓九野实际上是分为4个部分,是指四象,而其中还藏有五星。“形藏四”与“神藏五”的性质是不同的,合而为九藏。两者存在的形式:“形藏四”是指二十八星宿的四象,东南西北4个正方;“神藏五”则是指中央金木水火土五行星的运行。二十八星宿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是由恒星组成的,对应人体的形是相对静止的,而五行星是运动的,预示着恒星与行星之间保持着动静的阴阳关系,对应人体是指五脏藏精生神的气血阴阳各种变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形藏四”与“神藏五”之间的关系,再以四肢经脉为例就更清楚了,“形藏四”对应四肢和四肢上的经脉;“神藏五”则对应躯干上的五脏。经脉外连支节,内连脏腑,表面上看来是四肢的经脉在运行,实际背后的主导气血运行的是五脏。“形藏四”为“神藏五”之标,“神藏五”则是其根本。

再来看看自然界的植物,植物都是由天地之气生成,也就具有了天地阴阳的属性。以中药为例,中药的药效是由其性味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四气”、“五味”,“四气”来自于天气,“五味”来自于地之阴。尽管药物同时具有“四气五味”两种属性,但“四气”为其外在的表现,“五味”为其内在根本。“四气”可以对应“形藏四”,“五味”则对应“神藏五”,当“四气”进入人体后,其功能作用在人体外在气的部分,而“五味”进入人体后,其性质直接作用在人身之根本,就是五脏之精,经云:“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形藏四”是指人体外在之形,此形来自于二十八星宿的四象,“神藏五”是指人体内在的五脏之神,此神源自天空中的五个行星。“形藏四”是外形结构,主静,其用为阴;“神藏五”是指内部能量源头,主动,其用为阳。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辨证特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来源于一本书,书名是《伤寒杂病论》,两者虽然同出一处但两本书的辨证思想有很大不同。《伤寒论》是采用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天以六六为节”的内容很类似,都是在讲由于日月的运行变化,形成的时间上的阴阳变化,《伤寒论》当中的六经辨证更强调太阳一天的阴阳变化,这点与《黄帝内经》中所讲的六经有所不同。

《金匮要略》则是采用脏腑辨证,对应关系与“地之九九制会”类似,“地之九九制会”是讲五脏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由于空间位置的关系不同而产生的五脏之间相克对峙的关系。也可以说《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对应“形藏四”,多反映出阳气的变化;《金匮要略》的脏腑辨证方法对应“神藏五”,多反映出五脏的阴阳变化。这里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两者辨证方法的关系,而关于具体辨证方法的异同点在以后的篇章中会有述及。

注解9: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

从历代医家所注释的内容来看,都认为“五气入鼻”是“臊焦香腥腐”五气,对此我是有不同看法的,第一,在《黄帝内经》中将“臊焦香腥腐”归属于五臭,臭者,《说文解字》:“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故从犬。”这种不同味道的气体应该是来自动植物的身体,而不是来自于天,也许会有人认为膻中不是人体气海吗?膻中不也是源于羊的膻气吗?实际上膻中之气海正是人之气而非天之气,天之气有寒热的不同,应该是无形的,而且是无色无味的,而“臊焦香腥腐”是生物体的气味,与人之气海的性质相同,这是由天地之气作用的结果。

天之气与地之气相对应,并且有阴阳关系,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天之气主生,地之气主成,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地之五味主营养,天之五气应该主寒热,所以我认为天之五气是指寒暑燥湿风,虽然五气各有不同,但总有寒热的特点。

