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老师诗词讲座

 杏坛归客 2023-04-18 发布于山东

目前诗词创作的队伍是庞大的,作品的数量也是惊人的。还有一些网络作者,一日数贴。但论质量和新意,则叫人不敢恭维。


诗有感而发;对初学者我们当鼓励多写多练,可部分爱好者无情无趣的格律溜,像流水线下来的饼干,尝一块儿便知其它滋味。

淘渊明这位大自然的歌手,居然有十余年不曾作一首诗;李白这位人人景仰的诗仙,一生只留下七百余首作品;杜甫可谓诗坛大家,他一生只创作了近千首作品——他们的诗也不见得篇篇是精品,少数而已。而至尊至上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五万多首诗词,竟无一首流传,实在是诗界的一面镜子。

    诗词必须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才有质量,这已是诗界的共识。那么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点,意境要创新。
   其主要标志是格调高雅。就是内容具有高的境界,它应该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应能贴切生活,激浊扬清,符合时代的主旋律,向读者发出正能量。
古人是重视诗作格调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则自成高调”。

 唐宣宗李怡是唐武宗的叔父,时为光王,他备受武宗的猜忌。李怡为避祸,施行了一条韬晦之计,出家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蕖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蕖禅师作了两句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而下韵不接,李怡立时续成“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怡这两句诗确有境界,确实高调。后来李怡接唐武宗之位,励精图治,时有“小太宗”之称。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可以说是24诗品的雄浑之作

  再说格调的雅,这里不是指诗句的优美,而是指诗要有新意能道前人之未道。所谓“前人之未道”就是要创新,就是要有巧妙地构思,新颖的意境。写诗不能老是拾前人之牙慧。
清朝的孙麟趾在《词径》中说:“陈言满纸,人云亦云,有何趣味。”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第一个用鲜花来比喻美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鲜花比喻美女的人是庸才,第三个还用鲜花来比喻美女的人是蠢材。”
我们是不是也当过这样的蠢材呢?

 宋朝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为千古佳句,后人咏梅诗大多落此俗套,“暗香”与“疏影”的字样充塞诗中,了无新意,无怪乎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梅花诗被宋人作坏,令人见梅枝条可憎,而香影无味······”,还有明朝高启写的梅花诗佳句“雪拥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也同样大量被后人模仿,以致成为陈词滥调。
当代诗词中,同样可视为陈词滥调的词语则有“一望收”、“望眼收”、“志不休”、“换新天”等等。
可见,没有新意的诗,一定得不到人们的喜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首文辞平易,却意深义高的作品。那就是晚唐诗人袁郊的《月》。人们咏月,总是把嫦娥作为美好的象征,赋予极大地同情和热爱,而袁郊这首诗另出新意,不失为一首奇作:

  嫦娥窃药出人间,藏在蟾宫不放还。
  后羿遍寻无觅处,谁知天上却容奸。

此诗表面上把嫦娥作为反面人物,但矛头实际上是对着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甚至是最高的那层保护伞!

