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甲乙经》的章法

 xyf4345 2023-09-30 发布于浙江

黄龙祥

文献来源:黄龙祥.《针灸甲乙经》的章法[J].中医药文化,2008(05):28-32.

摘要:通过对《针灸甲乙经》文字与结构两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举例分析并探讨了《针灸甲乙经》在文字、结构、腧穴、表面解剖、腧穴症治等方面的特色,从细节、整体、逻辑推理等多重角度发掘《针灸甲乙经》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文字;结构;腧穴

     《针灸甲乙经》自问世近1800年来,曾有无数硕儒大家研究它,然而千百来年人们一味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研究这棵大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丝纹理,却不曾有人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去思考这棵大树本身,研究它的土壤与根系、主干与分支,以至于无法从整体上看清它的真面目。药王孙真人曾望树兴叹,博极盛唐医书的王焘也为此树所绊。

      《甲乙经》已经具备了构建针灸诊疗体系的各个构件,然而却没有按统一的模式组装,以至于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茫然苦寻。

       久为《甲乙经》所困的人们无奈中发出了一个个的叩问:

      《甲乙经》有5对同名穴,共出现39次,千百年来无人识,谁人慧眼能辨?

     《甲乙经》里描述的不少取穴技法,从未有人读懂,谁能揭开谜底?

     《甲乙经》同一区域的腧穴定位尺寸有的相差颇大,谁能明知缘由?

     《甲乙经》经千百年传抄,出现不少错简与脱文,谁能洞察破绽?

     《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的病证条文,是方是穴?谁能裁断是非?

     《甲乙经》为后世医书引录时往往不标注出处,谁能一望便知来历?

       ……

       这一个个问题似乎都极其困难,甚至无以解释。却不曾想,打开《甲乙经》大门的钥匙一直就挂在门前。

     最显著的地方,你需要做的只是从“低头叩拜”的思维习惯中抬起头、站起身、伸出手来而已;而那开启重重密室的密码也藏在卷中,但这需要一双看破表象的慧眼才能解开。

     本篇导读不是简单地为你开门,带你入门,而是授你开门的思路与入门的技巧,然后由你自己去打开那一重重门,闯过那一道道关,去欣赏那一处处秀美的风光。

一、《甲乙经》的识别码

认识《甲乙经》包括两个方面,或者说两个层次。从表层上说,首先要认识《甲乙经》的文字,这关乎到校勘;从深层上说,要理清《甲乙经》的结构,形象地说就是要发掘出皇甫谧当年编纂《甲乙经》的设计总图,这关乎到对《甲乙经》的深入理解和重构。

1.文字的识别

      通过身份证可以进行一个人的身份识别,《甲乙经》也有一张身份证,只是人们一直没能发现。下面通过一个典型的实例来找出可以快速识别《甲乙经》的“ID”。

       敦煌卷子中有一残页,编号为P3481,原文如下:

       问曰: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形病何如?对曰:心脉急甚者为瘛,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厥,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肺脉急甚为癫疾……

      已知此残页内容分别见于《灵枢》卷一第四、《甲乙经》卷四第二下、《太素·五藏脉诊》卷十五、《脉经》卷三第一,那么究竟出自何书?无人敢轻易下结论。如果谁曾留意过《甲乙经》卷前的“序例”,这个令中外学者头痛的难题一望便可决断:

      诸问,黄帝及雷公皆曰“问”;其对也,黄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对”。上章问及对已有名字者,则下章但言“问”、言“对”,亦不更说名字也;若人异则重复更名字,此则其例也。

      这是《甲乙经》的第一条序例,它就是《甲乙经》的身份证,凭着这张《甲乙经》特有的“ID”,一望便知上述敦煌残页的文字出自《甲乙经》,而不是《灵枢》《脉经》,或《太素》。再结合文字的比较,更可进一步证实这一点。

       凭着这张“ID”卡,任何人都可以从古医籍中轻松辨识出引录《甲乙经》的文字,无论原书是否标明引文出处,以及标注的是全称还是略称。特别像《千金要方》《医学纲目》这类引录《甲乙经》较多,且所据版本为唐代传本或宋代版本者,如果能准确辨识出引录《甲乙经》的文字,对于传世本《甲乙经》的校勘,具有重要价值。