五气入鼻后,藏于心肺,五气入鼻的作用是组成宗气,宗气的作用是主呼吸,呼吸的作用是行气血,排泄糟粕之气。五气的寒热温凉对心肺之气也有影响,心肺位于上焦,为人体的阳位,天气入鼻后主要补充心肺之气,气分寒热,寒气入肺,热气入心,心气足则脉气盛则面色鲜明充满光泽,肺气足彰显在声音,肺气主生津液而润咽喉。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地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入口后,藏于肠胃,经云:“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肠胃与脾等同属中焦土脏,五味入口后经过肠胃腐熟成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在中焦气化为营气,在下焦气化为卫气。《黄帝内经》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两者同上输于肺,生成肺气。五味是水谷精微之源,也是五脏藏精的源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之五气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生地之五味,地之五味养人之五脏。人体就是由天之气与地之味相互作用生成的,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之间所有生物也是在天生地成中形成的,例如,属木的植物,春风吹过后草木皆生,正所谓“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从地面上看,草木的出生是由于春风的作用,而草木的生长则需要土壤的营养,也就是天气主生,地气主成。

所谓天之气,就是寒暑燥湿风,地之五味即为酸苦甘辛咸。就植物来说,任何一种都具有不同的四气五味,其中的气就是由天之气所生,其中的味则是地之味所成,天气加上地味生成了不同的植物,而当一种植物的气味相合时就形成阴阳平衡的具有五行不同属性的物质。

例如,五畜之一的羊肉,四气属热,五味则属苦,热为阳,苦为阴,五行属火,但是这个火应该是少火,而不是壮火。原因是羊肉为食品而非药物,虽然属火,但没有偏性,因为它的性与味是相反的,性情虽然热但味苦,苦味属阴可以牵制其性而不会过热。而药物的特性就是要有偏性,古人云:“药者,毒也。”因此药物的性与味往往是相互辅助的,例如,性味辛温,辛为阳,温也为阳,如果归经只有一个,那么这个性味就是火上浇油属于壮火。

天之气是如何食人的呢?天之五气包括了寒暑燥湿风,以寒热为例,当人体有寒时,天之热气可以帮助人祛寒;当人体有热时,天之寒气可以帮助人体清热。因此天之气主要是影响人之气的,人之气主要表现在上、在外,在人体的阳位,“阳化气,阴成形”。这也是为什么经文说:“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心肺位于胸中,为人体阳位在上,天气入鼻后首先影响的脏腑就是心肺,而且是补充心肺之气。

同时天气对人体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卫气的影响,天之热气可以开腠理发汗,而天之寒气可以闭郁腠理而无汗,而且当卫气虚弱时,天之寒气还可以成为邪气侵袭人体。

天气入鼻后使人体之气产生新陈代谢,排泄糟粕之气,吸收新鲜天气。肺气又是水液的源头,好像高山上的雪水,人体津液的源头,根据“气生形”的理论,在天上的肺气还可以生水,这也就是肺气的功能之一,人体的津液的源头是肺气降而生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体中的清清泉水源于肺气的化生。

“地食人以五味”的过程与天食人以五气不同,同时与之相对,天之五气入鼻后参与阳气的新陈代谢,废气排出,热气助心,寒气助肺,肺气得寒气相助后化水而降,为一身提供津液等。五味为阴,入于肠胃藏于土中,主要是水谷精微的源头,胃为水谷之海,水谷入于胃后经过腐熟和脾的气化转化为营卫之气,上输于肺。

《黄帝内经》叙述了五方生五气,五气生五行,五行生五味,五味生五脏,五脏生五体,五体又生子脏。营气入血脉,卫气走腠理;营气入血脉后化生血液,藏精于五脏,以供精化气,行使五脏功能。卫气走肌表保护机体在表之阳。因此五味的作用应该是养形生精,化气温阳,卫外护表等。

经文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里是说五味养五脏之气,就是指五味化气生养五脏之精,而精化气。“气和而生津液”这里是指五脏之气平衡而生津液,津液是水属形。腠理闭则津液在内主润燥,腠理开则津液在外为汗主散热。当“营”与“气”形成阴阳平衡之势时,神就自然生成而藏于五脏中。

总之,天食人以寒暑燥湿风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组成肺之宗气,参与肺的呼吸,气行则血行,推动心的血脉运行;地食人以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肠胃为水谷之海,水谷精微的源头,经过脾胃的腐熟气化上输于肺,形成营气与卫气,同时与天之气共同组成宗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就是天地之气对人体的供养。

