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仁存肿瘤临证带教实录——基于古代文献对乳腺癌的理论认识

 虚竹怀远 2022-10-18 发布于湖北

基于古代文献对乳腺癌的理论认识

         中国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对乳腺癌这种疾病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对该病的防治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旨在通过查阅与乳腺癌相关的古代文献资料,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和用药几个方面对古代文献相关论述进行收集分析和梳理,揭示历代医家对该病认识的总体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提供理论基础和更开阔的辨治思路。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约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21%,每年有120万人患病,50万人致死,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妇女各类恶性肿瘤之首,并以每年0.3%~8%的速度增长。目前我们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并不能准确地解释,也不能完全说明它发展与转归的规律,手术、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中医药在治疗乳腺癌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其作用不可忽视。笔者选取“乳岩”“乳腺癌”“古代文献研究”等为关键词,在数据库中检索及整理出相关文献21篇,并且参考了《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晋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时期的经典著作28部,通过对这些文献及著作进行整理汇总,得出如下结论。

一、对乳腺癌病名的认识

      中医古典文献中对于乳腺癌的命名有许多,如乳石痈、石奶、翻花奶、乳栗、乳岩、奶岩等,此外也有乳房相关疾病病名的记载,如“妒乳”“乳癖(痞)”“乳核”“乳疳”“乳衄”等。但对于乳腺癌来说大致可分为“痈”和“岩”两类概念。

       在早期古典文献中,乳腺癌归于痈疽类疾病,最早见于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乳石痈之状,微强不甚大,不赤,微痛热,热自歇······谓之乳石痈”。

        宋代首次出现了“乳岩”这一名词。如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峥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乳硬论》中说:“·····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明代的著作《普济方·妇人诸疾门·乳痈附论》载:“又名石奶,初结如桃核,渐次浸长至如拳如碗,坚硬如石。将来溃破,则如开石榴之状。又反转外皮,名翻花奶”。清·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中载:“乳岩乃性情每多疑忌,或不得志于翁姑····或因岁运流行,或因大怒触动,一发起烂开如翻花石榴者,名曰乳栗”。

       通过以上古文中的描述,可见中医对乳腺癌的命名是基于本病的临床表现,病名种类繁多,未有规范化的统一名称,但通过对古代文献乳腺癌病名的整理,我们了解到古人对该病的命名更加形象和直观,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乳腺癌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体会,也有助于开阔现代临床研究的思维。

二、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文献中对乳腺癌病因的认识包括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其发生与外在的六淫邪毒,内在的情志、饮食、宿疾等有密切关系。

(一)外因及机制

       《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提出了瘤病的病因是六淫外邪侵犯经络,而乳腺肿瘤,可因外邪侵袭肝经,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凝滞而为瘤病。《诸病源候论·石痈》曰:“有下于乳者,其经虚,为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结核如石。”亦明确指出外邪致病的病理机制。外界邪毒乘虚入侵,结聚于乳络,客邪久留,阻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痰浊内生,毒热内蕴,乳癌乃成。

(二)内因及机制

1.七情怫郁

      中医学对乳腺癌与情志因素的因果关系也早有认识,认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一般情况下不会危害健康,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可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其本质是非平和的情志打乱了气机的平衡协调,启动了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何谓气?气可以反映机体各方面动态变化的过程,气机顺畅,则此过程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即平衡状态,气机逆乱则打破平衡,病由始生。张介宾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而七情分属五脏,可引起气的各种病理状态,故情志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代医家对此有着详尽阐述,明·虞抟《医学正传》中云“此症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女”;《景岳全书》提出“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明·张觉人《外科十三方考》记载“乳岩则因七情气郁而成”;薛已《立斋外科发挥》认为乳岩“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症”;陈实功《外科正宗》载“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认为“此因哀哭忧愁,患难惊恐所致”。可见,除喜鲜有论述之外,怒、忧、思、悲、恐、惊六情皆可导致乳岩的形成,损伤脏腑主要为肝、脾二脏。因妇女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互为表里,故情志因素导致乳腺癌的病机在于肝郁气滞、所愿不遂、忧思郁怒则肝脾两伤,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以致痰热搏结,经络痞涩,阻滞日久,结滞乳中或气机郁久化火成毒,以致热毒壅盛,瘀毒内结而成本病。