2.结构的破译

       参加过大型运动会背景组图组字的人一定知道,如果走近看那一排排一列列队列中每个人手中的图案本,你看到的只是一页页不同的彩页;而当你后退到一定的距离再看,就会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与文字;同样,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也只有从天空中俯视才能真切地欣赏到。以往人们对于《甲乙经》的研究多拘泥于章句字词的咬文嚼字,很少有人从不同距离、不同视角去欣赏它结构的精妙与气势的壮美。

       宋以前《甲乙经》传本的整体结构已不可考,现存两种传本《甲乙经》均出自宋人校注本,两本的目录结构相同,以下根据通行本分析该书的结构:

卷一 藏象

卷二 经络

卷三 腧穴

卷四 诊法

卷五 针法

卷六 辨证

卷七 伤寒热病

卷八 积聚肿胀

卷九 躯体各部病证

卷十 风、痹、痿

卷十一 杂病

卷十二 五官与妇儿病证

这简直就是现代《针灸学》教材的框架。《甲乙经》与现代针灸学教材差异最大的部分在于卷七至十二的病证治疗,这部分一般首列病证,次列病机,再次取穴原则,最后是具体的辨证选穴,层层递进,而最鲜明的特点是于篇名点明辨证的要点。
从这些篇题中可知针灸诊疗应用最多的诊法是三部九候的经脉上下诊脉法,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是经脉辨证,其次是脏腑辨证,再次是阴阳气血辨证,这样使临床诊疗与前面的理论得到很好的统一。

不难想像,构建这样一个结构(包括大类下的细目划分及其排序),皇甫谧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实验了多少次,费尽心血,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如果具体分析,逐一展开则远非此篇“导读”所能容纳。然而从上述根据通行本归纳出的结构来看,还有一些在逻辑与医理上不够严密之处,其中不少杨上善在编《太素》时已作了调整——或许杨上善当时看到的《甲乙经》结构本身就与传世本不同,也未可知。

一个优秀的演员为了最大限度地贴近所饰演的角色,须体验角色的生活。同样,要理解《甲乙经》,欣赏它的结构美,你也需要先体验生活——先分别研读《素问》《灵枢》《明堂经》三书,再试着组装合成

二、破译腧穴悬疑的密码

阅读《甲乙经》卷七至十二的腧穴条文,先要破解4个千古难题:

第一,同名穴的辨识;

第二,穴名错误与脱漏;

第三,多穴主之病证条文的归属;

第四,腧穴条文的错简。

之所以称之“千古难题”,是因为早在唐代的孙思邈、王焘即为此所困,而之后任何一位阅读《甲乙经》的人都未曾解开这四道难题。

破解四道难题的密码只有一个——没有在“序例”中提及的重要体例——腧穴主治条文排列律。

《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所载腧穴主治条文均辑自《明堂经》,而各篇的腧穴主治条文的排列并非杂乱无章,如果将卷七至卷十二任一篇(无《明堂》之文者除外)所有腧穴主治条文中的腧穴依次排列,其顺序恰好与卷三的腧穴排列次序相同;如果某一病证后所主之穴为两穴以上者,其腧穴排列先后也与卷三同

例如卷七第一中篇所有病证主治条文后所主之穴依次排列如下:

神庭、曲差、本神、上星、承光、通天、玉枕、临泣、承灵、脑空、率谷、哑门、天柱、风池、大椎、陶道、神道、命门、大杼、风门、膈腧、上髎、魄户、神堂、譩譆、膈俞(关)、悬颅、魂门、颔厌、悬厘、阳白、攒竹、承浆、颅息、天牖、巨阙、上脘、阴都、少商、鱼际、太渊、列缺

以上42穴中只有“譩譆”之后的“膈俞”、“悬颅”两穴与卷三腧穴排列次序不符,经校勘发现“膈俞”系“膈关”之误,而“悬颅主之”条原为注文。因此本篇所有腧穴排列次序均与卷三完全相同。

又如卷七第五云:“痎疟,取完骨及风池、大杼、心俞、上髎、譩譆、阴都、太渊、三间、合谷、阳池、少泽、前谷、后谿、腕骨、阳谷、侠谿、至阴、通谷、京骨皆主之。”此条病证后所有腧穴的排列次序也与卷三完全相同。