注解10

《黄帝内经》对脏腑的解析——脏腑经脉及其相关内容

本篇是《黄帝内经》中讨论脏腑的第二篇,与前一篇《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不同的是,前者讨论脏腑本身的功能主治,而本篇主要讨论脏腑及其外在相关内容。

心为生之本,从生理功能来看,心主血脉,其充在脉,阳主生,阴主成。心为阳中之太阳,主神明,神主生,精主成,五脏都有神,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然心主五脏之神,因此是生之本。

从十二经脉的名词上看有点不知所云,少阴为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又如何主诸阳呢?实际上《黄帝内经》所介绍的内容前后文不会相互矛盾的。从十二经血脉的流向上我们知道,手三阴从胸走手是离心的,手三阳从手走头是向头的,足三阳从头走足是离头的,足三阴从足走胸是向心的。离心、头外散为阳,向心、头收藏为阴。离心之经是手三阴为阳;向心之经是足三阴经为阴。手三阳向头为阴,足三阳离头为阳。心与头同为人体阳位,头是在外之阳,心为在内之阳,头为精明之府,心主神明。手足三阳经脉与头相连,手足三阴经脉与心相连,与头相连生精,与心相连生神。心藏神,肾藏精;神主明,精主藏。在十二经脉命名中,“手”的意思是在上,“足”的意思是在下,“阴”的意思是五脏之经脉,“阳”的意思是六腑之经脉。这样手之三阴为阳中之阳,而其中手少阴为阳中之太阳。

肺为气之本,肺的气之本应该与脾胃的仓廪之本相对比来思考,地之味入于胃,天之气入于肺,天地对人体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天主生,地主成。肺主呼吸,又脾胃之水谷精微上于肺,这样肺之气就包括了天地之气。肺气由营气、卫气、吸入之气组成,入于脉中为血,流行于脉外为气,血脉流行于脏腑而藏精,五脏之气源于精化气,所以说肺为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和心相对比,肺为阳中之太阴,第一个阳指肺位于膈上,位属阳。太阴一阴生,太阴为开,开阴之先河,阴之始为气降。在神主降为魄。

肾为阴中之少阴,前面一个阴是指肾位于下焦,主收藏;后面一个是少阴主枢,太冲之地,阴之极藏精之地,极则转化,所以为枢。释字:蛰者,《说文解字》:“藏也。”《尔雅·释诂》:“静也。”《易·系辞》:“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五脏各有所藏,肝藏血,心藏脉,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然肾为“封藏之本”,原因是由于肾主水,水为阴,主封藏。与“神之变”相对为“精之处”,表现于外在发,主补充骨骼,性质与冬天相同。

肝者,罢极之本,罢者,《玉篇》:“休也,已也。”罢极就是休极,极则生变,就是变动之意,其充在筋,筋的功能就是伸缩变动之意。肝为阳中之少阳,肝又为厥阴,肝为罢极之本,又厥阴之表为少阳,厥阴与少阳相叠加,少阳出于厥阴,厥阴者既是绝阴,也是绝阳,是阴阳相交的时候。肝虽然属于下焦,位置为阴位,但由于是由阴转阳,因此肝也是阳中之少阳。很多中医书认为这是错的,改为“阴中之少阳”,应该不是很妥当。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此一脏五腑者为饮食腐熟运化之脏腑,所以称为“仓廪之本”。饮食入于胃经过腐熟成水谷精微,先由脾来气化,然后上输到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谷代谢之糟粕经过大小肠排出体外,三焦则为水气升降的通道。此水谷精微物质用于营养补充肌肉。“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释字:至者,《说文解字》:“飞鸟从高下至地也。”《注》:“至谓至极也。”至阴为到达阴的位置,从位置来看至阴是一切事物的中心,阳气之中心为土,从功能来说至阴为水。因此《黄帝内经》中将肾水和中土称为至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