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的通便药物,为何不能代替“承气汤”

 中医知识圈 2023-11-20
胡希恕经方医学 胡希恕经方医学 

导读:三承气汤是我们临床常用的通腑方剂,三方的主药都是大黄四两,那么三承气汤方证该如何鉴别?临床上西医通便药是否能取代“承气汤”?本期我们一起探讨这些内容。


把方剂看成一个整体,甚至看成是一味药。如麻黄汤是发汗力量最大的方剂,遇到表实证,直接给予麻黄汤,不要纠结麻黄汤里面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大承气汤是攻下腑实力量最大的方剂,遇到阳明腑实重证,直接给予大承气汤。

图片


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大黄是三个承气汤的核心主药。大黄味苦寒,可清热,可破癥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是阳明腑实证的主药。

三个承气汤中大黄都是四两,变化的是其他药味。在缺医少药的地区,运用得当,一味大黄同样可以解决阳明腑实证的问题。

芒硝、朴硝、元明粉、玄明粉的主要成分都是硫酸钠。一般朴硝经煎炼后呈芒状结晶者称为芒硝,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后变成的白色粉末,俗称玄明粉(元明粉)。

药理研究发现,内服芒硝后,其硫酸离子不易被肠黏膜吸收,存留肠内成为高渗溶液,使肠内水分增加,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

中医认为芒硝咸寒,能把燥屎、鞕便软化,利于排出,所以反推认为芒硝具有咸寒软坚润燥的作用。

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攻下,厚朴、枳实行气消胀,互相配合,属于攻下峻剂,所以大承气汤治大实、大满、大痛、大热的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去芒硝,泻下及清热作用相对减轻,加大厚朴、枳实剂量,增强消胀除满力量,主症为腹胀、腹满。《金匮要略》还有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药味同小承气汤,只是剂量不同。

调胃承气汤有芒硝,但无枳实、厚朴,比小承气汤清热作用强,但通腑、消胀除满不及小承气

甘草甘缓,大承气汤证症状急迫、需要急下之的时候不用甘草,以免甘缓不利于攻下。胡希恕先生说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如五苓散、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都不用甘草。

调胃承气汤中的大黄苦寒攻下清热,芒硝咸寒软坚散结,还有咸寒清热的作用,加上甘草起到缓下泄热的目的,所以调胃承气汤虽然攻下力度最弱,但清热力量相对较大。后世的著名清热方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就是以调胃承气汤为底方。

临床治疗用药的原则,就是适度原则,中病即止。在阳证(正气不虚)的时候,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汗吐下三法祛邪的力量可以适当大一些,但需要掌握中病即止。

如表证,解表的力量大一些,分次用药,见汗则止后服。里证的时候,如承气汤证,也可以药物剂量适当大一点,分次用药,见下则止后服。如仲景强调“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损伤人体的津液、阳气。
因为津液是阳气的载体,津液里边蕴含阳、气,过于汗吐下,丢失的不仅是津液,还有阳气。

大承气汤方证是腑实重证,一般的腑实证,没有必要用大承气汤。能用桂枝汤发汗的表证,没有必要用麻黄汤,用小承气能够达到攻下目的,没有必要用大承气汤。过大力度的汗吐下三法都会伤津液、伤阳气。就像穿一件衣服就不冷了,没有必要穿两件,反而过犹不及。

如何判定是阳明腑实证的重证呢?在阳明腑实证的基础上,出现了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腹痛拒按等症状,病情急迫或危重,就是大承气汤的指征。

现在用大承气汤的剂量:生大黄、芒硝10~15g,厚朴、枳实15~18g。1剂药煎煮2遍,分成2份,6~8小时服1份。其中芒硝冲化。若不下,更服,若大便已下,停后服。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服药方法同上。

三承气汤各有其特定的适应证。阳明腑实证重证,如大实、大满、大痛、大热者,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以胃不和、热重为主者,调胃承气汤;阳明腑实证腹胀满为主者,小承气汤。

《伤寒论》中涉及大承气汤的条文共19条,但小承气汤的条文只有6条,道理比较简单,重证的大承气汤会用了,相比较而言属于腑实轻证的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就简单了。

需要注意,西药的乳果糖通便、开塞露通便、灌肠等,不能替代承气汤,中医更注重“承气”,腑气通畅、邪热得祛,不仅仅是通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