 第二点,精心炼字炼句。

千古流传下来的优秀诗歌,除了意深义高以外,无一不是诗句优美生动,脍炙人口。杜甫提出“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并不是指豪言壮语,而正是指的诗句要意新语工。前人意新语工的好诗不胜枚举。以前我们在欣赏古人的名作时,也经常叹道:好诗句都被你们写尽了,叫我们写什么啊。其实,今人通过向前人学习,努力提高写作技巧,是完全能够写出与古人比美的优秀诗篇来的。
下面就拿我身边一位诗友作的一首田园诗来证明一下。
老翁伴架摘西瓜,孙女沿篱采菊花。
红树青山环屋好,秋光先到老农家。
农家的秋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在诗中表现得何等真切,与古人优秀的田园诗相比,并不逊色。
一首好诗中,“诗眼”常在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诗眼”一说,最初出于元杨载《诗法家数》:“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这样的诗眼,大多数是形容词与动词,尤其是动词,如果用得活的话,能使全诗极为生动。
记得如大家熟知的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里哪个字最关键,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在这个“悔”字上。一个“悔”字把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里炼的就是动词。
再看第二届全国百诗百联大赛评出的一等奖作品中,《春游扬州瘦西湖》:
画艇轻摇荡彩霞,也要春梦到天涯。
东风不耐西湖瘦,一夜吹肥两岸花。
诗中的“诗眼”显然是那个“肥”字,如果把这句换成“一夜吹开两岸花”,则全诗当失色不少。常言道:“一字千金”,就是这个道理。
又如:“长空雁字几行拖”中的“拖”字;还如“老柏迎宾,垂杨扯袖”中的“扯”字;还如:“炊烟牵我入农家”中的“牵”字等等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第三点,善用比兴手法。
诗词爱好者都知道,运用比兴手法,能使作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什么是比兴手法,我试图用两句简单话来加以说明。
。所谓比就是以他物比喻此物;所谓兴,就是以他事引发此事。比与兴不分开提,常是合称比兴的。下面举几例来说明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1、唐高宗时期,章怀太子李贤因害怕其母武则天加害而创作一首《黄台瓜辞》,命乐工唱之。全词如下: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四摘抱蔓归。
全词用比兴的手法,哀婉地向父母乞求不要对亲生的儿子赶尽杀绝。尽管这首《黄台瓜辞》并没有保全李贤的生命,但他在唐代依然起了重大地历史作用。唐肃宗宠信张良娣及奸相李辅国,曾杀过亲生的长子。唐代宗当时作为太子,感到自己岌岌可危。大臣李泌向唐肃宗背诵当年的《黄台瓜辞》,肃宗为之泪下,代宗终免及祸。不然唐朝的历史需要改写。
2、宋朝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宋高宗被软禁。中丞郑縠密遣谢向如平江,以诗寄吕颐浩、张浚二公云:
杜鹃飞飞无定栖,寄巢生子百鸟依。
园林花老昼夜啼,安得猛士挟以归。
吕张得诗即知高宗蒙难,即起兵,成复辟功。郑縠不直言兵变之事,当然是怕被苗、刘检查出来,他只能在诗中运用比兴手法隐述此事。吕、张二人又为何能在此诗中看出真情呢?这又是因为杜甫也有一首用比兴手法暗讽唐明皇奔蜀:“君不见蜀天子,化作杜鹃似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为哺雏。······”,这都是使用比兴手法所得到的效果。
3、有一位老师送他学生远赴外地就任的一首七律:
依依南圃马先知,未解征鞍阵阵嘶。
芳草天涯君远去,秋风夕照我归迟。
花开暖树休迷蝶,雪拥寒山应奋蹄。
云路但期圆好梦,心随明月望风仪。
全诗用比兴的手法表达力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特别当读到“花开暖树休迷蝶,雪拥寒山应奋蹄。”的诗句时,仿佛看到了一位良师语重心长地教导他的学生在花花世界中不要迷失方向,而越是困难的地方则越是要去。在当代的诗作中,好诗当为佳作,好句当为名句,想必大家都应该清楚。

 第四点,活用典故。
诗词中适当用典,能使作品更为生动。我认为,用典也是比兴手法之一,因为以他事引出此事嘛。
诗词中用典要适量,不能太滥,否则反而会失去应有的诗意。特别是要尽量避免太生僻的典故。清代的袁枚在《续诗品》中说:“用一僻典,如请生客。如何选材,而可不择?”《清词选》其所以有时看不下去,就是因为里面僻典较多的缘故。
虽然我们主张少用或不用僻典,但也反对在一个题材中都一窝蜂地引用同一常用典故。
例如在有关重阳登高题材的诗中,不少人都喜欢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而了无新意。试问,重阳登高,仕女如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何必都去抢用孟嘉的那顶帽子呢?难怪南宋的刘克庄在词中对此表示了强烈地不满:“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
大家看一老者对“愚公移山”这一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典故的用法:
“愚公笑步康庄道,智叟甘抛锦绣囊”,
,诗中的愚公不再是那个天天挖山不止“蛮干”的角色,而是使用了现代化先进机械作业的建设者,他的劳动已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且他正在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智叟则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献出自己的锦囊妙计。这个句子可以说是匠心独运、旧典翻新的典范。

