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笔记:如何化敌为友?

 婷先生 2023-01-20 发布于山西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假使没有达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长久处在简朴的环境中,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有仁德的人,会长期安心于实行仁爱精神,智慧的人也会不断地修养自己仁的境界。”

   如果没有到达“仁”的境界,就无法推己及人,因此面对身居简朴的环境中时,或许会抱怨命运不公,无法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可以不改其乐,不失其节。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乐境。因为,如果一个人的认知基础没有特别稳固的时候,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到了贫穷困苦的环境就忘了形,到了志高意满的时候也容易忘了形。安贫乐道与富贵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内心都十分容易被外物、外界环境所影响。这句话,讲了,不仁者会有大概怎样的状态,是反面的讲述。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便是正面的讲述。若是境界格局稍高些的人会是怎样的呢?他会非常坚信仁的力量,并且内心安定地专注于学习“仁”,并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这是这样的人的内在变化,等于说是这个人的内在不断夯实对“仁”的承认和肯定。其次,这样的人通常都是比较智慧的,不仅在认知层面提升和夯实对“仁”的理解,并且在外显的言语、行为上,也是处处笃行“仁”,做到真正去理解、体谅、关怀、利益他人。即为,行动和认知相统一,并且互相补益。

   举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吧。有个人,刚刚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后,由于一些系统当中所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新环境当中的人对他并非十分友好。有时,是因为不太熟悉导致的小错误;有时,是因为确实不知道导致的小失误,都会遭到他人的指责。当时,这个人的心里也十分地不舒服,总觉得被处处针对。但即便如此,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还是会伸出援手,给予帮助。面对大家都不愿意去做的事务性的琐碎工作,也是认认真真、保质保量的全部完成。后来,再通过进一步的深度沟通,大家就把心里的话说开了,那么之前的误会和矛盾就被化解了。再后来,当这个人也遇到困难时,之前曾觉得针锋相对的人,反过来给予帮助甚至是关怀。

   仁者,人也。仁的应用,就是为了更为良善地去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是遇到不太友好的环境,都可以认为是暂时性的,关键是自己能否做到:仁者安仁,知者乐仁。不分差别地对他人表达理解和关怀,甚至实实在在地去给予帮助。

   仁者无敌,内心若是能安住在“仁”之中,通过言语和行为笃行出来,很快就能够化敌为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