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友寄来一款“2008年白毫银针”

 小陈茶事 2022-11-02 发布于福建

《1》

福州终于下雨了。

连绵的秋雨,一直下了三天。

稍微有点深秋的感觉了。

虽然下雨天有各种不方便,但一想到满福建旱了两季的茶树们,终于可以痛快地喝一阵子水了,武夷山的九曲溪不再面临抽干的命运了,就不再嫌弃这雨下得麻烦了。

穿上新买的旗袍,出去买菜。

都说菜没涨价。

确实没涨,但个头全小了一号,同样的钱,买到原来一半的东西,这这这....

就像买到水分超标的白茶,花的是买茶的钱,却收到一部分水,怎么算,都是亏。

明亏是水当成茶买回家了,暗亏是含水量超标的白茶存不久,没有收藏价值,越存越亏。

回家的时候突然想到,有位老友寄来的老银针,还等着我试喝。

这茶已经躺在我茶桌上大半个月了,一直想找一个精神状态最佳的时候帮老友试喝,只是最近杂事缠身,不得闲。

择日不如撞日,今日正巧无事,就试了它吧。

《2》

打开泡袋的时候,检查了一下,袋内部附着的白毫——由于静电作用而被袋子内壁吸住的白毫,并不多。

闻一闻干茶香,并没有太多的杂味,素人(非专业茶商)家里存白茶能存成这种气味,还算是不错的了。

但也并没有太多的毫香,有点遗憾。

在窗边,细细看了看茶样的颜色,护旗几乎全部泛着异样的铁锈红色。

这是不应该在白毫银针身上出现的颜色。

白毫银针,又名绿雪芽,当是玉绿雪白的色泽才对,哪能泛红呢?

岂不是该改名“红雪芽”。

并且,护旗跟别的白毫银针的护旗生得不同——这护旗很薄,是紧紧包裹在芽身上的——就像一件皮肤衣紧紧贴在身上一样。

我用手掰了掰,这护旗竟然很难掰下来。

跟从前遇到过的白毫银针都长得不一样。

从前喝过摸过尝过采摘过的福鼎白毫银针,护旗叶片较硬挺,较厚实,较宽大,也芽身的贴合并不紧密,略有一种舒展张开的姿态,但这款银针的护旗,它紧紧贴着针身,像生花生仁表皮的那层薄膜衣,怎么用力搓都搓不下来....

感觉这“旗”就是整个长在“针”身上的样子。

感觉这完全就是个“针”,不是“旗”。

不是福鼎银针惯常有的样子。

拿一颗银针在手里,捏了捏,扁扁地,不怎么耐捏。

福鼎银针是硬挺的,饱满的,结实的,捏上去是硬的,甚至还会微有反弹力。

《3》

沸水冲了它。

趁热,迅速揭盖闻香。

第一个冲上来的盖香是稻谷香,很明显,是老银针正常该有的香气。

欠缺在于这香气不够浓郁,只是清晰可辨,有辨识度,却不浓。想来树龄应该比较年轻。

稍凉,盖香变了。

在稻谷香的基础上,增加了杂味与异味——稍微有点沤青味——不是雨水天做的青,便是故意渥堆出来的青。

再闻,随着沤青味泛起来的,还有点过度发酵的酵味,不酸,但过度发酵的气息太过于明显。

这并不符合白茶的标准。

白茶是微发酵茶,它的发酵是很轻微的,这种轻微发酵所产生的酵味,是我们几乎闻不到,喝不到,也感受不到的。

能如此明显让人感受到的发酵气味,便必定是人为刻意为之,故意过度发酵所生成的。

至于为何要如此,那得问制茶师了。

如果不过度发酵,可能一些小树白茶的汤水就生味明显,滋味单薄;可能一些产区不佳甚至外省的茶青做出来的白茶,就可能会寡淡无比难以下咽。

而要将一款当年出产的,产区不好的白茶,卖出个好价钱,加重发酵,渥堆作旧,难道不是最好的选择么?

《4》

冲过水的叶底,已经红了一片了。

然而,这才第一冲呢......