 第五点,写出人物与事物的特性。
世间的人物和事物各种各样,因此就得写出人物和事物固有的特性,否则作品就无味道。
如:“兰考泡桐向日栽”,一看就是咏焦裕禄的;“不锈螺钉夸半寸”,一看就是咏雷锋的;如果将句子与人物交换就不是的了。比如:“多情最是桃仓月,长照山乡一卷春”,这就只可能是写周立波的,因为周立波长期在益阳桃花仓体验生活,写出了有名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2012年天津的语文高考试卷中有宋朝杨万里的一首《野菊》,这诗还真写出了野菊的个性。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全诗几乎每句都写出了野菊的个性。如果还是只写野菊如何香,如何傲霜等等,那岂不是与寻常的菊花毫无区别了?大家看,第一句就表现了野菊十足的野性!除了颈联是写作者对野菊的欣赏外,其余六句都充分表现了野菊的野性,这就写出了野菊的个性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群雅然才写的一首绝句,也写出了个性:
细雨纷纷三月初,东君催我莫踌躇。
经商舞墨双盈利,已醉芳心一纸书。
雅然作业
她是个生意人,有喜好诗词

 第六点,巧妙借用前人的诗句或句式。
在诗作中,适当借用前人现成的诗句或句式是允许的。
如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从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中搬来的;“我欲因之梦寥廓”是从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借来;“一唱雄鸡天下白”是从李贺的“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借用而来。
把他人的诗句改头换面为自己的诗句,但又胜过原句,能做到这点的就是高手。
。唐宋的名家杜甫、杜牧、王安石等就是这样的“神偷妙手”。
宋之问有诗“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杜甫转换为“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韦庄有诗“百年流水尽,万事落花空”, 杜甫转换为“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陈陶有诗“九江春水阔,三峡暮云深”,杜甫转换为“九江春水外,三峡暮帆前”。
这些都正如王世贞所说:“诸公句意相类,子美自优。”
南明苏子卿《梅》诗中有“只言花是雪,不悟暗香来”,王安石则改头换面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显然王诗胜苏诗一筹。
。前面说到林和靖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实乃脱胎于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但世人大多只知前者而不知后者,盖因前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借用前人的诗句或句式,切忌不顾恰当与否,照单全抄,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闹出“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的笑话。
第七点,要有时代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现在是21世纪,是科学倡明的时代,社会与科技在一日千里地前进,诗歌的内容与使用的词语与时俱进是必然的,不屑使用现代词语而专好使用已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词语,无异于弃西装革履而着长袍马褂,是得不到人们的喜爱的。
我们现今在格律诗中还经常看到“挑灯”、“摇烛”这样陈旧的词组。
保守地说,我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电灯在农村里就普及了吧,哪还有燃着灯芯的“灯”让你去“挑”呢?
有位诗人在诗中用了“火车”一词,他的一位朋友便说他的诗不雅,他回答的很好:“难道用马车就雅了吗?”
须知,古人诗中用得词语就是他们那个年代流行的词语,他们并没有刻意地去使用上古时流行的词语,当时的人也并没觉得他们的诗不雅吧,那当代的诗作中为什么就不能使用当代流行的词语呢?只要我们使用得当,有足够地写作技巧,当代流行的词语如“电脑”、“网络”、“的士”等等用到诗中一样地会富有诗意。
一位已故诗人在《清平乐·农家》中的上阙写道:“层楼新建,一座农家院。音响微机连彩电,笑语欢声一片。”
这里连用了三个现代电器的名词:音响、微机、彩电,这不仅没有使词“不雅”,相反,却更有诗意,充分表现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水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看一作者写的《梨花讯》:
东风播下满山霞,不把梨花认雪花。
农嫂一枝春讯息,早随网络发天涯。
这是一首反映时代生活的好作品,其实际内容涉及果农网络推销之事。题目《梨花讯》,一个“讯” 字甚妙,从梨花之繁,预告秋后梨子之丰收。从头到尾都富有现代气息,特别是转合句直击主题,“春讯息”既扣上面的梨花盛开,暗示果农提前预告,招商订货的网上推销。“早随网络发天涯”为网络销售频添诗意和春意。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的人在大写闺怨,真感到有点活见鬼!
如今的社会是如此开放,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早上出门,极可能很快就会带一个年轻帅哥回来,哪有什么闺怨可言!那种严重缺乏时代气息的作品,只能归属于“死诗”一类!
下面拿两个中学生参赛的作品比较一下:
其一《从军行》
朔风凛冽透刀瘢,铮铮铁骑度五关。
遥望中原今安在,壮士擎鼓营连天。
其二《登北岭》王乃山
巍巍北岭耸云霄,有志攀登莫畏高。
脚下石梯须踩稳,手边藤蔓要抓牢。
巅峰踏上群山小,美景收来十里饶。
王乃不知何处去,风流人物数今朝。
第一首根本没有当代气息的表达,而后一首七律则看见一个充满活力的青年学子满怀大志,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形象跃然纸上。相比之下,是否有了鲜明地时代特征?当然这种现象与教育指导是有密切关系的。
现今诗坛上有种不良倾向,在创作上走捷径。
捷径之一就是脱离时代的真实情况,大写苦诗,好像这类诗好写些。
我看到过一位女士的诗词,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吟咏,简直比李清照还要李清照,当时还以为这位女士是一位饱经人生磨难的老者,后来才知道这位作者是一位很年轻的女士,家庭生活都十分幸福。
捷径之二就是作者把一些风花雪夜的词语堆砌在一起,安个词牌,拿王国维的话当挡箭牌,不设标题,读者根本不知他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你说你看不懂么,那是你的水平为题!