了解《甲乙经》这一规律(以下简称作“腧穴排列律”),是解开《甲乙经》腧穴疑难的万能钥匙,对于阅读与校勘《甲乙经》“明堂孔穴”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同穴异名的识别

《甲乙经》中有5对同名异穴,即:(头)临泣—(足)临泣;(腹)通谷—(足)通谷;(头)窍阴—(足)窍阴;(手)三里—(足)三里;(手)五里—(足)五里。这几对同名穴在卷七至卷十二共出现39次。对于这39处穴名,古往今来无人能辨,成为阅读《甲乙经》无法逾越的拦路石。

例之一:(头、足)临泣穴的辨识

《甲乙经》卷七第五云:“疟,日西发,临泣主之”。

该条文字之前后均是足部穴主之条文,根据“腧穴排列律”,一望便知此处“临泣”系足部穴。而《千金要方》卷十却于此穴下注作“穴在目眦上入发际五分陷者”,显然将此穴误为头部穴。说明初唐时大医孙思邈已不能正确识别《甲乙经》的同名穴。

例之二:(腹、足)通谷穴的辨识

《甲乙经》卷十一第二云:“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其不呕沫……尺泽、阳谿、外丘、当上脘旁五分通谷、金门、承筋、合阳主之。”根据“腧穴排列律”,一眼便可看出此条中“通谷”系足部太阳经穴,而古人不察,误辨为腹部穴,遂于该穴前注以“当上脘旁五分”六字。《医学纲目》引宋本此条时此六字也作大字,则此注系宋以前人所注,误在宋以前也。

2.穴名脱误的识别

由于年代久远,《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有不少字形相近的穴名被抄混了(如“小海”误作“少海”,“天谿”误作“太谿”,“箕门”误作“期门”,“中注”误作“中渚”等);或因脱简使两条腧穴主治文字混作一条,对于这类错误,特别是那些已见于《外台秘要》所引早期传本的错误,是很难、甚至是不可能被发现而予以纠正的。

风眩头痛,少海主之;(卷七第一下)

疟背振寒,项痛引肘腋,腰痛引少腹,四肢不举,少海主之;(卷七第五)

寒热取五处及天柱、风池、腰俞……合谷、阳谿、关冲、中渚、阳池、消泺、少泽、前谷、腕骨、阳谷、少海、然谷、至阴、昆仑主之;(卷八第一下)

狂易,鱼际及合谷、腕骨、支正、小海、昆仑主之;(卷十一第二)

齿龋痛,少海主之。(卷十二第六)

“少”与“小”两字在古籍中常混用。如果是在《明堂经》原书中,“小海”误作“少海”,因其记有明确部位而不难识别,而在《甲乙经》卷七至卷十二中,如“小海”、“少海”两穴名相混,则其主治内容便完全相混。以上《甲乙经》所载所有五条“少海主之”条文在各篇均排在手太阳经穴“支正”、“阳谷”穴后,按照“腧穴排列律”,这五条主治症不可能为“少海主之”,而只能是“小海主之”。

另一方面,《甲乙经》传至唐代已有一些脱误之处,及至宋代“简编脱落者已多”,在这些脱文中自然也包括《明堂经》之文,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现存明刊本《甲乙经》中竟有19个腧穴无主治条文可寻,它们是:

天谿、箕门、屋翳、小海、膈关、中注、腹结、周荣、食窦、极泉、灵道、少府、通里、少冲、大肠俞、白环俞、附分、瞳子窌、居髎

其实这19穴脱文中有7穴是由于穴名抄错所造成,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仍然是“腧穴排列律”

因为穴名抄错了,便破坏了《甲乙经》主治条文排列规律,于是就可以初步判断此处穴名有误,再结合其他资料便可以确认。

3.多穴主治归属的识别

《甲乙经》所辑录的《明堂经》腧穴主治中还遗留了一些其脱胎而来的针灸方的原型,其中有一些多穴主治的针灸方,例如:

痿厥,身体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后取中封、绝骨,皆泻之。(《甲乙经》卷十第四)

这类多穴针灸方主治在《明堂经》中都只归于其中一穴之下,而不是分别归入各穴之中。如果要将《甲乙经》与《明堂经》比较阅读(具体方法详见“《甲乙经》的读法”),如何确定与上述哪一穴比较?或者更进一步,如果据《甲乙经》辑复《明堂经》,上述条文主治条文究竟归属于哪一穴呢?