2.饮食失调

        久嗜厚味炙煿则湿热蕴结,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痰生热,随气流窜,结于乳中,阻塞经络,日久成岩。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3.宿有旧疾

         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血功能紊乱,如治不得法或失于调养,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加重或诱发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邪气壅结成块。《诸病源候论》曰:“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指出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或者先天不足,脏腑虚损,均是导致乳腺癌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金代的窦汉卿提出了“阴极阳衰”的病因学说,认为乳岩的病机是阴盛阳虚:“乳岩乃阴极阳衰,虚阳积而与,血无阳安能散?故此血渗于心经,即生此疾”。清·林佩琴的《类证治裁》中说道“乳岩结核色白,属阴,类由凝痰··一溃难治”,也指出了乳腺癌属阴邪,乃阳气亏虚所致。朱丹溪《格致余论·乳硬论》中载:“······忧怒郁闷,昕夕积聚,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乳岩。”“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可见,气滞、痰凝、血瘀、正虚是乳腺癌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阴阳失衡,本文所列举的观点多认为是阳虚所致,对于“阴常不足”导致乳岩的观点甚少,笔者认为某些特殊类型乳腺癌如炎性癌、湿疹样癌的临床表现类似于古代的乳痈,有“热”的征象,可以是热毒过甚或晚期的阳气浮越,至于机体脏腑阴偏衰是否也易引发乳腺癌或更易形成火毒,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探讨。

4.久病伤正,年老体衰

         病邪久积,损伤正气,或年老体衰,正气内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患此病的主要病机,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正气本虚,祛邪无力,或外邪乘虚而入,加重或诱发病理产物凝结阻滞体内,气机不畅终致血行瘀滞,壅结成块。《素问·评热病论》亦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总之,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有其独特的认识,重视内因对乳腺癌发展变化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不忽视外因对其发展变化的影响。正气虚衰,即气、血、阴阳俱虚,外邪客之,脏腑失调,痰浊、瘀血、热毒等内邪从生,产生因虚致实,因实而虚,虚实夹杂的复杂病理过程,加之忧思郁怒,饮食不当,导致冲任失调,气滞血瘀,久则聚痰酿毒,凝结于乳中而成癌。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造成气血两虚。正虚邪盛,使癌瘤进一步扩散。故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是乳腺癌的重要病因病机。通过总结古人的经验和理论,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乳腺癌中医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青)

郁仁存批阅意见

(1)本文概述了中医古代文献中关于乳岩(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指出了乳腺癌致病的内、外因素,如外邪、七情所伤,正虚虚损及饮食失调等,以及痰、湿、瘀、毒等病机,并做了初步整理。

(2)乳腺癌的发病因素,现代医学研究指出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也指出与饮食肥胖有关,同时提到与少孕、哺乳因素有关。而中医强调情志忧郁恚怒等精神情绪方面的因素,文中也提出正气不足、脏腑亏损是乳腺癌的重要病因病机。

(3)对于癌症的基本病因,我早年提出了“内虚学说”,即外因是条件,决定性因素还是内因,内因主要是“内虚”,即气血、脏腑、阴阳功能失调,卫外力弱,在“内虚”基础上,外界致癌因素长期作用才能形成癌症。“内虚”也与肿瘤的发展、复发与转移扩散有关(见《中医肿瘤学》上册,1983年,科学出版社)。

(4)本文仅就乳腺癌病因病机的中医学现代进展进行了概述,关于乳腺癌的治疗,古代文献有很多记载,因为乳腺癌长于体表,能清楚直接观察到病情发展,所以古代文献中对乳腺癌的病理过程描述得很具体、详细,观察也很深入,且有内治、外治的许多方药,应进一步整理总结。

(5)中医古代文献中指出乳腺癌与肝、脾、肾有关,其中特别指出以肝郁为主,而乳头又为肝经所过,据此,我在乳腺癌的诊治中始终贯彻疏肝解郁法,方中常用柴胡、郁金等,希望从继承学习中加以体会和深化。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