 第八点,贴近生活。
一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在内,都是源于生活的。离开生活,它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人的许多感人优秀的作品,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任何时候,生活都是充满彩色的画卷,它要求我们开阔视野,走进现实,拥抱生活;同时诗歌又是面向大众的,它不是面向个别评论家或是某个互相标榜的小圈子;网络中曾有识之士指出:“特别是不少诗作已囿于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狭小圈子,远离群体,远离生活,或孤芳自赏,或顾影自怜。”这段话说得何等中肯!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作者在第二届百诗百联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一首词《鹧鸪天·夜读女孩》:
灯火长衢近岁时,红衣旧帽坐街墀。
圆珠笔正沙沙写,爆米花香薄薄吹。
呵手冻,借光微。小城雨雪莫相催。
容她写到春风起,梦想飞如彩蝶儿。
这首词就是既高度贴近生活,又艺术性很强的作品的典范,它反映了底层人民大众的贫寒生活及其诉求,这种感人至深的作品自然是极具生命力的。
第九点,摒弃浮华。
诗歌并不是句子越华丽越好,华丽必须运用得当,要适度,不然反会失去应有的感染力。有时朴实无华的诗句更富有感染力,更为人们所喜爱。
例如一作者写的《绢花女》:
缤纷照眼百花妍,蝶舞蜂弦共雪翩。
点绿催红谁妙手,农家妹子绣春天。
这首绝句紧扣“绢花”这个主题,绘声绘色。并没有很华丽的词语,而且“农家妹子绣春天”这一句来自口语,来自生活,是个好句,时代风神立现,感人且具有生命力。
再看一位女士在《蝶恋花》一词中的下阙:“电话聊将萦念托,怎及无言,两手轻轻握,亮白灯光消夜幕,却嫌灯亮人寂寞。”试问,有什么华丽的语言能比这朴实的诗句更能充分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
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十里生死两茫茫”、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都没有什么华丽的句子,却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一首作品如果通篇过度华丽,就会正如袁枚所指的“锦非不佳,不可为帽;金貂满堂,狗来必笑”!
第十点,文句简练。
文章贵在简练,一首诗或词容纳的字数极少,要以有限的字数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就更要求诗句高度洗练,绝不能不能重复啰嗦。
有这么个故事:某日欧阳修与两位同事外出散步,看见一条狗被疾驰而来的马踩死,便要求两位同事以最简练的语言记之。其中一位说:“一犬卧通衢,遇蹄而毙。”另一位说:“有奔马践死一犬。”这两位同事分别以9字和7字描述了这一场景,欧阳修大为不满意,他说:“使公等修史书,作万卷而未已!”便以6字“逸马杀犬于途”记述了这一场景。
秦少游的《水龙吟》有一句“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縠雕鞍骤。”苏轼看后不满地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而苏轼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也是十三个字,却被后人评为“道尽张建封事。”由以上两例可见,古人是非常讲究文句洗练的。
在我们的诗歌中常能见到内容重复,意思重复的诗句,民间用这么几句来挖苦这一现象:“远看一堆灰,近看一堆灰,走近一看还是一堆灰。”“青蛙麻拐田鸡叫,杜鹃阳雀子规啼。”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注意文句的简练,做到言简意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