正常情况下,福鼎白毫银针第一冲之后的叶底,应该是以绿色为主,绿中带淡黄色的。

并非土黄,而是那种浅浅的鹅黄,雪化后的嫩黄色。

并不红,也不褐。

有茶友私下猜想,说芽头那么嫩,一泡沸水肯定红啊。

这类茶友,实在是太可爱了。

白毫银针芽头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白毫,就像穿上了一件大白鹅——厚厚的鹅绒服,又防水,又防虫,又保暖,哪会沸水一冲就烫伤——除非产区不正白毫稀薄。

至于白毫银针叶底中的绿色完全退掉,那至少要到5-6冲之后(具体要看每个人出水时间的快慢)。

可能有茶友要问,那第几冲之后,叶底会红掉呢?

呃,这个问题S师傅听见会打人。

正常情况下,只要一款白毫银针的加工工艺正常,都不必有多高超,都不必到方大师那个等级,做出来的白茶,叶片颜色与叶底颜色,都不会是红色的。

若不小心做出红色叶壳,老S大概率会羞愧得金盆洗手,退隐江湖,洗心革面,埋头种树去。

《5》

端起公道杯,观察茶汤。

颜色清润,是淡淡的牙色,倒还不丑。

对灯打光,汤中有白毫盈盈,虽然不多,但还是有毫的。

但唯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汤中的碎茶末,多了点。

正常情况下,以村姑陈出汤的手法,是不至于漏出如此多的碎茶末在公道杯中的。

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茶特别碎。

把碎茶末倒出来,摊开了细看。

咦,小叶壳好多。

小叶壳是白毫银针根底下的那片小嫩叶,又叫小鱼叶,它是附着在白毫银针根部生长的,采摘的时候,大多数会被附带着采下来。

在白毫银针加工制作的最后环节,有一道,叫做分选。

就是把小叶壳给筛掉,筛出来,不能放到银针里面一起出售——银针只有一旗一枪,它不算在内的。

当然,分选并不能完完全全把小叶壳分选干净,多少会有10%左右留下来,伴随着白毫银针一同售卖出去。

只是残留的小叶壳留存率极低,正常情况下,我们冲泡白毫银针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

只有在这款银针根本没有分选的情况下,小叶壳才会大量存在于白毫银针中,像村姑陈今天冲泡的时候一样,大量倾泄到茶汤里,才会被发现。

嗯,不分选有什么好处呢?

省事啊。并且,不筛掉小叶壳或者只简单筛一下,留下量大,可以为银针增重。

白毫银针那么贵,小叶壳只需要增重50克,就不得了了。

《6》

最后尝了一下汤。

以新白毫银针的标准来看,汤水中的滋味感尚可。稠度尚可。但不润,不滑,没有花香,回甘浅淡没有韵味,没有在口腔四壁生成挂壁香,尾巴上还微有点点苦。

这款茶如果叫村姑陈来下结论,会这样介绍它:

新白银针,2022年出产,小树(梗细),产区不太正,光照不够充沛。加工时渥堆发酵。烘干时利用大火烘干表皮,再小火烘透内层, 以达到老银针的视觉效果。

没有分选,小叶壳多;没有挑剔,有四分之一牡丹王混迹其中....

【后记】

对不起这位茶友,我又说了真话。

如果伤害到你,我道歉。

只是,活在人间世,每个人都有知道真相的权利,这种权利,我尊重。

这茶并非来自遥远的2008年,它顶多就是去年的,大概率是今年的。

并且是才种下去的新茶园,茶梗那么细,怎么可能是2008年的茶?

08年的的时候,几乎全是老茶园,知青时代种下的那一批,是当年采摘的主力。

这世上并没有那么多老白茶。

就算有,也已经封藏在老茶客家里,除非大家对白茶失望,否则无望拿出来流通。

我当然有存一些,但早公开过,是麻花李姑娘的嫁妆。

有了这些老茶傍身,李大姑娘才好嫁。

抱歉不能割爱,请见谅。

在没有老白茶喝的时候,多喝喝两三年的陈年白茶,四五年的老白茶,也是很不错的——至少它们根基正,年份真实,工艺到位。

好的四五年老白茶,足抵得过这些作旧的老白茶,以及工艺不好的产区不佳的七八年老白茶。

这些年富力强的白茶们,照样醇厚香浓,浆感饱满,个性鲜明。

是岁月馈赠给我们的,珍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