这一问题的难度与第一个问题不相上下,王焘当年据《甲乙经》辑录《明堂经》之文时,便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只好将这类条文分别归入各穴之下,例如上述文字便分别归于“中封”、“京骨”两穴中。

其实解决这一难题与上一问题同样简单,依然根据“腧穴排列律”。在上条主治条文前为足太阴穴“太白主之”条,后为足少阳“丘墟主之”条,则该条主治只能归入足厥阴经穴“中封”,而不归入足太阳经穴“京骨”。

4.腧穴条文错简的识别

通行本《甲乙经》的错简现象较严重,特别是卷七至卷十二某些篇中腧穴主治条文次序每有与全书通例不合处,必有错简。其中有些错简明显出现于宋以后。

例如卷十二第七“水沟主之”条文在“龈交主之”条之后,与《甲乙经》腧穴排列序例不符,而《圣济总录》卷一九三引本篇,“水沟主之”条在“龈交主之”条之前,则知现行本《甲乙经》此条错简出现于宋以后传抄过程中。

由于现存“六经本”之外的《甲乙经》传本只有一种明抄本,可靠而又相对完整的他校资料极少,如不知“腧穴排列律”,对于通行本大量存在的错简几乎不可能发现而加以纠正。

如此一把钥匙开四把锁,真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因此,阅读《甲乙经》,一定要紧握“腧穴排列律”这把万能钥匙。

三、开启“明堂”宝库的密钥

问曰:取之奈何?

对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取之。委中者,屈膝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立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诸外经者,揄伸而取之。(《甲乙经》卷四第二下)

这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中关于针灸取穴的一段文字,原文出自《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而在《素问·针解》还可见对这段文字的解说: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这些文字提示:秦汉时期针灸腧穴定位,除了有部位描述外,还有如何取穴的技法,一直到王冰注《素问》时还见到这类取穴技法的文献。然而几千年来多少注家,无论是对《灵枢》的经文,还是《素问》的注文均不知其所云。这不是文字本身的障碍,而是技术传承的断裂。

如果不能补上这一断裂的链环,不仅无法理解《甲乙经》卷三的“明堂孔穴”的部位描述,更无法再现古人取穴的技法而正确定位:

髀关,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甲乙经》卷三)

这一定位描述很简单,具体的定位只有六个字“伏兔后交分中”,由于原书附图没能传世,取穴的技法也没有传承,于是这六个简单的字让后世无数医家费尽脑汁也不得其解,不得已只好改用折量的方法取穴。如果仅从文献角度分析,纵然遍检两千年来所有古医籍,到头来最幸运的结局也只是弄明白“伏兔”是大腿前部隆起的一块肌肉,“交分”是指这块肌肉之后两条肌肉交叉处而已。至于具体是指哪三块肌肉以及如何在活体上使这三块肌肉清楚地显示出来,文献分析无能为力。

再举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实例:

曲泉,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屈膝得之。(《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一)

阴谷,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得之。(《甲乙经》卷三第三十二)

曲泉穴部位的定位描述很简单,与“阴谷”的位置关系,只是一“筋”之隔。而正是这条“筋”,千百年来让古今医家伤透了脑筋。只要你打开《甲乙经》卷三“明堂”,几乎处处都能遇到这类极其简单却又莫名其妙的术语,就像一个个陷阱阻挡你登上“明堂”宝殿,发掘被封存千年的珍宝。

解开这些密码的钥匙就是表面解剖学。当我们从表面解剖学的角度重读曾被古今无数学人读过无数遍的《甲乙经》,就能轻松地登堂入室,惊叹地欣赏两千年前中国古典表面解剖学的辉煌,一座被埋藏了两千年的中医针灸表面解剖学宝藏尽现在人们的面前:诸如“阔肩骨开”取膈关,“开口取上关”、“闭口取下关”,“斜举臂”取肩髃、肩髎……经验凝聚着多少古人表面解剖的智慧。有关这方面的最新的系统研究成果详见笔者新作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针灸学与表面解剖学影像学的结合

四、腧穴症治的拼接

古医籍关于症状的描述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集合,其典型的代表为《伤寒论》;

第二,一个个独立症状的罗列,其典型的代表是《神农本草经》。

从形式上看,这两类文字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二者意义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因而将两类不同性质的症状描述区别开来,无论是对于临床,还是对于理论学习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甲乙经》所辑录的《明堂经》腧穴主治病证大多属于第一类。例如:

膝内廉痛引髌,不可屈伸,连腹引咽喉痛,膝关主之。(《甲乙经》卷十第一下)

如果孤立地看,上述“膝关”穴主治多半会被理解为治疗“膝内廉痛”、“少腹痛”、“咽喉痛”三个独立的病症。可如果知道足厥阴“是动”病是对阴疝的一组典型症状的描述,并且《明堂经》载下肢部足厥阴经穴除“膝关”穴外,都明确主治“阴疝”这一事实,便很容易作出这样的判断:

上述膝关穴主治实为一组阴疝症状。

再结合“曲泉”穴主治,即可使这一判断确凿无疑,同时基于这一判断可对《明堂经》膝关穴主治原文作出如下更准确的理解:

“[阴疝]少腹痛,上引咽喉痛,下引股膝内侧痛不可屈伸,膝关主之。”

这样的表述使得膝关穴的主治意义一目了然:

“膝内廉痛”、“少腹痛”、“咽喉痛”不是三个独立的病证,而是同一个病——阴疝的一组证候群。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临床诊疗非常重要,因为前一种情况的三个症状属于同一病证的一组证候群,那么它就好像是由一个开关控制的;而后一种情况的三个症状是三个独立的病证,则分别由三个开关控制,临床的治疗思路大不一样。

鉴别经穴主治中证候群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我们不能辨识一组有内在联系的证候群,而从中任意截取一个症状,是无意义的,因为它不能反映这个穴的主治特征。这就像将一个穴的“单靶点”作用误解为“多靶点”作用,这样就不能总结出经穴主治的客观规律。

遗憾的是,今人长期以来一直将《甲乙经》,或《明堂经》所描述的腧穴主治病证理解为一个个孤立的病证。

同样遗憾的是,《明堂经》原书早佚,而从《甲乙经》无法复原《明堂经》原书的腧穴主治病证的排列次序,这就为症状组的鉴别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五、穴与方的判定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

学中医的从没有将方书《伤寒论》与本草书《神农本草经》混淆过,而学针灸的至今也没有将针灸方症与腧穴主治分清楚,这个本不应成问题的问题依然是今天阅读《甲乙经》不能不回答的基本问题。

这里无须大费笔墨详细讨论针灸方症与腧穴主治的定义,姑且假定《甲乙经》卷七至十二的腧穴主对条文就是针灸方,那么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甲乙经》所撰用的《明堂经》是一部针灸方书,这个结论恐怕没有人会接受,无须证伪。

另一个结论:《甲乙经》腧穴出自两部书:卷三腧穴出自《明堂孔穴》,卷七至十二腧穴主对条文出自《针灸治要》(假定为针灸方)。

退一万步说,姑且假定《甲乙经》之前真的出现这两部书,那么必然得出另一个结论:已知所有其他《明堂经》传本腧穴主治都是直接从《针灸治要》(如果真存在)或间接从《甲乙经》辑成。

然而大量确凿的证据均不支持这一推测,也就是说《甲乙经》卷七至十二所辑腧穴主治不可能是《明堂经》原型,六朝、隋唐间《明堂经》传本根本不可能从《甲乙经》辑录而成,而是相反:《甲乙经》卷3腧穴以及卷七至十二腧穴主治条文均出自《明堂经》。

作为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明堂经》中的腧穴主治自然大量从针灸方中提炼、归纳而成,并在形式上进行从针灸方到腧穴主治的转换,但仍遗留下一些由针灸方脱胎而来的痕迹,甚至还保留了一些针灸方的旧貌,然而完全不能因此而将《甲乙经》卷七至十二腧穴主对条文视为针灸方书,否则辑自《甲乙经》这些条文的《外台秘要·明堂》只能被贴上“针灸方”的标签了,现代腧穴学也失去存在的基础了。

解决这一争端,考验的主要不是文献的素养,而是逻辑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